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8)
- 2023(9587)
- 2022(8656)
- 2021(8276)
- 2020(6752)
- 2019(15712)
- 2018(15667)
- 2017(30395)
- 2016(16629)
- 2015(18662)
- 2014(18567)
- 2013(18439)
- 2012(16951)
- 2011(15217)
- 2010(15435)
- 2009(14307)
- 2008(12717)
- 2007(10458)
- 2006(8981)
- 2005(7511)
- 学科
- 济(63157)
- 经济(63093)
- 管理(45523)
- 业(42505)
- 企(35752)
- 企业(35752)
- 方法(31012)
- 数学(26916)
- 数学方法(26609)
- 农(15868)
- 学(15696)
- 中国(15513)
- 财(14483)
- 地方(13927)
- 业经(13738)
- 理论(10864)
- 和(10813)
- 贸(10793)
- 贸易(10788)
- 农业(10722)
- 环境(10577)
- 易(10426)
- 技术(9950)
- 制(9543)
- 务(9488)
- 财务(9431)
- 财务管理(9417)
- 划(9117)
- 融(9042)
- 金融(9039)
- 机构
- 大学(233471)
- 学院(230941)
- 管理(94199)
- 济(85500)
- 经济(83481)
- 理学(82693)
- 理学院(81716)
- 管理学(80213)
- 管理学院(79828)
- 研究(77664)
- 中国(54673)
- 科学(52184)
- 京(50313)
- 所(39296)
- 业大(37924)
- 农(37854)
- 财(37039)
- 研究所(36488)
- 中心(34118)
- 范(31793)
- 江(31618)
- 北京(31504)
- 师范(31500)
- 财经(30806)
- 农业(29744)
- 院(29293)
- 经(28096)
- 州(26369)
- 师范大学(25793)
- 技术(24455)
- 基金
- 项目(169319)
- 科学(132237)
- 基金(122587)
- 研究(120631)
- 家(107976)
- 国家(107116)
- 科学基金(91733)
- 社会(73794)
- 社会科(69886)
- 社会科学(69866)
- 基金项目(67022)
- 省(66309)
- 自然(62430)
- 自然科(60928)
- 自然科学(60914)
- 自然科学基金(59788)
- 划(56093)
- 教育(54674)
- 资助(49967)
- 编号(49038)
- 成果(38935)
- 重点(37619)
- 部(36284)
- 发(35232)
- 创(34758)
- 课题(33557)
- 科研(32954)
- 创新(32367)
- 计划(31334)
- 大学(31070)
共检索到318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秀好 骆有庆 蓝霞 杨忠武 秦江林 韦继光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两广新发现的严重危害引种树种桉树的钻蛀性害虫。分别采用传统的分布型指数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桉蝙蛾幼虫危害桉树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分布型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种群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地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林分样地小尺度下,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时,该虫种群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不同危害程度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20.00、40.38和69.42 m,种群的空间依赖程度随危害程度加重而减小,样地内桉蝙蛾幼虫没有聚集特性,同一木段有多头幼虫蛀入的,各自的蛀道互不联通,将多个蛀道中的幼虫取出置于同一容器,会相互攻击,小尺度下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成虫产卵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
关键词:
桉蝙蛾 种群 空间格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秀好 于永辉 曹书阁 骆有庆 罗基同 王辑建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广西、广东新发现严重危害桉树的蛀干害虫,本文记述了该害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该虫在广西分布于12个市49个县,10个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232个乡镇,危害桉树面积达2 894.42 hm2,多数个体1年完成1代,以幼虫于12月中下旬开始在受害树干中越冬,次年2—3月化蛹,4月羽化,5月上旬初孵幼虫出现,6—8月幼虫上树转移危害,1年只有1次羽化;该虫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以沟谷和坡底危害较严重,主要危害1 2年生巨尾桉和尾巨桉无性系。1年生和2年生受害桉树单株材积生长量下降率分别为16.70%和24.78%。沟谷和坡底1 2年生速生桉无性系是防治的主要对象。
关键词:
桉蝙蛾 形态特征 生物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曾凡勇 王涛 宗世祥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为菊科蒿属半灌木,具有耐旱、耐瘠薄、抗风蚀、喜沙埋、结实丰富、采种容易、生长迅速、固沙作用强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荒漠灌木林植物,在荒漠化防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灾害性天气频发,我国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的油蒿灌丛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魏建荣 王传珍 杨隽 邵凌松 张同友
在美国白蛾发生区,分别在行道树和林地中对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的空间格局为负二项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对其空间分布型指数进行的计算也表明,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在行道树上和林地中均为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出了行道树和林地中的卵块及幼虫网幕在不同虫口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为防治时调查美国白蛾数量,进而确定释放天敌的数量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美国白蛾 空间格局 理论抽样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小燕 陈晓 邱峙嵩 许原 杨振德 钟铭隆 梁晨 胡平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将其头部切下,清洗、脱水、干燥制备成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桉蝙蛾幼虫下颚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轴节和茎节分别具有2对和1对刺形感器;外颚叶具有2对锥形感器、2对栓锥形感器和5对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均分为2个亚型;下颚须具有1对指形感器、1对柱形感器和3对锥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为2个亚型。位于茎节和轴节的刺形感器(C)、外颚叶的锥形感器Ⅱ亚型(BⅡ)和下颚须的锥形感器Ⅰ亚型(BⅠ)的长度和宽度均随虫龄的增长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感器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桉蝙蛾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不变,但长度会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宽度也会有小范围的增长。
关键词:
桉蝙蛾 感器 外颚叶 下颚须 扫描电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平 杨秀好 杨振德
【目的】基于感器形态、类型、数量、分布特征,探究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与其蛀道生活的适应性。【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桉蝙蛾4龄幼虫触角、胸部及腹部体表感器的形态特征并分类,结合测量、统计分析和等比例绘图,分析感器数量和分布特征。【结果】桉蝙蛾幼虫触角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末端,共有8对感器,分别是3对刺形感器、4对锥形感器和1对栓锥形感器,推测其感器类型能满足幼虫感受化学及机械刺激的需求。胸腹部体表的感器类型是Bohm’s鬃毛及刺形感器;其中刺形感器分3个亚型,基部至中部均为螺旋状;刺形感器Ⅱ型最独特,外壁具有刺状突起,推测其在幼虫的机械伸缩及防御上起作用。【结论】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类型与其蛀道生活相适应,该结果为桉蝙蛾幼虫寄主选择与适应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桉蝙蛾 幼虫 触角 体表 感受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锦年 黄辉
芽梢斑螟是马尾松二年生球果的重要害虫。根据种子园雄花发生特点,研究了芽梢斑螟越冬幼虫转移危害及其在树冠和林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7轮生枝的马尾松树冠上,芽梢斑螟越冬幼虫集中侵害第六、七轮生枝上的二年生球果,球果被害率达53.6%,幼虫数量占总数的58.8%。种子园内不同无性系有少雄(花)、中雄和多雄树之别,芽梢斑螟越冬幼虫转移后的危害率及其数量分布,随马尾松雄梢率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危害率(y1)和幼虫数量(y2)与雄梢率(X)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1=0.660+0.473X,y2=-0.829+0.303X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志刚 毛朝明
采用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标I,Cassie指标C_A,Morisita扩散指标I_δ,Lloyd聚块性指标L,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lor的幂指数法等7种方法测定了金钱松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并探讨了其在最适抽样数、资料代换及序贯抽样中的应用。
关键词:
金钱松小卷蛾 幼虫 生态分布 抽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明春 韩崇选 杨学军 张宏利 杨清娥 李文爱
调查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草兔(Lepuscapensis)对常见造林树种的危害程度与危害症状,并采取不同防治措施进行了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草兔主要危害郁闭前的幼树,在调查的26种树木中,7种危害严重,10种危害中等,9种危害较轻。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用牛油或废柴油涂干处理的苗木被害率较对照降低50.2%或48.7%;造林时对裸根苗用多效抗旱驱鼠剂150倍水溶液兑成泥浆蘸根,苗木被害率降低32.3%;苗木生长期用多效抗旱驱鼠剂400~500倍水溶液叶面喷施、篱障阻隔、阻隔与药泥蘸根或阻隔与叶面喷施相结合,均对草兔危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各处理苗木被害率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5.5%,63.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德利 鲁增辉 刘飞 陈仕江 贺宗毅
【目的】为明确不同食料植物对小金蝙蝠蛾幼虫生长发育及营养成份的影响。【方法】投放不同食料植物饲喂小金蝙蝠蛾幼虫,定期测定生长发育指标,并运用国家相关标准检测方法测定其蛋白质、氨基酸、水分等主要营养成份的含量。【结果】生长发育方面,不同食料植物饲喂小金蝙蝠蛾幼虫对其不同生长发育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别,胡萝卜组的幼虫生长发育最快,其头宽、体长、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显著好于珠芽蓼组、蕨麻组,且最终存活率最高为30.30%。营养成份方面,水分含量以胡萝卜组幼虫含量最高为78.76%,而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碳水化合物的
关键词:
食料植物 小金蝙蝠蛾 生长发育 营养成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同斌 嵇保中 诸葛强 黄敏仁
用转Bt单基因和转Bt+CpTI双价基因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幼虫中肠酯酶的活力在饲喂初期显著升高,但在饲喂一定时间后受到抑制:转Bt单基因杨树在饲喂24h开始受到抑制,48h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下降了15.8%;而转双价基因杨树在饲喂12h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下降了38.1%。转双价基因杨树对中肠酯酶的抑制作用大于转Bt单基因杨树。转Bt单基因杨树对幼虫中肠羧酸酯酶的抑制能力不强,而转双价基因杨树对中肠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大于转Bt单基因杨树,饲喂12h后活力开始受到抑制,饲喂24、36、48h的活力分别较对照下降了33.4%、22.5%、29.6%,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转基因杨树主要通过抑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丽 刘玉玉 赵微微 李鑫 白龙
【目的】明确苹果树冠金纹细蛾幼虫发生的时空动态,为金纹细蛾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洛川果区选择样地果园,以5点取样法定位抽样点,每样点选定代表树1株,将立体树冠划分为20个资源单位,每个资源单位随机抽取20片叶调查统计金纹细蛾种群数量,并用Excel和Dp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洛川果区6月中旬金纹细蛾幼虫显现,7月下旬起明显增加,9月种群数量呈指数上升,10月最高。种群数量在树冠的分布态势呈下层>中层>上层、北>东>西>南,其中树冠中层和下层又以内侧>外侧,水平方向各方位间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垂直方向上层与下层间差异极显著,上层与中层、中层与下层差异显著,表明该虫属于喜阴、喜湿...
关键词:
金纹细蛾幼虫 空间结构 分布型 亲疏关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建庆 梅增霞 杨忠岐
云斑白条天牛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严重危害白蜡树,本研究应用聚集指标法、Taylor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对危害白蜡云斑白条天牛种群卵、幼虫、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危害白蜡云斑白条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值,建立了在不同精度下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防治指标时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及序贯抽样数公式,计算出了抽样调查时的理论抽样数据表及序贯抽样数据表,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查询表中数据确定调查样本数。
关键词:
云斑白条天牛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白蜡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涛 曾汉青 盛茂领 才让旦周 周卫芬 孙淑萍
【目的】高山毛顶蛾(鳞翅目:毛顶蛾科)是我国青海海东地区严重危害桦树的潜叶类害虫,阐明其生物学特性及寄生性天敌种类,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生物学特性观察在互助县北山林场,采用室外和室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越冬茧在体式显微镜下解剖,并统计寄生性天敌寄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进行[Ryan-Einot-GabRiEl-WElsh(REGW)]Q测验。【结果】高山毛顶蛾1年1代,以老熟幼虫下树在腐殖质层下0~12 cm土层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为化蛹高峰期,并始见成虫,5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成虫羽化结束;产卵期从5月上旬持续到6月上旬;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