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2)
2023(1807)
2022(1650)
2021(1618)
2020(1389)
2019(3172)
2018(3143)
2017(5634)
2016(3390)
2015(4009)
2014(4316)
2013(4308)
2012(4124)
2011(3861)
2010(3948)
2009(3772)
2008(3585)
2007(3320)
2006(2870)
2005(2777)
作者
(13991)
(11899)
(11856)
(10934)
(7213)
(5765)
(5235)
(4812)
(4300)
(4290)
(3941)
(3896)
(3878)
(3832)
(3794)
(3716)
(3665)
(3536)
(3440)
(3234)
(3140)
(3063)
(2855)
(2805)
(2693)
(2645)
(2606)
(2572)
(2532)
(2468)
学科
(13276)
(12333)
企业(12333)
(11004)
经济(10993)
管理(10708)
方法(6141)
数学(5166)
数学方法(5068)
(4771)
(4355)
(4321)
(4282)
乡镇(4277)
乡镇企业(4277)
中小(4267)
中小型(4267)
小型(4267)
小型企业(4267)
(3548)
财务(3537)
财务管理(3536)
企业财务(3413)
中国(2703)
(2693)
(2593)
银行(2567)
(2565)
(2435)
技术(2368)
机构
学院(55138)
大学(54778)
研究(22553)
科学(18444)
(17540)
管理(17203)
中国(17082)
(16227)
经济(15704)
理学(14522)
农业(14411)
理学院(14248)
(14166)
管理学(13762)
管理学院(13677)
(13470)
研究所(13255)
业大(13139)
中心(10242)
农业大学(9245)
(9201)
(9080)
(9000)
科学院(8876)
北京(8678)
实验(8516)
(8458)
实验室(8185)
(7870)
技术(7828)
基金
项目(38772)
科学(28619)
基金(27385)
(27352)
国家(27180)
研究(21861)
科学基金(20937)
自然(16797)
自然科(16337)
自然科学(16330)
自然科学基金(16006)
(15651)
(14624)
基金项目(14451)
资助(11902)
社会(11245)
计划(10833)
社会科(10619)
社会科学(10612)
科技(10519)
重点(9840)
教育(9812)
(8270)
编号(8029)
(7901)
科研(7863)
(7768)
专项(7613)
(7528)
创新(7364)
期刊
(17683)
经济(17683)
学报(17168)
(15660)
科学(12936)
研究(12601)
中国(12031)
大学(10607)
农业(10424)
学学(10226)
(6981)
管理(6926)
(6294)
(5389)
金融(5389)
业大(5172)
技术(4934)
农业大学(4305)
资源(4300)
教育(4217)
中国农业(3931)
(3773)
自然(3552)
科技(3387)
林业(3361)
财经(3031)
经济研究(2569)
(2543)
技术经济(2533)
自然科(2513)
共检索到81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蒋建平  朱建军  刘廷志  贺树民  周志明  苏富江  
以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光合有效辐射为焦点,分析树冠遮荫对间作小麦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以探讨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光能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南北行向的桐麦间作,在距树行不同距离和泡桐不同生长期间,树冠遮荫对小麦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差异较大,距树行越近或泡桐叶面积指数越大,光合有效辐射减少率也越大;树冠遮荫对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和单产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因距树行距离不同而有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世伟  潘存德  张翠芳  李星  郭佳欢  
【目的】为明确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枣树与冬小麦间作系统的光环境管理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法,以不同栽植株行距的枣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间作巷道内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冠层饱和、非饱和和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及其影响因子的时节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枣麦间作系统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的关键因子。【结果】太阳高度角、枣树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Tr)与冬小麦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冠幅和树高与冬小麦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太阳高度角和枣树株行距与冬小麦冠层非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透光率与冬小麦冠层非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太阳高度角、枣树树高和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冠层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株行距和透光率与冬小麦冠层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结论】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太阳高度角、枣树栽植株行距和枣树透光率是影响间作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大小的主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智才  毕华兴  许华森  常译方  王丹  陈玥  
【目的】研究果-农间作系统的种间关系,为果-农间作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晋西黄土区7年生苹果(Malus pumila)+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花生单作系统为对照,布设根障以阻断苹果树与花生根系之间的延伸交叉,采用定位观测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试验手段,对林下光合有效辐射(PAR)分布及其对花生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间作系统内树行北侧的作物行主要在上午受果树遮阴影响,南侧则主要在下午受影响,距树干基部越近的作物行PAR均值越小;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西冠下点又稍高于东冠下点;成熟期总光合量较小,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20%~55%.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群体光合量关系十分密切.各点干物质产量与作物产量比值(ξ)在0.52~0.77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瑞龙  王书茂  
为了解决散射辐射地面测量中难以摆脱遮光装置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整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拟建立晴空条件下的散射辐射估算模型。具体方法是,选择晴朗无云的天气条件,在美国华盛顿州普罗瑟市郊无绿色植物覆盖的空旷场地上测试07:30—19:30(间隔15min)的北向局部散射辐射数据(PARf-N)和总体散射辐射数据(PARf)。测试同时拍摄天空图像,并计算其灰度特征值(H)和颜色特征值(B)。结果分析表明:1)PARf-N与PARf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为0.768;2)天空图像的H值与PARf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r2为0.688;3)结合PARf-N、H和B值,及常见气象因素,构建多元线性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学兆  周涛  贾根锁  张自银  李秀娟  赵超  冯胜辉  
研究利用基于冠层辐射传输与植物生理过程的MAESTRA模型,结合中国东部鼎湖山、千烟洲及长白山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观测数据,对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总量及其散射辐射比例变化影响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变化进行了模拟与敏感性分析,从而探讨这两者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GPP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R总量变化对GPP的影响程度由PAR总量变化幅度以及GPP对PAR总量变化的敏感程度所决定,较低的PAR总量与较高的温度条件下GPP对PAR总量变化较敏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范其新  李生荣  周强  陶军  杜小英  
对不同类型的高产品种灌浆期灌层结构光辐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灌层结构与产量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高产品种在开花期也就是灌浆前期叶面积指数(LAI)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平均叶倾角(MFIA)总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少;叶片分布(LD)灌浆前期单位面积上叶片分布最多;透光系数(TR)随着灌浆生育进程逐渐增大;消光系数(K)在灌浆期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灌浆中期和末期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灌浆前期的平均叶倾角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今后的小麦高产育种中提高灌浆中期和末期的叶面积指数,适当降低灌浆前期的平均叶倾角对小麦高产和超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蒋冲  朱枫  杨陈  王飞  穆兴民  李锐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Angstrom方程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各站点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并借助Spline空间插值、Pettitt突变点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手段对PAR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突变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地区PAR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在季节分布上,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依次减小。②52年间,该地区年PAR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时间变化方面,春季PAR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余季节均呈下降趋势,夏季减小最快,其次为冬季,秋季最小。③该地区89%的站点年PAR存在突变,突变站点中的85%发生于1979-1983年间;夏季89%的站点发生突变,突变站点中的90%发生于1979-1983年间;冬季68%的站点发生突变,但突变时间同步性和一致性较差;春季和秋季突变现象不甚明显。④气候变化(风速下降)、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业生产导致的气溶胶增多是导致PAR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火山爆发引发的气溶胶增加则是PAR波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试验期间系统内小麦平均光能利用率是系统外的133.3%,光能利用率在11时~13时之间最低.整个时段平均光合速率为系统外对照点的87.6%,其中,小麦抽穗开花期为97.9%,灌浆期为86.3%,成熟期为78.6%.桐麦间作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在灌浆期与成熟期.光合速率在11时~13时之间是最大的,呈单峰曲线.桐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叶面BalBery指数的影响,表现在灌浆期末期和成熟期,在小麦抽穗开花期没有影响.从抽穗开花期到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光合作用与光量的关系逐渐减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王保平  傅大立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各点光量与小麦产量对比研究表明:对照区的入射光量和小麦截获光量一直大于系统内各点,系统内各点离树行越近截获的光量越小.小麦截获光量与入射光量的比值在系统内各点变化不大,在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系统内的平均比值分别是078,069和045,系统外分别是094,088和063.就小麦产量来讲,系统内平均比系统外低512%,系统内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点平均低19%,东冠下各点平均较西冠下各点平均低244%.单位面积小麦种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系统内较系统外平均分别低355%,253%,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各点平均分别低113%,74%,东冠下两点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亮  苏本营  杨峰  杨文钰  
【目的】发展间种套作大豆是有效解决粮食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优化群体配置,改善群体光分布特征,实现大豆对有效光能的高效利用,为套作大豆高产栽培及群体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和2012年,以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和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试材,设计登海605/贡选1号(处理A)、川单418/贡选1号(处理B)、雅玉13/贡选1号(处理C)3种玉豆带状套作组合,并以大豆单作作为对照(CK),分析不同玉豆带状套作组合PAR分布特征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玉豆带状套作组合的PAR和透光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CK(P<0.05)。玉豆共...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东  傅大立  王保平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董泰锋  蒙继华  吴炳方  杜鑫  钮立明  
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研究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核心之一,不仅是衡量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变化、碳收支变化的重要数据来源,也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主要驱动因子。本文在回顾PAR估算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传统方法中的气候学方法、模型参数方法,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遥感的转换系数、模型化参数法的优缺点,并对PAR估算方法研究做出了展望。气候学法、模型参数法等传统方法一直是进行PAR估算的常用手段。然而,随着对生态系统研究的日益深入,基于遥感的估算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手段,凭借遥感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它使得获取区域乃至全球PAR估算成为可能。因此,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获取长时间序列PAR,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查找表方法之类的定量化估算方法将成为主要的估算方法,它不仅在机理上解释了PAR的传输过程,而且增强了估算方法的可靠性、可操作性与普适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金玉  刘晶淼  李世奎  梁宏  姜朝阳  王炳忠  
光合有效辐射是生物、生态和农业常用的重要参数,常规气象资料中没有该资料,实测结果也比较少,以往多采用经验气候学计算获得。论文基于固城站观测辐射资料,对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分析的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PAR)占总辐射(Q)的比值(η_(PAR))分布呈近似钟型,有60%的比值分布在0.35~0.45之间。ηPAR的晴天日变化呈明显单峰型,早、晚低,中午高,阴天ηPAR随云量状况变化而有波动,阴天ηPAR略比晴天大。ηPAR的年变化为冬、春低,夏、秋高。光合有效辐射和太阳总辐射的日、年变化也呈明显的单峰型。固城站全年平均ηPAR为0.40,生长季为0.41,PAR辐射量(Q_(PAR))与Q的关系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泽艳  高晓飞  谢云  
精确测量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量(TPAR)可以提高生物量预测和模型模拟精度。本文采用3种方法对行播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冠层底部TPAR分别进行了测量,并分生育期对比分析3种方法测量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垂直于行测量值平均相对误差最小,斜穿于行最大;夏玉米全生育期斜穿于行测量值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平行于行最大;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3种方法测量值在0 001置信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建议冬小麦冠层底部TPAR测量采用垂直于行的测量方法,夏玉米冠层底部TPAR测量采用斜穿于行的测量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