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52)
2023(13462)
2022(11107)
2021(9916)
2020(8291)
2019(18681)
2018(18303)
2017(33668)
2016(19028)
2015(21341)
2014(21102)
2013(20146)
2012(18376)
2011(16591)
2010(16916)
2009(15212)
2008(14717)
2007(13220)
2006(11522)
2005(10237)
作者
(59851)
(49700)
(49627)
(46652)
(31423)
(23913)
(22237)
(19483)
(19072)
(17771)
(17073)
(16723)
(16187)
(15859)
(15846)
(15241)
(15225)
(14880)
(14492)
(14224)
(12797)
(12347)
(12333)
(11551)
(11351)
(11110)
(10988)
(10811)
(10282)
(10108)
学科
(70313)
经济(70229)
管理(51658)
(47928)
(38093)
企业(38093)
方法(34090)
数学(30602)
数学方法(29979)
(20869)
中国(19392)
(18157)
(17892)
业经(15474)
理论(14309)
农业(13919)
(13757)
(13479)
贸易(13470)
(13101)
地方(12025)
技术(11619)
(10716)
银行(10650)
(10598)
环境(10591)
(10588)
(10585)
财务(10535)
教育(10523)
机构
学院(268642)
大学(267828)
(100053)
经济(97780)
管理(97236)
研究(95631)
理学(84656)
理学院(83641)
管理学(81447)
管理学院(81030)
中国(69105)
科学(65085)
(61847)
(58108)
(51381)
业大(50525)
农业(49754)
研究所(47412)
(45829)
中心(42528)
(41231)
财经(36351)
北京(36000)
(34740)
(34440)
技术(33968)
师范(33834)
(33131)
农业大学(32847)
(32459)
基金
项目(190081)
科学(146862)
基金(135583)
研究(128475)
(124180)
国家(123238)
科学基金(102820)
社会(78628)
(76940)
社会科(74482)
社会科学(74461)
自然(71006)
基金项目(70651)
自然科(69431)
自然科学(69407)
自然科学基金(68127)
(65762)
教育(61502)
资助(56559)
编号(51078)
重点(44110)
(40312)
(40093)
成果(39949)
(39905)
计划(39255)
课题(37378)
创新(37362)
科研(37259)
科技(34864)
期刊
(104003)
经济(104003)
研究(73578)
中国(58642)
学报(57985)
(55609)
科学(47239)
大学(41622)
学学(39583)
农业(38301)
教育(35683)
管理(35567)
(34201)
技术(24734)
(21465)
(19462)
金融(19462)
经济研究(18301)
业经(17849)
财经(17278)
业大(17255)
(15509)
(14858)
农业大学(14711)
统计(14257)
科技(13844)
问题(13215)
(13082)
技术经济(12406)
资源(11992)
共检索到39373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锦峰  徐东忆  丁永刚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目的】为稻茬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2017—2018和2018—2019年在江苏苏北的睢宁和苏中的邗江与仪征,分别设置传统(TCP)、高产(HCP)、节肥(RFCP)和节肥增密(IDCP)4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模式间籽粒蛋白质含量、产量、氮效率、经济效益的差异,明确高产、高效模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质量和氮素吸收转运特征,探明产量、氮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进而揭示高产高效协同实现途径。【结果】受年度和地点间生态条件差异的影响,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经济净效益、氮效率的影响不尽相同。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12.5%,其中HCP和RFCP下达13%—14%。2018年度,籽粒产量和经济净效益均以IDCP最高,较TCP分别提高31.5%—33.5%和104.4%—239.1%,其次为HCP和RFCP。2019年度,籽粒产量以HCP最高,较TCP提高8.1%—13.2%,其次为RFCP和IDCP;此外,IDCP因施肥少,较TCP稳定或增加了经济净效益。可见,TCP相对低产、低效益、低氮效率;HCP可稳定高产,且蛋白质含量高;IDCP最具高产、高效益、氮高效潜力,但蛋白质含量偏低。高产均是通过在获得高穗数基础上提高单穗产量来实现,但HCP主要提升每穗粒数而IDCP依赖于高粒重。HCP主要通过高茎蘖成穗率,IDCP则是协同高的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实现高穗数。高产群体的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存在适宜范围,在0.9—1.1。此外,相对高产的模式均可在维持高花后绿叶光合面积基础上协同提高绿叶净光合速率,实现扩源基础上高水平协调源库关系。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实现关键是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基础上提高氮素吸收效率。HCP群体生育前期积累氮素少、中后期吸收能力逐渐增强、转运量多;而IDCP群体在生育中前期吸收能力强、转运量足。分析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发现提高群体茎蘖成穗率有助于维持灌浆期较高的单茎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进而增加单穗和群体籽粒产量;还可促进花前氮素吸收能力、增加氮素转运量,提升氮肥利用效率。【结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协同途径是在获得充足穗数基础上,攻大穗,重点是增粒重;构建数量足、质量高的群体,越冬前群体茎蘖数满足预期穗数、重点提高茎蘖成穗率,花前高效吸收氮素、提升转运水平,花后维持较高单茎光合面积和强度、提升灌浆水平。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应强调“适量增密、适度减肥、前氮后移、精准施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邵锦震  孙昌璜  
采用“高肥宽行稀播”优化栽培技术,小麦苗期根系NO_3(-)—N含量比传统栽培增加212.1%—406.8%,地上部全氮含量提高1.9%—6.0%;后期群体内光照改善,功能叶片硝态氮积累比传统栽培高2.56—45.38ug/g·d·w,旗叶、倒二叶硝酸还原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旗叶氨基氮含量增加0.057—1.058mgN/g·d·w,氮素转移率也高于传统栽培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在基本苗2—8万/亩的情况下,比传统栽培增加6%—15%(相对值),蛋白质产量增加14%—38%。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焦晓燕  武爱莲  南江宽  郭珺  王立革  
为确定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高粱新品种晋杂34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大田定位试验,于2014年研究了50 cm等行距种植时不同密度12. 0,13. 5,15. 0,16. 5,18. 0,19. 5万株/hm~2对晋杂34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研究了9种栽培模式(行距为等行距(50,60 cm)和宽窄行(30 cm+70 cm),不同行距下分别设12. 0,15. 0,18. 0万株/hm~2)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明显降低了高粱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加了叶面积指数;行距显著影响株高和生物量,60 cm等行距的生物量较高,为10. 12~11. 25 t/hm~2。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单穗籽粒质量,以12. 0万株/hm~2时最高,2014年高达81. 20 g,2015年为65. 38~73. 04 g;行距显著影响了千粒质量,以60 cm等行距时最高;就籽粒产量而言,2014年雨量充沛,以18. 0万株/hm~2较高,而2015年干旱年份,以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最高,为10 721. 61 kg/hm~2。低密度促进了穗花前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提高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而行距调控了穗花后氮素的吸收,60 cm等行距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花后的氮素累积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运转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栽培模式通过调控高粱生长和氮素吸收影响籽粒产量,通过栽培模式促进穗花后氮素吸收,对提升籽粒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为晋杂34最适宜的栽培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静  戴维  侯锡学  宋翔  李廷见  罗建明  谢卓霖  
以杂交水稻冈优725为材料,研究四川盆地西北部三维立体强化栽培不同栽培密度(行窝距)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氮素积累、利用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土壤氮素依存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56),与氮素表观利用率的相关性也不显著(r=0.449),与氮素农学利用率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832**)。结合产量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在本试验中,三维立体强化栽培的最佳栽培密度为45 cm×45 cm,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此处理下,水稻产量极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金鹏  王志敏  张琪  徐学欣  王云奇  刘洋  周顺利  张英华  
为明确多次微喷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主栽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微喷4次(S4,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3个追施氮肥处理(N1、N2和N3分别为纯氮45,90,135kg/hm2),氮肥随灌水等量分次施入,以漫灌作为对照(Ck,拔节期7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拔节期追施纯氮90 kg/hm2),考察了籽粒产量、灌浆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时期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与运转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多次微喷灌提高了籽粒产量,尤以S4N2增加显著(P<0.05),相比Ck提高10.5%~24.5%。微喷产量的增加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亚光  王康君  颜晓元  尹斌  刘立军  杨建昌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饶龙兵  林贤青  张玉屏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迎新  谢旭东  白雪莹  周国勤  马冬云  王晨阳  
为了研究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障碍因子及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在豫南稻茬麦区田间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氮肥施用(0,150,225 kg/hm2)对扬麦15和兰考1 982个冬小麦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2个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当前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且在相同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扬麦15品种。研究还发现,实现该地区小麦产量6 000 kg/hm2左右,产量构成需达到以下指标:成穗数49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正才  
主要探讨了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杨树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3×3)m×20m,(3×3)m×30m,(3×3)m×40m]小麦产量低于对照农田10%~15%、;林内小麦种子的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农田,分别增加了12%和22.1%,蛋白质提高幅度大于淀粉提高幅度。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为照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质量的主要因子为空气温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晓娟   王湛   杨军学   李凯   程炳文  
为了解决宁夏旱地糜子生育前期大量氮素流失的面源污染和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导致植株早衰和减产等问题。在施氮量135 kg/hm~2水平下,根据基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设计了5个氮肥运筹处理,基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6∶2∶2(N1,氮肥前置)、6∶0∶4(N2,常规氮肥运筹)、2∶4∶4(N3,前氮后移)、4∶6∶0(N4,前氮后移)、4∶0∶6(N5,前氮后移)、不施氮肥处理(CK),通过研究氮肥后移对糜子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探索糜子最佳的氮肥施用时期和施用量。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氮肥运筹对糜子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比CK增加了18.9%,26.6%,30.8%,22.1%,23.3%;各处理氮素积累量表现为穗>茎>叶>根,且显著高于CK。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氮肥后移处理(N3、N4、N5)比氮肥前置处理(N1)依次提高了4.75,3.08,2.99百分点。基于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得出N3(基肥∶拔节肥∶抽穗肥比例为2∶4∶4)为宁南山区糜子生产最佳氮肥后移方案,适宜的氮肥后移可促进糜子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有利于改善生育后期糜子叶片的氮素代谢,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提高糜子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军  刘美菊  官玉范  曹峻  戢正华  李家军  汪晓春  沈康荣  林杉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水稻是该地区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季节性缺水和生长前期低温是制约当地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覆盖地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覆膜后追肥困难,生产上往往采用一次性基施氮肥,由此可能造成覆膜水稻前期生长过旺,后期出现缺氮的现象,该体系内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报道较少。2004—2006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布置了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湿润栽培体系中水稻生长速率、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水稻覆膜湿润栽培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共包括4个处理:1)常规淹水种植,不施氮肥;2)覆膜湿润栽培,不施氮肥;3)常规淹水种植,一次性基施氮肥150kg/hm2;4)覆膜湿润栽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迎辉  王玲敏  黄玉芳  叶优良  白红波  吕庆丰  
为给小麦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1年在典型高产区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240 kg/hm2条件下,小麦产量均以T4(基肥∶返青∶拔节∶孕穗肥为1∶0∶1∶1)处理最高,分别达到8 433.3,8 866.3 kg/hm2,比T7处理(氮肥全部基施)增加10.6%和4.61%,比生产中推荐使用的T1处理(基肥∶拔节肥为1∶1)增加5.97%和2.90%。从小麦干物质累积来看,T4处理最大增长速率和持续时间不是最高,但花后的转运量及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从肥料利用率来看,T4处理的农学效率、生理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许  王宜伦  韩燕来  谭金芳  
为确定高产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及比例,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豫北超高产田总施氮量240kg/hm2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与积累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氮肥分次施用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吸收效率和收获指数,降低土壤氮素依存率,其中N3处理最佳。冬小麦返青期前对氮的积累量约占总积累量的9.4%~11.2%,返青期后对氮的需求量大,返青至灌浆期可吸收氮素63.3%~66.6%,灌浆期后可吸收氮素23.5%~25.9%;N3处理植株各生育阶段氮积累量较高。氮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任昊  程乙  刘鹏  董树亭  赵杰  张吉旺  赵斌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根系性能、籽粒产量形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探明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形成、氮素吸收能力的关系,为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根系吸收性能、优化施肥量,促进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定位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地力条件下,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超高产玉米栽培模式(SH)、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HH)、农民习惯栽培管理(FP)3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夏玉米根系特性对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结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国华  汤利  张福锁  
在稳定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前提下,小麦开花后的吸氮能力可能成为再高产的限制因素之一。为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2种小麦在籽粒建成期对氮素的吸收及营养体内氮的转运规律。结果表明,莱州953具有以下特征:①后期吸氮潜力高,并能有效地输入籽粒,减轻了籽粒蛋白质合成对叶片氮的需要。在开花期供氮条件下尤其明显。②叶片氮含量高且输出高峰较迟。③籽粒前期氮积累慢,后期加快。④根系积累氮素较多,可能有助于延缓整株的衰老。以上几个方面均可能与绿熟的形成有关,但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2类品种各有其限制性,本试验中莱州953分蘖成穗率低导致单株产量较低。鲁麦14号虽然单株产量较高,但开花期叶叶片氮浓度低,开花后氮吸收...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