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0)
- 2023(8445)
- 2022(7414)
- 2021(6859)
- 2020(6080)
- 2019(13862)
- 2018(13965)
- 2017(25917)
- 2016(15023)
- 2015(17393)
- 2014(17942)
- 2013(17291)
- 2012(16332)
- 2011(14759)
- 2010(15232)
- 2009(14000)
- 2008(14068)
- 2007(13168)
- 2006(11153)
- 2005(9899)
- 学科
- 济(55732)
- 经济(55662)
- 管理(38421)
- 业(35871)
- 企(28482)
- 企业(28482)
- 方法(26239)
- 数学(23075)
- 数学方法(22783)
- 农(16971)
- 中国(16335)
- 财(15088)
- 学(14355)
- 制(12517)
- 理论(12180)
- 地方(11929)
- 业经(11403)
- 农业(10652)
- 贸(10592)
- 贸易(10590)
- 易(10241)
- 银(10030)
- 银行(9987)
- 融(9625)
- 金融(9616)
- 行(9572)
- 教育(9449)
- 体(9358)
- 和(9167)
- 务(9111)
- 机构
- 学院(214870)
- 大学(213000)
- 济(79011)
- 经济(76986)
- 研究(75446)
- 管理(74919)
- 理学(63727)
- 理学院(62940)
- 管理学(61485)
- 管理学院(61117)
- 中国(54723)
- 科学(50032)
- 农(47338)
- 京(46156)
- 所(40918)
- 农业(38112)
- 业大(37803)
- 财(37620)
- 研究所(37446)
- 江(35028)
- 中心(34946)
- 范(29599)
- 财经(29392)
- 师范(29182)
- 北京(28741)
- 技术(28563)
- 州(27487)
- 院(26565)
- 经(26485)
- 省(25515)
- 基金
- 项目(141835)
- 科学(107727)
- 研究(101906)
- 基金(97173)
- 家(86564)
- 国家(85831)
- 科学基金(70619)
- 省(59601)
- 社会(59349)
- 社会科(55909)
- 社会科学(55887)
- 基金项目(51555)
- 教育(49930)
- 划(49824)
- 自然(46442)
- 自然科(45363)
- 自然科学(45344)
- 自然科学基金(44503)
- 编号(44036)
- 资助(40365)
- 成果(36908)
- 重点(33143)
- 课题(32085)
- 发(30622)
- 部(30601)
- 创(29472)
- 计划(28102)
- 创新(27515)
- 科研(27435)
- 项目编号(26163)
共检索到321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 穆平 陈亮 王象坤 孙传清
本研究用江西东乡普野和桂朝 2号的 115株 BC1群体 ,构建了一个长度为 1418.2 c M、包含 12 0个RFL P标记的遗传图谱 ,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11.8c M。该图谱除第 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 ,其他染色体上相对应的标记的顺序及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一致。该图谱为定位栽、野之间重要的分类性状和农艺性状以及进一步研究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分子进化机理奠定了基础。利用该图谱 ,对控制株高的 QTL s分析结果表明 ,控制株高有 6个 QTL s,他们分别位于第 1,3,4 ,5 ,8和 9染色体上 ,其中位于第 1染色体 C95 5— R...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兰 李智 郑杏梅 蔡英钦 罗敏 聂益勇
为了挖掘和克隆更多控制株高与分蘖的基因应用于水稻育种,利用多分蘖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少分蘖高秆南特号组配杂交组合F1并构建分离群体F2;并且对该群体的株高与有效分蘖数进行性状遗传分析以及基因型检测,利用IciMapping V3.0对株高与分蘖数进行QTL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的株高与分蘖数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45对分子标记对两亲本普通野生稻矮秆突变体与南特号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出194对差异明显的多态标记,多态率为56.23%;利用122对基因型清晰的多态标记对571株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共获得33个与株高相关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傅雪琳 陈伟栋 盘春辉 冯俊豪 刘向东 卢永根
【目的】研究栽培稻品种耐铝性及高州普通野生稻耐铝性的特点,明确供试品种中的耐铝品种和铝敏感品种,以及野生稻中的耐铝材料,为定位来自高州普通野生稻的耐铝基因奠定材料基础。【方法】以Al3+浓度为25、50和100μmol·L-1的简单钙溶液处理1d后的苗期种子根或野生稻离蘖茎新生根相对根伸长量(relative root elongation,RRE)的大小评价材料的绝对耐铝性,以各材料的RRE与耐铝性对照品种日本晴的RRE之比作为相对根伸长比衡量材料的相对耐铝性。【结果】供试品种间、不同Al3+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水稻种子根相对根伸长量RRE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01);综合来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冬波 张端品 林兴华
利用SSR标记分析了疣粒野生稻同栽培稻IR24间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引物扩增条带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用的159对引物中共有153对引物检测到多态性位点,占总引物数的96.8%。在2个材料中共有848个位点扩增出条带,其中扩增条带片段大小相同的有67条,占总带数的7.9%。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可以分为扩增条带片段大小不同、扩增条带数目不同和扩增条带强弱不同3种类型。说明在栽培稻中开发的SSR标记在疣粒野生稻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不适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但仍可以应用于疣粒野生稻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栽培稻 SSR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玲仙 付坚 尹明 张敦宇 郭怡卿 罗利军 程在全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与栽培稻合系35杂交后代具有优良性状,但这些性状往往疯狂分离,很难稳定。若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能将某一优异性状稳定下来,在短时间内培育成为稳定的纯系。本试验选取具有优良性状杂交后代材料的花粉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在10℃低温处理13 d后,于添加了Ficoll和活性炭的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6 d的花粉中成功地培养出高活性的小孢子,并诱导出愈伤组织。同时摸索了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的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分和愈伤诱导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建立了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为培育具有野生稻优...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杂交后代 游离小孢子培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娟 高利军 高菊 卿冬进 朱昌兰 周维永
【目的】对6个亚洲国家的普通野生稻群体进行评价,以明确其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利用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且多态性显著的2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中国南方4个省区(广西、广东、海南及云南)及与中国相邻的5个亚洲国家(尼泊尔、老挝、缅甸、柬埔寨及越南)11个居群的280份普通野生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所有个体平均等位基因数A=17.32,有效等位基因数Ae=8.71,期望杂合度He=0.87,香农指数I=2.34,基因流Nm=0.72,固定指数F=0.43。供试自然居群中以来自中国海南文昌(WC)的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最高(He=0.84),来自越南(VT)的次之(He=0.83),中国广东茂名(GZ)的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最低(He=0.43)。通过综合比较发现,6个国家的野生稻资源遗传多样性以越南为最高(He=0.83),中国及老挝(He=0.81)次之,缅甸最低(He=0.32)。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来自东南亚4国的野生稻居群之间、中国广西及广东的野生稻居群之间分别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相似性;而中国海南文昌的野生稻居群与东南亚4国的野生稻亲缘关系更近。供试野生稻有11个潜在的遗传分支,并且群体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结论】供试普通野生稻整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纬度较低且临近东海岸的越南(VT)和中国海南文昌(WC)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加强收集亚洲各国的野生稻资源,充分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将对我国水稻育种工作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洲 普通野生稻 居群 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传清 王象坤 才宏伟 吉村淳 土井一行 岩田伸夫
通过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39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和33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的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籼粳分化及其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本研究认为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作峰 孙传清 付永彩 张培江 王象坤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华林 张晨昕 曾波 孙文强 余四斌
本研究用来源于马来西亚的普通野生稻(IRGC-105491)与珍汕97B杂交并回交构建148个株系的高代回交群体(BC2F4),用152个均匀分布的SSR标记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其图谱长为1 342.1 cM,相邻标记间距为8.8 cM。利用该群体检测定位到影响株高、生育期、穗数、穗长及千粒重、粒长、粒宽等农艺性状的27个QTL;在这些QTL中约有59%有利基因来源于野生稻。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将为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高世代回交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逯腊虎 魏强 王飞 刘刚 秦丹丹 关攀锋 倪中福 姚颖垠 孙其信 彭惠茹
采用普通小麦农大3338和京冬6号的组合构建的包含216个株系的DH系为材料,以包含379个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一年两点田间试验,对株高及其组成成分不同节间长度的QT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两点最终株高共定位到8个QTL,分布在染色体2D,4B,4D,5A,6D,7A上,共解释株高变异为91.86%(北京)、92.63%(临汾)。各节间表型数据总共定位到28个QTL,分布在染色体2B,2D,3B,4A,4B,4D,5A,6A,6D,7A上。这些QTL基本包括了影响最终株高的8个位点,各节间长度还有部分特有的QTL。上述结果为在育种中实现对株高、穗下节长和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晴 张桂华 韩毅科 魏爱民 杜胜利 张显
以野生黄瓜品种和普通栽培黄瓜品种作亲本获得的142个F2群体为材料,采用AFLP,SRAP,SSR等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分析,构建了包含10个连锁群,有159个标记组成的黄瓜遗传连锁图谱,其中包括112个AFLP标记,39个SRAP标记和8个SSR标记。该遗传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743.11 cM,平均图距4.67 c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海彬 高方远 曾礼华 李勤修 陆贤军 李治华 任鄄胜 苏相文 任光俊
利用长药野生稻导入系T821B和籼稻保持系G46B构建的F2群体,对一次枝梗数(PBN)、二次枝梗数(SBN),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数之比(二、一次枝梗数比,RSP)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第3和6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控制一次枝梗数的QTL,在第4、6和7染色体上定位到3个与二次枝梗数相关的QTL,在第1、4、6、8、9和11染色体上发现7个影响制二、一次枝梗数比的QTL;第6染色体在水稻枝梗数的遗传控制上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栽培稻 长药野生稻 枝梗数 QTL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褚绍尉 王林 刘桂富 刘向东 卢永根 傅雪琳
利用简单钙溶液培养法对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部分编号进行了耐铝性鉴定,对盆栽条件下低pH值和Al胁迫对植株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并利用铝敏感品种华粳籼74为受体与高州普通野生稻耐铝性编号为供体所构建的高世代回交群体BC3F3对高州普通野生稻耐铝性QTL进行了初步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铝处理浓度为50μmol/L的0.5 mmol/L CaCl2(pH值=4.5)溶液培养24 h后,供试的8个野生稻材料种子根的相对根伸长量RRE均大于0.5;以其中4个编号的离蘖茎新生根在相同胁迫条件下培养,发现其仍然表现RRE>0.5。表明供试野生稻具有耐铝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Al胁迫对野生稻和栽培稻植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蓝伟侦 何光存 吴士筠 覃瑞
目的研究中高度重复序列在稻属不同物种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栽培稻C0t-1DNA和基因组DNA(gDNA)作为探针,分别对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结果C0t-1DNA覆盖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比例(%)和大小(Mb)分别为47.10±0.16,38.61±0.13,44.38±0.13和212.33±1.21,269.42±0.89以及532.56±1.68。栽培稻gDNA在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中的覆盖率约为91.0%和93.6%,含量分别约为634Mb和1123Mb,各有365Mb和591Mb不属于源自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亢 周杰 覃瑞 刘新琼 刘学群 王春台
根据水稻基因组文库日本晴的基因组VDAC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6种不同基因组的野生稻(BB、CC、BBCC及CCDD)和2种栽培稻(AA)的基因组DNA的VDAC基因片段。所有分别代表8个VDAC基因的8对引物中,除引物VDAC3外,其它7对引物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条带,其中一些片段是所有试验材料共有的,而另一些则具有明显的基因组或种的特异性。AA、BB、CC基因组均具有VDAC1、VDAC4、VDAC7和VDAC8引物的扩增位点,而DD基因组则不能确定。VDAC6的引物位点是AA基因组所特有。VDAC2引物的扩增位点存在于基因组AA、BB、DD,而CC基因组中则无此位点。而VDAC...
关键词:
栽培稻 野生稻 VDAC基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