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
2023(164)
2022(132)
2021(115)
2020(125)
2019(282)
2018(227)
2017(429)
2016(244)
2015(225)
2014(230)
2013(268)
2012(250)
2011(190)
2010(235)
2009(180)
2008(205)
2007(194)
2006(137)
2005(132)
作者
(698)
(567)
(566)
(476)
(408)
(267)
(250)
(226)
(200)
(190)
(179)
(175)
(169)
(163)
(160)
(159)
(157)
(154)
(147)
(142)
(137)
(137)
(130)
(124)
(124)
(122)
(120)
(116)
(102)
(102)
学科
(1585)
企业(1585)
(1584)
(1086)
(1071)
体制(1040)
管理(821)
(723)
经济(719)
(571)
公司(506)
(478)
财务(478)
财务管理(478)
企业财务(476)
方法(397)
数学(341)
数学方法(340)
(280)
梅花(228)
(228)
业经(207)
(173)
(172)
(171)
经营(149)
技术(146)
决策(145)
(142)
领导(138)
机构
大学(3401)
学院(3300)
管理(1342)
理学(1155)
理学院(1147)
管理学(1134)
管理学院(1126)
(969)
经济(948)
研究(918)
(765)
(760)
中国(702)
财经(579)
商学(567)
商学院(563)
(536)
业大(526)
北京(489)
会计(482)
(469)
中心(467)
财经大学(458)
(456)
科学(410)
(388)
师范(386)
(380)
(377)
会计学(365)
基金
项目(2202)
基金(1776)
科学(1768)
(1510)
国家(1491)
研究(1424)
科学基金(1367)
自然(1025)
自然科(1011)
自然科学(1011)
自然科学基金(995)
社会(993)
基金项目(970)
社会科(952)
社会科学(952)
(747)
教育(732)
资助(694)
(657)
(584)
教育部(528)
编号(516)
人文(509)
重点(502)
成果(465)
科研(454)
(439)
(428)
大学(420)
(415)
期刊
学报(1106)
(1082)
经济(1082)
大学(916)
学学(895)
(859)
研究(804)
管理(746)
中国(566)
业大(509)
科学(500)
林业(474)
(447)
北京(429)
林业大学(405)
财经(394)
财会(302)
(301)
(294)
(292)
金融(292)
会计(279)
(277)
教育(266)
会通(214)
通讯(214)
农业(204)
经济管理(200)
社会(186)
(175)
共检索到50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庆山  杨艳芳  晏晓兰  余爱国  
陈俊愉和赵守边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梅花专家。为了摸清我国梅花的家底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为了让梅花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跋山涉水,为了让梅花走向世界服务世界他们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为我国和世界梅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二人是生活中的挚友,更是工作中的诤友。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莫之军  
今年是安东泰老人百年诞辰,老人去世已经三年了,但今天忆起老人,心中仍有一种由衷的敬意。安老是1949年7月新中国湖北省财政厅组建后,继刘济荪、王任重、吴先恩、张旺午之后的第五任厅长。我与安老相识,是我刚调到湖北省财政厅《财政与发展》编辑部工作不久,即1999年7月,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文鸣  
魏颖走了,虽然他有官衔,但他首先是我们的老师。 魏颖远行,尽管他是领导,但他更是我们的朋友。 他走的那么匆忙,像过去接受紧急任务一样,来不及同亲友告别。 他走的又那么从容,他用自己的业绩完成了人生的考卷。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刚  
汪老晚年是在华威西里社科院宿舍度过的。常因一些问题要请教,我家距离又不算太远,见老人家的次数就略多些。有些事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一、"春蚕到死丝方尽,焟烛成灰泪始干"每次去拜访,按了门铃,通常是阿姨来开门。阿姨早已熟悉我了,边引我进屋边叫汪老。总见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民  
第一次见到保罗·沃尔克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保罗·沃尔克刚从美联储主席位置上退下来,谢绝了商业机构的高薪聘请,回母校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做系列演讲。我早就听说过他对付美国恶性通货膨胀史诗般的英雄故事,敬仰已久。当时我的英文不好,所以在演讲开始前就早早地去占位,坐在第一排的正中。那天他讲的正是当年日元汇率升值时国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博弈和协调。他寥寥几笔就勾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顾晓光  
承蒙常务副主编肖红凌老师厚爱,我于2017年为《图书馆建设》做了一年的封面图片和封二文字,主题聚焦于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此法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新世纪发展状况的反映。其中特别提到"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设立公共图书馆",显示出公共图书馆的多元化存在形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桂欣  
一帆同志于今年2月18日告别人生。他在得知自己身患肺癌而无可救治的时候,非常镇静。他嘱咐家人:不要搞告别仪式,不要保留骨灰,只要给至亲好友发个讣告就可以了。我知道,这是一帆同志的本性使然。他为革命工作了近60个春秋,无论在战争年间,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岁月里,他都是有所建树的,但他从来不张扬自己。离休前后,他为教育科学翻译出版了近百万字的书稿,可在署名时仍旧不写廖一帆,而只用“劳永光”三个字。他这一生啊,真是不求闻达于人间,只愿俯首甘为孺子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万典武  
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著名教授曾启贤同志离开我们已10年了。他和我是武大经济系同班同学(1941-1945),以后又共读研究生。相交数十年,我写些他的治学、为人、交友等方面的突出优点,以缅怀这位学者的光辉一生。一、孜孜不倦的头名“状元”1941年刚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高新军  
2017年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上午,身在美国的我从同事发来的微信中,惊悉荣敬本老师昨日因病不幸逝世,立即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虽然我知道荣老师离休后身体一直不好,但是真的到了天人永隔的时刻,还是有些无法接受。尤其是我,1986年7月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编译局,前16年就一直在荣老师任主编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简称"《比较》杂志")工作,从一名普通编辑,成长为资深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黄镇伟  
潘树广先生悄然离开我们已经近一年了。20多年来,与先生在教学科研中一起经历困难,协力分担任务,共同欢享喜悦,其情其景时时闪现于脑际,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我们至今还没有适应失去了先生的工作环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福权  
原国家物价局成致平老局长,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价格攺革的理论与实践、物价队伍的稳定与建设、价格协会的巩固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他的学术著作和讲话、为人师表和品德、关心民生和基层以及平易近人和宽容仍然铭记在我们心中。成老的音容宛在,风范长存。为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追思之情,特撰写此纪念短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元芳  
作为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研究生导师,作者从多个角度亲历和见证了我国学位制度实施3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深深体会和感受到我国建立学位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行学位制度过程中的不懈探求。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冯淑萍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财政杂志社《财务与会计》编辑中心的同志向我约稿,希望谈谈会计改革30年的人和事。回忆30年来的会计改革,值得述及的事太多了,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几件。一是关于会计改革纲要。30年来,会计改革之所以能够不间断地、有条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苏勇  
2014年,笔者应邀赴荷兰一家乳品企业考察,当时对这家公司from grass to glass(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模式能使产品全程受控,进而很好地保证乳品质量。2018年夏,笔者应邀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飞鹤公司实地考察并进行战略研讨,方才知道中国也有这样一家做全产业链的乳品企业,而且当时对飞鹤"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这句营销口号印象颇深。2019年,《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项目组走进飞鹤集团,访谈了其董事长冷友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万  
竺老作古已经十多年了。然而每当我想起他,想起这位毕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可亲可敬的长者,我总不能自制。我与竺老会晤不过两三次,可是,他的教诲,一直使我铭刻于心。1962年,我在天津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时,鉴于教学的需要,我写了一篇不成熟的文章:论中国亚热带的范围。为了请教,我冒昧地给竺老寄了一份。当时,我的心情是希望竺老回信,但又估计象竺老那样大的科学家,工作那么忙,不一定顾得上处理。但是出乎意料,竺老很快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承你寄我的大作‘论中国亚热带的范围’一文,已阅读。你提出我国东部亚热带的南界应在南岭,而此界应以大巴山和江南丘陵地为限和东经104°以西垂直带的分布,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