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64)
2023(14673)
2022(12803)
2021(12012)
2020(10002)
2019(23220)
2018(22843)
2017(44758)
2016(24011)
2015(26919)
2014(27100)
2013(26373)
2012(24006)
2011(21526)
2010(21145)
2009(18815)
2008(17799)
2007(15080)
2006(12889)
2005(10837)
作者
(66832)
(55787)
(55109)
(52587)
(35292)
(26669)
(25107)
(21991)
(21244)
(19477)
(19043)
(18702)
(17417)
(17241)
(17187)
(16862)
(16699)
(16480)
(16035)
(15809)
(13590)
(13383)
(13361)
(12834)
(12434)
(12218)
(12174)
(12141)
(11068)
(11016)
学科
(94428)
经济(94295)
管理(70911)
(64060)
(53258)
企业(53258)
方法(45236)
数学(39799)
数学方法(39248)
(25546)
(23813)
中国(23127)
(22377)
业经(20327)
地方(19072)
环境(18415)
(16949)
农业(16901)
(15609)
贸易(15603)
(15573)
(15130)
(15055)
理论(15030)
财务(14981)
财务管理(14950)
技术(14531)
(14192)
企业财务(14158)
(12565)
机构
大学(331451)
学院(329518)
管理(135508)
(128434)
经济(125658)
理学(118621)
理学院(117350)
管理学(115170)
管理学院(114577)
研究(105149)
中国(77258)
(69737)
科学(66631)
(57664)
(52143)
业大(51341)
(50707)
中心(49541)
财经(47309)
研究所(46701)
(45959)
(43448)
北京(43302)
(43274)
师范(43042)
农业(40836)
(39263)
经济学(38568)
(37669)
财经大学(35572)
基金
项目(238704)
科学(188151)
基金(174218)
研究(173564)
(151740)
国家(150533)
科学基金(130348)
社会(109428)
社会科(103616)
社会科学(103591)
基金项目(93580)
(92346)
自然(86109)
自然科(84050)
自然科学(84029)
自然科学基金(82465)
教育(79564)
(78654)
编号(70924)
资助(70886)
成果(55420)
重点(53114)
(52771)
(50164)
(49642)
课题(47666)
创新(46365)
科研(46107)
教育部(45346)
国家社会(44784)
期刊
(133346)
经济(133346)
研究(90832)
中国(60166)
学报(52066)
科学(48884)
管理(46841)
(46566)
(43108)
大学(39898)
学学(37644)
教育(34217)
农业(32535)
技术(28546)
(23954)
金融(23954)
业经(23129)
财经(22066)
经济研究(20565)
(18781)
问题(17786)
图书(17059)
资源(16350)
科技(16163)
理论(15913)
(15912)
(15251)
技术经济(15046)
实践(14759)
(14759)
共检索到459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怀玉   龚直文  
【目的】完善碳补偿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行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从格网尺度建立行政单元内部间的碳补偿机制,可为区域低碳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5 km×5 km的格网单元,采用土地覆盖及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20年重庆市碳源/汇进行核算,探究碳源/汇的时空演变规律,以修正后的净碳排放量作为基准值对碳补偿价值进行研究,最后探讨重庆市实现碳补偿的路径。【结果】(1)研究期间,重庆市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总计增长3729.07万t;碳吸收量缓慢增加,总计增长5.93万t。(2)碳排放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两翼逐渐降低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碳排放减少区域以长寿区为主,增加区域则主要在渝北、九龙坡、沙坪坝和巴南西北部;碳吸收总体呈现出“两翼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奉节、云阳和万州等区县一带为碳吸收增长区,渝东北以及中心城区的部分地区为碳吸收减少区。(3)碳补偿支付区集中在中心城区、梁平中部、开州东南部和丰都西南部等地,总计支付金额为233702.58万元;获补区主要分布在两翼地区和主城都市区内部少量区域,总计获补金额为140638.72万元。【结论】重庆市碳排放远大于碳吸收,格网化碳补偿价值存在空间异质性。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资金补偿政策,保障碳获补地区的经济利益,强调碳支付区的生态保护责任,多途径推进跨区县的横向生态补偿,协同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椿阳  高建华  樊鹏飞  姚飞  
研究目的:基于格网尺度分析河南省永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方法: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度,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向及原因;在格网尺度上,采用Crime stat软件探测土地利用转型热点,运用moran指数分析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关系与集聚状况。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变化平缓,但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较大;(2)2005—2010年各用地类型的转移幅度均比2000—2005年大,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移方向以互相转化为主,城镇用地面积增加的来源主要是耕地和农村居民点;(3)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地区在空间呈现集聚与正向相关关系,不仅数目增多,而且范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一佳  曹天宇  
本研究基于ODIAC公布的全球碳排放栅格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和空间叠加技术以网格为单元估算滨州市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借助地理加权回归分析(GWR)模型探究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机理,为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及制订精细化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10—2020年滨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用地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2)从空间上看,滨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全局正相关和稳定的局部自相关特征,集聚效应明显;碳排放高值区整体由各区县主城区向四周蔓延,其中滨城区最为明显,而无棣县和沾化区北部呈现轻微的碳汇量增加趋势。(3)基于GWR模型运行结果发现,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其中,2010年、2015年、2020年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密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始终呈正相关,其中工业密度影响最显著;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负相关转变为明显的正相关,耕地破碎化指数由正相关转为明显的负相关,且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滨州市应兼顾经济发展,并制订差别化的碳减排政策及目标,城市化方面应制订低碳城市建设计划,促进能源转型;农业方面利用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发展新型绿色低碳新农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光宗  吕凯  李峰  
研究目的:基于格网尺度,探究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其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多样性指数、生态价值评估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结果:(1)近10年南昌市建设用地增加最多,耕地数量减少最大;建设用地呈“一江两岸双中心分布”;耕地主要集中在南昌市北部鄱阳湖平原以及境内河湖平原上;各种地类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演变较为复杂。(2)在1km×1km格网尺度下,ESV总值先增加后减少,整体从353.91亿元降至351.79亿元,表明南昌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潜力巨大;其中水资源供给占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28.26%。(3)在空间上,各地类ESV表现为正相关性和聚集分布,ESV较低值区范围最广;总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局部呈现高低、低高集聚,自然资源禀赋与人类活动是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在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中应当强调生态溢出价值的“集中连片式”保护模式,“组团式”生态治理模式,“廊道式”集约化开发利用模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加强  王金生  张桐  滕彦国  
研究目的:确定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适宜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组合评价法、统计检验法。研究结果:构建了一套包括40个指标、具有层次结构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为最优评价方法;重庆市计算结果表明,除2005年之外,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可以反映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状态和水平;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思路比较适合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评价;重庆市今后应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两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世杰  
工业园区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工业园区土地资源利用应当依据循环经济的理论,走土地资源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文章通过分析重庆部分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情况,提出目前重庆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允  张培  周宝同  
[目的]根据区域景观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以期为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2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永川区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利用景观指数法与Shannon多样性t值检验法进行全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数量结构和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显著性分区研究。[结果](1)从类别层级分析,2005—2015年间,建设用地、林地表现为增加趋势,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减小趋势。耕地为永川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005年和2015年各占土地总面积54. 46%、49. 76%),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受人为干扰强烈且趋于规则化。(2)从景观层级分析,蔓延度指数增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3)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验法对永川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区。景观变化极显著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其周围地区,城市化现象显著,人为活动影响大;景观变化显著区,该区土地利用程度较弱,2005—2015年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景观变化不明显区,该区主要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区,经济欠发达,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人为活动干扰不明显。[结论]永川区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差异性,表明在自然因素稳定的条件下,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证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郝仕龙  李壁成  
研究目的:研究和分析生态地理学中有关尺度及尺度转换的概念及内涵,探讨土地利用模式的尺度转换方法。研究方法:图示法,多元线性回归反演法,目标规划法。研究结果:为土地利用模式在不同尺度间的转换提供了方法参考,丰富了生态地理学中有关尺度及尺度转换的研究。研究结论:尺度和尺度转换涉及生态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更深层次的研究需要各学科的联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维秋  张学鹏  杨澜  何莹宣  陈伟  
土地利用/覆盖(LULC)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数据,然而不同空间尺度或不同LULC的产品数据,计算出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程度尚不明确。论文采用两种土地利用产品数据,并使用重采样的方式获取了两套不同分辨率的数据,通过当量因子法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了不同尺度LULC对ESVs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产品或同种产品用尺度不同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结果不同。(2)两种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出来的ESVs相差了大约1.7%,并且随着尺度的增加,差值有减小的趋势。(3)随着LULC尺度的增加,ESVs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增加的趋势逐渐缓和,并且ESVs与LULC尺度符合对数关系,拟合度R~2>0.9。研究结果为获取可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新焕  祁毅  杨德刚  杜宏茹  
新疆乌鲁木齐都市圈是在干旱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群体地域空间,文章以此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空间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尺度上对都市圈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山地、绿洲和荒漠区差异很大,山地与荒漠区的土地覆被变化较弱,绿洲区的用地变化非常显著,其中受人为影响的土地覆被变化尤为明显;②绿洲区的裸地和农业用地在规模上变化最大,城镇、农村居民点和道路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主要向北部冲积平原扩展,初步形成了以农田为基底的都市圈城市格局;③各城市用地规模悬殊较大,核心城市占主导地位;城市用地扩展在空间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维秋  张学鹏  杨澜  何莹宣  陈伟  
土地利用/覆盖(LULC)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数据,然而不同空间尺度或不同LULC的产品数据,计算出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程度尚不明确。论文采用两种土地利用产品数据,并使用重采样的方式获取了两套不同分辨率的数据,通过当量因子法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了不同尺度LULC对ESVs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产品或同种产品用尺度不同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结果不同。(2)两种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出来的ESVs相差了大约1.7%,并且随着尺度的增加,差值有减小的趋势。(3)随着LULC尺度的增加,ESVs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增加的趋势逐渐缓和,并且ESVs与LULC尺度符合对数关系,拟合度R~2>0.9。研究结果为获取可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佑启,何英彬  
尺度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详尽地阐述了尺度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复杂关系,讨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尺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仕龙  李壁成  于强  
论文借助PRA,结合实地测量和GIS,以宁夏南部山区的上黄村为例对小尺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重建和恢复了其25年来各时期的土地利用过程,绘制了上黄试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图,并对其土地利用的数量及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从数量上看,耕地和林地变化最为显著,年变化率分别达到了8.0%和9.2%;从空间分布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耕地向林地、草地及园地转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小容  杨庆媛  毕国华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特征,可以为将来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利用程度3个方面定量分析了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持续减少,且耕地减少速度呈增大趋势,主要减少区域分布在主城及周边区县;林地、水域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区县之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对速率差异较大,其中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差最大,其次为水域、耕地和林地。耕地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在各区县均有较大变化;水域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县均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3)重庆市在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随后朝着越来越稳定的方向发展;区县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朝着缩小的方向发展。(4)渝东北、东南区域耕地、林地、草地之间转换活跃,但活跃度随时间后移递减;耕地一直是其他地类最主要的转入来源之一,城乡建设用地越来越成为其他地类的主要转出方向。(5)重庆市土地利用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布格局基本上保持不变,但差异明显,越往东北、东南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全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的分布格局呈现为以渝中区为核心从内到外依次为"弱变化——剧烈变化——较强变化——较弱变化"的圈层扩展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