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6)
- 2023(6941)
- 2022(5785)
- 2021(5273)
- 2020(4360)
- 2019(9678)
- 2018(9299)
- 2017(17047)
- 2016(9550)
- 2015(10306)
- 2014(10158)
- 2013(9907)
- 2012(9014)
- 2011(8253)
- 2010(8195)
- 2009(7538)
- 2008(7481)
- 2007(6397)
- 2006(5651)
- 2005(4808)
- 学科
- 济(35189)
- 经济(35143)
- 管理(26530)
- 业(25526)
- 企(20007)
- 企业(20007)
- 方法(17410)
- 数学(15305)
- 数学方法(15105)
- 学(11395)
- 农(10322)
- 财(9106)
- 中国(8786)
- 业经(8020)
- 贸(7989)
- 贸易(7986)
- 易(7763)
- 农业(7272)
- 环境(6535)
- 技术(6400)
- 制(5984)
- 务(5757)
- 财务(5739)
- 财务管理(5731)
- 银(5673)
- 地方(5648)
- 银行(5619)
- 企业财务(5469)
- 融(5407)
- 金融(5406)
- 机构
- 大学(145640)
- 学院(143154)
- 研究(53489)
- 济(52660)
- 管理(51714)
- 经济(51685)
- 理学(46130)
- 理学院(45497)
- 管理学(44243)
- 管理学院(44032)
- 科学(39499)
- 农(38924)
- 中国(37834)
- 农业(31555)
- 京(31470)
- 业大(31196)
- 所(29849)
- 研究所(28232)
- 中心(23473)
- 财(22061)
- 农业大学(21182)
- 江(20510)
- 北京(19158)
- 院(19030)
- 财经(18657)
- 范(18187)
- 室(18130)
- 科学院(17864)
- 师范(17775)
- 省(17757)
- 基金
- 项目(108300)
- 科学(83759)
- 基金(80414)
- 家(76279)
- 国家(75718)
- 研究(66108)
- 科学基金(62181)
- 自然(45160)
- 自然科(44142)
- 自然科学(44121)
- 自然科学基金(43373)
- 基金项目(43231)
- 社会(42286)
- 省(42123)
- 社会科(40148)
- 社会科学(40137)
- 划(37463)
- 资助(32296)
- 教育(29872)
- 重点(25486)
- 计划(25052)
- 编号(23061)
- 部(22915)
- 创(22679)
- 科技(22669)
- 发(22590)
- 科研(22063)
- 创新(21376)
- 业(20065)
- 大学(18585)
共检索到194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王保平 傅大立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各点光量与小麦产量对比研究表明:对照区的入射光量和小麦截获光量一直大于系统内各点,系统内各点离树行越近截获的光量越小.小麦截获光量与入射光量的比值在系统内各点变化不大,在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系统内的平均比值分别是078,069和045,系统外分别是094,088和063.就小麦产量来讲,系统内平均比系统外低512%,系统内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点平均低19%,东冠下各点平均较西冠下各点平均低244%.单位面积小麦种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系统内较系统外平均分别低355%,253%,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各点平均分别低113%,74%,东冠下两点平...
关键词:
间作系统,泡桐,小麦产量,光量子通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西冠下点又稍高于东冠下点;成熟期总光合量较小,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20%~55%.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群体光合量关系十分密切.各点干物质产量与作物产量比值(ξ)在0.52~0.77之...
关键词:
泡桐,小麦,产量,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光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
关键词:
间作系统,泡桐,小麦生物量,间作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长生 肖世和 张秀英 海林
快速、简便、可重复、无损伤、较经济地鉴定小麦产量有关性状对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于 1998年和 1999年两个种植季节 ,在密度为 6 5 0~ 70 0万穗 /hm2 的田间试验中利用数字冠层图像分析仪测定了津麦 2号、京 4 11、中麦 9号和 80 17 2等 4个北部冬麦区代表品种的冠层内光分布参数。结果表明 ,灌浆中期测定较能反映整个灌浆期的冠层光分布状况。在相似密度下的直接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在年份间差异不显著 ,而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冠层上部的消光系数与冠层下部及冠层平均消光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建议育种中选择冠层上部消光系数小的基因型来改良产量潜力。
关键词:
小麦 冠层 消光系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焱 毕建杰 刘建栋 叶宝兴
为了解干旱对冬小麦冠层光分布影响的规律。选用两个类型冬小麦品种用池栽定量灌溉方式,采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110型植物冠层分析仪,对干旱和灌溉条件下,不同肥力的冬小麦冠层内光分布进行直接测定。鲁麦21 LAI先上升再下降,MLA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TCDP先下降再上升,在7.5,22.5,37.5°TCRP差异较大;济麦20的LAI先上升再下降,MLA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TCDP先下降再上升,在7.5,22.5,37.5°TCRP差异较大。干旱和灌溉比较:干旱使LAI下降,干旱使Lm 21的TCDP增大,Jm20的TCDP变化不大,干旱对TCDP的影响为7.5°TCRP小于灌溉的,而在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蒋建平 朱建军 刘廷志 贺树民 周志明 苏富江
以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光合有效辐射为焦点,分析树冠遮荫对间作小麦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以探讨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光能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南北行向的桐麦间作,在距树行不同距离和泡桐不同生长期间,树冠遮荫对小麦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差异较大,距树行越近或泡桐叶面积指数越大,光合有效辐射减少率也越大;树冠遮荫对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和单产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因距树行距离不同而有差异。
关键词:
小麦 泡桐 间作 光合有效辐射 产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试验期间系统内小麦平均光能利用率是系统外的133.3%,光能利用率在11时~13时之间最低.整个时段平均光合速率为系统外对照点的87.6%,其中,小麦抽穗开花期为97.9%,灌浆期为86.3%,成熟期为78.6%.桐麦间作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在灌浆期与成熟期.光合速率在11时~13时之间是最大的,呈单峰曲线.桐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叶面BalBery指数的影响,表现在灌浆期末期和成熟期,在小麦抽穗开花期没有影响.从抽穗开花期到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光合作用与光量的关系逐渐减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薛延丰 汪敬恒 李恒
以豫麦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肥料对氮磷钾在小麦体内的分布、养分利用效率、养分收获指数以及小麦群体结构、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尿素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长效碳铵颗粒肥)处理下小麦植株体内氮和磷的分布规律为籽粒>叶片>茎和叶鞘,钾的分布规律表现为茎和叶鞘>叶片>籽粒;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以及养分收获指数与尿素相当,两者差异不显著;尿素和长效碳铵颗粒肥处理下,小麦群体达6.68×107和6.41×107/hm2,显著大于对照;穗长和结实小穗分别比对照高11.9%、11.6%和10.9%、10.6%,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13.8%、15.2%、15.2%和14.5%、...
关键词:
长效碳铵颗粒肥 氮素形态 小麦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艳敏 李晋生 钱维朴 黄德明
1987~1989年分别在江苏沐阳和南京卫岗进行了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高度及叶倾角影响光在冠层内的分布,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反映叶面积和光的空间分布状况。低产群体的最高叶面积指数小于4.0,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低,消光系数分布均匀,但漏光严重,光能利用率低;过旺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高,消光系数呈上大、中小分布,光在冠层上部递减迅速,中下部光环境差,叶片早衰,净同化率低;高产群体叶面积及其垂直分布合理,孕穗期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在相对高度0.60~0.65处,冠层中下部消光系数较大,上部较小,利于光...
关键词:
小麦,冠层结构,光分布,叶倾角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王保平 傅大立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系统内外小麦叶面蒸腾速率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有所增加;开花期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分别为5.84,5.72mmol·m-2·s-1,差别不显著;从灌浆期到成熟期,系统外对照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系统内高,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比为0.81;11时之前,系统内泡桐东冠下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西冠下点高,11时之后则反之.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从上午到下午是递减的,且开花期高于灌浆期,灌浆期高于成熟期.开花期内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差别不明显.从灌浆期至成熟期,系统内泡桐冠下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冠外点.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士功 高吉寅 宋景芝
以小麦为材料,研究盐分胁迫条件下6苄基腺嘌呤对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幼苗Na+ 、K+ 、Cl- 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6苄基腺嘌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 的吸收,阻滞其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数量和速度;提高体内K+ 含量、向上运输效率,降低地上部分对Na+ 、K+ 的选择性(SNa+ 、K+) ,同时6苄基腺嘌呤还能够促进幼苗根系对Cl- 的吸收,并有效地将Cl- 限制在根部,阻滞Cl- 向上运输,相对降低地上部分的Cl- 含量。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提高小麦幼苗抗盐性和对盐分胁迫的适应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静 柴强 赵财 刘辉娟 周海燕
为了寻求人工调控存在化感物质间作群体的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供水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75%、60%和45%),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小麦生长速率(Crop Growth Rate,CGR)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蚕豆苗期-始花期、结荚-成熟期2个生育阶段,丁香酚对蚕豆生长速率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但结荚-成熟期75%供水水平下的单作、60%供水水平下的间作除外,增加供水缓解了单作蚕豆的抑制作用、加剧了间作蚕豆的抑制作用,间作模式可缓解抑制;自苗期以后,丁香酚对小麦生长速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增加供水亦不能缓解抑制,但在开花-成熟期间作模式可以缓解抑制。在同等供水水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正才
主要探讨了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杨树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3×3)m×20m,(3×3)m×30m,(3×3)m×40m]小麦产量低于对照农田10%~15%、;林内小麦种子的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农田,分别增加了12%和22.1%,蛋白质提高幅度大于淀粉提高幅度。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为照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质量的主要因子为空气温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维伟 张正 徐杰 南镇武 刘灵艳 高华鑫 郭峰 万书波
为明确适宜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稳产高效的氮肥运筹,在玉米花生间作前茬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研究材料,以传统施氮量(225. 0 kg/hm~2)为对照,分别设置不同增氮、减氮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增氮处理及减氮10%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籽粒产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减氮30%处理显著降低了间作茬小麦拔节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以传统施氮量为对照,增加或减少30%范围内,公顷穗数随氮肥减少而降低,且减氮10%处理的公顷穗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减氮20%以上处理,但施氮量的增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各减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综上,该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氮肥偏生产力。初步得出,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更利于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的高效安全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党建友 姜文超 孙睿 尚保华 裴雪霞
【目的】针对山西省麦区降水年际变化大,休闲期降水占比高、生育期降水少且分布不均,造成雨养旱地小麦年季间产量波动大、降水水分利用率(WUE)低等问题,探寻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麦田休闲期翻耕时间对土壤蓄水量和产量的影响,为山西南部旱地小麦根据降水型“定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21年度,通过田间区组试验,设8月10日(P_1)、8月20日(P_2)和8月30日(P_3)左右3个翻耕时间,研究翻耕时间、降水量及其分布对旱地小麦产量、休闲期土壤蓄水特性和生育期耗水及相关性的影响。【结果】(1)旱地小麦产量受降水年型、休闲期和生育期降水共同影响,且年型>休闲期>生育期。试验年度平均产量2 400.0—6 298.0 kg·hm~(-2),年季间变异系数为29.8%,其中丰水年(2012、2014和2015年度)、平水年(2011和2013年度)和枯水年(2010、2016、2019、2020和2021年度)平均产量分别为5 524.6、3 048.2和4 088.7kg·hm~(-2);休闲期降水量和生育期降水分布主要通过成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年度和3—4月降水多则产量明显增加;翻耕时间对旱地小麦产量影响与休闲期降水分布密切相关,7—8月降水多,P_1产量高,9月降水多,则P_2或P_3产量高。(2)降水量及其分布和翻耕时间共同影响播种前和收获期土壤蓄水特性。休闲期降水主要影响播种前和收获期下层(100—200 cm)土壤蓄水量;休闲期丰水型播前上层(0—100 cm)和下层土壤蓄水量相近或略低,平水型和枯水型则下层低于上层,分别比上层低6.17%和24.66%;7月降水多有利于下层土壤多蓄水,8—9月降水多有利于上层土壤多蓄水;生育期降水主要影响收获期上层土壤蓄水量,尤其是5月降水;播种前和收获期上层土壤平均蓄水量P_2最高,收获期下层和0—200 cm土壤平均蓄水量P_2或P_3最高。(3)耕作时间和降水量对生育期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影响相对较小,年度降水多则旱地小麦生育期耗水多,3月降水对生育期耗水量影响大。【结论】休闲期降水量及其分布影响旱地小麦播前0—200 cm土壤蓄水量,并与3—4月份降水量共同作用影响成穗数、穗粒数和旱地小麦产量,且水分利用率与旱地小麦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山西南部7—8月降水多旱地麦田于8月10日前后翻耕,降水少时则翻耕时间推迟10—20 d,可增加播种前土壤蓄水量使旱地小麦实现增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