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81)
- 2023(5797)
- 2022(5262)
- 2021(4884)
- 2020(4505)
- 2019(10696)
- 2018(10635)
- 2017(20456)
- 2016(11793)
- 2015(13654)
- 2014(14022)
- 2013(14151)
- 2012(13610)
- 2011(12515)
- 2010(12536)
- 2009(11993)
- 2008(12159)
- 2007(11491)
- 2006(9745)
- 2005(8889)
- 学科
- 济(48758)
- 经济(48716)
- 业(30138)
- 管理(28850)
- 方法(25045)
- 企(22973)
- 企业(22973)
- 数学(22125)
- 数学方法(21899)
- 农(15199)
- 学(12635)
- 中国(12181)
- 财(11841)
- 地方(10582)
- 贸(10483)
- 贸易(10479)
- 易(10119)
- 农业(9910)
- 业经(9400)
- 制(9178)
- 和(8098)
- 银(7416)
- 银行(7374)
- 理论(7140)
- 务(7054)
- 财务(7040)
- 财务管理(7017)
- 行(7008)
- 融(6978)
- 金融(6974)
- 机构
- 大学(178628)
- 学院(176882)
- 济(69497)
- 经济(67867)
- 研究(65269)
- 管理(64105)
- 理学(54573)
- 理学院(53861)
- 管理学(52736)
- 管理学院(52406)
- 中国(48434)
- 科学(44258)
- 农(41787)
- 京(39318)
- 所(36599)
- 研究所(33636)
- 农业(33164)
- 业大(33024)
- 财(30840)
- 中心(30228)
- 江(28865)
- 北京(25090)
- 财经(24542)
- 范(23553)
- 院(23292)
- 师范(23273)
- 州(22696)
- 省(22673)
- 经(22132)
- 经济学(21321)
- 基金
- 项目(117835)
- 科学(88641)
- 基金(81959)
- 研究(81163)
- 家(74149)
- 国家(73500)
- 科学基金(59493)
- 社会(47916)
- 省(47605)
- 社会科(45167)
- 社会科学(45150)
- 基金项目(43483)
- 划(40366)
- 自然(40050)
- 自然科(39068)
- 自然科学(39046)
- 自然科学基金(38345)
- 教育(37562)
- 资助(35133)
- 编号(33348)
- 成果(27930)
- 重点(27299)
- 部(25796)
- 发(25653)
- 计划(24171)
- 课题(23809)
- 科研(23622)
- 创(23560)
- 科技(22637)
- 创新(22076)
共检索到264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小梅 韦柳花 林国轩 陈佳 王小云
为利用与创新广西茶树种质资源,选用桂香22号、桂香18号等茶树良种开展人工杂交试验,对其结实率及杂交果实性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7个杂交组合均有结实,结实率在23.3%50.6%范围,平均结实率为33.8%;同母本异父本、同父本异母本的组合其结实率差异大,杂交亲和力也不相同;以桂香22号为母本的组合,福云7号与桂香22号的亲和力比云南大叶种、尧山秀绿强;以桂香18号为母本的组合,云南大叶种与桂香18号的亲和力比凤凰八仙单枞、福云7号、福云6号强;以云南大叶种为父本的组合,云南大叶种与桂香18号组合的
关键词:
茶树 杂交亲和力 果实性状 调查 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振江 戴凡炜 罗国庆 肖更生 唐翠明
‘粤桑51号’是以二倍体广东桑优选02与四倍体广东桑A03-112为亲本,通过多倍体诱导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出的新品种。该品种在桑叶产量、品质及抗逆性等方面均优于我国目前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塘10×伦109’,‘粤桑51号’主要通过播种繁殖,适宜在长江以南地区种植。
关键词:
杂交桑树 良种 粤桑51号 选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云秀 黄梅 杨兴荣 张俊 刘德和 唐一春 李友勇 张艳梅
于1988年至2001年对茶树杂交新品种佛香1号、佛香2号和佛香3号在保山点、澜沧点开展区域适应性试验,以云抗10号和当地大叶种为对照,对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定植成活率、生长势、产量、品质、抗逆性方面都优于2个对照,可在云南大叶茶种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茶树 区域试验 佛香2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查钱慧 谭莎 黄永芳 洪文泓 杨亚慧 弓丽花
为了研究油茶花粉贮藏特性及品系间杂交亲和性规律,选取‘长林3号’、‘长林166号’、‘长林4号’、‘湘林8号’、‘岑软3号’共5个油茶无性系花粉进行贮藏特性及人工杂交亲和性研究,通过对不同贮藏条件下花粉萌发率的对比及不同杂交组合杂交座果率的统计与分析,发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花粉生活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油茶花粉最佳贮藏方式为冷冻干燥贮藏,‘长林3号’、‘长林166号’油茶无性系花粉冷冻贮藏90d后花粉萌发率均具45%以上,室温干燥保存50d后花粉全部失活,低温干燥保存90d后花粉萌发率均比冷冻干燥保存下花粉萌发率低10%左右;6个杂交组合中亲和力较好的组合为:♀湘林8号×♂长林3号、♀长林4号×♂...
关键词:
花粉生活力 花粉贮藏 座果率 杂交亲和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莉 刘玉 吴雪 王晨 何静娟 岳静宇 雷家军
红花草莓是新兴的观赏兼食用的园艺植物,具较高的观赏价值。红花草莓在花色、果实品质等方面的育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育成的红花草莓品种很少,且花色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粉色),果实品质较差。红花草莓不同花色之间的杂交,其后代花色和果实性状方面研究鲜见报道。以红花草莓品种粉佳人(花粉色)与俏佳人(花深粉色)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调查杂交后代花色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粉佳人×俏佳人和俏佳人×粉佳人这2个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9.85%和9.09%,播种出苗率分别为20.80%和2.64%;杂交后代花色分离明显,出现了红色、深粉色、粉色、浅粉色和白色。获得了花色艳丽的新种质,个别株系花色出现花瓣基部色深的性状。有42株后代在花大小、单序花朵数等性状明显优于亲本;杂交后代果实形状多数为圆锥形,还有楔形、短圆锥形、长圆锥形、圆形及带果颈等形状,果实大小差异明显,单果重为5.2~22.9g。杂交后代果实品质性状变异较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1%~12.5%,可滴定酸为0.2%~1.5%,维生素C含量为17.3~116.2mg·100g-1。从2个正反交后代248株杂种中,筛选出了6个果实较大、花色红艳的株系,其中5-21,5-56,6-1,6-57均为红色株系,花色深而艳丽,可用于观赏或用于培育红花草莓红色品种的亲本;优系5-17和5-39则果实较大、芳香,花深粉红色,适于观赏和鲜食。本研究选育出的不同花色优系尤其是红色种质有较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红花草莓 杂交 花色 果实品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伦妍 郑忠禄 冀宏宇 陆艾鲜 林子润 成果 黄元贞 吴沙沙 翟俊文
对鹤顶兰属种间和属间进行6个组合的杂交试验,并统计其有胚率、着色率和无菌播种萌发率.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所得种子的有胚率、着色率和萌发率均差异显著,其中,有胚率最高的为银带虾脊兰×鹤顶兰,着色率最高的为中越鹤顶兰×保禄鹤顶兰,萌发率最高的为鹤顶兰×黄花鹤顶兰;(2)鹤顶兰×黄花鹤顶兰组合后代,在外部形态、着色率、萌发率方面均优于鹤顶兰同株自花授粉所得的种子,说明鹤顶兰与黄花鹤顶兰的杂交亲和力较强;(3)鹤顶兰与虾脊兰属植物进行属间杂交是可行的,但其杂交亲和力显著低于属内种间杂交亲和力.该试验为鹤顶兰属植物杂交育种中选择合适的亲本、缩短育种周期提供了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超 毛正轩 牟方生 杨泽湖 龚一耘 戢沛诚
用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创制的新型完全核不育系MAr为母本,以优质抗虫品系R36为父本,选育的川杂棉17号,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4.5%和23.1%,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抗红铃虫。结果分析表明,川杂棉17号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纤维品质均属很好的优良杂交种,而且其杂交种子生产方法简化,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棉花 杂交种 核不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伟华 匡友谊 郑先虎 曹顶臣 李超 鲁翠云 孙效文
以柏氏鲤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杂交F21个家系的92尾个体为材料,用300个微卫星(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其长度为2 471.7 cM,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0.75 cM,在此基础上对体长(SL)、体厚(BT)、体高(H)和体质量(W)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7个QTL区间分布于6个连锁群。4个体长的QTL中,位于LG5、LG7和LG19的QTL为显著水平(P<0.05),位于LG32的QTL为极显著水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5.14%~10.2%;4个体厚的QTL中,位于LG11(两个QTL)和LG32上的QTL为显著水平(P<0.05),位于LG5的QTL达极显著水...
关键词:
鲤 连锁图谱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经济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 梁思慧 陈正武 陈娟 李燕 乔大河 郭燕 张小琴
【目的】探明黄色芽叶茶树新品种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的生化品质,为特异叶色茶树品种黄金芽的系统鉴定、本地化改良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11份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单株的没食子酸、咖啡碱、EGC、C、EC、EGCG、GCG、ECG和茶氨酸等生化性状,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生化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个生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47%~126.53%,平均为34.90%,GCG最大,没食子酸(82.91%)其次,咖啡碱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983~2.088,平均为1.896,咖啡碱最大,酯型儿茶素(2.057)其次,没食子酸最小。12个生化性状相关性存在一定规律,儿茶素类指标间相关性较强,9个儿茶素类指标的36对相关系数中25对达极显著正相关,1对达显著正相关;咖啡碱与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4、0.357、0.460和0.386;茶氨酸与咖啡碱、EC和非酯型儿茶素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2、-0.228和-0.190,与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0.414、-0.402和-0.430。主成分分析提取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541%,第1主成分的决定生化因子包括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EGCG和ECG,是评价111份黄金芽后代生化性状优劣的关键;各材料主成分得分和排序表明,HJY-F1-52、HJY-F1-82、HJY-F1-61和HJY-F1-46生化性状较优,可作为优良株系开展后续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1份黄金芽后代可分为4类,第Ⅱ类主要生化特点为咖啡碱、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高,而茶氨酸含量较低;第Ⅳ类主要生化特点是咖啡碱、C、E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低,茶氨酸含量较高;第Ⅰ类和第Ⅲ类介于二者之间。【结论】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生化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合主成分综合得分,筛选出HJY-F1-52、HJY-F1-82、HJY-F1-61和HJY-F1-46共4份生化性状表现较优的茶树种质,可进一步研究形成新品种,开发茶叶新产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贞 罗军武 杨阳 晏嫦妤 王旭 赵洋
应用AFLP技术,使用E0/M0预扩引物及5对选扩引物(E41/M42,E41/M55,E42/M34,E43/M42,E44/M33),对以槠叶齐、福鼎大白茶、白毫早、龙井43为父本,湘波绿为母本的混合花粉授粉茶树杂交F1代79个单株进行分析.聚类结果将混合花粉授粉杂交的4个父本完全分开,其F1代79个单株分别归于4个父本所在的类群里;遗传距离为0.085~0.83,表明茶树是高度杂合的,混合花粉授粉杂交后代各单株间的遗传变异大;混合花粉授粉可以提高茶树杂交的可孕性,改变亲本间的亲和力;茶树混合花粉授粉杂交比单一父本杂交F1代的分离度更大.
关键词:
茶树 混合花粉授粉法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茂林 苟才明 杨荣志 吴全一 蒲雪莉 贺玉兰
对72个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秃尖等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作用最大的是穗粗(r=0.788 2,p=0.452 6),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是百粒重(r=0.729 4,p=0,370 3)、行粒数(r=0.476 4,p=0.348 0)和穗长(r=0.528 2,p=0.089 9)。性状间百粒重与穗粗(r-0.657 3)和出籽率(r=0.392 4)、穗行数与秃尖(r=0.369 0)、行粒数与穗长(r=0.703 3)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在高原玉米育种工作中,增大穗粗,提高百粒重和行粒数并注重其他性状的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婷 董远 张君 冯志前 王亚鹏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徐淑兔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江宗冰 戴习林 明磊 蒋飞 王海洋 袁新程 李玉锋 丁福江
为加快罗氏沼虾生长速度,以5个罗氏沼虾专门化品系选择系(A、B、C、D、E系)子四代为亲本,运用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了25个交配组合,90 d后对这些交配组合的子一代生长性状(体长、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体质量)进行种内杂交优势及遗传力与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D×C组合外,其他杂交组合生长性状表型值均优于自交组合;所有杂交子一代均表现出平均杂种优势与超亲杂种优势,其中A×E组合杂交优势最大,可使体长增加17.22%,体质量增加71.08%;体长、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及体质量的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昌华 张燕之 郑文静 赵家铭 周琉珩 徐正进
用7个三系不育系和10个优良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产量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影响,主要由其特殊配合力决定,在各亲本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杂交稻组合选育上,在考虑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其特殊配合力。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恢复系大于不育系,产量和结实率、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穗粒密度等性状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要大于父本,在杂交组合选配,全面考虑亲本性状同时,要重点考虑母本对杂交种的影响。
关键词:
粳型杂交水稻 产量性状 配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