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49)
- 2023(3442)
- 2022(2837)
- 2021(2714)
- 2020(2371)
- 2019(5170)
- 2018(4957)
- 2017(8737)
- 2016(5248)
- 2015(5792)
- 2014(5786)
- 2013(5695)
- 2012(5608)
- 2011(5326)
- 2010(5428)
- 2009(4982)
- 2008(5278)
- 2007(4631)
- 2006(4161)
- 2005(3859)
- 学科
- 济(18211)
- 经济(18187)
- 学(13835)
- 管理(9250)
- 业(9080)
- 企(7282)
- 企业(7282)
- 方法(6990)
- 数学(5508)
- 数学方法(5331)
- 农(4666)
- 理论(4511)
- 中国(4433)
- 经济学(3769)
- 财(3491)
- 业经(3473)
- 贸(3445)
- 贸易(3443)
- 和(3377)
- 易(3308)
- 税(3241)
- 农业(3109)
- 教育(3060)
- 税收(2998)
- 制(2991)
- 收(2964)
- 水产(2901)
- 地方(2684)
- 融(2682)
- 金融(2680)
- 机构
- 大学(84762)
- 学院(80588)
- 研究(36340)
- 科学(27938)
- 济(25418)
- 中国(24766)
- 经济(24762)
- 管理(23664)
- 农(22837)
- 所(21581)
- 研究所(20421)
- 理学(19991)
- 理学院(19565)
- 京(19232)
- 管理学(18779)
- 管理学院(18637)
- 农业(18522)
- 业大(16976)
- 中心(15059)
- 江(13866)
- 范(13527)
- 师范(13261)
- 院(13187)
- 室(12996)
- 省(12436)
- 财(12299)
- 实验(12161)
- 北京(11987)
- 农业大学(11825)
- 实验室(11703)
- 基金
- 项目(57257)
- 科学(43168)
- 基金(41178)
- 家(40017)
- 国家(39754)
- 研究(34787)
- 科学基金(31031)
- 自然(23020)
- 自然科(22483)
- 自然科学(22473)
- 省(22135)
- 自然科学基金(22068)
- 基金项目(21386)
- 划(20284)
- 社会(19762)
- 社会科(18465)
- 社会科学(18459)
- 资助(17167)
- 教育(16201)
- 重点(14491)
- 计划(13875)
- 科技(13140)
- 编号(12585)
- 部(11988)
- 科研(11943)
- 发(11917)
- 成果(11741)
- 专项(11252)
- 创(11133)
- 创新(10590)
共检索到122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金万昆 朱振秀 王春英 余勇奇 王绍全 赵宜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博文 赵鸿昊 杨振华 赵炎 古勇明 王卫民 高泽霞
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团头鲂、长春鳊及其杂交子代(团头鲂♀×长春鳊♂)的形态学差异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杂交子代在形态上与母本团头鲂更相似,但遗传了父本长春鳊的全腹棱特征。对1龄和2龄杂交子代的性腺观察结果显示:1龄杂交子代性腺均呈细线状,肉眼很难分辨雌雄,组织切片观察精巢和卵巢大都处于Ⅱ期和Ⅲ期状态;2龄杂交子代的卵巢和精巢存在单侧发育和两侧不均衡发育的情况,大多处于Ⅳ期阶段。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志新 周大颜 甘习军 黄彩林
相同室外网箱养殖条件下,比较白鲫自交F_1及其与散鳞镜鲤、黑龙江野鲤、禾花鲤和兴国红鲤四种鲤鱼杂交F_1鱼苗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全长/体长、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头高等可量性状参数比值差异显著,可作为几者之间形态区别主要参数。其中白鲫(♀)×黑龙江野鲤(♂)的全长为体长的1.64倍,体长为体高的3.00倍,为头长的3.50倍,为尾柄宽的7.68倍,尾柄长为尾柄宽的1.48倍。各方面指标显著优于其他组别。从数据可以看出白鲫(♀)×黑龙江野鲤(♂)体略高,头略短,尾柄略窄长,体型较修长,表明该杂交组合鲫鱼体长体重增长率方面都显著优于其他组合,体型合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静 SHALABY Hany said ali 易少奎 王卫民
利用不同亚科的雌性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雄性鳡(Elopichthys bambusa)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杂交个体,对团头鲂、鳡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团头鲂(♀)×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中,杂交F_1的性状更加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在可数性状上,杂交子代的背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和臀鳍棘数与母本团头鲂及父本鳡都一致;而其余大多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腹鳍鳍条数、臀鳍鳍条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和鳔室数,杂交子代的性状更接近于母本团头鲂。杂交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623 bp,与母本团头鲂一致,其碱基组成为31.23%A、16.19%G、24.69%T和27.90%C,且具有一定的A+T偏向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分别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还有1个非编码区(D-Loop)。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团头鲂(♀)×鳡(♂)与母本团头鲂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父本鳡的亲缘关系较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顾志敏 贾永义 叶金云 陈立侨 朱俊杰 黄鲜明 杨元杰
2006-2007年,在浙江湖州,通过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属间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F1,并通过对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形态、核型和基因组分析比较,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组成情况。结果表明:(1)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其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2)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表现为中间型。在10个可数性状中,鳃耙数、侧线鳞等3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其平均杂种指数为54.56,显示杂种F1的可数性状接近于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团头鲂;在17个常规可量性状中,有9个性状与父母本差异显著,其中有4个性状偏向于父本,有3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博文1 2 赵鸿昊1 2 杨振华1 2 赵 炎1 2 古勇明3 王卫民1 高泽霞1 2
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团头鲂、长春鳊及其杂交子代(团头鲂♀×长春鳊♂)的形态学差异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杂交子代在形态上与母本团头鲂更相似,但遗传了父本长春鳊的全腹棱特征。对1龄和2龄杂交子代的性腺观察结果显示:1龄杂交子代性腺均呈细线状,肉眼很难分辨雌雄,组织切片观察精巢和卵巢大都处于Ⅱ期和Ⅲ期状态;2龄杂交子代的卵巢和精巢存在单侧发育和两侧不均衡发育的情况,大多处于Ⅳ期阶段。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文骁 朱晓磊 陈宏
采用全红体色日本彩鲫(Carassius auratus)与青灰色建鲤(Cyprinus carpiovar Jian)杂交,对所获得鲤鲫F1(建鲤♀×彩鲫♂)和鲫鲤F1(彩鲫♀×建鲤♂)两个杂交群体的个体及其父母本的外形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建鲤与彩鲫正反交后代的形态特征。试验分别从大学实验室随机取样50尾,对体型指数、可量性状、可数性状和肥满度分析比较。在体型指数体长/全长中,鲫鲤F1偏向母本,而在体高/体长中,鲤鲫F1偏向母本;头高/体高、头高/头长、尾柄长/尾柄高都偏向建鲤,头长/体长这一体型指数处于亲本之间,属于杂交性状。进而推测生长性能出现离散现象,控制体色的基因来自母本。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易少奎 高泽霞 罗伟 段晓克 李艳和 王卫民
为了研究团头鲂微卫星引物在厚颌鲂中跨种扩增的适用性,并进行其杂交F1的鉴定,实验筛查了90个团头鲂EST-SSR位点在厚颌鲂中的扩增效果,同时选取了26对团头鲂与厚颌鲂微卫星引物对团头鲂自交子代、厚颌鲂自交子代及其正交和反交杂交F1共4个组合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团头鲂90个微卫星位点中有76个(84.4%)在厚颌鲂中能够稳定扩增,随机选取50个位点在厚颌鲂30尾野生个体中扩增获得了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2,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2。通过10对团头鲂EST-SSR与16对厚颌鲂SSR引物在4个组合中扩增后发现,4个位点(MP01,MP03,MP2...
关键词:
团头鲂 厚颌鲂 杂交子代 微卫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贾永义 顾志敏 叶金云 杨元杰 朱俊杰 黄鲜明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是基于PCR技术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从24个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21个多态性引物组合,共得到136条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124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6.48个多态性条带,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比率。杂种F1的SRAP扩增条带均能在亲本中找到,未发现杂种F1特异性条带,直观显示杂种F1确为杂交种。翘嘴红鲌、团头鲂及其杂种F1的Nei’s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94...
关键词:
翘嘴红鲌 团头鲂 杂种F1 SRAP标记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翰昌 代丽
本实验对鲫(Carassius auratus,♀)×禾花鱼(Procypris merus,♂)的杂交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杂交子一代(F1代)及其亲本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杂交获得杂种F1的受精率为92.5%、孵化率为89.3%,成活率82.9%。6月龄F1代7项测定的可数性状均偏向母本;可量性状中F1有5项偏向母本,2项偏向父本,1项超父母本。聚类分析显示F1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均接近于母本,而与父本差异较大。判别分析也显示F1形态更为接近母本,各组判别准确率为鲫83.3%,禾花鱼100%,F170%。结果表明,杂交F1形态表现较多的母性遗传特征,母本鲫对杂交F1遗传特性的影响强于父本禾花...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金万昆 俞丽 杨建新 张慈军 高永平 赵宜双 王春英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受精技术,对框鳞镜鲤♀×青鱼♂进行了2次杂交试验,共获受精卵878.9万粒,用网箱和环道孵化方法共得到培育4d仔鱼358万尾。受精率94.15%,孵化率51.4%。水温控制在23~24℃,受精后5min胚盘隆起,约58min进入2细胞期,1h10min进入4细胞期,1h25min进入8细胞期,1h43min进入16细胞期,1h53min进入32细胞期,2h20min进入多细胞期,2h49min进入囊胚早期,4h30min进入囊胚中期,5h18min进入囊胚晚期,6h30min进入原肠早期,7h30min进入原肠中期,9h30min进入原肠晚期,10h20min进入神经胚期,1...
关键词:
框鳞镜鲤 青鱼 杂种F1 胚胎发育 仔鱼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宓国强 赵金良 贾永义 邓燕飞 练青平 王雨晨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7个可数性状中,杂种F1的背鳍条、腹鳍条和胸鳍条数与父母本一致,臀鳍条、鳃耙数与母本基本一致,侧线鳞、幽门盲囊数目介于父、母本之间;10个可量性状的平均杂种指数为39.08,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略偏向母本;框架参数和可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表明,杂种F1的体型介于父、母本之间,略倾向于母本,...
关键词:
鳜 斑鳜 种间杂交 形态特征 微卫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瑞丹 张启翔
应用形态学鉴定和AFLP分子标记实验都证明 ,在所检测的 31个杂种中 ,有 2 8个是真正的杂种。通过聚类分析及条带直观检测 ,分析并去除了 3个假杂种。实践证明 ,形态学与AFLP分子检测相结合 ,是梅花杂交育种中杂种检测的高效手段。
关键词:
梅花 AFLP 杂种 F1代 杂种鉴定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洪洪 郑国栋 吴成宾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为探讨三角鲂、翘嘴鲌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性能与形态差异,本研究开展了广东东江三角鲂(MT)与长江水系翘嘴鲌(CA)远缘杂交实验,获得了三角鲂♀×翘嘴鲌♂新型鲂鲌杂交F1优良组合。以团头鲂(MA)♀×翘嘴鲌♂杂交F1、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自交子代4个群体为对照,比较分析了MT♀×CA♂杂交F1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1)土池同池生长性能在1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父本CA杂种优势;2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3龄时,MT♀×CA♂不仅具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且体质量也显著高于MA♀×CA♂。(2)MT♀×CA♂的可数和可量性状多数表现为中间型。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MT♀×CA♂臀鳍等多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平均杂种指数为65.00,接近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CA。可量性状表明MT♀×CA♂有7个性状分别与父母本有显著性差异,平均杂种指数为51.61,接近理想的中间值。(3)聚类分析显示鲂鲌杂种MT♀×CA♂和MA♀×CA♂聚为一支,MT和MA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汇聚后与CA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得到累计贡献率达56.02%的3个主成分,反映了鱼体高、躯干、头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异;通过构建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为87.1%~100.0%。研究表明,三角鲂(♀)×翘嘴鲌(♂)F1杂种表现出生长快、形态优等优良性状,有望进一步培育成为优良鲂鲌杂交新品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