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56)
- 2023(2252)
- 2022(1911)
- 2021(1781)
- 2020(1565)
- 2019(3274)
- 2018(3216)
- 2017(5673)
- 2016(3372)
- 2015(3830)
- 2014(3634)
- 2013(3573)
- 2012(3408)
- 2011(3108)
- 2010(3014)
- 2009(2645)
- 2008(2685)
- 2007(2315)
- 2006(2009)
- 2005(1812)
- 学科
- 济(9959)
- 经济(9951)
- 学(7245)
- 业(5948)
- 管理(5676)
- 方法(5074)
- 企(4804)
- 企业(4804)
- 数学(4433)
- 数学方法(4329)
- 税(2761)
- 农(2760)
- 税收(2565)
- 收(2533)
- 中国(2443)
- 财(2357)
- 和(1966)
- 业经(1922)
- 地方(1914)
- 森(1893)
- 森林(1893)
- 生态(1891)
- 水产(1858)
- 林(1854)
- 农业(1842)
- 动物(1730)
- 环境(1696)
- 制(1647)
- 理论(1600)
- 贸(1533)
- 机构
- 大学(49040)
- 学院(47817)
- 研究(22939)
- 科学(19113)
- 农(16004)
- 中国(15595)
- 所(14165)
- 济(14135)
- 管理(14071)
- 经济(13728)
- 研究所(13552)
- 农业(12798)
- 业大(12420)
- 理学(12095)
- 理学院(11865)
- 管理学(11393)
- 管理学院(11323)
- 京(11237)
- 室(9924)
- 省(9738)
- 中心(9665)
- 实验(9641)
- 院(9435)
- 实验室(9242)
- 重点(8791)
- 江(8420)
- 研究院(8155)
- 农业大学(8119)
- 业(7147)
- 科学院(7134)
- 基金
- 项目(39232)
- 科学(29022)
- 家(28436)
- 国家(28257)
- 基金(27897)
- 科学基金(21826)
- 研究(21321)
- 自然(17248)
- 自然科(16833)
- 自然科学(16828)
- 自然科学基金(16494)
- 省(15743)
- 基金项目(14957)
- 划(14150)
- 资助(12012)
- 社会(11736)
- 社会科(11050)
- 社会科学(11046)
- 科技(10700)
- 计划(10508)
- 重点(10056)
- 教育(9443)
- 科研(8863)
- 专项(8795)
- 发(8173)
- 部(7755)
- 创(7580)
- 创新(7242)
- 农(7021)
- 编号(6917)
共检索到69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维伟 赵忠 刘金良 邓平
【目的】对比分析黄土高原南部桥山林区3种林分类型麻栎群落的种群结构与幼苗生长过程,阐明麻栎种群在不同群落类型下的数量和结构动态,为该地区麻栎林科学经营和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12块样地(麻栎阔叶混交林、麻栎油松混交林和麻栎纯林3种林分类型,每种林分类型设置4块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4 cm个体的胸径(幼苗地径)、树高和冠幅等特征;在每块样地采集幼苗或幼树标准株,测定各器官生物量。以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不同林分类型麻栎种群静态生命表,根据各径级麻栎种群存活量绘制存活曲线,并分析3种林分类型中1~10年生麻栎实生幼苗的高度、基径、冠幅及生物量分配差异。【结果】3种林分类型麻栎种群均呈现出随年龄增加个体数减小趋势,低龄级个体具有绝对数量优势,桥山地区麻栎种群年龄结构呈进展型。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麻栎种群存活量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低龄级死亡最高,为生活史脆弱期;Ⅲ、Ⅳ龄级期望寿命最高;在Ⅲ~Ⅶ龄级,麻栎阔叶混交林和麻栎油松混交林中的麻栎种群死亡率远远低于麻栎纯林。不同林分类型麻栎种群的存活曲线皆呈Deevey-Ⅲ型。实生苗基径在1~5年表现为麻栎纯林>混交林,随着年龄增加,麻栎油松混交林实生苗基径略高于其他2种林分类型,但3种林分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实生苗冠幅在2~10年表现为混交林>纯林,且3种林分类型间实生苗冠幅差异在4年后开始显著(P<0.05);麻栎油松混交林实生苗高度在2~10年均高于其他2种林分类型,3种林分类型间实生苗高度差异在5年后开始显著(P<0.05)。不同林分类型麻栎实生苗叶、干、根、侧枝生物量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3种林分类型间,实生苗叶生物量在1~6年差异不显著,干生物量在1~4年无显著性差异,侧枝生物量在1~2年差异不显著;随着年龄增加,3种林分类型间叶、干和侧枝生物量差异越来越显著;根生物量则随年龄变化没有太大差异。【结论】桥山林区3种林分类型麻栎种群发育良好,均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麻栎纯林中大径级麻栎个体数较麻栎油松混交林和麻栎阔叶混交林少,麻栎纯林虽然早期幼苗数量较多,但幼树期死亡率较高,且高年龄幼苗的生长特性和各构件生物量均低于混交林,未来可将发展群落结构更稳定的混交林作为森林培育和经营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麻栎 种群结构 生境 生长特性 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学灵 崔向慧 刘晓静
依据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地表火干扰下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幼苗库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地表火干扰后栎林群落内有木本幼苗25科37属49种,随着火烧迹地植被的恢复,乔木幼苗种类数量增多,灌木幼苗数量减少,但栎类幼苗始终占据优势;林下幼苗库的密度随恢复时间增加逐步变小,栎类幼苗密度则呈现出从高到低再升高然后变低的趋势,栎类幼苗密度在火后1年最高,平均达到(2.30±2.9)株.(10 m2)-1;林下幼苗库恢复1年与恢复10年之间、恢复15年和对照林的密度差异显著,但恢复1年与恢复5年、恢复10年的幼苗库与对照林的幼苗密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栎类幼苗密度变化出现2个过程,恢复1年与恢复5年、恢复...
关键词:
栎类群落 幼苗库 更新演替 林火干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小龙 刘文桢 张宋智 吕寻 石小龙 李安民
【目的】研究甘肃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为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次生林的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小陇山林区选择锐齿栎原始林建立100m×100m的固定样地,运用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林分空间结构分析软件,分析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林木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和大小分化程度。【结果】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平均角尺度为0.531,建群种锐齿栎种群的平均角尺度为0.526,主要伴生树种鹅耳枥、地锦槭、光叶泡花树、鄂椴、小叶鹅耳枥、川鄂鹅耳枥、水榆花楸的平均角尺度依次为0.586,0.535,0.604,0.556,0.604,0.634和0.559;该群落平均混交度为0.71,修正混交度为0.475;...
关键词:
小陇山林区 锐齿栎 原始林 空间结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晓倩 张健 杨万勤 吴福忠 刘洋 生俊丹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 3 种土壤类型上生长的巨桉幼苗在不同浓度铅胁迫( CK: 0 mg·kg-1; T1: 200 mg·kg-1; T2: 450 mg·kg-1; T3: 2 000 mg·kg-1) 下的生长和铅富集特性。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铅胁迫可促进巨桉幼苗的生长,而高浓度铅胁迫下巨桉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3 种土壤上生长的巨桉根、茎和叶的铅含量随土壤铅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细根的铅含量最大,地下部分的铅含量显著大于地上部分,钙质紫色土中各器官的铅吸收量小于其他土壤; 不同铅处理水平下,巨桉幼苗均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韫 崔晓阳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白桦幼苗氮吸收特征。结果表明:白桦早期对NO3---N呈偏向选择吸收,供氮强度和光强增加使苗木氮吸收总量、NH4+--N吸收量、NO3---N吸收量增加。根系是白桦早期还原NO3-的主要部位;根系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因供NO3-强度和光强的增加而增强。较低供氮水平下,NH4+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下降,NO3-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上升;氮吸收量增大导致NH4+优势处理苗木的营养液pH值下降程度深化,而供NO3-营养液pH值却未因此进一步升高;较高光强下,各处理苗木营养液pH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勐鸿 吕寻 裴会明 董菊兰 王鹏 王军辉
对小陇山林区引种黄檗人工林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3年的黄檗人工林平均林层为2.8,上层分布株数占总体株数的80.3%;林分水平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平均角尺度为0.531 4;混角度为0.242 5,处于零度和弱度混交的比例为79.34%;林分出现了两极分化,平均大小比数为0.495 5,处于竞争优势和亚优势(40.72%)与竞争劣势和绝对劣势(40.42%)的比例基本相当;反映林分生长和经营空间大小的平均开敞度为0.18,生长空间严重不足;林分开始自然稀疏,枯死率9.57%。林下没有更新幼苗
关键词:
黄檗 引种 种群 结构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云鹏 雷静品 潘磊 王晓荣 徐卫男 刘佳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是壳斗科栎属植物[1],是天然分布广泛的树种,跨越温带、暖温带亚热带,是研究植物分布与气候、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树种之一[2]。栓皮栎因其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广泛关注,已有专家学者[2-4]分别从其生理特性、群落结构、地理分布、培育经营、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瑞香 杨建春 王利琴 郭秀娟
旨为阐明不同抗旱类型胡麻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规律,以抗旱性由强到弱4个不同抗旱类型的胡麻品种晋亚7号、晋亚10号、晋亚11号、E051-20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性胡麻生长、膜质过氧化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及时间的延长,幼苗的株高、茎粗及植株的生物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显著降低;抗旱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抗旱性弱的品种,依次为晋亚7号<晋亚10号<晋亚11号晋亚10号>晋亚11号>E051-20。抗性弱的品种MDA和质膜透性的增幅明显高于抗旱性强的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稳定。POD酶活性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抗旱性强的品种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抗性弱的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系胡麻的株高、茎粗与生物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MDA、Pro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可以用Pro、MDA和生物量作为鉴定胡麻幼苗抗旱性的生理指标。
关键词:
胡麻 干旱胁迫 膜质过氧化 渗透调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加强 潘凤英 廖小芳 周瑞阳 杨健 黄龙
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3A、恢复系992及其杂交F1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盐胁迫对红麻幼苗生长效应以及红麻杂交种对盐胁迫是否存在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红麻幼苗的生长,改变了干物质的分配,使根冠比增大;不同基因型红麻幼苗对盐胁迫的耐性存在显著差异;红麻杂交种的幼苗生长对盐胁迫的响应表现出较强的中亲优势和超高亲优势,F1相对亲本的杂种优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盐浓度的提高进一步增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文娟 何景峰 张文辉 李景侠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探讨人工林间伐后产生的不同大小林窗对油松根系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阴坡林窗越大,幼苗根系生长越好,且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促进效应更为显著;阳坡小林窗幼苗根系的生长优于大林窗;阴坡和阳坡随着林窗增大,枯落物及腐殖质干质量不断增加;阴坡和阳坡在0~10 cm土层土壤密度随着林窗增大不断降低;随林窗增大阴坡相同土层土壤含水率不断增加,阳坡则不断降低;阴坡和阳坡相同土层土壤速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小林窗>大林窗>林下;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铵态氮含量是影响油松幼苗根系生长的主要土壤因子。油松人工林经营中,在阳坡强烈的光照水平下不宜进行过大强度的间伐,而阴坡则可采...
关键词:
油松 林窗 幼苗根系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甘红豪 公帅 刘浩 褚建民
[目的]研究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的耐盐性差异并筛选耐盐性评价指标。[方法]以1年生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0、100、200和300 mmol·L~(-1)NaCl处理,对各NaCl处理下3种幼苗的生物量、生理和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 NaCl胁迫抑制了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的生物量,使其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电解质渗透率升高;(2)刺槐幼苗叶绿素含量随NaCl浓度升高而显著下降,但苦楝和白榆幼苗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仅在300 mmol·L~(-1) NaCl处理下显著降低;NaCl胁迫导致3种幼苗的光合作用参数P_n、G_s、C_i和E下降,而气孔限制值、水分利用效率、根和叶中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根和叶中CAT和APX活性升高;(3) NaCl胁迫改变了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体内的离子平衡状态,使3种幼苗根和叶中的Na~+含量显著升高、叶中K~+含量升高;而根和叶中Mg~(2+)和Ca~(2+)以及根中K~+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结论]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耐盐能力强弱为白榆>苦楝>刺槐;根中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根和叶中CAT和APX活性、根中Ca~(2+)和叶中Na~+含量与苦楝、白榆和刺槐幼苗的耐盐性关联度较高,可作为耐盐性评价指标。
关键词:
盐渍化 耐盐性 适应性评价 耐盐性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曾加芹 朱俊贤 卫敏
干扰对森林群落结构有直接的影响,不同干扰类型和强度下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本文以林芝地区色季拉山广泛分布的川滇高山栎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火烧、采伐、放牧、无干扰几种条件下的样地类型对高山栎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扰类型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群落郁闭度、灌木和草本盖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无干扰条件下各指数一般比干扰条件下的高,而对于放牧迹地上总物种丰富度指数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都远大于三种群落类型,主要原因是放牧控制了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增加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干扰 群落结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东胜 史作民 刘世荣 许中旗 黄选瑞
植物功能性状由生境条件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田间控制实验能够揭示植物功能性状在种内和种间的变异程度。采集南北样带温带区8个地点6种栎属树种的种子,通过田间栽培试验,以均一环境下1年生幼苗为对象,研究比较种内及种间比叶重、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单位叶重量光合速率、总干物质含量和根冠比5种功能性状的变化差异,并且分析幼苗功能性状与种子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栎属树种种间幼苗的功能性状变异系数高于种内,并且种内功能性状的差异较小,种间差异性较大,而比叶重和叶片光合速率无论在种间还是种内,其变异率都较小;总干物质量和根冠比与种子质量显著相关,随种子质量增加幼苗的总干物质量和根冠比呈现增加的趋势,比叶重和叶片...
关键词:
栎属树种 功能性状 幼苗 种子质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满 曾思齐 龙时胜 仇建友 俞军剑
青冈栎作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主要建群树种之一,对南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方法,分析其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编制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对死亡率、存活、消失率曲线进行分析,并通过时间序列预测、种群数量化动态方法的运用,揭示天然次生林中青冈栎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青冈栎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的动态变化指数值为0.0103,表明该种群趋于稳定型;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各龄级种群有着相近的死亡率;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10、20、30、40 a后青冈栎种群老龄个体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谢立红 黄庆阳 曹宏杰 杨帆 王继丰 王建波 倪红伟
【目的】分析五大连池4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结构特征,揭示蒙古栎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五大连池火山森林植被的演替、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种群存活曲线,运用生存分析与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结构及动态,通过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结果】4座火山蒙古栎种群均低龄数量不足,以Ⅴ~Ⅶ龄级成熟树个体为主,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存活曲线均为DeeveyⅡ型;生存分析表明:4个种群具有前期逐渐减少、中期趋于稳定的特点,但危险率加剧上升,种群在Ⅵ龄级之后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预示种群后期有衰退的趋势;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东焦德布山、小孤山和南格拉球山蒙古栎种群忽略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_(pi))大于0,种群表现为增长型,考虑外部干扰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_(pi))等于或趋近于0,种群表现为稳定型,而尾山蒙古栎种群V_(pi)和V'_(pi)都小于0,种群表现为衰退型,且4个种群对外界随机干扰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时间序列预测表明:4个种群在未来2、4、6个龄级后个体数量均有减少趋势。【结论】4座老期火山南坡蒙古栎种群当前均为稳定型,但小树阶段有限的环境资源导致个体数量下降趋势显著,种群老龄个体数量发展潜力较小,形成该种群更新和发展的瓶颈,随着种群发展有向衰退转化的趋势。图5表5参4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