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53)
- 2023(10842)
- 2022(9671)
- 2021(9194)
- 2020(7695)
- 2019(17757)
- 2018(17775)
- 2017(34309)
- 2016(18848)
- 2015(21038)
- 2014(21102)
- 2013(20914)
- 2012(18940)
- 2011(17028)
- 2010(16855)
- 2009(15290)
- 2008(14640)
- 2007(12658)
- 2006(10786)
- 2005(9295)
- 学科
- 济(69643)
- 经济(69565)
- 管理(53533)
- 业(50336)
- 企(42441)
- 企业(42441)
- 方法(34713)
- 数学(29860)
- 数学方法(29498)
- 学(17969)
- 农(17914)
- 财(17729)
- 中国(17138)
- 业经(15485)
- 地方(13712)
- 理论(12793)
- 制(12250)
- 农业(12102)
- 技术(12015)
- 务(11927)
- 财务(11862)
- 财务管理(11843)
- 和(11820)
- 贸(11796)
- 贸易(11790)
- 易(11442)
- 环境(11231)
- 企业财务(11230)
- 银(10418)
- 银行(10369)
- 机构
- 大学(266296)
- 学院(263706)
- 管理(104926)
- 济(95883)
- 经济(93598)
- 理学(91888)
- 理学院(90812)
- 管理学(89044)
- 管理学院(88583)
- 研究(87518)
- 中国(62616)
- 科学(58904)
- 京(57080)
- 农(47227)
- 所(44793)
- 业大(44272)
- 财(43366)
- 研究所(41385)
- 中心(39435)
- 农业(37511)
- 江(36767)
- 北京(35776)
- 财经(35749)
- 范(34682)
- 师范(34282)
- 经(32602)
- 院(31893)
- 州(30668)
- 技术(28965)
- 师范大学(27839)
- 基金
- 项目(189827)
- 科学(147549)
- 基金(137190)
- 研究(134165)
- 家(121630)
- 国家(120658)
- 科学基金(102352)
- 社会(81721)
- 社会科(77341)
- 社会科学(77320)
- 省(74719)
- 基金项目(73769)
- 自然(69733)
- 自然科(68074)
- 自然科学(68055)
- 自然科学基金(66810)
- 划(63658)
- 教育(61228)
- 资助(56594)
- 编号(54091)
- 成果(43511)
- 重点(42475)
- 部(40909)
- 发(39488)
- 创(39396)
- 课题(37192)
- 科研(36986)
- 创新(36742)
- 计划(36433)
- 大学(34944)
- 期刊
- 济(100248)
- 经济(100248)
- 研究(72832)
- 学报(49244)
- 中国(46379)
- 科学(42903)
- 农(42611)
- 管理(37429)
- 大学(35647)
- 学学(33642)
- 财(31803)
- 农业(29841)
- 教育(28516)
- 技术(22278)
- 融(19489)
- 金融(19489)
- 财经(16765)
- 业经(16700)
- 经济研究(15657)
- 业(15455)
- 图书(15155)
- 科技(14300)
- 经(14092)
- 理论(13505)
- 版(13130)
- 问题(12976)
- 业大(12966)
- 实践(12702)
- 践(12702)
- 技术经济(12086)
共检索到366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试验期间系统内小麦平均光能利用率是系统外的133.3%,光能利用率在11时~13时之间最低.整个时段平均光合速率为系统外对照点的87.6%,其中,小麦抽穗开花期为97.9%,灌浆期为86.3%,成熟期为78.6%.桐麦间作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在灌浆期与成熟期.光合速率在11时~13时之间是最大的,呈单峰曲线.桐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叶面BalBery指数的影响,表现在灌浆期末期和成熟期,在小麦抽穗开花期没有影响.从抽穗开花期到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光合作用与光量的关系逐渐减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继永 王文全 刘勇
通过设置不同毛白杨行距梯度,观测了不同毛白杨行距以及同一行距下的不同林地位置间作的甘草、桔梗、天南星3种耐荫性不同的药用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分析了3种药用植物的光合日进程和日平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不同药用植物对间作环境适应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为林区开展多种经营以及我国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发展林药间作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林药间作 药用植物 光合作用 毛白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西冠下点又稍高于东冠下点;成熟期总光合量较小,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20%~55%.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群体光合量关系十分密切.各点干物质产量与作物产量比值(ξ)在0.52~0.77之...
关键词:
泡桐,小麦,产量,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光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
关键词:
间作系统,泡桐,小麦生物量,间作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蒋建平 朱建军 刘廷志 贺树民 周志明 苏富江
以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光合有效辐射为焦点,分析树冠遮荫对间作小麦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以探讨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光能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南北行向的桐麦间作,在距树行不同距离和泡桐不同生长期间,树冠遮荫对小麦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差异较大,距树行越近或泡桐叶面积指数越大,光合有效辐射减少率也越大;树冠遮荫对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和单产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因距树行距离不同而有差异。
关键词:
小麦 泡桐 间作 光合有效辐射 产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王保平 傅大立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系统内外小麦叶面蒸腾速率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有所增加;开花期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分别为5.84,5.72mmol·m-2·s-1,差别不显著;从灌浆期到成熟期,系统外对照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系统内高,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比为0.81;11时之前,系统内泡桐东冠下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西冠下点高,11时之后则反之.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从上午到下午是递减的,且开花期高于灌浆期,灌浆期高于成熟期.开花期内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差别不明显.从灌浆期至成熟期,系统内泡桐冠下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冠外点.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王保平 傅大立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各点光量与小麦产量对比研究表明:对照区的入射光量和小麦截获光量一直大于系统内各点,系统内各点离树行越近截获的光量越小.小麦截获光量与入射光量的比值在系统内各点变化不大,在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系统内的平均比值分别是078,069和045,系统外分别是094,088和063.就小麦产量来讲,系统内平均比系统外低512%,系统内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点平均低19%,东冠下各点平均较西冠下各点平均低244%.单位面积小麦种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系统内较系统外平均分别低355%,253%,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各点平均分别低113%,74%,东冠下两点平...
关键词:
间作系统,泡桐,小麦产量,光量子通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世伟 潘存德 张翠芳 李星 郭佳欢
【目的】为明确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枣树与冬小麦间作系统的光环境管理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法,以不同栽植株行距的枣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间作巷道内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冠层饱和、非饱和和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及其影响因子的时节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枣麦间作系统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的关键因子。【结果】太阳高度角、枣树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Tr)与冬小麦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冠幅和树高与冬小麦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太阳高度角和枣树株行距与冬小麦冠层非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透光率与冬小麦冠层非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太阳高度角、枣树树高和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冠层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株行距和透光率与冬小麦冠层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结论】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太阳高度角、枣树栽植株行距和枣树透光率是影响间作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大小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勇 吴振录 张爱民 Maarten van Ginkel 何中虎
目的研究CIMMYT小麦在中国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春麦区的育种水平。方法10份CIMMYT代表性品种和15份中国春麦主栽品种于2001和2002年种植在中国春麦区的9个试点和CIMMYT的4种不同处理环境,分析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CIMMYT品种穗数和穗粒数多,千粒重中等,具有广泛适应性,比中国品种具有更高的产量优势;黑龙江光敏感品种植株高、抽穗和成熟晚、穗数中等、穗粒数少、千粒重和产量低;中国其它品种株高中等、抽穗和成熟早、穗数少、穗粒数中等、千粒重高、产量中等。CIMMYT品种引种到中国后,株高降低,抽穗和成熟提早,并略减产;黑龙江光敏感品种在CIMMYT种植时株高增...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产量 基因型与试点互作 适应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文英 柳斌辉 彭海城 李爱国 栗雨勤
依据Griffing方法I配制种植不同类型的复合双列杂交组合,在人工模拟干旱棚和田间自然干旱条件下,分别设水、旱2种水分条件。在不同生育时期测定株高、株穗数、株粒重、穗粒数、黄叶片数、SOD、POD、MDA等农艺、生理生化性状,研究不同组合类型对杂交后代的遗传力影响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及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可采用抗旱指数(DRI)作为评价小麦品种抗旱性强弱的指标。旱地株粒重、旱地穗下节长、旱地黄叶片、籽粒饱满度、落黄、旱地成穗数、旱地株高等7个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与抗旱性关系密切且遗传力较强,可作为高产种质杂种后代的早期抗旱性鉴定指标。SOD活性和MDA含量由于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可以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新明 张娟娟 刘合兵 姬兴杰 刘木森 张翀
【目的】检验小麦模型WCSODS在河南省的适用性。【方法】采用大田方法,分别设置了播期和氮肥试验,以播期试验为基础进行参数调试,以氮肥试验验证模型。【结果】(1)WCSODS对河南小麦生育期和产量的模拟精度较高,全生育期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仅相差1~2d,拔节期和抽穗期模拟相差较大,分别为3~6d和0~4d,产量模拟相差42~463.5kg·ha-1;(2)WCSODS以绿叶分配系数和地上部干重为基础,对小麦LAI动态变化进行模拟,从而在方法上避免了叶面积定量计算时造成的误差,适用于不同分蘖能力的小麦品种,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结果显示其对LAI、茎蘖数及干物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相关系数达到...
关键词:
小麦 模拟模型 品种参数 推广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陆森 张劲松 孟平 高峻
利用实测的地温和土壤含水量数据模拟石榴-小麦间作系统的土壤热通量。结果表明:利用地温和含水量数据模拟的土壤热通量值与热通量板实测结果一致性较高;土壤热储量是地面热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土壤表层热储量并以某一深度处的实测热通量值代表地面热通量的方法误差很大;石榴-小麦间作系统内的地面热通量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异性,小麦覆盖区域地面热通量几乎一致,均显著小于石榴株间裸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月桦 林娜 石慧清 周春菊
【目的】研究持绿型小麦的冠温特性及其对高温和低氮的适应性,为小麦低温种质资源鉴选提供依据。【方法】以正常栽培条件为对照,对低氮和高温处理下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茎鞘干物质量、产量、绿叶面积和冠层温度等进行测定。【结果】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持绿型小麦豫麦66和潍麦8均表现出较低的冠层温度和较高的绿叶面积。持绿型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及光化学淬灭系数都高于非持绿型小麦,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低于非持绿型小麦,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多地用于光化学反应,而以热能的形式辐射出来的较少。低氮和高温逆境下持绿型小麦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经济产量高。【结论】持绿型小麦冠层温度低,叶片衰老延迟,干...
关键词:
持绿型小麦 冠层温度 氮肥亏缺 高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毅 邹志同
黑西哥小麦以其矮秆、抗倒、大穗、抗锈性较强、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广等优点,被我国各地广泛引入利用。其中一些品种如Saric F70(沙瑞克)、Chapingo F74(查平戈)、Potams—70(波塔姆)等在西南和华南冬麦区,北部春麦区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除直接引种利用外,各地还广泛地利用墨西哥小麦作亲本,先后育成品种(系)达400多个。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终年多湿、多雾、日照少、辐射量低,与地处高原的墨西哥相比,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因而墨西哥小麦在成都适应性较差,表现黄叶、干尖、早枯、结实性较差、千粒重较低,感染白粉病,不抗赤霉病,故目前在成都平原尚无直接利用,但利用其作亲本育成的一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劲松 宋兆民 孟平 辛学兵 陆光明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银杏 -小麦间作系统的热量效应 (白天 )和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小麦抽穗 乳熟期 ,晴天间作系统总辐射量比单作 (麦田 )系统低 7.6 % ,阴天时二者差别不大 ;晴天间作系统净辐射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5 .6 % ,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 1.9% ;晴天间作系统潜热通量比单作系统低 6 .8% ,阴天时二者相差极小 ;晴天和阴天间作系统的感热通量均低于单作系统 ,分别约低 5 2 .6 %和 11.1% ;晴天间作系统土壤热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2 1.8% ,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2 5 .0 %。(2 )小麦拔节 腊熟期 ,间作系统小麦日蒸腾速率比单作麦田低 18...
关键词:
银杏-小麦间作系统 水分效应 热量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