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7)
- 2023(3191)
- 2022(2753)
- 2021(2582)
- 2020(2203)
- 2019(5000)
- 2018(4897)
- 2017(9221)
- 2016(5188)
- 2015(5573)
- 2014(5413)
- 2013(5380)
- 2012(5185)
- 2011(4678)
- 2010(4663)
- 2009(4017)
- 2008(4021)
- 2007(3468)
- 2006(3122)
- 2005(2856)
- 学科
- 济(20208)
- 经济(20199)
- 业(10509)
- 管理(10198)
- 学(8315)
- 企(8181)
- 企业(8181)
- 方法(7592)
- 地方(7007)
- 数学(6729)
- 数学方法(6660)
- 农(5315)
- 结构(5017)
- 财(4991)
- 中国(4831)
- 产业(4466)
- 制(4416)
- 业经(3950)
- 地方经济(3779)
- 贸(3634)
- 贸易(3628)
- 农业(3562)
- 易(3450)
- 体(3443)
- 税(3422)
- 税收(3221)
- 收(3191)
- 务(3085)
- 财务(3085)
- 财务管理(3081)
- 机构
- 大学(72990)
- 学院(72915)
- 研究(32769)
- 济(26475)
- 经济(25869)
- 科学(24465)
- 管理(23029)
- 中国(22880)
- 农(20372)
- 理学(19763)
- 理学院(19403)
- 所(18917)
- 管理学(18868)
- 管理学院(18732)
- 研究所(17892)
- 农业(16419)
- 京(15913)
- 业大(15177)
- 中心(13786)
- 院(12658)
- 省(11989)
- 江(11777)
- 室(11711)
- 财(11675)
- 实验(10970)
- 科学院(10703)
- 实验室(10526)
- 研究院(10445)
- 范(10218)
- 农业大学(10149)
- 基金
- 项目(55782)
- 科学(42394)
- 基金(40145)
- 家(39320)
- 国家(39085)
- 研究(33732)
- 科学基金(30872)
- 自然(22795)
- 自然科(22169)
- 自然科学(22155)
- 自然科学基金(21745)
- 基金项目(21689)
- 省(21668)
- 社会(20110)
- 划(19887)
- 社会科(19056)
- 社会科学(19051)
- 资助(16678)
- 教育(14331)
- 重点(14313)
- 计划(13542)
- 科技(13131)
- 发(13044)
- 编号(11787)
- 部(11570)
- 科研(11489)
- 创(10958)
- 专项(10780)
- 创新(10502)
- 业(9856)
共检索到105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艳云 张继红 吴文广 杨凤 刘毅 王巍 蔺凡 马莎
于2016年9月和11月对我国北方典型筏式养殖海湾——桑沟湾的筏式贝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了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分析了底栖动物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以了解养殖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36种,软体动物12种,节肢动物门甲壳类和全足类16种,棘皮动物3种。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贝藻区的绝对优势种为刚鳃虫和长叶索沙蚕,网箱区的绝对优势种为异足索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丁敬坤 薛素燕 李加琦 张雯雯 霍恩泽 于文涵 马占飞 蒋增杰 毛玉泽
为了解桑沟湾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于2019年5-9月采集了中国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不同养殖区(藻类、贝类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运用多样性指数、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以污染耐受种为主;调查期间,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贝类养殖活动和网箱养殖活动已经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物颗粒过度积累。ABC曲线显示,7月桑沟湾养殖区开始受到干扰,8月和9月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桑沟湾养殖区域底栖生态系统处于轻度或中度干扰状态,底栖生境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良好的状态。
关键词:
桑沟湾 大型底栖动物 底栖生境 健康评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毛玉泽 颜婷茹 朱玲 蒋增杰 王巍 方建光
采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了2007年夏季桑沟湾不同养殖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不同站位之间既存在共同图谱,又具有各自的特征谱带,总体上可分为4个区,湾外区、湾口区,湾中区和湾底区,分别与非养殖区、海带养殖区、综合养殖区、贝类单养与网箱养殖区行相对应;扇贝养殖区和牡蛎养殖区微生物相似性最高为94%,贝类单养与网箱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相似性最低为41%,仅在网箱区发现对含氮污染物有去除作用的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17个站位表层水样共获得30个优势菌群,选择比较明显的12条带进行回收、扩增和测序,与GenBank中已经登录的细菌种群的同源性进行...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结构 DGGE 桑沟湾 养殖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轶平 刘修泽 王彬 李玉龙 柴雨 董婧
根据2007年的4月(春季)和10月(秋季)辽东湾海域19个调查站位所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的鉴定结果,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6种,其中春季33种,秋季26种;多样性指数(H')分布无显著空间差异,丰富度指数(dMa)和均匀度指数(J)分布趋势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分布于辽东湾中部,低值区位于辽东湾西北部沿岸水域;群落聚类分析将春秋两季均划分为5组,但5组内容不同,表明季间群落结构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环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辽东湾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楠 纪炜炜 付婧 周进
为了解三沙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以及区域内水产养殖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依据2016年夏季采集的样品数据,分析底栖群落结构、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典型群落参数在不同类型水域(鱼类网箱、海带吊绳、鲍鱼筏式养殖水域和自然水域)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三沙湾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门75种,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371.34个·m~(-2)和21.82 g·m~(-2)。其中,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欧努菲虫(Onuphis eremita)、索沙蚕属一种(Lumbrineris sp.)和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等多毛纲动物为数量优势物种,常在鲍鱼筏式和鱼类网箱养殖水域形成较高种群数量。物种数(N)、丰度(S)、生物量(B)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等群落参数在不同水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内群落空间异质性较高,空间差异未反映出水域类型的差别。水深、底层水体温度和盐度、沉积物含水率、粉砂-黏粒比例、总氮含量以及总有机碳含量等环境因子和群落相关性较强。综上,三沙湾底栖群落在群落参数方面与我国沿海温带水域相似,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较高的空间异质性较为独特;物种组成可表征网箱养殖活动的底栖生态效应。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纪炜炜 周进
三都澳是中国沿海典型海水养殖海湾。本研究依据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采样结果,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点及其对养殖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40,变化范围为1.45~3.22;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68,变化范围为0.99~2.41;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88,变化范围为0.76~0.94。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空间分布规律明显,湾口区站位、海带养殖区和对照站位数值较高,网箱养殖站点数值较低。均匀度指数未有明显空间分布差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未见明显时间分布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乔雪 刘其根 陈丽平 胡忠军
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崇明明珠湖设置5个采样点调查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25种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chinensis)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是优势种,3者共占总密度和生物量的80.4%和72.8%。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在季节和空间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16.8 ind./m~(2)和3.53 g/m~(2)。密度在年份、季节和站点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仅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仅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丰富度指数无显著的年际、季节和空间差异。生物量与亚硝态氮、高锰酸盐指数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水深显著负相关、优势度指数与它们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与水深负相关、密度与水深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示明珠湖处于中污染状态,与10年前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涂梁莉 刘卫霞 隋吉星 曲方圆 赵凡淇 钟海霞 张蒙生 于子山
2006年8月在山东南部沿岸海域3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92种,甲壳类42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10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200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2 g/m2。根据IRI指数,优势种前4种分别是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sp.)、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和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Shannon-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青瑞 陈求稳 韩瑞
于2009—2010年间对漓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进行了三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共计6纲34种,其中昆虫纲占种类总数的41.18%,腹足纲占29.42%,寡毛纲、蛭纲、甲壳纲、瓣鳃纲的种类数较少,占29.40%。优势种有扁蜉(Epeorus vitreus)、小蜉(Ephemerella subvaria)、纹石蚕(Hydropsyche alternans)、摇蚊(Polypedilum vanderplanki)、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arede)、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齐磊磊 王其翔 官曙光 高翔 刘洪军
2007年4月和10月,在山东日照临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春季和秋季两个航次的调查,对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1)全海域共鉴定底栖动物14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38.30%、34.75%和17.73%,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2)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1885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39.82g/m2。3)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4)优势种随季节变化不大,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镇 董建宇 孙昕 张宇洋 詹启鹏 张宗航 申丰源 丁夏阳 张沛东 张秀梅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富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及其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计算了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基础以及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1)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δ~(13)C值的范围分别为-25.08‰~-13.34‰,-25.86‰~-17.80‰,-25.39‰~-11.06‰;δ~(15)N值的范围分别为10.73‰~15.78‰,10.02‰~14.89‰,10.17‰~15.80‰。(2)相较于短礁龄区和对照区,长礁龄区底栖动物群落营养多样性更高,食物来源多样性水平更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更加多样化,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3)以食性为依据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浮游生物食者(Pl)、肉食者(C)、碎屑食者(D)和杂食者(O)等四类摄食功能群,在四类潜在食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体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物有机物(SOM))中,浮游植物碳源对除肉食者外的三类消费者的平均贡献率最高(31.40%)。(4)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消费者营养级分别介于2.00~3.83,2.00~3.49,2.00~3.87之间;此外在长礁龄区出现了相对多的高营养级捕食者,从而证实长礁龄区的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更复杂的营养结构。同时发现,人工鱼礁建设能使大型底栖动物更充分地利用浮游植物碳源,并且能够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营养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群落中较高营养级动物的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人工鱼礁建设的环境生态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底栖生境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斯迪 高谦 卜令飞 徐冠洪 蔡传国 范坷 刘其根
为揭示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动态以及鱼类引入的影响,实验在2020年12月和2021年4、7、9月对当地的稻-田鱼田、稻-马口鱼田和水稻单作田的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鉴定、统计和分析该系统中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相关多样性指数。通过4个季节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门30种和大型底栖动物3门9种。浮游动物包括轮虫16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其中近邻剑水蚤、中型小剑水蚤、萼花臂尾轮虫为全年优势种,平突船卵溞、光滑平直溞和大肚须足轮虫为季节性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寡毛类2种、摇蚊3种、腹足类3种,其中全年3种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霍普水丝蚓和黄色羽摇蚊。在4次调查取样期间,稻-田鱼、稻-马口鱼及水稻单作田这三类稻田系统中浮游动物的香农-威纳指数(H′_(1))、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_(1))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1))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9~4.1、0.81~0.93和0.67~0.93。浮游动物两种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均出现在水稻移栽前(4月),水稻单作田中则出现在水稻扬花期(9月);其最低值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均出现在水稻成熟收割前(12月),水稻单作田则在水稻拔节期(7月)。三种类型实验田的浮游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水稻移栽前最高,成熟收割前最低。三类稻田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指数(H′_(2))、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_(2))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2))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6~2.24、0.56~0.77和0.52~0.75。大型底栖动物两种多样性指数的峰值在三类稻田中均出现在水稻扬花期;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其最低值出现在水稻移栽前,水稻单作田的最低值则在水稻拔节期。大型底栖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峰值在稻-田鱼田中出现在水稻扬花期,稻-马口鱼和水稻单作田均在成熟收割前;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其最低值均出现在水稻移栽前,但水稻单作田最低值在拔节期。本研究结果显示,青田稻鱼系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及相关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一采样时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在两类养鱼稻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养鱼稻田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均低于水稻单作田,但差异不显著(P>0.05)。了解稻鱼共生系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有助于揭示稻-鱼互利共生的机制,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超 周驰 苗滕 刘林峰 高健 焦一滢 李祝 张佳敏 王卉君 徐德雄
鄂西水系是国家级水源保护区,也是湖北省重要的生态旅游区。为了解鄂西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14年10月~2017年1月不同时段在宜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卷桥河(J)、清江利川段(Q)、宜昌市水源地黄柏河(H)和丹江口入库河流天河郧西段(T)开展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研究表明:4个河段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门8纲18目61科。基于底栖动物指示种耐污性及其丰度占比分析,表明J、Q和T三河流污染程度沿水流方向呈加重趋势,而H水体健康状况整体较好。运用FBI和SIGNAL底栖生物评价指数,显示四条河流健康程度沿水流方向均呈下降趋势,但H变化趋势平缓,结果表明H水体上下游均处于较健康状态,其他3条河流上游或源头水体健康状况良好,下游受到较重污染。对主要环境因子(TP、NH_3-N、COD_(Mn)和TN)做主成分分析表明,轴1的解释率达到65. 1%,表明轴1可以有效表征主要环境压力梯度。FBI和SIGNAL指数与轴1线性拟合度均较高,表明二者在鄂西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估中可作为快速生物评价指数。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邱爽 龚信宝 张继红 任黎华 刘志媛 张龙军
2012年5月27~29日对桑沟湾贝类养殖、贝藻混养、藻类养殖等区域水-气界面区pCO2等参数的连续走航和贝类养殖区的日变化观测,讨论了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域水-气界面区pCO2的分布特性及机制。结果显示,在该航次水质及气候条件下,桑沟湾养殖区域叶绿素偏高,溶解氧始终处于过饱和状态,最高达140%,强烈的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消耗大量无机碳,水-气界面始终是大气CO2的汇。其中贝类养殖区pCO2低于贝藻混养区,低于藻类养殖及湾外近海区域。当然,这还不足以说明这一海区水-气界面可能是大气CO2的汇区,需要精细的航次计划做全面观测,例如养殖区域沉积的大量颗粒有机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再悬浮、降解对水气界面CO...
关键词:
桑沟湾 养殖区 pCO2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作发 唐富江 董崇智 梁洪君 许平 何珍 张彩虹
2003年5-9月对黑龙江勤得利湾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勤得利湾底栖动物共计5科13种(属),其中寡毛类1科3种(属),红羽摇蚊(Ch.gr.plumosus)幼虫是主要优势种群;勤得利湾底栖动物数量为454.3 ind/m2,生物量为4.452 0 g/m2,二者季节变动明显,秋季最高,分别为626.8 ind/m2和9.185 0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偏低。同时探讨了作为鲟鱼类放养场的底栖动物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