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0)
2023(7233)
2022(5880)
2021(5398)
2020(4465)
2019(9718)
2018(9304)
2017(17057)
2016(9611)
2015(10395)
2014(10046)
2013(9674)
2012(9077)
2011(8050)
2010(7928)
2009(7456)
2008(7530)
2007(6748)
2006(5835)
2005(4993)
作者
(32052)
(26885)
(26830)
(25043)
(16968)
(13358)
(11846)
(10841)
(10245)
(9336)
(9226)
(8868)
(8722)
(8628)
(8406)
(8365)
(8134)
(8059)
(7695)
(7583)
(7022)
(6579)
(6358)
(6219)
(6039)
(5951)
(5908)
(5903)
(5616)
(5546)
学科
(35674)
经济(35620)
管理(28315)
(26844)
(21406)
企业(21406)
方法(16985)
数学(14902)
数学方法(14703)
(10892)
(9971)
(9793)
中国(9501)
(8832)
贸易(8827)
(8618)
业经(8280)
农业(7280)
(6807)
技术(6548)
(6255)
财务(6246)
财务管理(6232)
企业财务(5924)
地方(5885)
环境(5817)
(5487)
银行(5439)
(5362)
(5188)
机构
大学(141609)
学院(140026)
(52961)
经济(51947)
管理(50962)
研究(49751)
理学(45284)
理学院(44671)
管理学(43581)
管理学院(43368)
(37900)
中国(36075)
科学(35961)
农业(30775)
业大(30187)
(29816)
(27520)
研究所(25620)
(22739)
中心(22562)
农业大学(20912)
(20247)
财经(18669)
北京(18068)
(17625)
(17258)
(17103)
(16871)
师范(16498)
科学院(16412)
基金
项目(101865)
科学(78642)
基金(75234)
(70273)
国家(69702)
研究(63177)
科学基金(57941)
社会(41225)
自然(41056)
基金项目(40406)
(40228)
自然科(40224)
自然科学(40205)
自然科学基金(39518)
社会科(39070)
社会科学(39058)
(34591)
资助(29889)
教育(28789)
重点(23414)
计划(22550)
编号(22531)
(21527)
(21392)
(21107)
科技(20572)
科研(20557)
创新(20215)
(19698)
大学(17963)
期刊
(53525)
经济(53525)
学报(36208)
研究(34677)
(34091)
科学(28735)
中国(26978)
大学(25618)
学学(24818)
农业(23007)
管理(17580)
(17085)
(12577)
业大(11301)
教育(10714)
(10141)
金融(10141)
农业大学(9819)
(9762)
技术(9615)
经济研究(9376)
业经(9301)
财经(9084)
科技(8349)
(7783)
问题(7259)
中国农业(6916)
商业(6704)
技术经济(6659)
林业(6543)
共检索到196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桂平  赵财  冯福学  殷文  
以玉米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在隔根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根间作用和水分对间作豌豆根瘤数及根瘤重的影响,分析了根瘤数和根瘤重与豌豆产量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干旱条件下提高间作豆科的结瘤固氮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玉米间作不利于豌豆根瘤的形成,单作豌豆根瘤数较未隔根、部分隔根和完全隔根间作豌豆的根瘤数分别高16.0%-17.8%、26.2%-59.5%和37.9%-69.9%,根瘤重分别高26.9%-49.9%、129.2%-155.2%和170.6%-136.9%。2)间作群体内,充分的根间作用有利于增加豌豆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未隔根与完全隔根间作豌豆相比,其根瘤数和根瘤重分别高18.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玉英  孙建好  李春杰  李隆  程序  张福锁  
【目的】旨在探明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体系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氮素管理和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在甘肃省农科院白云试验站分别采用裂区设计和原位根系行分隔法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梯度试验和根系分隔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下蚕豆/玉米种间互作对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结果】施氮对蚕豆地上部生长和产量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地抑制了蚕豆结瘤,产生了"氮阻遏"效应,且随着施氮量增加和蚕豆生长,"氮阻遏"效应愈加明显。随着蚕豆与玉米两种作物生长发育,作物根系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增强,显著地促进了根瘤发育,且产生了"减缓效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正芳  柴强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及带型对绿洲灌区单作和间作玉米、豌豆产量、光能利用率及光合源大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玉米间作豌豆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各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都大于1,说明玉米间作豌豆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2:4模式(2行玉米、4行豌豆)相比,3:4模式(3行玉米、4行豌豆)的LER增大了28.26%,说明3:4模式具有较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作用。单作玉米、单作豌豆、2:4间作、3:4间作的三个氮水平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0%、0.15%、0.53%和0.60%,氮肥减量15%的3:4间作的光能利用率最高,达到了0.75%。3:4模式的平均叶面积指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劲驰  Ismael A.Mboreha  佘丽娜  廖红  陈怀珠  孙祖东  严小龙  
运用根构型不同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间作,比较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作物的生物量、氮磷含量都显著好于单作。玉米与浅根型大豆品种巴西10号间作,间作优势大于与深根型大豆品种本地2号。说明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间作系统的氮磷养分竞争比率表明,玉米/大豆这类豆科/禾本科间作组合的优势主要来自对氮的优势性吸收,而玉米与不同基因型大豆间作的优势差异则主要来源于对土壤磷吸收的差异。浅根型大豆品种不仅有利于两种间作作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同时还有利于对氮的吸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房增国  赵秀芬  孙建好  张福锁  李隆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的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中,与不接种相比,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显著提高了系统中蚕豆、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但在N225水平下则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的N0水平上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只施用N 225kg/hm2所获得的系统总产量相当。无论施氮与否,在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中,与蚕豆不接种相比,蚕豆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玉米地上部植株含氮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整个系统的植株地上部吸氮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在不施氮的间作系统中,蚕豆接种处理的系统吸氮量比不接种处理提高了19.5%,在施N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海波  陈林  陈巨莲  程登发  刘勇  孙京瑞  
【目的】通过系统调查小麦-豌豆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种群密度,研究麦田生物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传统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分析了Kriging-空间插值图、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模型和泰勒指数回归模型。【结果】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在麦田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空间分布主要为聚集分布;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2﹕8行间作模式情况下聚集度有所差异:2﹕2模式>2﹕6模式>2﹕4模式>小麦单作>2﹕8模式;由基于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种群变化模拟图得知:起初麦长管蚜主要分布在麦田的周围,逐步向麦田中部扩散;在麦长管...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任媛媛  李朝怡  闫敏飞  张岁岐  
研究旱地雨养农业区间作系统对土壤水分和根系形态构建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间作系统高效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不同玉米(Zea mays)(郑单958 M1和豫玉22 M2)和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中黄24 S1和中黄13 S2)以2行大豆2行玉米种植比例进行间作(M1S1,M1S2,M2S1和M2S2),研究间作对作物产量、作物根系形态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探讨根系形态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1S1间作的产量高于其他间作。M1S1间作玉米的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重密度分别较M2S1间作提高了40.6%、62.4%和71.9%;M1S1间作大豆的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分别较M1S2提高了39.7%和29.4%。M1S1间作玉米和大豆的土壤含水量促进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重密度增加量分别是M1S2、M2S1、M2S2间作的1.5~2.9、3.1~3.3、3.3~4.9和1.1~1.4、1.5~2.4、1.3~2.0倍。因此,M1S1间作,可以有效提高根系形态的生长速率,有利于旱区作物的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淑敏  李隆  
本研究以植酸钠为有机磷源,利用根系不同分隔方式的盆栽实验研究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中,接种根瘤菌、AM真菌(Glomus mosseae)和双接种对间作体系利用有机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使蚕豆和玉米的根际磷酸酶活性增加,显著提高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对有机磷的吸收,双接种处理蚕豆和玉米总吸磷量平均比单接AM真菌和根瘤菌平均分别增加了11.7%和90.8%;相对于其它处理,在双接种条件下蚕豆对玉米吸收有机磷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玉米的吸磷量比完全分隔处理分别提高43.4%(5.29mg)和17.9%(2.18 mg);在间作体系中同时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能提高玉米的菌根侵...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燕竹  杜青  陈平  杨文钰  雍太文  
为完善玉米/大豆间作的播期衔接技术,在西南地区寻求合适的玉米、大豆播期。试验在田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3个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与3个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为对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对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分配比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率和产量均在玉米中播时最高,开花后作物生长率较玉米晚播时高出33.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妍  王利立  柴强  赵财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麦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优势的影响,并对间作作物竞争力与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期为禾豆间作高效施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麦分蘖期和灌浆期,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间作优势,但大麦拔节期和抽穗期LER小于1表现间作劣势;高氮素水平(N2)在大麦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LER分别为1.17、1.03和1.34,均大于低、中氮素水平,表明高氮素水平更利于形成间作优势。共生期内,大麦分蘖期不施氮、中施氮和高施氮处理大麦的相对竞争力(Abp)分别是-0.1066、-0.2133和-0.1407,收获期分别为0.0664、-0.0144和0.0276,全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瑞雪  冯瑞  苏丽珍  郭旭光  郑毅  汤利  
【目的】明确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间作玉米大豆根际红壤Hedley磷组分与作物磷吸收的影响,为理解间作模式下红壤磷高效利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大豆间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模拟试验,设置根系塑料分隔(SB)、尼龙网分隔(MB)和不分隔(NB) 3种方式,研究在不同磷水平下(P_2O_(5 ),0、50、100、150、200 mg/kg土,分别用P0、P1、P2、P3、P4表示)玉米和大豆生物量、磷吸收量及根际土壤活性、中活性和稳定性磷组分的变化。【结果】相比SB,NB显著提高间作玉米和大豆的生物量,间作系统生物量LER随施磷水平增加而降低,在P2水平达到最大。NB玉米磷吸收量显著提高,NB大豆在P1-P3水平磷吸收量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磷吸收优势随施磷水平先增加后下降,在P3水平达到最大。相比SB,NB玉米根际土壤活性磷组分提高,中活性磷组分降低;大豆根际土壤活性磷和中活性磷组分显著降低。NB玉米根际土壤活性无机磷含量相比SB显著提高,大豆根际土壤活性和中活性无机磷、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均低于SB。冗余分析表明,NaHCO_3-Pi是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和植株磷吸收量、生物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分别可解释49.5%、27.2%)。随机森林模型发现,大豆和玉米根际土壤中活性磷组分对间作系统磷吸收优势的贡献最大,分别为14.65%和10.52%。【结论】间作玉米大豆根系不分隔处理可提高作物生物量与磷吸收量,提高玉米根际土壤活性无机磷组分,降低大豆根际土壤活性磷组分、中活性磷组分,其中大豆根际土壤中活性磷组分是提高间作系统磷吸收优势的最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坚雄  潘剑  周立军  陈俊明  李娟  郑定华  袁淑娜  林位夫  
通过观测光照、生物量和抗逆生理等指标,研究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间作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和抗逆生理指标的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光照时长约为空旷地(单作)的18%~36%,对大豆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和茎粗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间作处理大豆产量显著低于单作处理,为单作处理的60.2%(P<0.05),而间作玉米则绝产。靠近橡胶树两边的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低于宽行中间区域,其中宽行中间区域间作大豆产量为单作处理的77.0%~81.8%。除间作对大豆Pro含量有较显著影响外(P0.05)。综上所述,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间作对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丽琢  马剑  黄高宝  
通过根箱模拟试验,利用分室法及多隔层法研究了接种根瘤菌ACCC16101和ACCC16103对豌豆籽粒产量和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CCC16103对根际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程度大于ACCC16101,对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程度小于ACCC16101;ACCC16103接种显著提高了生殖生长阶段根际细菌的数量,降低了该阶段放线菌的数量;接种ACCC16101和ACCC16103利于土壤向细菌型转变,ACCC16103对细菌/真菌比值提高的程度更大;接种ACCC16103显著提高了豌豆籽粒的产量;籽粒的产量与盛花期的细菌数量显著正相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涂晓杰  芦悦  宋书宏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附加值高的鲜食毛豆品种辽00128和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辽单565进行间作,比较玉米和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光合速率变化,计算各处理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没有太大的差异,而间作大豆的产量显著降低,但最终相同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玉米单作(SM)处理和大豆单作(SSB)处理。玉米/大豆2∶1间作(I2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每公顷39194.48元,比SSB处理增加1097.81元,比SM处理增加605.13元。I21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显著高于SM处理,I2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雷昌  汤利  董艳  郑毅  
[目的]探明根系互作对玉米大豆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作物高产优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水培试验,来实现根系互作效应,共设3个处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间作玉米大豆。处理13、31、45、57 d时采样分析植株各部位的氮、磷含量。[结果]根系互作提高了玉米各器官与地上部氮、磷累积量,而大豆各器官及地上部氮、磷累积量则表现出了根系互作劣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地上部氮累积量在处理13和31 d分别提高了224.6%和24.0%(P<0.05)。与单作相比,处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