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52)
- 2023(4060)
- 2022(3083)
- 2021(3083)
- 2020(2563)
- 2019(5747)
- 2018(5621)
- 2017(10715)
- 2016(5966)
- 2015(6796)
- 2014(6932)
- 2013(6546)
- 2012(6340)
- 2011(5794)
- 2010(6202)
- 2009(5842)
- 2008(6249)
- 2007(5760)
- 2006(5545)
- 2005(5065)
- 学科
- 济(24169)
- 经济(24141)
- 管理(12169)
- 银(11776)
- 银行(11759)
- 业(11222)
- 行(10959)
- 制(10036)
- 方法(9868)
- 企(8447)
- 企业(8447)
- 农(7092)
- 数学(6940)
- 业务(6916)
- 度(6867)
- 制度(6864)
- 中国(6852)
- 数学方法(6832)
- 学(6793)
- 理论(6613)
- 融(6593)
- 金融(6592)
- 银行制(5978)
- 业经(5944)
- 农业(5471)
- 地方(4575)
- 教育(4115)
- 财(4082)
- 体(3916)
- 和(3668)
- 机构
- 大学(90326)
- 学院(90033)
- 研究(33172)
- 济(32447)
- 经济(31607)
- 中国(29629)
- 管理(29205)
- 理学(23846)
- 理学院(23402)
- 管理学(22838)
- 管理学院(22637)
- 科学(21412)
- 京(20414)
- 财(17494)
- 所(17299)
- 农(16797)
- 范(16125)
- 师范(15994)
- 研究所(15808)
- 江(15360)
- 中心(14733)
- 银(14483)
- 银行(13958)
- 财经(13628)
- 北京(13266)
- 师范大学(13235)
- 农业(13191)
- 行(13169)
- 州(12696)
- 经(12301)
- 基金
- 项目(54312)
- 科学(42683)
- 基金(39335)
- 研究(39316)
- 家(34487)
- 国家(34196)
- 科学基金(28588)
- 社会(25213)
- 社会科(23701)
- 社会科学(23691)
- 省(21200)
- 基金项目(20869)
- 教育(18782)
- 自然(18182)
- 划(18047)
- 自然科(17739)
- 自然科学(17731)
- 自然科学基金(17426)
- 资助(16973)
- 编号(15361)
- 成果(13356)
- 重点(12578)
- 发(12122)
- 部(11836)
- 课题(11741)
- 创(10548)
- 国家社会(10273)
- 教育部(10195)
- 科研(10123)
- 大学(10069)
共检索到148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翔翔
梁实秋是一名坚定的新人文主义者。其旅行观以“逃避论”、“枯寂论”为核心,将人生、人性、美食与旅行相结合,构建了独树一帜的新人文主义旅行观,促进了现代文人旅游思想史的演进。
关键词:
梁实秋 旅行观 新人文主义 思想史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技术或硬件配置不是神话,它们的本相只是工具。几年之间就快速繁殖到“乱花迷人眼”地步的远程教育理论,终于破除了飞扬跋扈的技术崇拜,重新担负起自己对“人”的责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旭
在一系列人文主义地理学著作中,段义孚阐述了自己的恋地情结:与死亡谷沙漠的地理邂逅时,主体自我找到了客体对应物;正是在石头、光线、风和沙子组成的广袤荒凉与寂静中,自我感到了安慰、养育和庇护。段义孚基于此经验指出了自我与风景的可能关系:美是非人的,甚至是无生命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晓江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日渐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译题材以"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和"伦理的文学"为主要内涵,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自律"特征。他以展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宗旨,探索人性特点而又回归传统古典;他坚定地维护着文学的独立和尊严,著译选材交织着"平民意识"和"绅士意识";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义,提倡关注现实人生又要胸怀淡泊。梁实秋"审美自律"的著译题材观蕴含了他对于"时代文学"的理解,呈现出与当时主流文学价值相悖的边缘性文学价值,对提升文学作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民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对其中国弟子影响至深,颇为适合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重建中国文化、启蒙国民性的需要。面对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坚持走人文主义启蒙之路,将新人文主义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实践,对东南学风、清华国学研究院与外文系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人文主义 文化启蒙 东南学风 中西会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华 王小素
《反思教育》中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在教育功能、教育组织原则、教育内容和数育方法等方面对教育与学习"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终身学习的应然状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超越功利主义,追求理性、人道的终身学习价值;打破"霸权"主义,促进知识体系碰撞的终身学习内容;屏弃保守主义,倡导整体、一体化的终身学习方法。该理论对建立与完善我国终身学习体系也具有启发意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促进终身学习的均衡性;秉持共享发展理念,增进终身学习的包容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终身学习的稳定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义孚 志丞 左一鸥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段义孚和雷尔夫(Edward Relph)、布蒂默(Anne Buttimer)、莱(David Ley)、赛明思(Marvyn Samuels)和恩特里金(Nicholas Entrikin)等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1976年段义孚发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1978年这些学者一起出版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第一部论文集《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科学与人之间的关系,容纳知性(understanding) 与智慧(wisdom),客观(objectivity)与主观(subjectivity)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方法论,并深刻理解人类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本文各部分都渗透着这个主题。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社会批判立足点是伦理和道德。它强调人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感悟力。第一,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特点的差异上。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地方,各种感受的综合形成了地方感;第二,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是把强权加在自然之上,从而扭曲了自然的本来形态。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提升人类的道德;第三,想象力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文化则是想象力的产物。人类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时也会陷入怪圈。本文最后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必须能够把握大量的事实,同时洞悉人类对自然感悟的复杂与精妙。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人与自然 文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德春
《春秋榖梁传》经济思想的本质是在维护君权的前提下具有某些民本主义色彩的富民、裕民的经济思想。《春秋榖梁传》的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以政治和道德干预经济,特别是干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以政治和道德干预水资源的使用。《春秋榖梁传》在粮食储备问题上具有深深的危机感。《春秋榖梁传》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视,是把农业生产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对待的。特别强调不使百姓财尽,要使百姓小有余钱。制民之产的富民、裕民思想是《春秋榖梁传》重要的经济思想。士民、商民、农民、工民通过交换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社会,和协发展,各得其所。《春秋榖梁传》提出应该实行税什一的税收制度,减轻赋敛。
关键词:
《春秋穀梁传》 经济 思想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展立新
本文试图通过对 2 0世纪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历史的反思 ,来探索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实现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本文的基本思路是 :(1)尽管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但是它们又拥有某些共同的发展因素 ,因此存在着相互统一的现实可能性 ;(2 )在高等教育理论领域 ,独断式的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交替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在实践层面上 ,只有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统一思想的指导下 ,高等教育事业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新世纪人类思想发展而言 ,具有积极的宣示意义。
关键词: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高等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小蔓 王平
从关心教育的普遍质量以及将教育作为一种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的财富,走向对个体学习方式、知识经验和教育质量的关心,并最终超越个人的知识和竞争层面,指向共同利益的维护和促进是全球教育的呼吁和发展趋势。情感教育在关心人的精神状态并通达全副生命发展,建构人类伦理以及面对狭隘、封闭的教育积弊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反思教育并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以情感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情感-交往"型课堂是融合情感教育、课程育人、情感德育为一体的,关心有生命质量的课堂教学。它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等个体间情感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尚阳
20世纪纪下半期,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在这种反思的影响下,"新人文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它与启蒙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抛在一边,对片面追求技术性、工具性、物质性和实用性的观点予以唾弃。由刘磊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文学中人文情结的嬗变》一书对现代主义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剖析。一、简述《英美文学中人文情结的嬗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尚意
19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在1980年代有许多人开始诟病其方法论比较薄弱~((1)),或者有人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说教多、实践少”~((2))。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意味着人们难以采纳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随着后现代主义大潮的到来,挑战一切既有方法论成为主旋律,一些尚未搞懂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的人们也就绕过人文主义地理学。如此,就好比一个人,决定不吃3个馒头来消除饥饿感,而是直接吃第3个馒头。2022年8月10日,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段义孚先生仙逝。在缅怀这位睿智的地理学前辈之际,中国学者也在反思。本组笔谈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介绍了他们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认识。除了参加笔谈的学者,其他未能参加笔谈的学者也在自己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如何采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场。尽管我们还不能给这些学者贴上“人文主义地理学者”的标签,但这样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其一是与坚持“科学主义至上”的学者保持对话,其二是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学者对话,其三是与人文主义地理学者自身对话,并在对话中找到各个方法论存在的价值,从而推进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其中有些人开始进入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阶段。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方法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叶菊艳
本文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对"人文主义"内涵的认识为理论基础,建构出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师教育的三种取向。它们分别是"博雅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文章分别介绍了这三种取向教师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历史渊源、其背后所持的教师观及具体教师教育主张。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教师教育 美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朱光亚
伽达默尔将趣味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借助其追求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这是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分不开的。实际上,趣味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问题缘自于其精神科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概念考察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在精神科学的意义上,休谟将趣味看作人性的延伸,包含情感和理智,情感使趣味具有了创造意义,在理智的指引下成为一种认识能力。然而,休谟的趣味理论面临着无穷倒退和循环论的指责,趣味的标准问题最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康德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诉诸于共通感,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是教化普遍本质的表达,而趣味是建基于共通感之上的先验的审美判断。相对于休谟而言,康德虽然解决了趣味的标准问题,却用无限提升的主观性压抑了客观性,使趣味失去了认识论意义。
关键词:
人文主义 精神科学 趣味 审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