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2)
- 2023(646)
- 2022(602)
- 2021(548)
- 2020(520)
- 2019(982)
- 2018(973)
- 2017(1351)
- 2016(1081)
- 2015(1213)
- 2014(1213)
- 2013(1229)
- 2012(1252)
- 2011(1149)
- 2010(1116)
- 2009(1034)
- 2008(1049)
- 2007(867)
- 2006(684)
- 2005(594)
- 学科
- 学(2155)
- 稻(2137)
- 济(1398)
- 经济(1397)
- 水产(1091)
- 贸(1044)
- 贸易(1044)
- 易(1038)
- 动物(1027)
- 业(995)
- 动物学(974)
- 出(903)
- 管理(868)
- 口(830)
- 出口(829)
- 出口贸易(829)
- 农(740)
- 企(737)
- 企业(737)
- 方法(673)
- 数学(558)
- 文化(550)
- 数学方法(527)
- 进出(489)
- 进出口(489)
- 进出口贸易(489)
- 研究(483)
- 虫(483)
- 概况(480)
- 害(466)
- 机构
- 学院(15334)
- 大学(15155)
- 农(11029)
- 农业(9495)
- 研究(9256)
- 科学(8544)
- 所(6909)
- 业大(6872)
- 研究所(6625)
- 业(5927)
- 农业大学(5815)
- 室(5269)
- 实验(5265)
- 省(5228)
- 实验室(5063)
- 中国(4973)
- 重点(4868)
- 科学院(4208)
- 京(3877)
- 技术(3602)
- 中心(3461)
- 江(3286)
- 农业科学(3105)
- 部(3016)
- 院(2849)
- 生物(2751)
- 管理(2663)
- 家(2584)
- 南(2502)
- 济(2428)
共检索到23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耀懋 陆岗 黎坤爱 梁云涛
用籼粳稻分别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杂交,观察杂交F1籼粳性状的表现情况。据此分析认为,普通野生稻存在某些形质的籼粳分化现象,但分化是局部的,就总体来说,普野仍属非籼非粳的“中性型”;从籼或粳与普野杂交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和相似的亲缘关系看,籼稻和粳稻的起源应是平行的,粳稻并非从籼稻而来,籼粳稻可能分别直接来源于不同地理生态型的普通野生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琦 蒲婷婷 王艺儒 韩卫娟 索玉静 白玉娥 傅建敏
【目的】研究柿杂交F_1代果实重要表型性状和品质指标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利用杂交育种进行柿果实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36份‘富有’ב赤柿’杂交F_1代单株为材料,对其4个表型指标以及8个果实品质成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遗传变异多样性,并运用Pe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柿F_1代单株之间的离散性。【结果】1)柿杂交F_1代果实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80%~165.97%,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可溶性单宁变异系数最大,为165.97%;果实横径变异系数最小,为10.80%。2)12个性状产生的66对相关性中分别有9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5),不溶性单宁与总单宁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总单宁与总酚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12个性状主成分分析缩减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3.42%;聚类分析将F_1代的36份单株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聚类结果充分反映了各类群的特征。4)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筛选出ZJ346、ZJ49、ZJ40等用于不同途径的优良单株。【结论】柿杂交F_1代果实12个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相对于表型性状的小幅度变异,作为果实品质重要指标的内含物含量变异更为丰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云燕 温超 王珂永 马男 赵梁军
利用‘神马’、‘优香’等5个切花菊品种组配成6个杂交组合,进行其杂交F1代花序直径、小花数目、株高等若干性状的统计分析,研究切花菊杂交F1代若干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切花菊杂种一代的花期分离广泛,多介于双亲之间;父母本各花色遗传潜能的大小为:白色>粉色>黄色>绿色,且白色表现出较强的偏母性遗传特点;杂种总平均花序直径、舌状花数目和筒状花数目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85.3%、83.5%和93.6%,但不同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不一样,且优势表现程度依组合而异;花瓣长度、花梗粗度、株高、茎粗度表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各性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根据育种目标所确定的对切花菊...
关键词:
切花菊 杂种 性状 遗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思余 张飞 陈素梅 陈发棣
【目的】通过染色体加倍途径克服栽培菊花与二倍体野生菊种间杂交障碍,实现野生菊的优异性状或基因导入栽培菊花,拓宽菊花基因库,获得菊花新种质。【方法】以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二倍体)及其四倍体为父本,与栽培菊花‘钟山紫星’(Ch.grandiflorum‘Zhongshanzixing’)杂交,通过细胞学进行杂种鉴定,并对杂种F1代部分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二倍体与四倍体菊花脑的花粉活力均较高,且在母本‘钟山紫星’柱头上能正常萌发,但‘钟山紫星’与二倍体菊花脑杂交不能结实,而与四倍体菊花脑杂交结实率达3.25粒/花序。‘钟山紫星’、四倍体菊花脑及其杂种F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金涛 赵金良 甘远迪 罗明坤 李思发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臀鳍棘数相同外,杂交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杂交F1体长/全长、框架参数D3-5/全长、D6-8/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8-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萨罗罗非鱼,体厚/全长、体高/全长、D1-6/全长、D3-4/全长、尾柄高/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尼罗罗非鱼;杂交F2的16个可量、框架性状与杂交F1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后猛 李强 张允刚 王欣 唐忠厚 唐维 李秀英 马代夫
以‘徐薯25’与‘徐22-5’及其正反交F1为材料,研究甘薯薯块品质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徐薯25’与‘徐22-5’F1薯块品质性状大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1鲜薯块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变小的趋势,正反交遗传传递力仅分别为39.72%和62.61%,变异系数却高达119.24%和87.18%;鲜薯淀粉含量呈趋中遗传,平均遗传传递力为96.66%;F1还原糖含量介于双亲间的比例较低,超高亲与低于低亲的比例较高,出现向两级分化遗传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趋中变小变异,平均遗传传递力和变异系数分别为82.25%和21.93%;粗蛋白含量呈超中趋高遗传变异,正反交后代超高亲率分别为15.53%和16...
关键词:
甘薯 F1 品质 遗传倾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明媚 Kevin Parris ZHANG Dong-lin 金晓玲 李志辉 杨玉洁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天女花与广玉兰杂交后代9株幼苗的遗传多样性。9株F_1代幼苗根据生长健壮的情况依次标记为SA、SB、SC、SD、SE、SF,、SG、SH、SI。选用10个ISSR引物对亲本以及9株F_1代幼苗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株植物共扩增出96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5条,占总条带的88.5%。UPGMA聚类结果表明所有F_1代幼苗与六倍体父本更为相似,与二倍体的母本遗传距离较远。其中SC无论从叶片大小、边缘的形态在9株F_1代幼苗中与父本最相似,SG叶片为披针形,在9株F_1代幼苗中较为特殊。其余7株F_1代幼苗日渐成熟后再根据UPGMA聚类树状图进行形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庞长民 Paul van Empel Jaap M.van Tuyl
通过田间和大棚接种鉴定,研究了20个郁金香杂交F1代的644个植株对郁金香灰霉病的抗性及其遗传关系,并以病情指数评价了郁金香杂交F1代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杂交F1代中,Bellona×Flair Mutant分离出了10%的高抗植株,Bellow×(M.Miles×LW 76313—3k)分离出了41.7%的抗病植株,这为杂交选育抗病新品种提供了依据;杂交F1代群体的抗病性以Bellona×(LW×White Sail 75308—4k)较好,且其病情指数最低,为55;郁金香杂交F1代群体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初步推断这可能受微效抗病多基因控制。
关键词:
郁金香 杂交 灰霉病 抗性 遗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江锡兵 章平生 张东北 吴仁超 吴剑 吴聪连 赖俊声 龚榜初
[目的]解析控制栗属农艺性状的自然等位变异并获得与其相关联的SSR位点,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高效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涵盖9个杂交组合的235份栗杂交子代混合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对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D)分析,并将32个高多态性SSR标记与25个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统计概率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强俊 杨弘 马昕羽 王辉 徐跑 何杰 朱志祥 李瑞伟
以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繁育4组F1,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4组罗非鱼饲养100 d后,运用"加性-显性"遗传分析模型,分析了4组F1罗非鱼8个生长相关性状杂种优势、遗传效应以及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F1群体平均优势为0.129 4~0.368 4。除尾柄长超亲优势较大外,其他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较小或表现出负向超亲优势。(2)8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B)为0.714 2~0.995 3,表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性状的遗传变异影响极显著(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光华 裴炎 杨光伟
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现象,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育性指标的采用和划分、恢复基因的数目、恢复基因的等位性、恢复基因的三体定位和分子图谱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恢复基因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基因,遗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武辉 胡婕 孙成飞 董浚健 田园园 赵金良 叶星
为探究大口黑鲈远缘杂交育种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了以大口黑鲈为母本、蓝鳃太阳鱼为父本的远缘杂交实验,成功获得了杂交F_(1)群体。大口黑鲈(♀)×蓝鳃太阳鱼(♂)杂交F_(1)的胚胎具有正常的发育时序,在平均水温(22.5±0.5)℃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约49 h,受精率约为65%,孵化率约为21%。室内养殖10周,结果显示杂交F_(1)日均增重1.55 g,饲料利用率为0.75,杂交F_(1)与大口黑鲈(日均增重1.56 g)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且显著高于父本蓝鳃太阳鱼(日均增重1.07 g)。杂交F_(1)的形态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杂交属性,可数性状(侧线鳞数、背鳍、胸鳍和臀鳍数)和测量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测量性状)均介于双亲本之间;测量性状比少数偏向于大口黑鲈而多数偏向于蓝鳃太阳鱼,且部分性状比超越了双亲本。5S rDNA基因扩增和分析显示,亲本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各有2种类型的5S rDNA,杂交F_(1)继承了双亲本4种类型的5S rDNA;4种类型的5S rDNA 编码区序列(CDS,120 bp)高度保守;杂交F_(1)与大口黑鲈的2种5S rDNA类型的转录间隔区(NTS)均包含1个“GCT”可变区(序列长度186~205 bp),而杂交F_(1)与蓝鳃太阳鱼的2种5S rDNA类型的NTS则高度保守(序列长度分别为86和263 bp)。5S rDNA分析结果证实了杂交F_(1)融合了双亲本的基因组。本研究为大口黑鲈远缘杂交育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沛曈 迟天华 刘颖鑫 范宏虹 王海滨 管志勇 房伟民 陈发棣 张飞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二倍体异色菊和菊花脑种间杂交F_1代的耐旱性和遗传多态性,为育种材料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盆栽模拟干旱处理测定异色菊×菊花脑种间杂交F_1代的萎蔫指数、叶片相对含水量、株高、根长、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鲜质量根冠比和干质量根冠比等10个形态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鉴定耐旱性,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其遗传多态性,并实施关联分析。[结果]干旱胁迫下异色菊×菊花脑种间杂交F_1代群体数量性状表现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0.99%~59.84%。主成分分析将10个形态指标归纳为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67.57%的表型变异,其中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萎焉指数和干质量根冠比的权重较大,说明与耐旱性密切相关;基于这6个耐旱相关指标平均隶属函数值的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强抗旱、抗旱、低抗旱和不抗旱4类,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61、0.46、0.36和0.27。33对EST-SSR引物共扩增出19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70条,多态性比率为85.8%,相似系数为0.45~0.86,平均值为0.7;基于多位点关联分析方法挖掘到4个SSR位点与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和萎焉指数3个耐旱相关指标显著关联(LOD>2.5),表型变异解释率为4.03%~15.11%。[结论]初步明确了异色菊×菊花脑种间杂交F_1代群体耐旱性和遗传多态性水平,获得一批优异耐旱种质,将为菊花耐旱性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材料。
关键词:
菊花近缘种 遗传多态性 耐旱性 分子标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淑婕 郭诗芬 彭雅雯 刘忠松
根据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特异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对芥菜型油菜‘四川黄籽’与甘蓝型油菜‘中双11’杂交后代F_2和BC_1F_1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研究芥甘杂种后代中染色体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3、A~n08、A~n09、A~n10、C~n03、C~n09等6条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03、A~j10染色体在BC_1F_1群体中未见丢失,但B~j07染色体丢失频率最高,达62.83%;F_2群体中,芥菜型油菜来源的A~j、B~j基因组染色体比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C~n基因组染色体丢失多,甘蓝型油菜来源的A~n08、C~n03染色体和芥菜型油菜来源的B~j08染色体丢失少,分别为1.36%、1.36%和0.90%,而B~j07染色体丢失多,达56.56%;BC_1F_1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0.60,最高达5.31,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1.95,最高达12.85;F_2群体套袋自交平均结实率仅0.66,最高达17.70,自由授粉平均结实率为2.18,最高达23.05。综上,芥甘杂交后代中芥菜型油菜遗传物质比甘蓝型油菜亲本的遗传物质更容易丢失,要将芥菜型油菜优异的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创制优质种质,需在油菜芥甘杂交育种的早期世代促进其染色体重组配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