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03)
2023(8936)
2022(7443)
2021(6825)
2020(5730)
2019(12610)
2018(12407)
2017(22092)
2016(12897)
2015(14416)
2014(14312)
2013(13401)
2012(12270)
2011(11105)
2010(11028)
2009(10077)
2008(9720)
2007(8642)
2006(7447)
2005(6570)
作者
(39981)
(33576)
(33386)
(31450)
(21139)
(16183)
(14902)
(13212)
(12954)
(11829)
(11637)
(11022)
(11009)
(10689)
(10534)
(10482)
(10123)
(9938)
(9754)
(9576)
(8712)
(8386)
(8375)
(7784)
(7683)
(7528)
(7437)
(7273)
(6974)
(6867)
学科
(40435)
经济(40342)
管理(34276)
(30759)
(23864)
企业(23864)
方法(16700)
数学(14589)
数学方法(14412)
(14087)
中国(12884)
(12311)
(12161)
(11936)
(9579)
业经(9503)
理论(9223)
农业(8889)
(8689)
贸易(8688)
(8460)
(8155)
银行(8097)
(7747)
(7743)
金融(7739)
技术(7575)
教育(7500)
地方(7294)
体制(6767)
机构
学院(177778)
大学(177027)
研究(65026)
(64541)
经济(63071)
管理(61230)
理学(53166)
理学院(52471)
管理学(51318)
管理学院(51014)
中国(46083)
(45032)
科学(44068)
(37761)
农业(36269)
业大(35498)
(35241)
研究所(32629)
(30391)
中心(28863)
(27626)
农业大学(24079)
财经(23883)
(23570)
(23104)
北京(23080)
技术(23000)
(22938)
师范(22673)
(21758)
基金
项目(127100)
科学(96754)
基金(89415)
研究(86159)
(82710)
国家(82008)
科学基金(67114)
社会(52586)
(52151)
社会科(49520)
社会科学(49508)
基金项目(47717)
自然(45676)
自然科(44618)
自然科学(44595)
(44490)
自然科学基金(43805)
教育(41258)
资助(35482)
编号(34076)
重点(29949)
成果(27170)
(27108)
(27021)
计划(26742)
(26662)
课题(25567)
创新(25357)
科研(24991)
科技(24136)
期刊
(68985)
经济(68985)
研究(47662)
学报(41903)
(41136)
中国(41073)
科学(32901)
大学(30074)
学学(28829)
农业(27944)
教育(25241)
(23367)
管理(21173)
(15031)
技术(14528)
(14079)
金融(14079)
业大(12878)
业经(12303)
财经(11887)
经济研究(11532)
(11447)
农业大学(11094)
(10176)
科技(9597)
问题(9299)
职业(8287)
林业(8060)
商业(7540)
资源(7311)
共检索到260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利成  陈立云  肖应辉  唐文帮  敬礼恒  邓化冰  
以杂交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研究2011、2012年不同栽培密度(设置13.3 cm×20 cm、16.7 cm×20 cm、20 cm×20 cm、13.3 cm×26 cm共4种栽插密度,分别记作Al、A2、A3、A4)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早稻组合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的产量均呈A2、A1、A3、A4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16.7 cm×20 cm是双季早稻较适宜的栽培密度;晚稻H优159在2年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均以A3处理的最高,而其对照金优207在2年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以A4处理的最高,说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逄焕成  聂泽民  李玉义  汤文光  于天一  汪柯  李强  杨光立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利成  陈立云  唐文帮  肖应辉  敬礼恒  邓化冰  
以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施氮水平设置为120kg/hm2、150kg/hm2、180kg/hm2、225kg/hm2(分别记作N1、N2、N3、N4),考察各处理的产量及其形成和分蘖动态、剑叶SPAD值、剑叶光合速率以及干物质积累等变化指标。结果表明: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各处理产量均呈N1、N4、N2、N3依次增加的变化趋势;4供试组合在分蘖盛期的总生物量呈N1、N2、N3、N4依次增大的变化趋势,在齐穗后13d、成熟期4组合的总生物量均呈N1、N4、N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凯凯  唐海明  汤文光  李超  汪柯  肖小平  
以湘早籼45号为早稻材料、丰源优299为晚稻材料,在马铃薯–双季稻种植模式下,研究麻沙泥、灰泥、紫泥、红黄泥、黄泥、河沙泥6种不同水稻土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河沙泥处理早稻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高;河沙泥处理早稻的产量较高,3年平均产量为6 806.49kg/hm2,显著高于紫泥田(6 210.70 kg/hm2),但与其他处理的差异不明显;各处理3年晚稻的平均产量差异不明显;各处理双季稻的总产量为13 432.9114 838.89 kg/hm2,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施肥和种植密度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施肥和种植密度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成瑷  王伯伦  张文香  赵磊  赵秀哲  高连文  
通过9种栽培密度处理穴11.2~28.1穴·m-2雪,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灌浆速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超过适宜密度后下降,适宜栽培密度为15.0~18.7穴·m-2。灌浆速率为上部优势粒>中部优势粒>上部弱势粒>下部优势粒>中部弱势粒>下部弱势粒。在适宜密度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产量提高可以使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整精米率下降,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晓琳  张晓昉  李可  张卓亚  李贵  
为了探明杂草稻胁迫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杂草稻(0,4,8,12,16株/m2)胁迫对栽培稻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参数、透光率、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杂草稻发生密度的增加,杂草稻胁迫不同程度抑制了栽培稻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影响栽培稻正常的生理功能,杂草稻的存在对栽培稻和杂草稻的共生群体的透光率造成了影响,在距地面20,50,80 cm和穗下10 cm,较对照分别降低54.03%~72.49%,39.68%~61.57%,48.98%~54.40%,38.0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于海峰  李美娜  邵志壮  赵建军  云丽娜  高彩婷  郑克宽  
通过青莜麦"双季栽培"技术的研究,选用适宜品种和最佳播种期,并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草料以及提高奶牛产奶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品种和播种期两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晚熟品种的叶片数为9片,比早熟品种增加2片;从叶面积系数上,晚熟比早熟品种在第二季比第一季分别高1.06~1.08;从光合生产率上,晚熟比早熟品种的孕穗至抽穗期分别高0.17~1.26 g/(m2.d);从光合势上,分别提高21 762.57~23 370.09 m2.d;从全株干质量上,分别提高0.76~1.01 g/株;从产草量上,内农大莜1号和莜2号比对照增产45.83%~53.5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 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肥密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 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肥密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汪汉林  赵立武  文志平  李一平  吴福顺  
通过三年(六季)的试验,从品种的生育期、群体生长发育、形态生理特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以及后期形成高产的优势和最终的实收产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湘乡地区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的品种搭配方式是迟配迟的方式增产潜力大,每公顷产量可达17t左右;适合迟配迟的品种有湘早籼19号、V56、V48、V46、培两优特青;迟配中或中配迟的品种搭配方式每公顷产量也可达16t以上,中熟品种有新香优71、V77;作为超高产栽培,中配中的品种搭配方式不宜采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应斌  屠乃美  李合松  黄见良  黄升平  张杨珠  肖铁光  
提出并论述了适合于中国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 ,指出中秆大穗品种比矮秆多穗品种更具有高产潜力 ,对于中秆大穗水稻的栽培以提高个体质量比增加群体数量更具有增产潜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冬明  马殿荣  杨庆  陈温福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最终导致栽培稻产量显著降低。从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水稻有效穗数受杂草稻密度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和结实率受到的影响次之,千粒重受到的影响最小。因此,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和干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杂草稻竞争造成栽培稻减产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