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04)
2023(3494)
2022(2860)
2021(2653)
2020(2166)
2019(4565)
2018(4350)
2017(8260)
2016(4272)
2015(4567)
2014(4265)
2013(3861)
2012(3364)
2011(2891)
2010(2916)
2009(2611)
2008(2375)
2007(2123)
2006(1876)
2005(1704)
作者
(11053)
(9494)
(9351)
(9175)
(6071)
(4595)
(4188)
(3671)
(3589)
(3352)
(3240)
(3193)
(3135)
(3051)
(2947)
(2886)
(2755)
(2752)
(2680)
(2669)
(2264)
(2241)
(2178)
(2170)
(2158)
(2116)
(2062)
(1969)
(1900)
(1876)
学科
(18257)
经济(18245)
管理(8130)
(6905)
中国(6598)
地方(6123)
方法(5512)
(5140)
数学(4924)
数学方法(4868)
(4405)
(4353)
企业(4353)
(3993)
发展(3693)
(3689)
农业(3517)
业经(3510)
城市(3287)
环境(3008)
(2870)
(2786)
城市经济(2743)
(2576)
金融(2574)
地方经济(2552)
(2352)
银行(2347)
(2328)
贸易(2326)
机构
学院(55388)
大学(54363)
(22289)
经济(21720)
研究(21321)
管理(18053)
理学(15647)
理学院(15353)
管理学(14978)
管理学院(14871)
中国(14710)
科学(13711)
(11800)
(10270)
(9506)
(9446)
研究所(9435)
中心(9434)
师范(9363)
(8893)
(8517)
(8399)
业大(8159)
师范大学(7777)
财经(7704)
经济学(7385)
北京(7094)
(7032)
农业(6869)
经济学院(6704)
基金
项目(41111)
科学(33146)
基金(30506)
研究(29051)
(27232)
国家(27042)
科学基金(23393)
社会(19710)
社会科(18743)
社会科学(18742)
基金项目(17010)
(16336)
自然(15246)
自然科(14915)
自然科学(14911)
自然科学基金(14592)
(13707)
教育(12945)
资助(11302)
编号(11235)
(9663)
重点(9547)
国家社会(8623)
(8407)
(8187)
课题(8153)
成果(8063)
发展(7807)
(7729)
创新(7701)
期刊
(27010)
经济(27010)
研究(17883)
中国(9880)
(8760)
科学(8751)
学报(8711)
大学(6662)
学学(6409)
管理(6171)
农业(6074)
(5893)
教育(5349)
经济研究(5006)
业经(4721)
(4190)
金融(4190)
问题(3694)
城市(3654)
(3630)
技术(3624)
资源(3505)
财经(3472)
地理(3301)
(3068)
现代(3030)
(2837)
商业(2743)
(2620)
科技(2551)
共检索到80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春凤  冯兵  龚克  刘声伟  
桂北城镇空间形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塑造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聚落形态是保持和发展城镇特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对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空间生长的连续性、空间要素的有机性与空间形态的人文性是实现小城镇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春凤  石晓红  黄耀志  
以社会和空间两个视角,研究在社会转型下,桂北少数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特征及所面临的挑战,并从转变价值观念、提高就业水平、注重特色引导和集聚发展等方面提出策略以解决聚落空巢现象严重、空间形态遭到破坏、空间发展粗犷无序等问题,使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良性互动,从而使民族聚落得到保护与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丽琼  
[目的]由于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加剧并面临重构,研究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为丰富乡村聚落的市域空间格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广西乡村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方法]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为时间节点,对表征乡村聚落空间规模的聚落人口密度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桂北地区近15年乡村聚落在空间上的演变特征。[结果](1) 2001—2016年桂北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遵循"由西向东"的规律,即西部地区分布密度先下降,继而中部地区下降,最后是东部地区分布密度下降;(2)聚落的分布特点由全区域范围内规模分布趋向于集中分布,最终呈"C"状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即桂林和贺州两市。[结论]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存在聚落密度依然较大、乡村建设"重西部,轻东部"、演化周期长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优化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密度升"级";加强"C"区建设;优先建设小城镇,促进就地城镇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安定,衣华鹏,王周龙,李德一  
以胶东半岛龙口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83年地形图、Landsat1992.6和2002.6两个时期的TM影像.首先分析了该区域城镇聚落的影像特征,研究了城镇聚落及其背景地物的光谱特征.并探讨了它们在光谱特征上的可分性;然后分析并建立了基于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的简单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域城镇聚落信息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胶东半岛龙口市近20年来.城镇聚落动态变化的特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冀亚哲  张小林  吴江国  李红波  
以镇江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2009年)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按照中心属性值法和面积最大法从现状数据粗化为30m、100m、500m和1 000m栅格和矢量数据的聚落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机理。结果显示:最大面积值法生成数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大,特别是其它土地,在空间粒度为1 000m时消失,中心属性值法在空间粒度转换中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小,并且是随机的;在聚落景观变化方面,研究区斑块密度、聚集度指数和斑块结合度指数降低,分维数、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邻近距离升高,说明聚落景观斑块破碎化降低、斑块面积扩大并趋于成片成团、空间分布更为离散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凯  马明  
通过图形分析与数字量化的方式,辨析聚落空间形态。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空间中的43个聚落进行整合与比较,量化形状指数以及聚落空间分维值进而梳理聚落空间特点。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斑块空间具有相似性,聚落空间主要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以中小型带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由于受到该地区降水及地貌的影响,聚落呈现明显的"亲水性"。聚落在选址营建时依附于河流走向进行建设,形成"人-地-水"的有机整体。聚落外围空间不丰富,空间尺度单一,整个聚落空间的外部离散度差异都不大。该地区聚落的公共空间结构化程度相对较弱,表现出聚落外部空间较强的功能性与较弱的文化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林   田健   徐晓楠   曾坚   辛儒鸿  
寻找新的理论视角,有效识别和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可为谋划差异化的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及乡村发展振兴路径提供基础支撑。论文以鲁西南单县442个村镇聚落单元为研究对象,构架“形态分异—功能分化—耦合分析”的论证逻辑,建立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形态与功能量化评价方法,系统识别县域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并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单县村镇聚落呈现传统平原农区典型的“均散同质”空间格局特征。聚落单元表现为“散村广布、集村零簇”的布局特征;规模等级显现以乡镇驻地为中心的圈层式和沿主要交通线的点轴式两种空间结构模式;形状多数规则,不规则聚落呈道路和微地形指向。(2)生活功能等级以城镇驻地为中心圈层分布;生产功能优势聚落单元绕城或沿主要交通线呈点轴式分布;生态功能较优聚落单元亲水特征明显;综合功能强势聚落单元分布存在明显的中心地和道路空间指向性,与生态功能呈负相关。(3)“三维”形态与各功能间以协同关系为主,权衡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维”形态与生态功能之间;规模强度与各项功能均显著相关,而聚散程度、形状规则度和各项功能相关性较弱或不相关。形态—功能协同/权衡关系存在功能导向下的空间分异规律,传统平原农区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和治理需以综合功能提升为核心目标,进而加强形态和功能的协同优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静文  韦伟  毛义立  
结合空间句法从物理维度、形态维度及文化维度等对桂北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建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炼出其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及其隐含的社会文化规范。其中句法所表述的公共空间反映出一般空间平面图所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种种特征与属性,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文中的探讨对于了解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构建机制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性,对于如何在城镇化语境下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以及城镇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营造,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明  孙一富  
晋蒙交界明长城沿线堡寨式聚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百年变迁现已成为普通聚落。本文选取明长城沿线老牛湾堡至铁山堡段军堡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初步探析堡寨演变的三种类型:聚落规模不变在原址上进行人口繁衍,聚落在原址边界扩张,聚落废为空城或另建新址,提出堡寨演变的原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明  孙一富  
晋蒙交界明长城沿线堡寨式聚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百年变迁现已成为普通聚落。本文选取明长城沿线老牛湾堡至铁山堡段军堡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初步探析堡寨演变的三种类型:聚落规模不变在原址上进行人口繁衍,聚落在原址边界扩张,聚落废为空城或另建新址,提出堡寨演变的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鹏军  贾雨田  
聚落形态研究是城乡规划的基础研究,是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和管理政策的前提工作。当前学术界对于小城镇聚落形态的研究存在缺乏一手调查、定量测定不足、尚无全国层面系统分析等问题。采用全国121个镇的一手调研数据,应用聚落地理学理论,从土地利用、空间肌理、建筑形式等三个方面,构建量化指标,对小城镇建成区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镇区平均紧凑度要高于主要城市,紧凑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S"规律;(2)街道格局受地形影响较大,平原地区小城镇线密度和面密度均较高;(3)土地利用整体空间分布存在较高不均衡性,呈现局部集聚状态,居住用地均衡程度要高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4)土地利用平均混合度相对于城市和县城来说较低,镇区空间尺度越大、经济水平越高,则混合度越高;(5)镇区建设用地平均人口密度远低于全国城镇的整体水平,受地形影响,丘陵地区小城镇人口密度要高于平原和高原地区;(6)建筑以平房和二三层的楼房为主,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多层建筑占比较大的镇主要是处于丘陵、山地的镇,建筑在功能安排上具有高度复合特征,空间邻近性和功能混合型居多。总之,我国小城镇聚落形态的特征呈现出显著的地理差异性和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