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57)
2023(10843)
2022(8657)
2021(8229)
2020(6022)
2019(14080)
2018(13982)
2017(24289)
2016(14047)
2015(15906)
2014(15935)
2013(15071)
2012(14422)
2011(13442)
2010(14068)
2009(12618)
2008(12266)
2007(11298)
2006(10497)
2005(9584)
作者
(38226)
(31713)
(31514)
(30051)
(19989)
(15164)
(14319)
(12443)
(12312)
(11645)
(10805)
(10664)
(10278)
(10186)
(9855)
(9817)
(9573)
(9304)
(9171)
(9080)
(8347)
(7889)
(7651)
(7556)
(7455)
(7143)
(7097)
(7093)
(6538)
(6505)
学科
(52668)
经济(52602)
(31467)
(29500)
管理(27187)
中国(25262)
教育(21603)
地方(20099)
农业(19799)
(18626)
企业(18626)
业经(16608)
(14363)
理论(12410)
发展(11814)
(11687)
(11497)
(11373)
方法(11004)
教学(10762)
(10366)
银行(10357)
(10285)
金融(10284)
(10170)
地方经济(10081)
(9775)
技术(9317)
农业经济(9163)
数学(8719)
机构
学院(189925)
大学(186932)
研究(72492)
(68827)
经济(66772)
管理(61731)
中国(51121)
理学(50784)
理学院(50049)
管理学(49080)
管理学院(48697)
(42720)
科学(41902)
(38154)
师范(37887)
(36118)
(34531)
教育(34052)
(33445)
中心(32810)
研究所(32272)
(31919)
师范大学(30456)
北京(28532)
(27179)
技术(26313)
(25837)
业大(25480)
农业(25278)
职业(24206)
基金
项目(115122)
研究(97828)
科学(90007)
基金(74497)
(62889)
国家(62018)
社会(58407)
社会科(54584)
社会科学(54572)
科学基金(51639)
教育(51319)
(49828)
编号(45033)
(41829)
成果(40138)
基金项目(38108)
课题(35397)
(32497)
(30339)
资助(28828)
自然(27512)
重点(27355)
发展(26921)
自然科(26772)
自然科学(26769)
(26385)
规划(26241)
自然科学基金(26230)
(25691)
(25444)
期刊
(95396)
经济(95396)
研究(70093)
教育(60574)
中国(59363)
(39286)
农业(26225)
学报(25484)
科学(25098)
管理(23674)
(22798)
技术(22123)
大学(21633)
(21300)
金融(21300)
业经(20180)
学学(18493)
职业(16565)
经济研究(13422)
(11826)
问题(11715)
(11453)
论坛(11453)
财经(11254)
图书(11097)
技术教育(11019)
职业技术(11019)
职业技术教育(11019)
(10989)
农业经济(10509)
共检索到323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彭干梓  夏金星  
20世纪30年代,在席卷全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在山东省邹平县以培养新农民为总体目标,以人的发展为主体,实行"一面让他能参加,一面让他能改进"的"参与式"乡村发展教育,使之具有"参加现社会并从而改进现社会之生活能力",他是中国最早的"参与式"发展教育的先驱,对当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推动新农村建设仍具有启示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任文洁  樊志民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乡村建设中,晏阳初与梁漱溟皆以教育入手,但二人的教育思想却具有鲜明的差异。晏阳初的教育立足于现代民本政治观,思想更趋向于西式,而梁漱溟以儒家思想为导向,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两种乡村教育模式之所以没有达到最优效果,或许可以归结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不当。由此,反思我们不能回到以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摒弃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为乡村教育创造更顽强的生命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文一  
19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建立了名为乡学、村学的社会组织,被称作"新乡约"。不过,乡约一说并没有突出乡学、村学的学校属性。梁先生志在把宋明讲学之风与社会改造合二为一,而宋明儒学以万物一体、变化气质为精神,开辟出同处共学的朋友关系,朋友相聚于讲会,讲会壮大而成书院。无论是乡村建设研究院,还是乡学、村学,它们都以同处共学的书院为原型,并联合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与乡约"拟家"的类比模式相比,书院重组地方社会后,在亲属、地缘关系之外加入朋友关系,甚至以友伦来统摄其他伦理,促生了一种新型的团体生活。那么,何以为家,也许正如梁先生所言,"朋友聚处即是我的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文一  
19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建立了名为乡学、村学的社会组织,被称作"新乡约"。不过,乡约一说并没有突出乡学、村学的学校属性。梁先生志在把宋明讲学之风与社会改造合二为一,而宋明儒学以万物一体、变化气质为精神,开辟出同处共学的朋友关系,朋友相聚于讲会,讲会壮大而成书院。无论是乡村建设研究院,还是乡学、村学,它们都以同处共学的书院为原型,并联合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与乡约"拟家"的类比模式相比,书院重组地方社会后,在亲属、地缘关系之外加入朋友关系,甚至以友伦来统摄其他伦理,促生了一种新型的团体生活。那么,何以为家,也许正如梁先生所言,"朋友聚处即是我的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先伦  
韩复榘支持梁漱溟乡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一 )中国三十年代乡村危机与韩复榘对农村重要性的认识 ;(二 )韩复榘利用梁漱溟乡村建设巩固山东对抗蒋介石势力侵入 ;(三 )韩复榘利用梁漱溟乡村建设来防止中共势力渗透 ;(四 )韩复榘利用富有盛名的梁漱溟乡建改革来顺应三十年代的军阀政治改革潮流 ;(五 )韩复榘的知识分子情怀以及与梁漱溟的早期交往。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成功  张熙默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其乡村建设理论是在当时中国农村经济严重衰退的社会背景和他对乡村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是以文化寻求政治上的出路,以民众教育的途径完成乡村建设,循此,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实施了其乡村建设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依附于国民党政权,缺少广大乡村居民的普遍支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启示我们:以梁漱溟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能积极实践,倡导知识分子回乡,进行民族自救,值得赞扬,但否认阶级、反对革命、反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必然导致其乡村建设运动走向失败。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戴家龙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提出的"乡村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新农村的启示有:建设新农村应以农村为本,使"外力"与"内力"紧密结合;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戴家龙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传统,梁漱溟的"乡村为本"思想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富有启示:各项支农事业应符合三农实际;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晓燕  李景平  尚虎平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顺峰  涂艳国  
梁漱溟的教育研究博杂宽广、立意深邃、论著颇丰,其职业教育思想散布在他的诸多论著之中。梁漱溟在其特殊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符顺,以培训成人、建设乡村为主要目的,以“人生行谊教育为基点而发达其他知识技能教育”,重视教育对象的精神陶炼,倡导“教学做合一”等思想主张。梁漱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如何营造职业平等的社会氛围,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方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可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正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却在近代以来发生了剧变。为了实现家庭的"转变",梁漱溟将之置于自身乡村建设的大理论下来思考。一方面,他肯定中国传统家庭观中重情义、重伦理的普遍、恒常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未来的中国家庭需要吸收西方近现代的"组织化"因素。在这样一种具有张力的思考中,梁漱溟为我们呈现出丰富的关于中西家庭的反思和对未来家庭的构想,其中蕴含的他对中国文化重建的深刻思考,仍值得我们不断回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卫春梅  
农村问题引人关注 ,这是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而当今农村不论行政管理、经济建设 ,还是文化教育都存在令人堪忧的问题 ,其思想根源是多方面的 ;当年毛泽东、梁漱溟、费孝通从不同侧重点对其进行了探索 ,其中不乏启示和借鉴意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贝淡宁  李东阳  
钱穆与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他们都反对全盘西化的政治道路,由尚贤精神出发,提出了各自的民主尚贤观,并希冀以此为基础建立现代国家。钱穆以“贤人政府”为传统政治进行辩护,进而提出基于“信托政治”的民主尚贤观,最终影响到其国家本位的路向选择;梁漱溟则通过“理性之国”作为理解传统社会的依据,构建起“团体政治”映照下的民主尚贤观,最终决定了其社会本位的路向选择。钱穆与梁漱溟的民主尚贤观实现了尚贤理念和选举民主的初步耦合,其对政治领袖道德使命和智识能力的要求,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曾小珍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构建了以直觉为基础的中国文化观。从向善的性质来看,其直觉相当于儒家的本体仁;同时,其直觉又是唯一能通达本体的方法。梁漱溟的这一中国文化观,在20世纪20年代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批评。人们认为,梁漱溟没有厘清直觉概念及其内涵,只是基于性善论的假定之上,且其太重视直觉的作用,忽略了理智的价值,没有处理好直觉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任洁  冯国文  
自我发展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创设条件,综合运用元认知理论及自组织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自我发展,成为自由自觉地发展的人的教育,即主体自我教育———自育。它包括自育自觉、自育认知、自育情意、自育体魄和自育行为五个部分。而自育自觉是自我发展教育的核心,它是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行为模式,有了“四自”,就有了自觉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