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96)
- 2023(2682)
- 2022(2162)
- 2021(1861)
- 2020(1487)
- 2019(3211)
- 2018(3178)
- 2017(4616)
- 2016(3500)
- 2015(4046)
- 2014(3898)
- 2013(3592)
- 2012(3443)
- 2011(3166)
- 2010(3259)
- 2009(2754)
- 2008(2790)
- 2007(2498)
- 2006(2195)
- 2005(1848)
- 学科
- 管理(5852)
- 学(5654)
- 济(5085)
- 经济(5081)
- 业(4273)
- 环境(4155)
- 教学(4088)
- 理论(3732)
- 教育(3524)
- 企(3104)
- 企业(3104)
- 学法(2995)
- 教学法(2995)
- 农(2888)
- 学理(2766)
- 学理论(2766)
- 中国(2703)
- 水产(2518)
- 研究(2457)
- 划(2425)
- 动物(2289)
- 动物学(2064)
- 规划(1923)
- 资源(1911)
- 技术(1899)
- 环境规划(1894)
- 发(1809)
- 农业(1717)
- 虫(1706)
- 害(1612)
- 机构
- 学院(48413)
- 大学(46246)
- 农(23039)
- 研究(22293)
- 科学(20008)
- 农业(19061)
- 业大(15839)
- 所(14543)
- 研究所(13838)
- 中国(12443)
- 农业大学(12234)
- 室(11797)
- 技术(11615)
- 实验(11162)
- 实验室(10794)
- 业(10788)
- 京(10558)
- 省(10406)
- 重点(10222)
- 江(9054)
- 管理(9017)
- 中心(8922)
- 济(8900)
- 经济(8481)
- 科学院(8384)
- 院(7810)
- 理学(7557)
- 理学院(7359)
- 部(7220)
- 管理学(6915)
共检索到70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蕾 程须珍 王素华 王丽侠 刘长友 梅丽 徐宁
【目的】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是豇豆属亚洲亚属(Ceratotropis)中的一个栽培豆种,豆象是危害绿豆的重要害虫,利用分子标记对抗豆象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该材料在绿豆育种中的利用和抗豆象基因的分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原产于印度的抗豆象栽培绿豆V2709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感豆象推广品种中绿1号(VC1973A)配制杂交组合,对杂种F2、BC1F1和F3进行遗传分析;采用BSA法,以上述F2代为定位群体,利用抗、感亲本和抗、感池筛选63个RAPD引物和113对SSR/STS引物。【结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抗豆象特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引物筛选结果表明2个引物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虎 刘昌燕 李莉 刘良军 韩雪松 万正煌 沙爱华 陈宏伟
【目的】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开发的SSR分子标记分析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挖掘与蚕豆抗豆象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蚕豆抗豆象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acBio 三代全长测序技术结合RNA-seq的方法,对2个蚕豆品种Y134和Y078进行转录组测序,在此基础上,使用软件MISA对转录组的所有Unigene序列进行搜索,寻找包含SSR核心基序的Unigene序列,并利用Primer 3.0批量设计引物。随机挑选100对SSR引物对8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00对SSR引物中有50对扩增出产物,有效扩增率为50%;其中32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占有效产物的64%,占总引物的32%。在32对多态性引物中,每对引物扩增等位基因2~21个,平均值为6.875个;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25~0.82,平均值为0.58;Shannon信息指数变化范围为0.34~2.31,平均值为1.21。基于UPGMA聚类分析将80份蚕豆材料在相似系数0.70处分为两大类:第1类包含65份种质,其中高抗(HR)品种62份,高感(HS)品种2份,感(S)品种1份;第2类包含15份种质,其中高感(HS)品种7份,感(S)2份,高抗(HR)品种5份,中抗(MR)1份。【结论】利用开发的SSR标记分析了80份蚕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蚕豆抗豆象种质资源鉴定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吴绍宇 周吉红 王述民 杨又迪
采用PC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绿豆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分析。在选用的56个随机引物中,发现抗豆象品种与感豆象品种间有一定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它们分成抗豆象野生种(TC1966)、抗豆象栽培种(V2709)、抗豆象杂交后代(VC3890A2/TC1966-23)和混合类型4个大组。以绿豆抗豆象和感豆象品种及抗豆象品种×感豆象品种组合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BSA法,对抗(感)豆象品种池和一个组合F2的抗(感)豆象池进行了鉴定,获得一个共显性标记。经F2分析,在抗豆象个体中扩增出约1.79kb的特异片段或2个特异片段(1.79kb/1.03kb);在感豆象个体中仅扩增出约1.03kb的特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彦 范保杰 曹志敏 张志肖 苏秋竹 王珅 王学清 彭秀国 梅丽 武玉华 刘少兴 田胜民 徐俊杰 蒋春志 王伟娟 刘长友 田静
【目的】豆象是危害豇豆最主要的仓储害虫。发掘豇豆抗豆象基因为抗性品种的选育,以及减少豆象对豇豆生产的危害奠定基础。【方法】以中豇1号(感)和Pant-lobia-1(抗)为亲本构建的包含282个株系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人工接种法分别对282个株系接种绿豆象和四纹豆象,进行抗豆象表型鉴定,并利用两亲本对3 992个来源于绿豆、小豆和豇豆的SSR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然后利用筛选到的多态性标记对282个株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最后结合RIL群体各株系抗豆象表型鉴定数据和基因型分型数据,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进行抗豆象QTL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定位豇豆抗豆象基因。【结果】中豇1号和F1籽粒的被害率均为100%,Pant-lobia-1籽粒的被害率分别为22.5%和42.5%。推测Pant-lobia-1对绿豆象和四纹豆象的抗性均为隐性遗传;筛选到182个多态性标记,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构建了一个包含11个连锁群的豇豆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1 065.23 cM,相邻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85 cM;经2种豆象处理,分别在连锁群1和连锁群5上检测到2个稳定的QTL位点,暂定名为vubr1-1和vubr5-1,其中vubr1-1位于标记XD11-44和HAAS_VR_2274之间,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7.6 cM,在2种豆象处理中分别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7.16%和6.92%;vubr5-1位于标记XD1-14和CP185之间,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2.90 cM,在2种豆象处理中分别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6.96%和6.37%。【结论】构建了一个包含11个连锁群、182个多态性标记的豇豆遗传连锁图谱,检测到2个与抗豆象相关的QTL位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宁 曲祥春 王明海 邓昆鹏 包淑英 王桂芳 窦忠玉 窦金光 郭中校
为探索绿豆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为选育株型紧凑的直立型绿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半蔓生型品种‘洮绿218’和直立型品种‘吉绿10号’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该组合6世代遗传群体(P_1、P_2、F_1、F_2、B_1和B_2)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分枝夹角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分枝数和分枝夹角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E-1模型),其中,控制株高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7.27,显性效应分别为0.03和-0.13,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59.35%、8.23%和41.4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0%、0%和0%;控制分枝数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0.33,显性效应分别为-0.74和-1.55,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3.26%、7.69%和53.1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39%、56.36%和0%;控制分枝夹角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2.10,显性效应分别为-0.94和-1.38,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48.11%、32.45%和64.54%,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主茎节数的最适宜模型为D-0模型(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10和-0.01,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为1.39%、1.27%和0.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39%、10.81%和47.08%。综合表明,‘洮绿218’ב吉绿10号’组合的分枝数和分枝夹角的总遗传率较大,应在早世代进行选择;株高和分枝夹角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分枝数和主茎节数大部分世代主要受多基因控制;在绿豆株型育种中要综合考虑主基因、多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绿豆 株型 混合遗传模型 遗传分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长举 杨志慧 胡建芳 邓望喜 邹矛
采用自由选择法和固定选择法,用米糠油防治绿豆象。结果表明:毛米糠油和精米糠油拌绿豆能有效防止绿豆象的侵害,每公斤绿豆用油3ml时,能使绿豆安全储蓄130多天;每公斤绿豆用油5ml时,能使绿豆安全储蓄330多天,并且色泽鲜艳。米糠油之所以能有效防治绿豆象,是因为它能驱避绿豆象产卵和阻止卵的孵化。
关键词:
绿豆象 绿豆 米糠油 防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邹长明 王允青 刘英 张晓红 唐杉
为了筛选适宜于安徽地区种植的肥饲兼用型绿豆品种,于2012—2013年在安徽科技学院进行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5个绿豆品种进行评价,记载各品种的根、茎、叶、花、荚果及种子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及产量,测定各品种在盛花期的根瘤量和氮、磷、钾、铁、锌养分含量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根瘤量可达地下部总重的16%~38%;供试品种中,小槐花花叶绿豆的产青量和干物量最大,种子产量、蛋白质产量最高,富集氮、磷、钾、铁、锌养分的能力最强;铜山小绿豆和大花叶子绿豆鲜草水分含量较高,而粗纤维含量较低,饲用适口性好。从产青量、干物量、营养价值、养分富集能力和生育期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认为小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海泽 曲运琴 乔玲 张红芳 姚勇
为了解绿豆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并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选择某些性状代表产量性状,从而提高单株选择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普通绿豆晋绿豆1号做母本和裂叶绿豆FLD08-4做父本构建F2,对F2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相关分析、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2中质量性状叶形为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变异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分离和超亲现象,其中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达到50%以上,荚长的变异系数最低,并且各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其中单株荚数表现最高为99. 51,百粒质量表现最低为62. 6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和百粒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正偏相关均为极显著,而这3个变量对于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中单株荚数>百粒质量>单荚粒数。因此,在高产育种过程中对F2进行单株选择时首先关注单株荚数,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百粒质量高、单荚粒数多的单株,可提高绿豆育种的选择效率,以期为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的选择提供指导。
关键词:
绿豆 农艺性状 遗传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传书 王丽侠 王素华 陈红霖 吴健新 程须珍 杨晓明
【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绿豆基因组SSR、EST-SSR、STS和普通菜豆基因组SSR等标记构建绿豆遗传连锁图谱,为绿豆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新品种等研究搭建技术平台。【方法】利用澳大利亚引进的Berken(高感豆象绿豆栽培种)×ACC41(高抗豆象绿豆野生种)及其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ed line,RIL)群体,对6 686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及多态性筛选,包括6 100对绿豆基因组SSR、149对EST-SSR、13对STS和424对普通菜豆基因组SSR引物,将亲本间多态性引物,进一步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结合前期研究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绿豆 遗传连锁图谱 标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绿豆(Vigna radiata L.)属于医食两用作物,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目前已成为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西部开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与大宗作物相比,绿豆的种质资源利用率较低,品种改良方法仍局限于常规育种手段,遗传研究进展缓慢,尤其是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落后,导致绿豆新品种选育进程缓慢,育种效率低下,限制了绿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别从绿豆的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品种选育概况及经典遗传学、现代分子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供中国绿豆科研工作者参考,并期望对提高国内绿豆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
绿豆 遗传 研究进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仲建锋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伍广洪
【目的】确定绿豆象最耐受低温或高温的发育阶段,得到不同温度下完全防控该虫所需时间,为防治仓储绿豆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5和40℃下,分别对绿豆象卵、幼虫、蛹和成虫进行处理,确定最耐受低温或者高温的虫态。在此基础上,对低温(-5、-10、-20℃)以及高温(40、45、50℃)下最耐受虫态做进一步的生物测定,从而得到完全防控绿豆象的时间。【结果】绿豆象幼虫和蛹耐寒能力较强,卵、幼虫、蛹和成虫在-5℃的LT50分别是12.57、24.93、30.54和15.76 h。绿豆象蛹耐热能力较强,卵、幼虫、蛹和成虫在40℃时的LT50分别是4.29、17.76、22.33和14.50 h。绿豆象的蛹...
关键词:
粮食储藏 绿豆象 虫害防治 虫态 温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宝福 吴文君 祁志军 姬志勤
将苦皮藤素制成微粉剂1和微粉剂2,以不同浓度混入绿豆中,研究苦皮藤素做粉剂对绿豆象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苦皮藤素微粉剂浓度达到4000mg/kg时,对绿豆象成虫15 d的校正死亡率郁为100%,120 d后的繁殖抑制率分别为9 4.74%和91.80%,能有效控制绿豆象成虫的危害,但对幼虫和卵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苦皮藤素 微粉剂 绿豆象 种群控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振华 康玉凡 程须珍 濮绍京 李永华 刘红开
针对绿豆品种芽用特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和优良品种鉴别不明确的现状,收集我国不同地区的55份绿豆品种及品种资源作为供试材料,模拟工厂化豆芽生产工艺,根据绿豆及绿豆芽的10项性状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K-均值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绿豆芽用特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产量因子和芽用因子的评价贡献要大于营养因子。不同品种绿豆田间单株产量的变异范围较豆芽产出量大,在聚类分析所划分的5个类群中,田间单株产量的差异也较豆芽产出量大。单株产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豆芽产出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豆芽下胚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绿豆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评价绿豆品种芽用特性优劣时,应重点考虑品种的单株产量和...
关键词:
绿豆 芽用特性 性状 初步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春燕 杨永庆 王大刚 李华伟 郑桂杰 王涛 智海剑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基因定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娜 胡冠军 赵晋铭 黄婧 孙聚涛 李丽红 盖钧镒 邢邯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迄今为止,已在大豆基因组上鉴定了21个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但是在中国只有少数基因(如Rps1c、Rps1k等)抗性有效。因此,急需发掘新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以满足抗病育种的需要。‘大方六月早’对大豆疫霉菌的抗谱较广,是目前筛选出的优异抗源。[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以品种‘大方六月早’为抗病亲本与品种‘矮脚早’配置杂交组合获得F2∶3代家系群体,并进行遗传分析,通过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大方六月早’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该群体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