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17)
- 2023(6739)
- 2022(5634)
- 2021(5173)
- 2020(4354)
- 2019(9574)
- 2018(9169)
- 2017(16502)
- 2016(9579)
- 2015(10567)
- 2014(10241)
- 2013(9643)
- 2012(8704)
- 2011(7896)
- 2010(7736)
- 2009(7076)
- 2008(6848)
- 2007(5924)
- 2006(5068)
- 2005(4425)
- 学科
- 济(31018)
- 经济(30943)
- 管理(26202)
- 业(24860)
- 企(18969)
- 企业(18969)
- 方法(14203)
- 数学(12768)
- 数学方法(12632)
- 农(10855)
- 财(9272)
- 中国(9081)
- 制(7967)
- 贸(7813)
- 贸易(7812)
- 易(7645)
- 学(7366)
- 业经(7287)
- 农业(7128)
- 理论(6320)
- 技术(6116)
- 体(5426)
- 银(5378)
- 银行(5338)
- 务(5283)
- 财务(5275)
- 财务管理(5266)
- 环境(5255)
- 融(5079)
- 金融(5078)
- 机构
- 学院(132686)
- 大学(132635)
- 济(50645)
- 经济(49694)
- 管理(47392)
- 研究(46673)
- 理学(42015)
- 理学院(41505)
- 管理学(40682)
- 管理学院(40466)
- 农(34094)
- 中国(32204)
- 科学(31349)
- 农业(27615)
- 京(27343)
- 业大(27280)
- 所(25000)
- 研究所(23243)
- 财(22521)
- 中心(20766)
- 江(19535)
- 农业大学(18797)
- 财经(18309)
- 经(16780)
- 范(16669)
- 院(16460)
- 北京(16429)
- 师范(16351)
- 省(15931)
- 经济学(15788)
- 基金
- 项目(97121)
- 科学(74631)
- 基金(69820)
- 家(64611)
- 研究(64599)
- 国家(64063)
- 科学基金(53004)
- 社会(40990)
- 省(39479)
- 社会科(38744)
- 社会科学(38735)
- 基金项目(37655)
- 自然(36365)
- 自然科(35548)
- 自然科学(35533)
- 自然科学基金(34942)
- 划(33739)
- 教育(31174)
- 资助(27358)
- 编号(24746)
- 重点(22757)
- 创(21197)
- 部(21105)
- 计划(20381)
- 发(20077)
- 创新(19823)
- 科研(19176)
- 业(18789)
- 成果(18668)
- 课题(18092)
共检索到185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成瑷 王伯伦 张文香 赵磊 赵秀哲 高连文
通过9种栽培密度处理穴11.2~28.1穴·m-2雪,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灌浆速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超过适宜密度后下降,适宜栽培密度为15.0~18.7穴·m-2。灌浆速率为上部优势粒>中部优势粒>上部弱势粒>下部优势粒>中部弱势粒>下部弱势粒。在适宜密度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产量提高可以使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整精米率下降,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产量 灌浆速率 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利成 陈立云 肖应辉 唐文帮 敬礼恒 邓化冰
以杂交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研究2011、2012年不同栽培密度(设置13.3 cm×20 cm、16.7 cm×20 cm、20 cm×20 cm、13.3 cm×26 cm共4种栽插密度,分别记作Al、A2、A3、A4)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早稻组合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的产量均呈A2、A1、A3、A4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16.7 cm×20 cm是双季早稻较适宜的栽培密度;晚稻H优159在2年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均以A3处理的最高,而其对照金优207在2年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以A4处理的最高,说明...
关键词:
双季稻 栽培密度 产量 群体光合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静 戴维 侯锡学 宋翔 李廷见 罗建明 谢卓霖
以杂交水稻冈优725为材料,研究四川盆地西北部三维立体强化栽培不同栽培密度(行窝距)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氮素积累、利用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土壤氮素依存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56),与氮素表观利用率的相关性也不显著(r=0.449),与氮素农学利用率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832**)。结合产量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在本试验中,三维立体强化栽培的最佳栽培密度为45 cm×45 cm,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此处理下,水稻产量极显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冬明 马殿荣 杨庆 陈温福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最终导致栽培稻产量显著降低。从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水稻有效穗数受杂草稻密度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和结实率受到的影响次之,千粒重受到的影响最小。因此,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和干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杂草稻竞争造成栽培稻减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杂草稻 密度 栽培稻 生长发育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韦本辉 刘斌 甘秀芹 申章佑 胡泊 李艳英 吴延勇 陆柳英
【目的】探索农耕新方法粉垄栽培水稻的可行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Y两优1号,汕小占为供试材料,传统翻耕浆耙栽培为对照(CK),进行早稻粉垄栽培和晚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对相关性状和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并对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的产量及土壤的紧实度进行调查。【结果】粉垄栽培与CK相比,早造粉垄稻田耕层厚度加深7 cm,土壤速效养分多数指标增加10%以上,水稻总根数量及白根数量分别增加14.83%—25.36%、20.18%—97.78%,稻株生物产量增加29.96%—31.89%,结实率增加7.62%,稻谷产量增加23.87%,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15.95%、14.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红柱 曾祥忠 张冀 吕世华
探讨不同移栽密度和氮素供用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在3种栽培密度(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和5个施氮水平(0、150、225、300、375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施用氮肥或增加密度,均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当施肥过量或密度较高时,产量降低。同一密度下,施氮量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子粒、秸秆和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氮素收获指数相反;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相同...
关键词:
水稻 移栽密度 氮肥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谷驰弘 陈学文 余健 胡国庆 孙涛
以‘云麻1号’为材料,设施肥总量300、600、900 kg/hm2(分别记为A1、A2、A3),栽培密度450 000、675 000株/hm2(分别记为B1、B2),N、P_2O_5、K_2O质量比为3∶1∶2、4∶1∶2(分别记为C1、C2),通过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工业大麻秆、皮、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2B1C1处理的株高(396.67 cm)最高,茎粗(1.66 cm)最粗;A2B2C2处理的每公顷有效株数最多;麻秆、麻皮、麻叶产量最高的处理是A2B1C1,分别为12 139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湘如 官春云
为给油菜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生理生化依据 ,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生化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湘油13号的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结果表明 :增加密度 ,促进籽粒的磷脂酸磷酸酯酶活性提高 ,使种子含油量增加 ;同时 ,抑制油菜籽粒、果壳、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提高蛋白氮、非蛋白氮、总氮含量 ,使种子蛋白质含量降低 .栽培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与其对籽粒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相关 .每公顷 15万株的栽培密度有利协调油菜高产和较高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形成 .
关键词:
油菜 栽培密度 酶活性 产量 品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红林 左艳春 周晓康 严旭 寇晶 蒲军 张浩仁 杜周和
为明确密度对饲料桑‘特优2号’(Morus alba ‘teyou No.2’)全株产量及饲用价值的影响,探讨最适栽培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对不同密度下的饲料桑产量进行测定,并就进入丰产期的饲料桑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密度对饲料桑产量有显著影响(P 0.05)。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分枝数呈现先升高后略降低的趋势,株高变幅为75.33~78.33 cm,分枝数变幅为11.67~12.33;主茎粗、单枝叶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茎粗变幅为0.64~0.75 cm,叶片数变幅为11.67~12.67。密度对饲料桑饲用品质影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饲料桑全株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05 000 plant·hm–2密度下全株CP和EE含量最高,分别为16.60%和3.67%;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在75 000 plant·hm~(-2)密度下最低,均值为42.84%和30.18%;灰分(crude ash, CA)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高为8.69%;所有密度下的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 RFV)范围为128.19~141.93。综合考虑,适宜川东北地区推广的高产、优质饲料桑栽培密度为105 000 plant·hm~(-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维韧 王伯伦 吕军 贾宝艳 黄元财 王慧新
为了探讨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穗部性状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关系,以辽宁省近年育成的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进行了品种类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水稻着粒密度可将试材分为散穗型、半散穗型、半紧穗型和紧穗型4种类型。各类型间稻谷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半散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产量较高。紧穗型品种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空秕粒数都较多,成粒率较低。除了散穗型品种整精米率显著高于半散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外,散穗型、半散穗型和半紧穗型间其它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三者品质明显好于紧穗型品种。着粒密度与每穗成粒数、产量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与碱消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谷草比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食味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在...
关键词:
水稻 着粒密度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李云武 贺兵
以优质香型杂交水稻宜香1577为材料,在四川南部主要针对密度对该品种的强化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设置了14.1、9.0和4.0万株/hm23种密度,结果3种密度下叶龄变化进度一致;密度为4.0万株/hm2的单株分蘖较前两种密度的多,最高苗时已达极显著水平;3种密度下每10 d增蘖数变化进度一致;密度为9.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密度4.0万株/hm2的产量达极显著增产。可见在四川南部宜香1577适宜按9.0万株/hm2的密度进行强化栽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静
以金优527、昌米011、9优418和合系39 4种不同类型水稻为材料,研究了在西昌和雅安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分蘖盛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量以及收获指数西昌均显著高于雅安;随着栽培密度增加,两试验点水稻分蘖盛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重均增加,且在稀植、中密、高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蘖盛期-成熟期水稻叶片干物质分配率西昌显著低于雅安,分蘖盛期-抽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率西昌显著高于雅安,成熟期时茎鞘干物质分配率西昌显著低于雅安;随栽培密度的增加,抽穗期穗中干物质分配率显著增加,成熟期叶片、茎鞘、穗中干物质分配率在3栽...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栽培密度 干物质 积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文祥 青先国 艾治勇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晚稻Y两优86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密度和3种栽插苗数的互作模式下水稻群体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早晚稻栽插苗数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要大于密度及两者互作的影响;冠层太阳光截获率早稻以D45B3最高,晚稻则以D22B2最高;早稻齐穗期和乳熟期群体冠层太阳光截获率随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晚稻则随密度和栽插本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在高温季节其冠层温度要低于其他处理,相对湿度则增加。早晚稻产量均随密度和栽插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密度或栽插苗数超过一定值后产量反而下降,早晚稻最高产量分别为9 681.19,10 512.7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在...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栽插本数 冠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洋 王冀川 郭子扬 袁杰 张凯雨 王奉斌 康德锐
为研究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南疆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开展施氮量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分析新稻36号的群体LAI、NR活性、氮素吸收与转运及产量变化。结果显示:适当增施氮肥和适宜密植有利于提高群体LAI和叶片NR活性,其中LAI在施氮量360 kg/hm~2、密度20.83万~26.69万穴/hm~2较大,NR在施氮量240~260 kg/hm~2、密度16.67万~20.83万穴/hm~2时较高;施氮量240 kg/hm~2配合27.78万穴/hm~2的栽插密度能获得最大的茎鞘氮转运量和穗部氮增加量,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密度可减轻由于施氮量增加而导致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下降的现象;在240 kg/hm~2的施氮量条件下,配合20.83万~27.78万穴/hm~2的栽插密度能够实现氮素利用及产量协同提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泽锦 黄阳 唐丽 李跃建 刘小俊 杨明方
【目的】为探究栽培密度对四川盆地黄瓜光合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黄瓜"川绿11号"为材料,设置5个栽培密度,测定分析不同密度下黄瓜上、中、下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指标。【结果】栽培密度对黄瓜不同部位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也是不同,黄瓜植株从下至上,叶片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分别是非气孔因素、非气孔和气孔因素共同作用、气孔因素作用所导致;不同叶位叶片可能存在一种光合补偿机制;随着黄瓜密度的下降,单株产量逐渐增加,但每667 m~2产量逐渐下降。【结论】揭示不同栽培密度对黄瓜不同叶位叶片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春季黄瓜设施栽培密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栽培密度 叶绿素荧光 产量 黄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