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34)
- 2023(4868)
- 2022(4051)
- 2021(3677)
- 2020(3156)
- 2019(6800)
- 2018(6866)
- 2017(11659)
- 2016(6896)
- 2015(7859)
- 2014(8004)
- 2013(7483)
- 2012(7096)
- 2011(6384)
- 2010(6284)
- 2009(5600)
- 2008(5553)
- 2007(5002)
- 2006(4344)
- 2005(3785)
- 学科
- 济(19041)
- 经济(19005)
- 管理(15241)
- 业(12157)
- 学(10249)
- 企(9576)
- 企业(9576)
- 中国(6706)
- 农(6166)
- 方法(6117)
- 制(6100)
- 财(5664)
- 地方(5536)
- 体(5511)
- 数学(4884)
- 数学方法(4764)
- 理论(4683)
- 银(4192)
- 银行(4162)
- 业经(4143)
- 行(4014)
- 融(3986)
- 金融(3979)
- 教育(3812)
- 农业(3804)
- 税(3724)
- 和(3619)
- 水产(3499)
- 税收(3462)
- 收(3427)
- 机构
- 大学(94842)
- 学院(94733)
- 研究(41010)
- 科学(31061)
- 中国(29457)
- 管理(27821)
- 济(27779)
- 农(26991)
- 经济(26867)
- 所(23754)
- 理学(23369)
- 理学院(22897)
- 京(22308)
- 研究所(22182)
- 管理学(21994)
- 管理学院(21842)
- 农业(21706)
- 业大(20320)
- 中心(18042)
- 江(16569)
- 室(16131)
- 院(15844)
- 省(15688)
- 实验(14703)
- 财(14653)
- 技术(14603)
- 范(14558)
- 师范(14206)
- 实验室(14186)
- 农业大学(13782)
- 基金
- 项目(69603)
- 科学(52652)
- 基金(48543)
- 家(46623)
- 国家(46267)
- 研究(44206)
- 科学基金(36848)
- 省(28561)
- 自然(27148)
- 自然科(26462)
- 自然科学(26454)
- 自然科学基金(25949)
- 基金项目(25563)
- 划(25207)
- 社会(24303)
- 社会科(22780)
- 社会科学(22777)
- 教育(20442)
- 资助(19498)
- 重点(17362)
- 编号(17236)
- 计划(16527)
- 科技(15727)
- 发(15064)
- 成果(14797)
- 科研(14330)
- 课题(13927)
- 创(13837)
- 部(13725)
- 专项(13270)
共检索到147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平 杨秀好 杨振德
【目的】基于感器形态、类型、数量、分布特征,探究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与其蛀道生活的适应性。【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桉蝙蛾4龄幼虫触角、胸部及腹部体表感器的形态特征并分类,结合测量、统计分析和等比例绘图,分析感器数量和分布特征。【结果】桉蝙蛾幼虫触角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末端,共有8对感器,分别是3对刺形感器、4对锥形感器和1对栓锥形感器,推测其感器类型能满足幼虫感受化学及机械刺激的需求。胸腹部体表的感器类型是Bohm’s鬃毛及刺形感器;其中刺形感器分3个亚型,基部至中部均为螺旋状;刺形感器Ⅱ型最独特,外壁具有刺状突起,推测其在幼虫的机械伸缩及防御上起作用。【结论】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类型与其蛀道生活相适应,该结果为桉蝙蛾幼虫寄主选择与适应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桉蝙蛾 幼虫 触角 体表 感受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进 李怡萍 成卫宁 宋月芹 仵均祥 孙会忠 贾晖
【目的】研究甜菜夜蛾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特征,为解释其生态学习性和对其进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和耳形感器数目最多。刺形感器又分为长刺形(Ⅰ型)和短刺形(Ⅱ型)两种。甜菜夜蛾的雌成虫触角感器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不同,两性间感器的分布及形态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甜菜夜蛾触角感器的种类比较多,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
甜菜夜蛾 触角感器 形态特征 扫描电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小燕 陈晓 邱峙嵩 许原 杨振德 钟铭隆 梁晨 胡平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将其头部切下,清洗、脱水、干燥制备成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桉蝙蛾幼虫下颚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轴节和茎节分别具有2对和1对刺形感器;外颚叶具有2对锥形感器、2对栓锥形感器和5对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均分为2个亚型;下颚须具有1对指形感器、1对柱形感器和3对锥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为2个亚型。位于茎节和轴节的刺形感器(C)、外颚叶的锥形感器Ⅱ亚型(BⅡ)和下颚须的锥形感器Ⅰ亚型(BⅠ)的长度和宽度均随虫龄的增长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感器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桉蝙蛾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不变,但长度会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宽度也会有小范围的增长。
关键词:
桉蝙蛾 感器 外颚叶 下颚须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曼 任春光 杨茂发 姚松林 徐思远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
关键词:
螟蛾科 竹织叶野螟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琳 鲁国艳 向宇涛 杨斌 李宗波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皮下的坑道内取食和运动。研究还对化学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将为下一步研究短毛切梢小蠹坑道内的信息感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幼虫头部 感受器 扫描电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月芹 董钧锋 孙会忠 段爱菊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暗黑鳃金龟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成虫的触角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7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的端3节特化形成鳃片.共发现5种类型的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腔锥感器和耳形感器,每种感器均包括2个亚类.感器主要分布于鞭节的鳃状部,其中,毛形感器仅分布在触角的外表面,其他类型的感器则分布在鳃片的内侧面.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一致,但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秀好 骆有庆 蓝霞 杨忠武 秦江林 韦继光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两广新发现的严重危害引种树种桉树的钻蛀性害虫。分别采用传统的分布型指数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桉蝙蛾幼虫危害桉树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分布型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种群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地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林分样地小尺度下,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时,该虫种群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不同危害程度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20.00、40.38和69.42 m,种群的空间依赖程度随危害程度加重而减小,样地内桉蝙蛾幼虫没有聚集特性,同一木段有多头幼虫蛀入的,各自的蛀道互不联通,将多个蛀道中的幼虫取出置于同一容器,会相互攻击,小尺度下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成虫产卵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
关键词:
桉蝙蛾 种群 空间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奇妙 张龙 李文 贾君镇
报道了不同龄期、生物型、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有毛形、刺形、锥形、腔锥形及腔形5种类型。毛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细长且顶端略弯曲,主要分布在触角第1~2节。刺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的表皮领中,顶端弯曲或不弯曲,在触角各节上呈均匀分布。锥形感受器粗短,直立于触角表面,其数量约占总数量的50%,集中分布在触角第10~20节。腔锥形感受器为1个锥状突起,着生于1个陷于表皮下的腔中,小锥表面有沟纹,顶端有小孔。腔形感受器为1个直径约3~4μm空腔,或者腔内有非常小的锥状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和腔形感受器分布在触角第10节以后,在第10节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颖慧 张东 林俊达 董巧香 黄长江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日本沼虾第一触角触鞭上各种感受器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日本沼虾触角感受器在种类、形态和分布上均相似。第一触角分为内、外两鞭,外鞭上具有附鞭。触角上共有四种感受器,分别为化感刚毛(或称嗅毛)、Ⅰ型简单刚毛、Ⅱ型简单刚毛和有齿刚毛。化感刚毛上端柔软,顶端无孔,仅着生于附鞭的凹槽内。其它三种感受器在内外两鞭上均有分布。Ⅰ型简单刚毛通体光滑,顶端逐渐变细,具一顶孔,常伴生Ⅱ型简单刚毛和有齿刚毛,但长度比后两种的短;Ⅱ型简单刚毛基部光滑,顶端被鳞片覆盖,且具复杂的孔结构;有齿刚毛有大小两种类型,表面长有许多齿状突起,齿状突起主要分布于刚毛近顶端1/2~1...
关键词:
日本沼虾 触角感受器 刚毛 化感刚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骁 张雅林 冯纪年
【目的】研究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其各类感器的功能和感受机理、与外界的化学通讯机制等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对苹果蠹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苹果蠹蛾成虫触角上存在8种感器: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鳞形感器仅存在于触角背面,栓锥形感器分布于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远端,其他类型感器在触角腹面、背面均有分布。每种感器的形态和分布在两性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类型感器在苹果蠹蛾成虫触角上的...
关键词:
苹果蠹蛾 触角感器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佳宁 孙媛媛 任昊杰 孙悦 刘用垄 左城 王荣
运用扫描电镜对木毒蛾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感器的分布及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木毒蛾雌虫触角线状,雄虫触角羽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相同,均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种亚型)、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2种亚型)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耳形感器数量最少。除毛形感器有直立和弯曲2种形态外,其余4种感器均直立。刺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长度在雌、雄成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4种感器长度在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木毒蛾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香波 叶文国 田旗 张启翔
选取夏蜡梅自然分布区8个群体,对花部、叶部、果部和种子的22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揭示夏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结果显示:夏蜡梅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20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2.15%(6.40%~45.87%),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87%(1.14%~85.07%),群体内变异(58.13%)大于群体间变异(41.87%);夏蜡梅花色(外被片颜色)表现为白、浅粉、粉、粉红4种类型,不同群体间各花色比例各有不同;各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2个表型性状中有8个和生态因子呈显著相关。通过表...
关键词:
夏蜡梅 天然群体 表型变异 地理变异格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梅 师刘琦 戴武
【目的】观察优雅粗端叶蝉(Taurotettix elegans(Melichar))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叶蝉科(Cicadellidae)昆虫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优雅粗端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优雅粗端叶蝉雌、雄成虫触角结构相似,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其中柄节和梗节较粗短,其上分布有许多鱼鳞状突起;鞭节细长,由许多亚节组成。优雅粗端叶蝉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4种类型,其中毛形感器(Ⅰ、Ⅱ和Ⅲ)和锥形感器(Ⅰ、Ⅱ和Ⅲ)主要位于梗节和鞭节基部,钟形感器(Ⅰ和Ⅱ)位于柄节和鞭节基部,腔锥形感器...
关键词:
半翅目 叶蝉科 优雅粗端叶蝉 触角 感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慧 严善春 李杰 高璐璐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落叶松重要枝梢害虫松瘿小卷蛾触角感器类型、结构、分布进行研究。松瘿小卷蛾触角共有8种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雌雄触角感器分布特点相同,但类型、数量不同,有性二型现象。在鳞翅目昆虫触角上观察到板形感器,其顶端具孔,可能具有味觉功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席驳鑫 尚素琴 胡桂馨 陈建纲 刘艳君 王彦 崔晓宁
白刺粗角叶甲(Diorhabda rybakowi)是严重危害我国西北荒漠草地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泡泡刺(N. sphaerocarpa)的主要害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该虫的触角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并比较雌雄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白刺粗角叶甲雌、雄成虫触角均为丝状,鞭节分为9个亚节,且雄虫触角(4 174.5μm)显著长于雌虫(3 780.5μm)(P=0.006)。雌、雄虫触角表面均分布有大量表皮孔和鱼鳞状感觉附肢。雌、雄虫共鉴定到6种感器,分为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腔锥形感器仅在雄虫触角梗节少量分布。这为研究白刺粗角叶甲感知寄主挥发物或性信息素的嗅觉分子机制进而为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