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9)
- 2023(11135)
- 2022(9821)
- 2021(9234)
- 2020(7623)
- 2019(17674)
- 2018(17708)
- 2017(33591)
- 2016(18492)
- 2015(20777)
- 2014(20803)
- 2013(20556)
- 2012(18935)
- 2011(17197)
- 2010(17077)
- 2009(15638)
- 2008(15074)
- 2007(13312)
- 2006(11578)
- 2005(9499)
- 学科
- 济(72109)
- 经济(72024)
- 业(49886)
- 管理(47794)
- 企(37801)
- 企业(37801)
- 方法(32879)
- 农(30299)
- 数学(28356)
- 数学方法(28015)
- 农业(20175)
- 学(18766)
- 业经(18413)
- 中国(17535)
- 地方(17399)
- 财(16533)
- 制(12750)
- 贸(12478)
- 贸易(12470)
- 易(12089)
- 理论(11635)
- 和(11554)
- 环境(11358)
- 技术(10615)
- 务(10286)
- 财务(10229)
- 财务管理(10212)
- 发(10096)
- 教育(10041)
- 银(9824)
- 机构
- 大学(262403)
- 学院(262166)
- 管理(104973)
- 济(97551)
- 经济(95226)
- 理学(91685)
- 理学院(90660)
- 管理学(88988)
- 研究(88632)
- 管理学院(88535)
- 中国(63582)
- 科学(59008)
- 京(56228)
- 农(51353)
- 业大(45470)
- 所(45047)
- 财(42166)
- 研究所(41708)
- 中心(40073)
- 农业(38849)
- 江(37057)
- 北京(35650)
- 范(35499)
- 师范(35175)
- 财经(34512)
- 院(32468)
- 经(31346)
- 州(30682)
- 师范大学(28450)
- 经济学(27658)
- 基金
- 项目(188710)
- 科学(146475)
- 研究(135749)
- 基金(135247)
- 家(119616)
- 国家(118603)
- 科学基金(100268)
- 社会(82961)
- 社会科(78235)
- 社会科学(78216)
- 省(74430)
- 基金项目(73193)
- 自然(66990)
- 自然科(65307)
- 自然科学(65291)
- 自然科学基金(64070)
- 划(62935)
- 教育(60583)
- 编号(55917)
- 资助(55129)
- 成果(44775)
- 重点(42260)
- 发(40549)
- 部(40305)
- 创(38556)
- 课题(38098)
- 科研(36379)
- 创新(35968)
- 计划(35208)
- 大学(34306)
共检索到368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申宏岗 曹建华 潘根兴
研究了处于同一气候条件下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pH值与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465,P<0.01),DO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47、0.574、0.444,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周周 卢舒瑜 王娇 郭东矗 庞丹波 周金星 彭霞薇
【目的】为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究岩溶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区人工桉树林、人工云南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探究不同地质、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与土壤酶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表明,在相同地质背景条件下,两种不同人工林土壤中桉树(阔叶林)与云南松(针叶林)放线菌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天然次生林微生物数量为18.2×10~5cfu/g。受地质条件、植被恢复模式等影响,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酸性磷酸酶、碳酸酐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物质的转化受地质条件、林分差异和恢复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
岩溶 土壤酶 根际 土壤微生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华英 覃星铭 蒋忠诚 罗为群 邓艳
本文通过建立野外观测点,对土壤水锌离子[Zn2+]浓度和岩溶动力系统部分化学参数进行长期监测,探究土壤锌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岩溶作用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Zn2+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高,Zn2+浓度在0~30cm处(0.08mg/L)小于30~60cm(0.15 mg/L),且小于60~90cm(0.20mg/L)。在时间变化上,土壤水Zn2+浓度在夏季高于冬季,雨季高于旱季。Zn2+浓度和土壤水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水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土壤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扣除降雨量影响的Zn2+和Ca2+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土壤环境下,强岩溶作用有助于促进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忠华 梁士楚 胡刚
采用Levins公式和Pianka公式测定了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群落乔木层12个主要种群和灌木层13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对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关系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乔木层中,阴香、石山桂花、菜豆树等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0.051、6.935和5.695,而樟树、马尾松等的生态位宽度较小;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种对有23对,占总种对数的34.8%;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5的种对有40对,占60.6%;不发生重叠的种对有3对,占4.5%。灌木层中,阴香、石山桂花、粗糠柴等幼树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别为10.493、7.099和4.949,而山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兰 刘绍俊 李军伟 廖盛夏 甘肖梅 梁士楚
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对光蜡树群落中的光蜡树Fraxinus griffithii、一叶萩Securinegasuf-fruticosa和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在夏季中的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夏季,林冠层光蜡树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1 064μmol/(m2.s)和20μmol/(m2.s);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型,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12:00时,其值为4.45μmol/(m2.s),16:00时出现第二个峰值2.74μmol/(m2.s),与最大峰值相比降幅达38.43%。光合有效辐射VPAR、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
关键词:
光蜡树 夏季 净光合速率 光曲线 日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白晓永 王世杰
为了解岩溶区土壤允许流失量(T值)与土地石漠化的关系,根据岩溶土壤圈系统论,采用实地调查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贵州碳酸盐岩岩石组合类型测算了T值,并探讨了其对石漠化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岩溶区的T值可分为三大类,在极纯、较纯和不纯的碳酸盐岩地区,T值分别为20、100和250 t.km-2.a-1,在无土可流、完全是石山的地区,T值只有几吨或更低;②在T=20、100和250 t.km-2.a的地区,石漠化发生率分别为29.86%、28.12%和23.25%,石漠化严重度分别为73.55%、60.57%和52.19%。因此,岩溶区的T值总体偏小,且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在相同社会...
关键词:
土壤流失 侵蚀 岩溶 土地石漠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红艳 崔明 周金星 但新球 丁访军 吕相海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土壤碳库 花江峡谷区 关岭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红艳 周金星 崔明 但新球 丁访军
土壤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也是极其敏感的。针对贵州岩溶峡谷地区石漠化导致的土地退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定位监测样地选取在石漠化典型地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于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采用动态气室法(Li-8100,USA)监测了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变化,通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治理前后石漠化程度监测数据分析,定量评价了石漠化对区域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可为定量评价石漠化对土壤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地的石漠化程度具有很高的关联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哈文秀 周金星 庞丹波 关颖慧 崔明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岩溶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云南松针叶林、桉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各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9. 076~56. 855 g/kg,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822. 311~1 175. 778 mg/kg,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332. 933~2 035. 244 mg/kg,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为2. 381~6. 094g/kg。同一植被恢复方式下,除云南松林下的EOC含量外,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出现波动。云南松林土壤亚表层(10~20 cm)的EOC含量显著高于表层(0~10 cm)和深层(20~30 cm)。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DOC、EOC与SOC含量的影响大致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云南松林各土层的MBC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桉树林。各有机碳组分与SOC均表现为极显著(P 桉树林>云南松林。SOC与CPI、CPMI呈极显著(P 云南松林>桉树林。各植被恢复方式下SOC、MBC、DOC、EOC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3种植被恢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天然次生林对土壤整体质量的提升能力最高,桉树林在提升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含量方面较为显著,而云南松林对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提升能力更为显著。因此,应该加快岩溶区宜林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优先考虑自然恢复,选择人工造林时要注重对阔叶树的利用和优化管理。
关键词:
岩溶区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亚男 刁承泰 袁道先
岩溶水文系统的开放性和脆弱性,使其很容易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的深刻影响,造成水质的持续恶化。对比研究埋藏型岩溶垄脊槽谷区岩溶水质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可以看出,研究区水质20年来的变化以及水质的空间变异与土地利用有很大的相关性;其中集约化的农业耕作、炸石填土增加土地面积、利用落水洞排放污水和独特的微型稻田水位控制设施对岩溶地下水水质产生显著影响;这也表明人类活动已经对该区水文地球化学产生了区域性的重大影响。面对区域岩溶水质恶化的趋势,通过土地整理,保护岩溶水质是迫切需要关注的工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雁飞 钟蕙镁 刘淑仪 熊柳梅 聂雄峰 陈韦韦 刘斌
【目的】研究桂西北岩溶区Cd污染棕色石灰土母质稻田土壤团聚体Cd赋存形态特性,为区域内该类型Cd污染稻田稻米安全生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湿筛法将采样土壤团聚体分离成>2.000 mm、1.000~2.000 mm、0.250~1.000 mm、0.074~0.250 mm和<0.074 mm 5个粒级的团聚体,研究桂西北岩溶区0~20 cm、20~30 cm、30~50 cm和50~80 cm剖面深度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不同粒径团聚体Cd含量及其主要赋存形态。【结果】各层剖面0.250-1.000 mm粒径团聚体占比较为稳定,均在30.00%以上,各层剖面间无显著差异(P>0.05)。0~20 cm剖面(耕作层)中>2.000 mm粒径团聚体占比最大(40.20%),随着剖面深度增加,>2.000 mm粒径团聚体占比迅速降低,<0.250 mm粒径团聚体占比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粒径团聚体Cd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20~30 cm和30~50 cm剖面中,Cd主要富集在>2.000 mm粒径团聚体中,Cd含量分别高达到2.22、1.66和0.95 mg/kg,在50~80 cm剖面中,Cd主要富集在1.000~2.000 mm粒径团聚体中。>2.000 mm粒径团聚体在0~30 cm土层中对全土Cd含量的贡献率最大。不同剖面深度团聚体中Cd赋存形态存在明显差异,0~20 cm剖面各粒径团聚体中Cd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可交换态Cd占比最小(<0.074 mm粒径团聚体除外),随着剖面深度增加,团聚体中可交换态Cd占比明显增加,当剖面深度增加至30 cm以下时,团聚体中Cd主要以碳酸结合态存在,残渣态含量最小。【结论】桂西北岩溶区Cd污染棕色石灰土母质稻田Cd主要富集在>2.000 mm和1.000~2.000 mm粒径的团聚体中;0~20 cm耕作层各粒径团聚体中的Cd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可交换态占比最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可交换态Cd占比明显增加,稳定形态Cd占比明显降低。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土壤大粒径团聚体含量,避免过度精耕和深翻,减少耕层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降低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米Cd超标的风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阳兵 谢德体 魏朝富 周宝同
岩溶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 ,土壤资源存在先天不足性 ,其退化恢复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大。以重庆市北碚、黔江、金佛山为代表 ,研究了 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 :>0 .2 5mm水稳性团聚体为灌草坡 >原始林地 >次生林地 >果园 >弃耕地 >耕地 ;林地、草坡的土壤表层团聚体的水稳性较高且水稳性团聚体以 >2mm为主 ,而果园、弃耕地、耕地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较低且 >2mm的水稳性团聚体较少。水稳性团聚体 (尤其是 >2mm的水稳性团聚体 )以及团聚的水稳性主要受有机质的含量影响 ,目前有机质是这一地区土壤结构形成的最为重要的胶结物质 ;林地、草坡开...
关键词:
岩溶山地 土壤团聚体 利用方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隋夕然 吴丽芳 王妍 王紫泉 肖羽芯 刘云根 杨波
【目的】探究岩溶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养分及酶活性特征,可为该地区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高原4种不同石漠化程度(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层土壤3种团聚体(粒径2.00 mm)分布特征,团聚体4种水解酶(淀粉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3种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团聚体组成比例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由高到低依次为粒径>2.00 mm(51.31%)、粒径0.25~2.00 mm(36.53%)、粒径2.00 mm的团聚体最高,其次为粒径0.25~2.00 mm,粒径0.05)。【结论】在岩溶石漠化地区,较大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组成上占优势,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而较小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更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积累,其相应的含量也更高。图2表6参48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团聚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雁飞 黄玉溢 陈桂芬 熊柳梅 刘永贤 刘淑仪 刘斌
【目的】分析桂西北岩溶地区大田Cd污染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对Cd的吸收累积特征,为区域内Cd污染稻田稻米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桂西北19个当地主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不同水稻品种的生产性状、产量、不同部位Cd含量等指标,分析不同水稻品种Cd的富集和转运特征,并对区域适种Cd低累积水稻品种进行推荐。【结果】19个水稻品种间产量差异明显,其中,深两优9569产量达627.8kg/667m~(2),显著(P糙米>秸秆>谷壳,其中,特优6811、H两优991和五山丝苗的糙米Cd含量分别为0.35、0.37和0.37mg/kg,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较Cd含量最高的恒丰优777(1.11mg/kg)分别降低68.5%、66.7%和66.7%;糙米Cd富集系数以恒丰优777最高(0.985),特优6811、H两优991、亚航金占和五山丝苗的Cd富集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各水稻品种各部位的Cd转运系数(TF)中,以Cd由根向秸秆的转运系数(TF_(秸秆/根))最小,Cd由谷壳向糙米的转运系数(TF_(糙米/谷壳))最大(湘优1126除外),其中,特优6811、H两优991和五山丝苗3个品种的TF_(糙米/谷壳)显著小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糙米Cd含量与根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TF_(糙米/谷壳)及糙米Cd富集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水稻品种特优6811、H两优991和五山丝苗的糙米Cd含量、糙米Cd富集系数及TF_(糙米/谷壳)均相对较低,具有低Cd累积潜质,可通过配合其他Cd污染稻田修复技术措施在桂西北岩溶区域作为Cd低累积品种推广种植,而恒丰优777、宜香2239、丰两优3305、湘优1126、F优498和广8优华占的糙米Cd含量较高,不建议在该区域内土壤Cd含量大于1.12 mg/kg的污染稻田中种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夫凯 周金星 崔明 刘玉国 雷荣刚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Ⅴ)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