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2)
2023(8432)
2022(7016)
2021(6270)
2020(5287)
2019(11530)
2018(11144)
2017(20332)
2016(11480)
2015(12457)
2014(11814)
2013(11701)
2012(11010)
2011(9890)
2010(9682)
2009(8687)
2008(8586)
2007(7609)
2006(6591)
2005(5684)
作者
(39241)
(32705)
(32664)
(30715)
(20771)
(16137)
(14383)
(12889)
(12601)
(11475)
(11460)
(11008)
(10951)
(10659)
(10466)
(10166)
(10084)
(9821)
(9593)
(9535)
(8675)
(8154)
(7883)
(7579)
(7547)
(7326)
(7085)
(7043)
(6836)
(6789)
学科
(40569)
经济(40515)
管理(30084)
(28966)
(22521)
企业(22521)
方法(18480)
数学(16517)
数学方法(16315)
(12989)
(12469)
(11544)
中国(10815)
(9590)
贸易(9588)
(9349)
业经(9162)
农业(8564)
(7933)
环境(6933)
技术(6919)
地方(6918)
(6864)
财务(6858)
财务管理(6844)
企业财务(6519)
(6317)
银行(6247)
(5927)
(5927)
机构
大学(164338)
学院(162027)
研究(65556)
(61723)
经济(60457)
管理(56833)
理学(49665)
理学院(48987)
管理学(47723)
管理学院(47490)
科学(47196)
中国(46721)
(46477)
农业(37787)
(37093)
(36369)
业大(36161)
研究所(34661)
中心(28785)
(27183)
(24941)
农业大学(24723)
(24300)
(24240)
北京(22409)
(22165)
财经(21644)
科学院(21379)
(20602)
实验(20487)
基金
项目(121950)
科学(93516)
基金(89607)
(85999)
国家(85369)
研究(74357)
科学基金(69323)
自然(50572)
自然科(49420)
自然科学(49399)
自然科学基金(48575)
基金项目(47715)
(47463)
社会(46655)
社会科(44205)
社会科学(44190)
(42217)
资助(36313)
教育(32989)
重点(29140)
计划(28399)
科技(26149)
编号(25922)
(25851)
(25758)
(25213)
科研(25150)
创新(23775)
(23218)
专项(21708)
期刊
(62524)
经济(62524)
学报(44695)
研究(42481)
(40984)
科学(35716)
中国(32561)
大学(31136)
学学(30233)
农业(28094)
(19929)
管理(19815)
(15896)
业大(13985)
(12153)
金融(12153)
教育(11850)
农业大学(11536)
经济研究(11090)
(10981)
林业(10569)
技术(10416)
财经(10351)
业经(9882)
科技(9623)
(8838)
资源(8557)
问题(8404)
中国农业(8160)
自然(8020)
共检索到235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加威  李娜  王春雨  张绍文  蒋明金  赵建红  孙永健  马均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机插(T1)和手插(T2)2种不同栽插方式和不同施钾量(0、60、120、180、240 kg/hm2)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手插稻,抽穗后机插稻剑叶和倒2叶的SPAD值偏低,但其变化相对平稳;齐穗期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高于手插稻,但齐穗后1020 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大于手插稻;与不施钾肥比较,施钾能稳定剑叶抽穗后SPAD值及齐穗后净光合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机插稻和手插稻的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机插稻的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赵东  马佩勇  边小峰  郭小丁  谢一芝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薯1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与氮、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钾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薯干产量与干物率、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蔓薯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薯块干物率与最长蔓长、茎粗、基部分枝数都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18种处理组合中低氮低钾低密度处理经济产量最高,蔓薯比最佳;在对块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应中,施钾量>栽插密度>施氮量,且施钾量和栽插密度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氮量和栽插密度是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因此,生产中保持合理的栽插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段文学  汪进丽  张海燕  解备涛  汪宝卿  张立明  
为了确定鲁中丘陵薄地鲜食型甘薯适宜的栽插方式和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济薯26(J26)和龙薯9号(L9)为供试品种,每个品种设置直栽(S)和水平栽(H) 2种栽插方式,各栽插方式下设置不同栽插密度37 500(D1),52 500(D2),67 500株/hm~2(D3),研究了不同栽插方式和密度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密度可提高两品种生长中后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相同栽插方式下济薯26生长中期侧枝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同栽插方式下,D2处理可降低龙薯9号生长后期侧枝茎干物质分配比例,并显著提高两品种生长中期的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直栽方式下,D2和D3处理显著提高济薯26生长后期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同栽插方式下,D2和D3处理显著提高两品种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D2处理可显著提高两品种块根产量。与直栽相比,水平栽显著提高济薯26生长前期D2处理和后期D2和D3处理下、龙薯9号生长中期相同密度下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提高济薯26 D1处理下、龙薯9号各密度下的块根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两品种单株薯重和块根产量。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水平栽+D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组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纪洪亭  冯跃华  何腾兵  潘剑  范乐乐  李云  武彪  肖铭  梁显林  
【目的】定量描述超级杂交稻干物质与养分积累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的潜力以及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于2011年在大田条件下,以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Q优6号和对照品种Ⅱ优838为供试材料,通过连续测定干物质和氮磷钾含量,并对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及生长时间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超级杂交稻相对干物质和相对氮磷钾积累动态模型,进而分析超级杂交稻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的动态特征。【结果】Gompertz方程对超级杂交稻干物质和养分的动态模拟效果较好。利用2009年和2011年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干物质积累模型模拟的NRMSE较小,R2值均达到0.9820以上,模拟的准确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代邹  李娜  严奉君  杨志远  徐徽  孙永健  马均  
以杂交籼稻冈优725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90、180 kg/hm2)和施硅量(0、150、300 kg/hm2),研究氮硅配施对冈优725干物质积累和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水平下,施硅均能够显著促进水稻根系干物质的积累和地上部氮的积累,施氮量为0、90 kg/hm2时,施硅均能够显著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与不施硅相比,施硅量为150 kg/hm2处理可显著增加有效穗数,显著降低水稻千粒质量;施氮为0时,与不施硅相比,施硅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各施氮水平下,水稻产量均随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滕飞  李传友  陈惠哲  朱德峰  
为明确适宜的杂交稻机插株距及种植密度,选取中浙优8号及甬优12为材料,设置14、16、18和21cm4个机插株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大,2个水稻品种植株个体虽然均生长健壮,单株茎蘖数增加,但群体总茎蘖数下降,且后期茎蘖消减较快,最终茎蘖成穗率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同时,机插株距的增大引起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其干物质主要转运至茎叶部位,穗部干物质积累比例未有明显提高。从最终产量表现来看,机插株距的增大导致田间有效穗数显著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综上可以看出2个水稻品种均需要一定的种植密度才能保证高产,最适株距应调节至14~18cm,种植密度保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永虎  曹梦琳  杜慧玲  郭平毅  张海颖  郭美俊  原向阳  
【目的】研究氮、磷、钾施肥量和施肥位置对杂交谷子干物质累积、转化和产量的影响,为杂交谷子高产高效种植和研发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7年在山西中部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园区进行,以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选择氮、磷、钾施用量、施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5个因素,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地膜覆盖田间小区试验。所有肥料全部作为底肥,氮肥为含46%N的尿素,磷肥为含16%P_2O_5的过磷酸钙,钾肥为含50%K_2O的硫酸钾。在谷子拔节、抽穗、开花、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3穴植株用于测定干物质积累量,10月上旬收获,脱粒风干后称重、计产,用以研究施肥量和施肥位置对谷子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较高的产量水平需要较高的氮、磷、钾供肥水平,且磷钾比例相对较高。(2)对谷子干物质累积的影响依次为氮>磷>钾>施肥水平距离>施肥深度;对谷子干物质转运的影响依次为钾>施肥深度>磷>氮>施肥水平距离,对谷子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氮>磷>钾>施肥深度>施肥水平距离。(3)氮、磷对谷子各个时期干物质累积均有极显著影响,营养生长阶段氮磷交互作用为负,生殖生长阶段氮磷交互作用为正。(4)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钾、施肥水平距离、施肥深度对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由负变正,且影响程度不断增大,最佳施肥位置与播种位置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5)5个因素与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转运和产量的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结论】山西省中部地膜覆盖条件下,张杂谷10号产量大于8 000 kg·hm~(-2)的各因素取值的95%置信区间为施肥水平距离16.80—18.75 cm、施肥深度20.80—23.75 cm、施N 225 kg·hm~(-2)、施P_2O_5 136.35—153.63 kg·hm~(-2)、施K_2O 93.56—108.63 k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锐锋  严宗卜  
为探索杂交香稻品种在贵阳高海拔地区高产栽培的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2007年在贵阳市郊(海拔1350 m)对优质杂交香稻香两优875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栽插株数的裂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家厩肥1000 kg/667m2作基肥,4月5日播种和秧龄50 d的条件下,施纯氮6.9 kg/667m2和栽插1万株苗/667m2的处理产量达681.8 kg/667m2,获得较好结果。并对香优875在高海拔1200~1400 m地区的栽培技术和经济效果进行了讨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廷刚  杜小凤  王伟中  顾大路  杨文飞  吴雪芬  钱新民  吴传万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廷刚  杜小凤  王伟中  顾大路  杨文飞  吴雪芬  钱新民  吴传万  
为探明乙烯利和劲丰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淮麦31为材料,研究了乙烯利和劲丰对小麦各营养器官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再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和劲丰处理能增强小麦灌浆中后期上部功能叶片和节间的干物质积累,并促进其灌浆后期干物质转运。与对照相比,乙烯利降低了花前花后暂贮干物质的总输出量,增加了成熟期干物质在各营养器官中的分配量和比例,减少了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降低了籽粒产量、总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劲丰则能促进花前和花后两个时期暂贮干物质的输出,降低成熟期干物质在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房闵  唐亮  徐海  王嘉宇  徐正进  
为了分析北方杂交粳稻高生物量,而产量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以140份恢复系材料与不育系辽99A杂交组配而成的140个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研究北方杂交粳稻物质生产和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生物产量大,叶片和叶鞘在齐穗期后干物质输出率低,而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低,是制约杂交粳稻产量优势不突出的主要因素。产量与齐穗期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后叶片干物质转换率、叶鞘干物质转换率和输出率与产量和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在巩固杂交粳稻生物量大这个优势的基础上保证大穗,提高齐穗期后干物质生产的同时提高叶片和叶鞘干物质的转换率有利于高产杂交粳稻的形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方云花  王丽慧  马元鑫  谭龙  李莉  黄高峰  
【目的】探讨栽培措施对大蒜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青海乐都紫皮蒜为材料,采用栽培方式(覆膜和不覆膜)和播期(春播和秋播)两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试验设计,研究萌芽期至成熟期大蒜植株鳞茎、假茎、叶片、蒜薹等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结果】各处理栽培措施下,全生育期大蒜植株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鳞茎部位干物质积累量自退母后开始上升,单株总干物质及鳞茎干物质积累量均至成熟采收期达最大;秋播覆膜栽培措施下总干物质及鳞茎干物质的最终积累量均最大;春播栽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总体高于秋播栽培。秋播栽培措施下鳞茎干物质的最终分配比例高于春播栽培,但其假茎、叶中干物质的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涛  褚贵新  魏亦农  梁永超  李志博  
【目的】研究杂交棉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及分配特点,为结合棉花生育特性制定高产施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棉标杂A1、新陆早43号为试验材料,常规棉新陆早13号为对照,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结合室内常规分析方法测定植株干物质和氮、磷、钾含量。【结果】标杂A1和新陆早43号在整个生育期内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品种新陆早13号高20.6%、15.5%,吸氮量高16.1%、10.5%,吸磷量高16.4%、11.4%,吸钾量高21.0%、18.5%;蕾、花、铃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高20.7%、15.4%,吸氮量高16.9%、10.7%,吸磷量高18.1%、11.5%,吸钾量高20.7%、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中英  陈培峰  顾俊荣  孙华  杨代凤  董明辉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前后期施氮比例6∶4和8∶2)和栽插密度(18、22.5、2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后期施氮比例6∶4产量显著高于8∶2,其增产原因为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2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栽插密度越小,穗粒数和千粒重越高,而有效穗数越低,在22.5万穴/hm2条件下产量结构较协调,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栽插密度的主要原因;3与前后期施氮比例8∶2相比,6∶4提高了抽穗后叶片SPAD值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所增加,但生育中期群体过大影响了后期干物质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玉军  吴杨  刘志铭  崔红  吕艳杰  姚凡云  魏雯雯  王永军  
【目的】探讨叶源调减("减源")对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干物质及氮、磷、钾元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以期为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及养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不同密度,分别为常规生产种植(60 000株/hm2)和高密度种植(90 000株/hm2);副区为不同减源强度处理,于开花吐丝期将植株的每1片绿叶横剪1/2、1/3、1/4(用T1、T2、T3表示),不剪叶为对照(CK),测定吐丝期(减源后)至成熟期植株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与转运情况。【结果】在常规生产种植密度下,不同减源处理的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均较CK显著降低(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