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04)
2023(14620)
2022(12457)
2021(11511)
2020(9636)
2019(21676)
2018(21526)
2017(40313)
2016(21564)
2015(23827)
2014(22709)
2013(21976)
2012(19613)
2011(17202)
2010(17076)
2009(15520)
2008(14550)
2007(12466)
2006(10402)
2005(8908)
作者
(57443)
(47940)
(47936)
(45557)
(30224)
(23111)
(21615)
(18722)
(18340)
(16814)
(16488)
(16349)
(15185)
(14894)
(14729)
(14438)
(14346)
(14170)
(13849)
(13823)
(11696)
(11556)
(11387)
(11010)
(10850)
(10700)
(10358)
(10308)
(9591)
(9569)
学科
(76981)
经济(76876)
管理(59908)
(55722)
(43651)
企业(43651)
方法(35195)
数学(31086)
数学方法(30621)
(22951)
(20930)
中国(20617)
业经(17848)
(17579)
地方(16690)
(15913)
环境(15636)
(15265)
贸易(15257)
农业(15131)
(14846)
(12998)
财务(12946)
财务管理(12920)
(12393)
理论(12344)
企业财务(12210)
(11670)
(11383)
银行(11359)
机构
学院(280390)
大学(278222)
管理(110565)
(109347)
经济(106945)
理学(95633)
理学院(94572)
管理学(92729)
管理学院(92222)
研究(91172)
中国(69195)
(58280)
科学(57651)
(50249)
(44799)
中心(44212)
(43826)
业大(43116)
(41459)
研究所(40243)
财经(40212)
(37820)
师范(37447)
(36778)
北京(35879)
(35428)
农业(34656)
经济学(33226)
(33179)
师范大学(30247)
基金
项目(204040)
科学(161711)
基金(148919)
研究(148314)
(131140)
国家(130117)
科学基金(112492)
社会(94902)
社会科(89793)
社会科学(89770)
基金项目(79729)
(79517)
自然(73751)
自然科(71979)
自然科学(71959)
自然科学基金(70607)
(67730)
教育(67724)
编号(60327)
资助(58870)
重点(46751)
成果(46228)
(44054)
(44025)
(42814)
课题(40679)
创新(40046)
科研(39935)
国家社会(39698)
(38196)
期刊
(119111)
经济(119111)
研究(74417)
中国(53198)
学报(43446)
科学(41372)
(39420)
(38961)
管理(38285)
大学(33680)
学学(31845)
教育(28430)
农业(26976)
技术(24357)
(22013)
金融(22013)
业经(21572)
财经(18800)
经济研究(18217)
(16181)
资源(15502)
问题(15401)
图书(15306)
(14848)
(13514)
科技(13396)
理论(12147)
林业(12099)
商业(12049)
现代(11917)
共检索到404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孟阳  姚顺波  邓元杰  丁振民  鲁亚楠  郑雪  李雅男  
在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以退耕还林实施后生态效果较显著的延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解译的三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在2 km×2 km的格网尺度下测算延安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ESV),并结合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探讨ESV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时间变化特征及空间转移的关联性和异质性。延安市的实证分析显示:(1)1990-2015年间,ESV的增减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林地和草地ESV合计转入21.29亿元,且转入量主要发生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后;(2)生态服务功能主要由林地和草地提供,ESV的时间变化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ESV的增长,2001-2015年间增长了5.34%;(3)空间探索性分析显示,ESV在格网尺度下呈现出显著的"南高北低"分布格局,并在空间上表现出正向的集聚性和依存性,ESV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效果比较明显,并且高高集聚区与林地、草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低低集聚区与耕地、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整体而言,延安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ESV的增减变化与推行退耕还林工程在时间上呼应、在空间上匹配,政府主导的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以耕地为主的北部地区应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础上,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效益平衡,而林草资源丰富的南部地区则继续发挥生态屏障的调节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雅如  康慕谊  宋富强  
为研究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选取退耕还林前的1995年、退耕还林初期的2000年以及退耕还林后期的2007年作为研究时点,采用USLE模型测算退耕还林前后延安市的土壤侵蚀量变化,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从不同时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2个方面对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1995—2007年,延安市的土壤保持总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2)1995、2000、2007年延安市农林牧业土壤保持功能价值总量分别为1 076.84亿、911.04亿、1 341.59亿元,在此3期的价值量评估中,土壤肥力保持的价值量占总价值量的98%以上;3)1995—2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姚蓉  
该文以退耕还林试点市延安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法,对延安市1997~2009年间耕地变化动态与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3年延安市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呈上升态势,2003年后则趋于下降;近些年耕地压力指数略高于1,区内耕地压力、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鲁亚楠  姚顺波  邓元杰  丁振民  侯孟阳  郑雪  李雅男  
[目的]通过揭示退耕还林(草)工程背景下陕北地区近2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规律,旨在为陕北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及新一轮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推进提供参考。[方法]以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年、2000年、2015年3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以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为节点,利用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生态服务价值损益表等方法对陕北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景观格局演变以及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分析,借助相关性系数对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1)草地、耕地和林地是陕北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速加快。(2)近25年,陕北地区景观格局的连接性和通达性降低,景观格局主要呈破碎化发展趋势。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增加,草地是该地区的优势景观类型。(3)陕北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5年各类生态系统提供的总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389.19亿元、394.31亿元和406.22亿元,退耕还林(草)前年均增长率为13.96%,退耕还林(草)后这一比率增加至56.22%。[结论]受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影响,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不同的景观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和趋势不同,水域和林草地面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正相关,未利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阳  严平  刘连友  曹彤  牟莹莹  岳兴玲  
对延安地区11个农业县退耕前后耕地/播种总面积、种植业结构、农业投入、粮食、油料产量与单产量以及农民年均纯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延安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退耕还林优化了农村的种植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全面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峰  鞠洪波  黄建文  
利用西昌市1996和2004年2期TM影像数据,对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昌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草地面积迅速减少,耕地面积略有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类型间的转化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减少破碎度降低,而林地和草地的破碎度增加;耕地和林地斑块形状不规则性增强;就整体景观而言,西昌地区林地的优势度进一步提高,景观均匀度下降。建议在今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合理安排还林和还草任务,同时对退耕后耕地面积仍有增长的现象给予关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萍  高照良  
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2000年中心比例尺1:15000的彩红外航片和2003年同比例尺下退耕及土地利用实地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2000~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的主要类型及方向,并构建退耕指数及退耕影响系数,分析了距研究区内公路及城镇不同范围的布局特征。结果表明:3年间利用类型转换集中体现在草地和旱坡耕地向人工造林地转移,人工造林用地年增加速率达34.5%。人工造林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受地貌发育规律影响,距公路以远退耕指数呈下降趋势,2km处为峰值,是全区水平的1.35倍;距公路以远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光宗  吕凯  李峰  
研究目的:基于格网尺度,探究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其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多样性指数、生态价值评估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结果:(1)近10年南昌市建设用地增加最多,耕地数量减少最大;建设用地呈“一江两岸双中心分布”;耕地主要集中在南昌市北部鄱阳湖平原以及境内河湖平原上;各种地类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演变较为复杂。(2)在1km×1km格网尺度下,ESV总值先增加后减少,整体从353.91亿元降至351.79亿元,表明南昌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潜力巨大;其中水资源供给占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28.26%。(3)在空间上,各地类ESV表现为正相关性和聚集分布,ESV较低值区范围最广;总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局部呈现高低、低高集聚,自然资源禀赋与人类活动是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在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中应当强调生态溢出价值的“集中连片式”保护模式,“组团式”生态治理模式,“廊道式”集约化开发利用模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蒋冲  王飞  穆兴民  李锐  
以SPOT VGTETATION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基础,借助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渭河流域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六盘山、子午岭、秦岭北麓和关中盆地一带各有一条NDVI高值区。渭河源区植被覆盖较好,黄土塬区次之,丘陵沟壑区最差。退耕以来NDVI年最大化值增加显著,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出整体改善,局部退化趋势。轻微改善、中度改善、明显改善的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29.35%、26.49%和8.21%,另有6.59%的土地轻微退化。其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增加趋势显著,变化斜率出现负值的区域主要位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松  安裕伦  马良瑞  
以贵阳市南明河流域1990、2000和2013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尺度空间单元格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描述了南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喀斯特区域城市发展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3年,南明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增加6.87亿元,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而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造成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存在较强空间聚集性,生态服务价值"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下游,"冷点"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中游;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自相关性增强;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林地敏感性最高,对流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长宁  王树进  
基于陕南3市5县8镇29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户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农户是否参与农技培训,政府是否实行技术与资金扶持政策以及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对农户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农户的非农就业程度对其则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生态农业并实现退耕还林背景下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地区农村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结构和水平,为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多元化技能水平提供支撑,同时要普及和提高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其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金华  李纪伟  朱鸿儒  
在对延安市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于ArcGIS区统计方法进行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并首次采用了客观确权法——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与以往叠加评价方法相比,在评价思路、确权方法、评价单元和叠加方法上都有不同程度改进,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实用。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极敏感和高敏感区占到了全市总面积的40.11%,不敏感和低敏感区占全市总面积的52.06%,地域分异规律上,敏感性程度由北向南逐渐递减,并进行了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最后,针对不同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因地制宜提出用地策略,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指导今后土地科学利用服务。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沈茂英  沈桂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言良  
国家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几年来,国家倾注大量资金,经过各级干部、广大群众辛勤努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阶段性成果,大连市从2001年起开始启动市级耕退还林工程,2002年被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规划范围。三年来,国家、市级共投入退耕还林资金1.2亿元,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0万亩,使全市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