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62)
- 2023(13666)
- 2022(11332)
- 2021(10381)
- 2020(8528)
- 2019(19584)
- 2018(19590)
- 2017(37841)
- 2016(20877)
- 2015(23361)
- 2014(23777)
- 2013(23214)
- 2012(20902)
- 2011(18813)
- 2010(18570)
- 2009(16606)
- 2008(16060)
- 2007(13926)
- 2006(12279)
- 2005(10842)
- 学科
- 济(82743)
- 经济(82628)
- 管理(60828)
- 业(54780)
- 企(45315)
- 企业(45315)
- 方法(35768)
- 数学(30737)
- 数学方法(30368)
- 农(23022)
- 中国(22874)
- 学(20291)
- 财(19794)
- 业经(19303)
- 地方(17751)
- 环境(16875)
- 制(15742)
- 农业(15239)
- 和(14118)
- 理论(13490)
- 贸(13329)
- 贸易(13321)
- 易(12893)
- 划(12843)
- 技术(12270)
- 务(12208)
- 财务(12137)
- 财务管理(12115)
- 银(12061)
- 银行(12020)
- 机构
- 大学(294362)
- 学院(291524)
- 管理(116109)
- 济(112485)
- 经济(109895)
- 理学(100927)
- 理学院(99773)
- 研究(98224)
- 管理学(97965)
- 管理学院(97454)
- 中国(71107)
- 京(63309)
- 科学(62918)
- 财(51326)
- 所(48843)
- 农(46866)
- 业大(44992)
- 研究所(44811)
- 中心(43952)
- 江(41793)
- 财经(41392)
- 范(39952)
- 北京(39784)
- 师范(39596)
- 经(37610)
- 农业(36598)
- 院(36504)
- 州(34168)
- 经济学(33412)
- 师范大学(32287)
- 基金
- 项目(206214)
- 科学(162076)
- 研究(149922)
- 基金(149752)
- 家(131061)
- 国家(130021)
- 科学基金(111626)
- 社会(94152)
- 社会科(89129)
- 社会科学(89108)
- 基金项目(80567)
- 省(80168)
- 自然(73269)
- 自然科(71489)
- 自然科学(71474)
- 自然科学基金(70180)
- 划(68043)
- 教育(67762)
- 编号(61000)
- 资助(60236)
- 成果(49151)
- 重点(46169)
- 部(44694)
- 发(43791)
- 创(42316)
- 课题(41882)
- 创新(39522)
- 科研(39377)
- 国家社会(38499)
- 教育部(38125)
- 期刊
- 济(122858)
- 经济(122858)
- 研究(85300)
- 中国(53894)
- 学报(47678)
- 科学(44620)
- 农(42937)
- 管理(41374)
- 财(37697)
- 大学(35836)
- 学学(33600)
- 教育(32246)
- 农业(29829)
- 技术(23877)
- 融(22677)
- 金融(22677)
- 业经(20304)
- 财经(19378)
- 经济研究(18801)
- 问题(16585)
- 经(16379)
- 图书(16180)
- 业(15141)
- 科技(14762)
- 理论(14196)
- 资源(13854)
- 版(13683)
- 现代(13570)
- 技术经济(13312)
- 实践(13143)
共检索到417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彦君 赵筱青 普军伟 陶俊逸 徐逸飞 顾泽贤 陶兰初
在中国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制定适应国土空间功能的低碳发展策略,对中国县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滇西北石漠化山区玉龙县为研究区,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方法,核算国土空间功能的碳源排放量、碳汇吸收量,分析其碳源/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碳源/碳汇效益,识别碳失衡空间,构建格网尺度下县域国土空间碳失衡综合分区。研究结果:(1) 2010~2020年玉龙县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活空间扩张迅速。(2)玉龙县三生空间碳源/汇增加,但碳源排放量增长剧烈,呈现西高东低和东南高值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3) 2010~2020年碳源/汇效益有较大的提升,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玉龙县碳失衡空间占总面积的47.30%,以碳源失衡为主。(4)格网尺度下国土空间碳失衡综合分区划分为生态碳汇功能区、低碳优先发展区、生态增汇发展区、生产高碳优化区、生活高碳控制区等五个区,并提出县域内部协同减排的差异性对策建议。研究结论:格网尺度下,玉龙县近十年国土空间一直以生态空间为主,但生活空间扩张加快;三生空间碳源/汇增加,但碳源量远大于碳汇量,工矿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碳排放量增长量远超生态空间的碳吸收增长量;碳源/汇效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东西侧高,东南低的特征。碳失衡空间占国土面积的47.30%;根据低碳发展、减排增汇划分出5个国土空间功能碳失衡综合分区,并提出了低碳发展对策,为中国县域低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丰先 张艳 秦耀辰 陈真玲 王光辉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且由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与之伴随的继续增加的碳排放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对碳减排的压力亦日益增加。碳减排需要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同时推进。本文利用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结合排放系数法、森林碳汇蓄积量法和草地固碳速率法,比较全面的估算了省级尺度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森林碳汇、草地碳汇和耕地碳汇,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地均碳排放、能源强度的区域差异,以及碳汇和碳盈余的空间格局特征:①从省级区域单元看,碳排放总量列前三名的是山东、山西和河北,较低的省区为宁夏、青海和海南;人均碳排放较高的为内蒙古、山西和宁夏,较低的省区为江西、海南和广西;地均碳排放最高的为上海,最低的省区为青海;碳排放强度最低的省区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②从全国来看,森林碳汇占总碳汇的52.85%,云南和黑龙江森林碳汇优势显著;草地碳汇占总碳汇的38.51%,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等省区;耕地碳汇占总碳汇的8.63%,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河南和辽宁等省区。今后,东部地区应当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部地区要抓住绿色发展机遇,推动低碳产业跨越发展;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碳汇能力较强,可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西部地区应加强管理,加速技术改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碳汇能力。
关键词:
省级区域 碳源 碳汇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巍
生态补偿机制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碳补偿的视角,构建县域碳收支核算方法,核算了2016年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县域的碳汇与碳源,按照固碳价格和修正后的碳补偿系数,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和额度。结果表明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大部分县域应该获得碳补偿,少部分县域应该支付碳补偿。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碳汇 碳源 生态补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秀峰 张仕超 赵修杰
耕地碳状况的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达成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又可反应农业对生态影响程度。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农业数据、耕地数据等,对库区各区县近20年来耕地利用碳状况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吸收从2000年到2020年增加了818.15万t,增幅为62.68%,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比例最大;碳排放量21年间增加了8.49万t,增幅为15.23%,化肥为主要碳排放贡献者,年均碳排放比例为57.22%;库区耕地利用21年间均存在碳生态盈余,且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逐年递减,碳足迹减幅高达44.72%。(2)从空间上看,库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在空间上均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而碳足迹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但三者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幅度差异都较大。库区耕地利用的碳汇功能总体在增强。
关键词:
碳吸收 碳排放 碳中和 碳达峰 三峡库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帝伯 魏伟 周俊菊 杜海波 郝瑞军 李缘缘
文章将碳源/碳汇与GDP数据相结合,探究了2005—2020年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与碳汇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15年间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了主导不同时期影响碳盈亏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碳源正处于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的阶段,同时碳排放强度也正在放缓,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高碳强度区集中于北方省份。(2)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均处于下降趋势,碳汇强度呈现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高,中部、东部地区低的分布格局。(3)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处于碳亏且碳亏量逐年增多的态势,从时空演变看,西北地区与中部地区省份向碳亏演变趋势更为明显,而西南地区省份与京津地区向碳盈演变趋势较为明显。(4)从单因子探测来看,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碳盈亏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科技发展水平也影响了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其影响力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从双因子探测看,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组合因子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人口、科技水平、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所替代,城市高新技术的“低碳”发展模式和科技型产业成为影响碳盈亏的持续推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怀玉 龚直文
【目的】完善碳补偿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行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从格网尺度建立行政单元内部间的碳补偿机制,可为区域低碳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5 km×5 km的格网单元,采用土地覆盖及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20年重庆市碳源/汇进行核算,探究碳源/汇的时空演变规律,以修正后的净碳排放量作为基准值对碳补偿价值进行研究,最后探讨重庆市实现碳补偿的路径。【结果】(1)研究期间,重庆市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总计增长3729.07万t;碳吸收量缓慢增加,总计增长5.93万t。(2)碳排放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两翼逐渐降低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碳排放减少区域以长寿区为主,增加区域则主要在渝北、九龙坡、沙坪坝和巴南西北部;碳吸收总体呈现出“两翼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奉节、云阳和万州等区县一带为碳吸收增长区,渝东北以及中心城区的部分地区为碳吸收减少区。(3)碳补偿支付区集中在中心城区、梁平中部、开州东南部和丰都西南部等地,总计支付金额为233702.58万元;获补区主要分布在两翼地区和主城都市区内部少量区域,总计获补金额为140638.72万元。【结论】重庆市碳排放远大于碳吸收,格网化碳补偿价值存在空间异质性。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资金补偿政策,保障碳获补地区的经济利益,强调碳支付区的生态保护责任,多途径推进跨区县的横向生态补偿,协同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一佳 曹天宇
本研究基于ODIAC公布的全球碳排放栅格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和空间叠加技术以网格为单元估算滨州市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借助地理加权回归分析(GWR)模型探究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机理,为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及制订精细化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10—2020年滨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用地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2)从空间上看,滨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全局正相关和稳定的局部自相关特征,集聚效应明显;碳排放高值区整体由各区县主城区向四周蔓延,其中滨城区最为明显,而无棣县和沾化区北部呈现轻微的碳汇量增加趋势。(3)基于GWR模型运行结果发现,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其中,2010年、2015年、2020年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密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始终呈正相关,其中工业密度影响最显著;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负相关转变为明显的正相关,耕地破碎化指数由正相关转为明显的负相关,且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滨州市应兼顾经济发展,并制订差别化的碳减排政策及目标,城市化方面应制订低碳城市建设计划,促进能源转型;农业方面利用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发展新型绿色低碳新农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艳芳 朱妮
【目的】基于生态平衡视角,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对陕西省榆林市碳源/汇平衡及其生态效应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以期为研究区制定碳减排与碳增汇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研究区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等,利用碳排放模型、CASA模型、固碳释氧模型等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1)2005—2009年,榆林市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大幅增加,累计碳排放规模为8 576.66×104t;原煤消费是最主要的碳源;神木县、府谷县、榆阳区的碳排放量合计占到整个区域的95%以上。(2)2005—2009年,榆林市逐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平均值呈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喜 鲁丰先 秦耀辰 孙艳芳
碳源、碳汇是影响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其形成的碳盈亏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能源消耗数据、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参考IPCC的碳排放标准,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计算了河南省能源消耗及水泥、钢铁、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在对研究区遥感影像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河南省的碳汇分为耕地、林地和草地,根据各种植被的碳排放和碳吸收系数,计算了河南省的碳汇及其变化,并对碳盈亏及其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碳排放及人均碳排放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年均分别增长11.22%和10.72%,而且空间差异明显,豫西、豫北、豫中地区人均碳排放相对较高,而豫南、豫东南地区则相对较低。2能源消耗是河南省的主要碳源,其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水泥、钢铁是除能源消耗外的另一种主要的排放源,其碳排放量及所占比重则呈逐年上升趋势。3河南省碳汇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草地所占比重很小;全省碳汇呈减少趋势,2005-2013年期间减少了7.40%(47.05万t),年均减少5.88万t。4河南省总体上呈现碳亏状态,研究期内碳亏呈增长趋势,且碳亏的地区数量也在增加,总的来看,豫南、豫东南、豫西地区处于碳盈或弱碳亏状态,豫中及豫北地区处于较严重的碳亏状态。5河南省应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等措施,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通过区域碳补偿或生态补偿等手段鼓励碳盈地区减源增汇,为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碳盈亏 时空变化 河南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正 周侃 樊杰 赵浩
市—县单元碳排放核算是空间降尺度开展碳减排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因市、县级能源数据缺失,国内外学者对市—县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提出各自见解,但不同核算方法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未有归纳和总结,不利于研究人员选用。论文基于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文献,系统归纳市级和县级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发现:市—县尺度形成了清单算法和夜间灯光反演两大类核算方法。(1)清单算法包括:“自上而下”分解法,按照市/县各部门产值占省级对应部门的比重,将能源消费量分配到目标单元;“自下而上”调查法,逐部门调研获取能源数据并核算碳排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法,将可获取的部门能源数据和能源数据分解结合使用。(2)夜间灯光反演法包括:方程参数降尺度传导法,假定省级单元内部灯光亮度与碳排放函数方程关系一致,沿用省级拟合方程参数、构建省内不同尺度单元灯光亮度和碳排放总量回归模型;降尺度分解法,以夜间灯光亮度总量占省级比重作为权重,将省级能源消费(或碳排放量)分解至下层级行政单元。从空间尺度和研究内容两方面,归纳了不同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立足当下研究需求和核算方法难点,提出在全域范围内基于市—县单元开展碳排放核算,调查典型单元能源消费量并以之为样本,构建灯光亮度和碳排放量反演方程模型,是未来碳核算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张艳芳 刘焕才 韩丽 史书琦
山西省作为中国主要能源输出地区之一,减排压力巨大。系统分析山西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节点及相应减排途径,可为山西省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基于相关基础研究数据,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和CA-Markov,设定三种未来发展情景: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2020—2060年山西省“双碳”目标实现情况。研究表明:(1)2000—2020年山西省CO_(2)排放量与总能耗均总体呈增长趋势;(2)经济产出促进CO_(2)排放,能源强度则对CO_(2)排放有明显抑制作用,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3)山西省将分别于2040年(基准情景)、2030年(政策情景)和2025年(碳中和情景)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三种情景均在不同程度达到“碳低峰”,但仅碳中和情景可实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
山西省 碳源 碳汇 碳中和 情景模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张艳芳 刘焕才 韩丽 史书琦
山西省作为中国主要能源输出地区之一,减排压力巨大。系统分析山西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节点及相应减排途径,可为山西省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基于相关基础研究数据,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和CA-Markov,设定三种未来发展情景: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2020—2060年山西省“双碳”目标实现情况。研究表明:(1)2000—2020年山西省CO_(2)排放量与总能耗均总体呈增长趋势;(2)经济产出促进CO_(2)排放,能源强度则对CO_(2)排放有明显抑制作用,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3)山西省将分别于2040年(基准情景)、2030年(政策情景)和2025年(碳中和情景)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三种情景均在不同程度达到“碳低峰”,但仅碳中和情景可实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
山西省 碳源 碳汇 碳中和 情景模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奉杰 张涛 马培振 白涛 徐江玲 王海艳 宋浩 赵伟 赵亮 杨美洁 胡志 周骢 石璞 胡朋朋 李海州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礁作为全球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碳储量和强大固碳能力。牡蛎礁在生物钙化、呼吸作用等过程中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但在生物合成、沉积作用等过程中却可以埋藏大量碳。目前,全球牡蛎礁是大气碳的源还是汇尚不明确。为探究牡蛎礁碳源–汇功能,本文综述了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探讨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牡蛎礁碳源–汇特征。研究表明,牡蛎礁不仅可以成为大气碳的汇,还可以提高盐沼植被、海藻、海洋动物等生物的碳汇功能。未来应尽快开展牡蛎礁碳汇功能评估技术等研究,形成以提高牡蛎礁碳汇为目的的牡蛎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谢雨欣
推进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20年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相关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源碳汇及空间特征,并运用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效率系数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进行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间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2)省际间碳收支平衡存在明显差异。(3)根据生态承载系数、经济效率系数将长江经济带省域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公平性保护、因地制宜、产出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种植业 碳排放 公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谢雨欣
推进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20年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相关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源碳汇及空间特征,并运用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效率系数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进行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间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2)省际间碳收支平衡存在明显差异。(3)根据生态承载系数、经济效率系数将长江经济带省域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公平性保护、因地制宜、产出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种植业 碳排放 公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