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88)
- 2023(5868)
- 2022(4883)
- 2021(4479)
- 2020(3679)
- 2019(8089)
- 2018(7856)
- 2017(14093)
- 2016(8190)
- 2015(8963)
- 2014(8619)
- 2013(8137)
- 2012(7315)
- 2011(6573)
- 2010(6434)
- 2009(5609)
- 2008(5427)
- 2007(4603)
- 2006(3870)
- 2005(3193)
- 学科
- 济(26536)
- 经济(26503)
- 业(20975)
- 管理(20707)
- 企(15555)
- 企业(15555)
- 方法(12487)
- 数学(11348)
- 数学方法(11258)
- 农(9550)
- 中国(7851)
- 贸(7497)
- 贸易(7497)
- 财(7436)
- 易(7332)
- 农业(6480)
- 学(6305)
- 业经(6144)
- 理论(5558)
- 技术(5472)
- 制(5012)
- 环境(4734)
- 务(4614)
- 财务(4612)
- 财务管理(4605)
- 教学(4586)
- 教育(4539)
- 企业财务(4401)
- 地方(4346)
- 划(4223)
- 机构
- 学院(111574)
- 大学(110468)
- 济(42123)
- 经济(41346)
- 研究(40412)
- 管理(39539)
- 理学(35255)
- 理学院(34812)
- 管理学(34088)
- 管理学院(33919)
- 农(31650)
- 科学(27982)
- 中国(27026)
- 农业(25778)
- 业大(24654)
- 京(22809)
- 所(22188)
- 研究所(20789)
- 中心(17603)
- 农业大学(17385)
- 财(17090)
- 江(16438)
- 财经(14364)
- 省(14223)
- 技术(14214)
- 院(14109)
- 范(13881)
- 业(13640)
- 师范(13582)
- 北京(13529)
- 基金
- 项目(83958)
- 科学(64280)
- 基金(59918)
- 家(56275)
- 国家(55797)
- 研究(54595)
- 科学基金(45861)
- 省(34852)
- 社会(34327)
- 社会科(32525)
- 社会科学(32516)
- 基金项目(32486)
- 自然(32070)
- 自然科(31377)
- 自然科学(31363)
- 自然科学基金(30832)
- 划(29761)
- 教育(26619)
- 资助(23492)
- 编号(20677)
- 重点(19856)
- 创(18478)
- 计划(18457)
- 部(17841)
- 发(17796)
- 创新(17235)
- 业(16902)
- 科技(16698)
- 科研(16682)
- 农(15622)
共检索到153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佑宏 王治虎 张舒 张瑞洋 杨小林
采用旱育免耕抛栽、小苗机插、盘育免耕抛栽、油林免耕套播、直播、常规栽插6种栽培方式,比较水稻发育进程、主要病害严重程度以及产量的差异,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为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直播和常规栽插稻叶龄发育进程总体快过免耕抛栽方式;不同栽培方式之间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发生程度均有差异,产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常规栽插、小苗机插、直播、盘育免耕抛栽、旱育免耕抛栽和油林免耕套播。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生育进程、主要病害的发生程度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常规栽插和小苗机插方式病害发生的总体情况优于其余4种栽培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董洋阳 倪晓诚 杨波 龚金龙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采用手栽、机插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在苏南太湖稻区常熟(31.4°N)、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32.3°N)与兴化(32.6°N)和苏北淮北稻区东海(34.5°N)3个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直播最低;与手栽相比,机插和直播每667 m2分别减产20—50 kg和8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逄焕成 聂泽民 李玉义 汤文光 于天一 汪柯 李强 杨光立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粒叶比 光合速率 产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岳亚鹏 董鲜 周毅 薛林 洪立洲 徐阳春 沈其荣 郭世伟
选用长期定位水稻旱作试验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旱作方式对后作大麦产量、产量构成及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旱作均较水作有利于后作大麦的生长;水稻旱作的后作大麦株高均高于水作后作大麦,产量及其构成也均优于水作后作大麦;在不同水稻旱作方式中,水稻盖草旱作后作大麦的冬前分蘖发生早,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略高于其他旱作处理,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分别较覆膜旱作和水作高10.84%和17.43%。大麦养分累积则表现为:氮累积量各生育阶段均以前茬盖草旱作处理的为最高,在成熟期达到每盆958.85mg,而磷累积量则是生育前期最高,钾累积量则是生育后期最高。
关键词:
大麦 产量构成 养分累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舒 张巧玲 陈小山 贾贞标 上官清河 吕亮 常向前 杨小林 陈其志
对旱育免耕抛栽、小苗机插、盘育免耕抛栽、油林免耕套播、常规栽插等5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油林免耕套播可抑制水稻苗瘟和叶瘟的发生,5种栽培方式对穗颈瘟和纹枯病的发生程度有一定影响,对稻曲病的发生没有影响;小苗机插偏方式下二化螟的发生较轻,其它4种方式之间发生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文斌 尹小乐 李燕 陈志谊 陆凡
本文通过在水稻的3个时期接种,发现最佳接种时期为破口前7 d,说明稻曲病菌的最佳侵染时期为水稻破口前1周。用正交试验对影响人工接种稻曲病发病率的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播种时间、氮肥水平三因子里,对稻曲病发病严重度影响最大的是水稻品种,播种时间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时,越晚越有利于稻曲病发病。氮肥水平对稻曲病发病严重度的影响相对较弱。
关键词:
稻曲病 严重度 接种条件 接种环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饶龙兵 林贤青 张玉屏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群体质量 大穗 产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成瑷 王伯伦 张文香 赵磊 赵秀哲 高连文
通过9种栽培密度处理穴11.2~28.1穴·m-2雪,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灌浆速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超过适宜密度后下降,适宜栽培密度为15.0~18.7穴·m-2。灌浆速率为上部优势粒>中部优势粒>上部弱势粒>下部优势粒>中部弱势粒>下部弱势粒。在适宜密度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产量提高可以使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整精米率下降,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产量 灌浆速率 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煦 刘强 荣湘民 彭建伟 谢桂先 张玉平 石其伟
为了探明不同栽培方法对稻米蛋白质产量的影响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栽培方法对湘早籼29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糙米全氮、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栽培改良I与习惯栽培法相比,能够有效提高水稻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蛋白水解酶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提高糙米全氮、蛋白氮的含量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其中全氮含量提高了17.86%,蛋白氮提高了17.96%,籽粒蛋白质产量提高了29.62%.
关键词:
水稻 酶活性 蛋白质含量 栽培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韦本辉 刘斌 甘秀芹 申章佑 胡泊 李艳英 吴延勇 陆柳英
【目的】探索农耕新方法粉垄栽培水稻的可行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Y两优1号,汕小占为供试材料,传统翻耕浆耙栽培为对照(CK),进行早稻粉垄栽培和晚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对相关性状和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并对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的产量及土壤的紧实度进行调查。【结果】粉垄栽培与CK相比,早造粉垄稻田耕层厚度加深7 cm,土壤速效养分多数指标增加10%以上,水稻总根数量及白根数量分别增加14.83%—25.36%、20.18%—97.78%,稻株生物产量增加29.96%—31.89%,结实率增加7.62%,稻谷产量增加23.87%,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15.95%、14.6...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红梅 刘强 荣湘民 彭建伟 谢桂先 陈军文
比较研究了3种栽培法对水稻植株生长,光合速率,植株及籽粒全N,P,K含量,糙米全N,蛋白N含量,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拟栽培法最优,"三壮三高"栽培法次之,常规栽培法最低.与常规栽培法相比,初拟栽培法、"三壮三高"栽培法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早稻分别增加了11.36,8.63g/kg,晚稻分别增加了8.33,6.19g/kg,早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9.14%,9.57%,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22.49%,13.53%.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法 蛋白质 产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殿荣 陈温福 徐正进 张文忠 刘义玲
对不同水稻栽培方式群体株高、叶片和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苗抛栽群体株高低于手插秧和抛秧,不同栽培方式株高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乳苗抛栽群体上层叶片比较平展,穗型比手插秧方式和抛秧方式小,各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形态特征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水稻乳苗 抛栽 栽培方式 育苗移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晓丽 陶伟 高国庆 陈雷 郭辉 张华 唐茂艳 梁天锋
【目的】探究直播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抗倒伏能力、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机械化直播稻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20年和2021年早稻,以广西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常规稻品种桂育9号、桂育11号、桂野丰、广粮香2号和杂交稻Y两优1号等5个品种为供试材料,以人工移栽为对照,进行大田精量直播。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栽培模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设置3个重复。记录各生育周期,测定主茎形态、基部茎秆特征以及抗折力、弯曲力度和倒伏指数等抗倒伏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计算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1)直播稻的生育期缩短2—6 d,主要表现在播种到幼穗分化期之间;(2)直播稻的抗倒伏能力低于移栽稻,其株高、重心高度与穗干重均较低,第二节间的茎粗、壁厚、鲜重和干重亦较低,茎秆长度则高于移栽稻,这是导致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弱的主要原因;(3)在产量表现方面,除Y两优1号外,其余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表现为直播稻低于移栽稻。生育期相对短的品种,直播稻的产量明显低于移栽稻,而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粒数增加和结实率的提高是直播稻增产的主要因素;(4)从经济效益分析来看,供试品种中,生育期较短的桂育11号,因直播产量降低明显,效益降低,其余4个水稻品种的直播稻经济效益高于移栽稻,其主要原因是直播稻节省了育秧和插秧环节的人工成本。【结论】当前亟待发展以保面积、增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水稻轻简生产模式,与移栽稻相比,水稻直播栽培具有缩短生育期,降低生产成本等明显优势,但其倒伏的风险相对较大,产量易受品种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水稻早稻直播栽培时,可以通过选择中等熟期、基部茎秆长度合理、茎秆粗壮且茎秆壁厚的抗倒品种,在栽培管理上,可适当增加穗肥的比例,以弥补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不足来提高直播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移栽 抗倒伏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友斌 叶永印 Ibrahim
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旋转设计对水稻旱种的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及播种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与基肥施氮比例和播种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播种密度一定和施氮水平较低时,氮肥应先满足中、后期群体之需要而作穗肥施用,基肥施氮比例不应超过50%;而在施氮水平较高时,氮肥施用应以基肥深施为主,基肥施氮比例应占总施氮量的72·5%右左,其余视苗情作穗肥施用较佳。选择生育期较短、高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是水稻旱种成攻的关键;选用适当的除草剂并进行有效除草是水稻旱种成攻的保证。
关键词:
二次回归旋转设计 播种密度 穗肥 生育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