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19)
2023(4633)
2022(4032)
2021(3757)
2020(3239)
2019(7180)
2018(7020)
2017(13576)
2016(7660)
2015(8153)
2014(8294)
2013(8157)
2012(7620)
2011(6935)
2010(6838)
2009(6212)
2008(6181)
2007(5495)
2006(4685)
2005(4149)
作者
(25196)
(21325)
(21178)
(20084)
(13555)
(10525)
(9625)
(8262)
(8011)
(7733)
(7272)
(7088)
(7012)
(6965)
(6830)
(6781)
(6298)
(6213)
(6103)
(5996)
(5617)
(5301)
(5292)
(4810)
(4789)
(4706)
(4686)
(4648)
(4453)
(4333)
学科
(28603)
经济(28574)
管理(23493)
(21291)
(17969)
企业(17969)
方法(15068)
数学(13054)
数学方法(12935)
(10733)
环境(9810)
(8225)
(6709)
(6575)
中国(6324)
(5770)
财务(5764)
财务管理(5752)
企业财务(5612)
业经(5286)
(5222)
贸易(5222)
(5142)
技术(5106)
(5053)
地方(5002)
(4995)
理论(4528)
(4421)
(4417)
机构
大学(112730)
学院(111735)
研究(41381)
(40415)
经济(39540)
管理(38423)
理学(34146)
理学院(33578)
管理学(32754)
管理学院(32583)
科学(30884)
中国(28702)
(28558)
(23824)
(23459)
业大(22969)
农业(22958)
研究所(21945)
(18688)
中心(17921)
(16281)
财经(15559)
农业大学(15149)
(14700)
北京(14407)
(14263)
(14178)
(14038)
(13976)
师范(13777)
基金
项目(82411)
科学(63652)
基金(60918)
(56697)
国家(56295)
研究(50680)
科学基金(46833)
自然(33959)
自然科(33159)
自然科学(33136)
基金项目(32643)
自然科学基金(32569)
(32459)
社会(32221)
社会科(30561)
社会科学(30552)
(27804)
资助(25227)
教育(23063)
重点(19301)
计划(18218)
(17473)
编号(17307)
(16990)
(16937)
科研(16814)
科技(16636)
创新(15990)
(15258)
大学(14405)
期刊
(40105)
经济(40105)
学报(29619)
研究(26491)
(25300)
科学(23683)
大学(21013)
学学(20503)
中国(19891)
农业(17249)
(14880)
管理(13282)
(9381)
业大(9159)
财经(7940)
(7892)
金融(7892)
(7777)
教育(7578)
农业大学(7544)
技术(6996)
(6775)
经济研究(6738)
林业(6708)
科技(6515)
业经(6120)
资源(5964)
自然(5362)
问题(5303)
中国农业(4940)
共检索到154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文新  汪恩涛  陈文峰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的根瘤或茎瘤固氮共生体系在农、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0 0多年前 ,在根瘤菌研究的起始阶段 ,人们提出的“宿主专一性”及“互接种族”2个概念一直流传至今。 2 0世纪 4 0年代 ,有学者根据实验室内豆科植物的交叉结瘤结果否定过“互接种族”的观念 ,70~ 80年代又发现某些根瘤菌在实验室条件下有广谱共生现象。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却很少被涉及过。本文在对大量根瘤菌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宿主植物及其区域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 ,揭示出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因其所处的区域地理环境不同而具多样性 ,并指出豆科植物根瘤菌接种剂的筛选和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如珍  彭玉红  
对23株从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分离出的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及1株热带根瘤菌标准菌株进行溶磷圈定性试验及溶磷定量试验。结果表明:在以无机磷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内,有22株产生明显的溶磷圈;以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超过平均值219.13mg·L-1的菌株有9株:caf333,caf443,caf336,caf278,caf344,caf444,caf276,caf436和caf341,溶磷能力最弱和最强的菌株分别为caf438和caf341,其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80和628.57mg·L-1;同一宿主、同一属种的根瘤菌不同菌株之间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韩素芬  陈景荣  谢文娟  
从51种豆科树种(含羞草亚科5属,蝶形花亚科18属)根瘤中分离获得的66个菌株与4种豆科植物(刺槐、合欢、大豆、豌豆)进行接种试验,幼苗经50d培养,刺槐、合欢、大豆、豌豆的结瘤率分别为100%、87.9%,69.7%、25.8%。其中有12个菌株可同时在这4种豆科植物上结瘤,29个菌株可同时在刺槐、合欢和大豆上结瘤,4个可同时在刺槐、合欢和豌豆上结瘤,说明豆科树种根瘤菌具有较广泛的共生寄主范围。各菌株与不同豆科植物的亲合力、结瘤特性和固氮能力有较明显差异。观察还进一步证实根瘤的形状和颜色是由寄主植物决定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涛  焦如珍  高俊莲  
对分离自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木本豆科植物的2个根瘤菌菌株RIF200835和RIF200845进行了鉴定。这两个菌株的16S r DNA序列同模式菌株Rhizobium miluonense CCUAU 41251T的相似度分别为98.28%和98.51%。对这两个菌株进行全细胞脂肪酸组分和全细胞醌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菌株RIF200835和RIF200845在组分上与模式菌株较为一致,但在含量上稍有差异。RIF200835和RIF200845这两个菌株的DNA G+C mol%含量分别为63.68%和60.56%,介于根瘤菌G+Cmol%含量范围(57%65%)之内。这两个菌株的看家基因at...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平  王勤  冯新梅  
本文首次报道了华癸根瘤菌在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4种非豆科作物根圈的定殖能力。分别通过盆栽试验并采用外源标记基因(luxAB和gusA)特异性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研究发现华癸根瘤菌不但可以在这4种非豆科植物根圈定殖,而且还能进入根内,其数量可达103个/g以上。接种华癸根瘤菌对油菜和棉花根系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并能显著促进水稻的生长,为扩大华癸根瘤菌的应用范围展示了诱人的前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执欣  陈卫民  韦革宏  张宏昌  
对甘肃庆阳、平凉、白银、兰州、临夏、定西、天水、甘南和陇南等地区的豆科植物及其共生根瘤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豆科植物根瘤标本800多份,分别属于34属82种及变种,分离得到根瘤菌790余株;采集的根瘤形状以球形、棒形和掌形为主,部分呈现珊瑚形;根瘤颜色以土黄色、白色、浅褐色和粉红色为主,部分为红色或深褐色。研究发现,根瘤着生部位与寄主基因型有很大关系,调查的豆科植物中92.6%的根瘤着生在侧根上, 其余着生在主根或主侧根上;属内种间根瘤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着生部位相似,但是不同属间根瘤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着生部位存在明显差异;根瘤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有密切联系,海拔、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均会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景荣  韩素芬  
华东地区51个豆科树种(含羞草亚科5属,蝶形花亚科18属)根瘤中分离获得的66个菌株经形态、生理生化、抗逆性等性状测定,对42个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除92782菌株外,65个菌株在075的相似水平上可划分为6个菌群。根据菌株的生长速度,6个菌群可以分为快生和慢生两个类群,但两类群的某些性状与目前根瘤菌分类系统中的分属辨别特征不完全符合,如部分菌株能利用其淀粉。聚类分析结果还表明,菌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表型特征,与寄主的种类、来源没有相关性。66个菌株在形态、生理生化、抗逆性以及交叉结瘤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了豆科树种根瘤菌的多样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宇   端木德强  
衰老是影响豆科植物根瘤固氮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深入探究根瘤的衰老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衰老根瘤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变化、衰老的途径以及物质代谢调控等方面综述根瘤衰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中与衰老相关基因在共生固氮过程中的功能。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能够更全面地揭示衰老根瘤中关键物质代谢的分子机制。深入了解根瘤衰老的分子机制有助于通过遗传改造延缓根瘤衰老,提高豆科植物的固氮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茜  王龙祥  张先鹏  余海翔  张忠明  
将CRISPR/Cas9系统与毛根转化相结合,在豆科植物百脉根和大豆中对结瘤因子受体激酶基因NFR1进行多靶点敲除,旨在快速、便捷获得目的基因突变体。结果表明:在百脉根和大豆中均获得了目的基因敲除的突变体;其中,百脉根LjNFR1基因中靶位点1处的敲除效率为58.3%,在靶位点2处的敲除效率为0;大豆GmNFR1靶位点1处的敲除效率为33.3%,靶位点2处的敲除效率为41.7%。进一步测序分析发现,CRISPR/Cas9系统可同时敲除大豆基因组上编码NFR1的2个同源基因(GmNFR1和GmNFR1b),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楼炉焕  方云亿  
浙江共有豆科植物61属,181种,3亚种,7变种,3变型,其中栽培15属,57种,2变种,2变型。本文通过对各自然分布属在豆科中系统位置的分析,分布区类型的统计和与邻近地区豆科植物属、种的对比,认为浙江豆科植物区系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具有较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性质,与邻近地区的关系密切,为一个开放型的植物区系。同时还探讨了地理分布格局,证实了以括苍山,仙霞岭一线为界的浙江东南部是华东、华南两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吴征镒将雁荡山、洞宫山一线以南的浙江东南一隅划为华南区系的范围是合理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雯莉  李阜棣  周俊初  王福生  
从湖北省洪湖市土壤中分离纯化了92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用来自8个取样地点的12个快生型典型菌株和1个慢生型菌株的抗血清检测了该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群体的抗原构成。其中65株菌归入15个血清型,20.7%属于USDA205型,15.2%为Ad301(1)型。有27株不与已知抗血清反应,为未知的血清型。对供试菌株质粒进行的快速检测结果表明,各菌株均含有2~6个质粒,其中最大的质粒在500Md左右。含4个质粒的菌株最多,含5~6个质粒的菌株较少。根据质粒图谱分析,洪湖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可分为11个质粒型.菌株的质粒型与血清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素芬  
调查观察了48属122种豆科树种的结瘤情况,其中82种结瘤。采用VincentJM分离方法[1],从根瘤中分离获得了123个根瘤菌株的纯培养,各菌株的菌落特性和生长速度差异明显.经回接和交叉接种试验进一步确定它们为豆科树种根瘤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恒斌  郝玉光  丁琼  贾桂霞  
沙冬青是西北荒漠地区珍稀常绿阔叶灌木.该文在其分布区内,综合土壤、水分条件,选定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内蒙古磴口县、内蒙古乌拉特后旗4个地区作为调查样区,研究了沙冬青植物群落和沙冬青根瘤的特征.结果表明:沙冬青植物群落组成较为丰富;因水分、土壤类型及地形差异,不同样区内沙冬青群落成分、结构有一定变化,水分是沙冬青植物群落的决定性生态因子;沙冬青根瘤的最佳采集时间是在结果期之前,根瘤的外部形态呈现多样性,不同样区根瘤的着生部位有差异;水分是根瘤菌侵染沙冬青根系并形成根瘤的主要限制因子;沙冬青群落其他豆科植物的根瘤与沙冬青根瘤具有相似的外部形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琼芳  张小平  李登煜  陈强  KristinaLindstrom  
用IAR、RAPDs和16S-23SPCR-RFLP3种方法对采集自四川省4个不同地点的22株慢生型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供试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抗药性测定表明, 22个菌株中存在7 个抗药性类群。来自同一采集地的菌株天然抗药性存在着差异。IAR的结果证明了四川花生根瘤菌表型性状的多样性。4个随机引物的扩增图谱有明显的多态性。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菌株内部存在不同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全部菌株在58% 的相似性水平上被分为6群,采集地相同的菌株聚为一类,表明环境对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和遗传分化有影响。用PHR和P23SR01这一对引物对供试菌株16S-23SrDNA基因间隔区进行了扩增, 得到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