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87)
- 2023(7057)
- 2022(5834)
- 2021(5620)
- 2020(4982)
- 2019(11596)
- 2018(11629)
- 2017(22741)
- 2016(12645)
- 2015(13977)
- 2014(14185)
- 2013(13942)
- 2012(12594)
- 2011(11260)
- 2010(11515)
- 2009(10466)
- 2008(10318)
- 2007(9017)
- 2006(7609)
- 2005(6698)
- 学科
- 济(50823)
- 经济(50767)
- 业(33735)
- 管理(33496)
- 方法(28988)
- 企(28504)
- 企业(28504)
- 数学(26263)
- 数学方法(25726)
- 学(13952)
- 农(12181)
- 财(11900)
- 中国(10919)
- 业经(9614)
- 理论(9043)
- 地方(8473)
- 制(8408)
- 贸(8345)
- 贸易(8342)
- 易(8067)
- 务(7980)
- 农业(7957)
- 财务(7943)
- 财务管理(7924)
- 技术(7760)
- 企业财务(7593)
- 和(7067)
- 银(6964)
- 银行(6923)
- 融(6792)
- 机构
- 学院(179590)
- 大学(177952)
- 管理(66161)
- 济(65112)
- 经济(63607)
- 研究(60787)
- 理学(58026)
- 理学院(57289)
- 管理学(55648)
- 管理学院(55362)
- 中国(43907)
- 科学(43641)
- 农(39517)
- 京(37213)
- 业大(33816)
- 所(33407)
- 农业(31541)
- 研究所(31072)
- 财(29673)
- 中心(27016)
- 江(25770)
- 财经(24186)
- 北京(23240)
- 经(22028)
- 范(21905)
- 院(21794)
- 省(21612)
- 师范(21580)
- 州(21252)
- 技术(21132)
- 基金
- 项目(128204)
- 科学(99022)
- 基金(92666)
- 家(85251)
- 国家(84662)
- 研究(82704)
- 科学基金(70682)
- 省(51784)
- 自然(50983)
- 社会(50305)
- 自然科(49896)
- 自然科学(49879)
- 自然科学基金(48938)
- 基金项目(48823)
- 社会科(47695)
- 社会科学(47676)
- 划(44006)
- 资助(40081)
- 教育(39339)
- 编号(31157)
- 重点(29889)
- 计划(27590)
- 部(26986)
- 创(26303)
- 发(26129)
- 科研(25576)
- 科技(24786)
- 创新(24684)
- 成果(24238)
- 课题(22926)
共检索到2497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庞世龙 黄小荣 欧芷阳 彭玉华 侯远瑞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桂南地区4种不同植被模式生态公益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模式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乔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均以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大,物种多样性相对最高,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椆木混交林次之,大叶栎纯林最低;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大叶栎纯林>马尾松×椆木混交林;草本层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承才 张骏 江波 朱锦茹 常杰
在浙江省10万km2的区域内,选取32个典型样地调查杉木生态公益林凋落物特征。研究表明:1)幼龄、中龄、成熟林3个年龄级的优势林年均凋落量依次为56·2、121·5和327·2g·m-2a-1,在浙西北、浙中、浙南及沿海4个地理气候区域间无显著差异(P>0·05);2)叶凋落量占总凋落量的76·0%~96·4%;不同龄级的凋落物组分不同,即杉木在不同发育阶段凋落物存在差异;3)杉木优势林的凋落量小于含杉木的混交林,即乔木种类越多,杉木优势度越小,凋落量越多;4)凋落物对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从凋落物角度分析,杉木优势林的生态效益较低,不利于林地自肥、保水及进一步的植被恢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香玲 何平荣 麻维华 孙海龙 苏春田 杨睿
探讨了云南白水台泉华台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和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灰背栎是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各样方的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明显差异:从以草本为主的裸露地到乔灌林,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等土壤养分指标总体上呈递增趋势,这表明植物多样性指数比较高的乔灌木林比其它植被类型能更好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了不同样方中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大多数多样性指数均受特定土壤因子的影响,结果也显示土壤酸碱度、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全钙量和Ca/Mg,对白水台泉华台地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和发育起重要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梁星云 何友均 张谱 戎建涛 覃林 李智勇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林业局丹清河林场的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种天然次生林为对象,以无干扰模式为对照,研究粗放经营模式和目标树经营模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相对于粗放经营模式和无干扰模式而言,目标树经营模式中以目标树为主的第1林层断面积值最大,占林分断面积百分比为95.00%,90.00%,87.00%,但第2,3林层断面积最小,形成了合理的林冠结构;2)目标树经营模式的林木平均密度(408~858株·hm-2)显著低于(P<0.05)粗放经营模式(992~1917株·hm-2),而平均胸高断面积(18.18~46.03m2·hm-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鸥 魏天兴 刘飞 李英勇
为促使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群落正向演替,探究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以山东省青临高速公路16种典型绿化护坡类型为例,选取代表植物群落、地形条件和土壤特性的指标,运用冗余分析法揭示植被重建后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构建不同护坡模式下植被-土壤耦合模型。结果表明:1)各类环境因子共同解释了公路边坡植物多样性变异信息的87.599%,土壤理化性质的解释度最高,达到69.539%;2)多样性指数对土壤作用的反馈程度排序为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3)与群落多样性平均关联系数大于0.65的土壤因子排序为速效磷...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冗余分析 耦合协调 护坡类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晓丽 张孝春 刘艺衫 张蔚然 孙涛
通过研究皖北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群落,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和生活型组成,进而阐明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模式对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有54种植物,隶属26科54属。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人工混交林有植物种类16科26种,分别占总数的61.5%和48.1%。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牡荆(Vitex negundo var. cannabifolia)灌丛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牡荆草灌丛植物种类分别为32和33种,分别占调查总物种数的59.3%和61.1%。不同植被恢复群落生活型也有差异。侧柏+构树人工混交林群落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而酸枣+牡荆灌丛和荩草+牡荆草灌丛则以地面芽植物所占比例较大。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侧柏+构树混交林>酸枣+牡荆灌丛>荩草+牡荆草灌丛,但物种丰富度表现为荩草+牡荆草灌丛>酸枣+牡荆灌丛>侧柏+构树混交林。S?rensen较高值出现在酸枣+牡荆灌丛与侧柏+构树混交林和荩草+牡荆草灌丛之间,侧柏+构树混交林与荩草+牡荆草灌丛S?rensen多样性值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山地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人工植被恢复对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荣 李婷婷 金锁 鱼舜尧 王宇 李禹江 齐锦秋 郝建锋
【目的】研究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对人工林的抚育及合理经营有着重要意义,旨在为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以及利用山地造林、恢复森林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代表性样地法和随机取样法相结合的方法,在800、1 000和1 200 m 3个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的物种组成、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1)林下草本层共发现植物33种,属于19科32属;林下灌木层共发现植物49种,隶属于39属26科。2)草本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中度膨胀"理论,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以及灌木层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则符合负相关关系理论。3)林下植被0~40 cm深度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有机质含量均降低。4)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有机质、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应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改善柳杉人工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使人工林处于一种天然更新状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荣 李婷婷 金锁 鱼舜尧 王宇 李禹江 齐锦秋 郝建锋
【目的】研究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对人工林的抚育及合理经营有着重要意义,旨在为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以及利用山地造林、恢复森林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代表性样地法和随机取样法相结合的方法,在800、1 000和1 200 m 3个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的物种组成、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1)林下草本层共发现植物33种,属于19科32属;林下灌木层共发现植物49种,隶属于39属26科。2)草本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中度膨胀"理论,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以及灌木层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则符合负相关关系理论。3)林下植被0~40 cm深度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有机质含量均降低。4)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有机质、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应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改善柳杉人工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使人工林处于一种天然更新状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农友 卢立华 贾宏炎 雷丽群 明安刚 李华 王亚南 韦菊玲
[目的]研究桂西南岩溶区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生物量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特点,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恢复效果评价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桂西南岩溶区4种不同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收获法研究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采用异速生长模型来估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并参考IPCC根茎比来量化乔木的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共调查记录林下植物85种,隶属于46科,81属,其中,灌木植物25科,46属,50种;草本植物21科,35属,35种;不同恢复
关键词:
生物量 植物多样性 岩溶区 恢复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刚华 萧江华 聂洁珠 陈双林 郭子武
通过对不同类型毛竹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内物种是丰富的,但较大部分物种是脆弱的;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下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显著,与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不显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小于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阔混交林>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粗放经营竹林>中等集约经营竹林>集约经营竹林;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中等集约经营竹林>粗放经营竹林>集约经营竹林;竹阔混交林向毛竹纯林转型时,林下木本植物部分丧失,而草本植物将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关键词:
毛竹林 物种多样性 群落 经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方怡然 李洁 薛立
为了探索不同林分改造模式对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一块松树林地插种黎蒴Castanopsis fiss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红桂木Artocarpus nitidus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简称G1样地),在另一块松树林地插种荷木Schima superba、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a、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和油茶(简称G2样地),并与保留的松树林(称CK样地)进行对比,采用常规方法调查改造后的加勒比松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物理性质,以期为广东省低效松树纯林的改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改造林分样地(G1和G2样地)的林下植物数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良。灌木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G2样地>G1样地>CK样地,CK样地的均匀度指数J_(sw)和Jsi均最大;草本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G1样地>G2样地=CK样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G1样地>G2样地>CK样地,均匀度指数J_(sw)为G1样地>CK样地>G2样地,均匀度指数Jsi则是CK样地>G2样地>G1样地;G1和G2样地的自然含水量显著大于CK样地,其余土壤物理性质也有所改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龚艳宾 郭建斌 赵秀海 于诗卓
于2014年生长季(5-9月)对设置在天然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样地内的272个草本样方(1 m×1 m)进行物种及其植株高度、盖度以及土壤因子进行调查,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Gleason指数及相应的均匀度(Pielou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等指标分析天然阔叶红松林样地内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生长期动态,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探讨了土壤因子对草本层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样地内草本植物物种组成丰富,共有91种,隶属于34科80属,以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百合科liliaceae的物种数最多,物种单科单属、单属单种现象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健 刘国彬
对黄土丘陵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2种,隶属32个科;其中,乔木植物5科,6种;灌木植物8科,11种。经过20 a左右的植被恢复重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群落均呈现良好演替趋势;人工植被柠条灌丛和刺槐林恢复模式对沟谷地草本层盖度和群落枯落物盖度及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而天然草地对沟谷地草本层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沟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人工植被恢复模式效果优于自然恢复,而且人工柠条灌丛植被恢复模式优于人工刺槐林植被恢复模式。柠条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明 张健 刘国彬 邱甜甜 郑明清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沟谷地植被恢复进入良性演替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研究通过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1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沟谷地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土壤系统发展趋势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上;其中,刺槐林沟处于中级发展模式水平植被土壤同步型,柠条灌丛沟和天然草地沟为中级发展模式水平土壤滞后型;逐步回归线性分析表明,不同植被属性或土壤属性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植被群落或土壤条件)存在差异。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植...
关键词:
刺槐 柠条 天然草地 黄土丘陵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