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92)
- 2023(2284)
- 2022(1857)
- 2021(1711)
- 2020(1497)
- 2019(3211)
- 2018(3109)
- 2017(5104)
- 2016(3057)
- 2015(3390)
- 2014(3206)
- 2013(3213)
- 2012(3073)
- 2011(2814)
- 2010(2681)
- 2009(2429)
- 2008(2485)
- 2007(2221)
- 2006(1937)
- 2005(1650)
- 学科
- 济(8319)
- 经济(8312)
- 学(6768)
- 业(4485)
- 管理(4359)
- 方法(3396)
- 森(3281)
- 森林(3281)
- 林(3262)
- 企(3210)
- 企业(3210)
- 数学(3033)
- 数学方法(2958)
- 税(2630)
- 农(2583)
- 生态(2426)
- 税收(2420)
- 收(2390)
- 中国(2273)
- 壤(2057)
- 土壤(2055)
- 地方(1887)
- 生态学(1856)
- 业经(1850)
- 财(1840)
- 农业(1781)
- 和(1546)
- 环境(1508)
- 生物(1464)
- 资源(1384)
- 机构
- 大学(44156)
- 学院(43425)
- 研究(21701)
- 科学(18148)
- 农(15203)
- 中国(15176)
- 所(13153)
- 研究所(12603)
- 业大(12186)
- 管理(12149)
- 济(12118)
- 农业(11828)
- 经济(11769)
- 京(11077)
- 理学(10358)
- 理学院(10144)
- 管理学(9633)
- 管理学院(9565)
- 中心(9340)
- 室(9337)
- 省(9172)
- 院(9131)
- 实验(9072)
- 实验室(8632)
- 重点(8156)
- 林业(8049)
- 研究院(7649)
- 农业大学(7529)
- 江(7317)
- 北京(7264)
共检索到64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申文辉 谭一波 唐洁 何锋 陆国导
为了解红锥人工林的生物量特征,采用径阶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桂东南12年生红锥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锥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为31.38±1.93 t·hm~(-2),净生产量为2.62±0.24 t·hm~(-2)a~(-1);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为干(53.85%)>根(28.30%)>枝(10.57%)>皮(6.32%)>叶(0.95%),干、根为主要分配器官,两者占总生物量的82.15%;沿树干向上,干、皮生物量逐渐减少,而活枝和叶生物量则呈先增后减少的趋势,活枝、叶生物量在树干高度4~6 m段达到最大;根系生物量以根桩所占的比例最高,细根最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匡冬姣 雷丕锋
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地下细根的碳分配及其随年龄变化规律,于2014年4月用土壤钻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三个不同林龄(7年生、17年生和25年生)细根生物量变化、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0~60 cm土层内杉木细根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7、17、25年生杉木林细根生物量分别为239.79 g·m-2、271.90 g·m-2和191.60 g·m-2,占杉木细根总生物量的68.45%、56.39%和68.64%。而林下植被层地下细根生物量随杉木林年龄的增大而减少,7年、17年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层细根生物量为别为207.20 g·m-2,54.8...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细根 生物量 垂直分布 林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匡冬姣1 雷丕锋1 2
摘 要: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地下细根的碳分配及其随年龄变化规律,于 2014 年 4 月用土壤钻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三个不同林龄(7 年生、17 年生和 25 年生)细根生物量变化、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 0 ~ 60 cm 土层内杉木细根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7、17、25 年生杉木林细根生物量分别为 239.79 g·m-2、271.90 g·m-2和 191.60 g·m-2,占杉木细根总生物量的 68.45%、56.39% 和68.64%。而林下植被层地下细根生物量随杉木林年龄的增大而减少,7 年、17 年和 25 年生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邵明晓 文仕知 何功秀 赵西哲 欧阳钦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获取不同林龄(12 a、25 a、38 a)闽楠人工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分配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林分的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12 a、25 a、38 a闽楠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52.52 t/hm2、210.45 t/hm2、347.44 t/hm2;(2)乔木层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中有绝对优势,分配率达95.09%~97.19%,按林龄从小到大分别为49.94 t/hm2、205.22 t/hm2、337.67 t/hm2,其次为枯落物层,占2.36%~4.08%,灌草层所占的比例最小,仅为0.23%~0.4...
关键词:
闽楠 生物量 不同林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格日乐图 吴志民 杨校生 傅懋毅 冯志龙
生物量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本底数据,是研究碳汇的基础,也是评价植物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形成,加速了国际社会森林碳交易进程,使碳汇与生物量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竹类植物生物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关于生物量与碳汇关系研究起步较晚。
关键词:
茶秆竹 地上生物量 广宁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宏 杨婵婵 郭光华 张志刚
为了解不同地径红枣根系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提高红枣的经营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剖面挖掘法和分层分段取样法,利用WinRHIZO Pro2010a根系分析系统对漫灌条件下幼龄期不同地径红枣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平范围内,不同地径(3、6、9 cm)的红枣分布范围分别为0~200、0~275、0~300 cm,不同地径(3、6、9 cm)的红枣根系生物量70%以上都分布在距树干0~50 cm处;在垂直方向上,3 cm地径的红枣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30 cm处;6 cm地径的红枣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后减...
关键词:
红枣 幼龄期 生物量 空间分布 不同地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高祥 丁贵杰 翟帅帅 陈模芳 杜华东
以龙里林场17 a三种不同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逐层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对其平均标准木和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根系总生物量受密度影响显著,C(25.78 t·hm-2)>B(15.77 t·hm-2)>A(12.47 t·hm-2),占根系总生物量(根桩除外)的87.8%以上的根系分布于0~30 cm的土层中,不同径级根系中,以根桩和粗根所占比例最大。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受密度影响较大,除中根外,土层深度对小根和细根分布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水平方向,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变化趋势各异,细根和小根生物量在距离树干约1 m处达到最高,根系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离树干0.5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明安刚 郑路 麻静 陶怡 劳庆祥 卢立华
在样方调查和实测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相对生长法对28年生铁力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力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52.4~524.5 gkg之间,大小排序为:树叶>树干>树枝>树根>树皮;土壤碳含量以表土层最高,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铁力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165.8和79.3 thm2,分配顺序均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铁力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储量分别为173.5和203.1 thm2,生物量的分配主要集中在乔木层(95.6%),碳储量的分配顺序为土壤层(59.3%)>乔木层(39.0%)>地被层(1.7%);林下植被碳含量为地上部分>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对比分析了福寿林场3个龄组杉木人工林0~60 cm土层内土壤碳贮量及其土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3个龄组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层0~20 cm有机碳含量最高,为29.07~35.27 g·kg-1,是土层20~30 cm和土层30~45 cm的1~2倍和3~4倍,而土层(45~60cm)的有机碳含量最少,为5.03~6.68 g·kg-1。2)3个龄组的人工林0~60 cm土层内平均碳含量和碳贮量都表现出了随着年龄的变化先减少而增加的趋势,其平均碳含量的次序依次为成熟林(16.65 g·kg-1)>幼龄林(14.78g·kg-1)>中龄林(13.3...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密度 龄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欢 魏天兴 陈宇轩 沙国良 任康 辛鹏程 郭鑫
【目的】人工林作为重要的碳汇资源库,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准确评估黄土高原的土壤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以黄土丘陵退耕区吴起县为研究区域,典型人工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黄土丘陵退耕区典型人工林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高于深层土壤,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山杏(97.145 g/m2)>草地(92.418 g/m2)>沙棘(68.695 g/m2)>油松(61.130 g/m2)。沙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0.219),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小(0.115);(2)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全氮、碱解氮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3)地形(30.71%)对0~20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其中海拔(19.66%)是影响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结论】综上,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表聚性,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人工山杏林具有较强的土壤碳汇功能,可作为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树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林立彬 李铁华 文仕知 杨柳
以金洞林场14年生闽楠木荷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分层收获法对闽楠与木荷的生长规律以及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闽楠与木荷胸径的速生期均为8~12 a,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分别在10 a和12 a时达到最大值;2)闽楠与木荷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分别在第12 a与第10 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急速下降,闽楠树高连年、平均生长量在13 a左右相交;3)0~8 a时,闽楠与木荷的材积生长速度缓慢,8 a以后生长速度上升,14 a时仍处于材积增长的速生期;4)闽楠与木荷单株材积生物量分别为61.43 kg和83.29 kg,各个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皮;5)林分总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36.29 t·hm~(-2),其中乔木层所占比值高达93.09%,各层次单位面积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乔木层>半分解枯落物层>未分解枯落物层>草本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浪军 梁宗锁 韩蕊莲 杨建伟
选择黄土高原的 2 6a杨树纯林作为对照 ,对沙棘 杨树混交林中的杨树生长、林地土壤特性及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平均株高比杨树纯林的高 44 8% ,胸径平均大 3 2 7% ,林分生物量高 1 3 9 76% ;地上各部分生物量都明显高于杨树纯林 ;混交林地与杨树纯林地相比 ,土壤表层各层容重减小 ,孔隙度增大 ,两林地土壤含水量除 8月份接近外 ,其他月份混交林地都要高 ;混交林土壤全N比杨树纯林地高 5 %~ 69 0 % ,土壤全P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别 ,但速效P高出 2 2 4%~ 2 3 3 3 %。根系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杨树纯林中根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积民 程杰 高阳
根据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实测资料,比较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各个径级的林分密度变化状况,分析了生物量在刺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0年撂荒地、35年坡耕地和30年荒坡地林分密度分别为1 050、950和1 410株/hm2,在不同的径级分配上各样地均以<坡耕地(79.57%)<荒坡地(83.47%);林下灌草和枯落物生物...
关键词:
生物量 密度效应 黄土区 人工林 刺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巫志龙 周成军 周新年 刘富万 陈文 蓝建华
[目的 ]比较杉阔混交人工林在不同采伐强度下细根生物量及形态特征的差异,探究林木细根生长与采伐强度的关系,以期为区域杉阔混交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方法 ]以闽北杉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1年8月实施4种不同采伐强度(按蓄积量计算分别为中度择伐34.6%、强度择伐48.6%、极强度择伐67.6%和皆伐100%)试验,并与未采伐对照;经自然恢复5 a后,采用根钻法分2层(0~10、10~20 cm)获取乔木树种活细根(≤2 mm),分析采伐强度对0~20 cm土层细根总生物量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 ]中度和强度择伐细根总生物量分别为225.31、257.96 g·m-2,与未采伐(219.35 g·m-2)差异不显著(P>0.05),极强度择伐和皆伐分别比未采伐显著降低了47.0%和66.3%(P 0.05),皆伐比未采伐分别显著增大了41.5%和71.2%(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明东 江洪 刘跃建
对32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楠木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74.33t·hm-2,其中乔木层为166.73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5.6%;楠木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769gC·g-1,树皮0.4654gC·g-1,树枝0.5232gC·g-1,树叶0.4958gC·g-1,树根0.4931gC·g-1,灌木层0.4989gC·g-1,草本层0.4733gC·g-1,苔藓层0.4143gC·g-1,枯落物层0.3882gC·g-1;土壤碳含量平均值为0.0139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