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28)
2023(5807)
2022(5048)
2021(4864)
2020(4100)
2019(9594)
2018(9533)
2017(17628)
2016(9772)
2015(11251)
2014(11229)
2013(11144)
2012(10628)
2011(9630)
2010(9451)
2009(8880)
2008(8678)
2007(7437)
2006(6796)
2005(6029)
作者
(28435)
(24063)
(23460)
(22651)
(15325)
(11557)
(10677)
(9406)
(9152)
(8688)
(8574)
(8200)
(7807)
(7631)
(7412)
(7115)
(7106)
(7073)
(6968)
(6718)
(5977)
(5864)
(5750)
(5662)
(5393)
(5317)
(5242)
(5163)
(4834)
(4815)
学科
(39587)
经济(39522)
管理(27393)
(22755)
(16642)
企业(16642)
地方(15143)
(14187)
方法(12619)
数学(10709)
数学方法(10574)
(10448)
土地(9941)
中国(9917)
农业(9736)
(8988)
业经(8596)
(7860)
资源(7605)
环境(7465)
(7059)
地方经济(6854)
(6157)
(6098)
贸易(6091)
(5827)
(5561)
经济学(5536)
(5377)
理论(5323)
机构
学院(134936)
大学(134638)
管理(51939)
(51010)
经济(49701)
研究(48588)
理学(43986)
理学院(43349)
管理学(42595)
管理学院(42329)
中国(37557)
科学(31996)
(30353)
(26814)
(26460)
(24659)
中心(23692)
(23233)
研究所(22506)
业大(22317)
农业(20835)
(20665)
师范(20484)
(19394)
(18269)
(18143)
北京(18039)
财经(17734)
师范大学(16667)
(15876)
基金
项目(94582)
科学(73722)
研究(69472)
基金(66762)
(58585)
国家(58051)
科学基金(49262)
社会(43093)
社会科(40536)
社会科学(40522)
(39964)
基金项目(36499)
自然(32312)
(31725)
自然科(31289)
自然科学(31279)
自然科学基金(30673)
教育(30251)
编号(29199)
资助(25888)
成果(23278)
重点(21434)
(21115)
(20269)
课题(20268)
(18641)
(17980)
科研(17524)
创新(17471)
国家社会(17160)
期刊
(63570)
经济(63570)
研究(36606)
中国(34860)
(24269)
学报(21887)
科学(21554)
管理(17768)
(17558)
农业(16463)
大学(15719)
学学(14403)
教育(13808)
资源(13613)
业经(11302)
技术(10993)
(10891)
金融(10891)
(9314)
图书(9108)
问题(8809)
财经(8190)
(7801)
经济研究(7335)
(7046)
(6790)
现代(6634)
书馆(6615)
图书馆(6615)
科技(6411)
共检索到211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月平  刘友兆  毛良祥  张炳宁  
土地资源安全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可持续发展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承载力情况下的一种安全发展模式。因此 ,通过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安全度。由于人类种群的增长可用Logstic模型DNdt =r·N· K -NK 加以描述。运用熵理论推导证明 K2 ≤N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春竹  谭琦川  王丹阳  陈逸  黄贤金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特尔斐法、线性拟合预测、Kaya分解模型和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测算未来各地市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进而识别影响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资源环境要素对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的约束作用呈现显著差异,水资源对国土开发的承载水平总体稍高于环境承载水平,而碳峰值承载水平为三者最低;(2)"不适宜"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湖泊湿地和沿海滩涂地区,"适宜"开发区则以苏锡常环太湖一线、宁镇扬盐沿长江一线和滨海沿线为轴带集聚分布;(3)各地市未来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呈现地域性、时间性和结构性差异,苏南地区主要面临环境和碳排放的双重约束,苏中和苏北则受水、环境和碳排放的交替约束。国土开发强度承载水平预测可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用地规模调控与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海波  刘旸旸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构建了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十三个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就如何提高江苏省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朗  黄莺  刘爱军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的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人口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状况因子;2000~2009年,江苏省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现出稳步递增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江苏省内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苏南的水资源承载力最大,苏中次之,苏北最小,这主要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水资源条件的影响。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承载潜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明军  冯淑怡  苏敏  樊鹏飞  王博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考虑不足。本文基于要素供容视角,分别从资源要素的使用强度、保障程度和潜力提升程度,环境污染现状规模、污染物变化率和污染物治理能力,建立了一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源供需平衡法和环境容量法来衡量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指数,并对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就资源承载指数而言:江苏省耕地承载指数为0.99,农村和城镇建设用地承载指数分别为1.22和1.96,水资源承载指数为1.24,资源综合承载力为1.25,资源人口承载力范围为7652.6万~11 578.9万人;(2)就环境承载力指数而言,江苏省土壤、大气和水环境承载指数分别为1.27、2.68和5.20,环境综合承载力为2.95;(3)就协调发展度而言,各资源和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度均值都高于0.86,协调发展度均值也都高于7.3,但也存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要素间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资源性、结构性和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本文评价思路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理念为基础,恰好契合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具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翟腾腾  郭杰  欧名豪  
通过构建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建设用地总量测度模型,测算江苏省62个县(市、区)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合理规模,据此划分建设用地管制区域,并探索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制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优化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373.93万元/hm2,资源禀赋较好、经济高度发达,其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规模也较高,是江苏省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扩张的优先区域;适度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168.89万元/hm2,建设用地仍有一定拓展空间,可以允许其适度扩张;合理缩减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115.20万元/hm2,建设用地规模已超出其资源承载力,满足其建设用地需求应立足存量挖潜;快速缩减区单位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梅艳  刘友兆  梁流涛  
采用相对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分析了1996~2005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负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①综合承载力从1996~2005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对经济负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而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却始终处于超载状态;相对经济负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负载力的提高是综合承载力快速提高的原因。②区域富余状态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处于极度,苏中地区处于轻度,而苏北地区处于超载。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负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侯苗   董阿忠   杨星  
测算大中型灌区农业水价和农业用水户水价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对完善我国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现场调研、查阅文献、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大中型灌区农业水价和农业用水户水价承载力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仅考虑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时,江苏农业水价一般介于0.08-0.17元/立方米(43.2-92.67元/亩)之间,灌区规模、水源类型、灌溉方式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地方财政精准补贴降低了农户的用水成本,也解决了部分灌区成本水价超过用水户承载力的问题。要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灌区管理水平、改善灌溉条件等方式,降低农业水价、促进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户收入,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水价承载力、减轻用水负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雨青   李玉凤   徐薇   贾悦   张玥   刘红玉  
正确认识旅游生态承载力是指导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出“多尺度融合”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引入“载体—载荷”视角创建新的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江苏省沿海县域为例,对所建立的评价单元划分和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利用多尺度融合的方法将江苏省沿海区域划分为4.9×105个评价单元,共跨越七个空间尺度;(2)多尺度融合评价单元的划分结果揭示了旅游生态载体和旅游载荷评价指标在不同尺度评价单元内表现差异显著;(3)江苏省沿海县域旅游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从海向陆逐渐减弱的特征,同时大部分地区存在“超载”风险。本文突破了传统的评价单元尺度单一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阈值”限制的问题,以期为区域评价单元划分和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威威  马晓旭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状态下的一定地区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有助于总结区域内部各个环境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提供理论的依据。文章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动态分析了江苏省单因素环境承载力和综合环境承载力的状况,从制度创新、行为引导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该省增强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敏  刘友兆  
以往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存在众多的缺陷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 ,计算分析了其 1978~ 1995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①江苏省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 ,是江苏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 ;②从 1982年开始 ,江苏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 ,进入相对富余状态 ;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 ,南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 ,而北部地区处于超载状态 ;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璐红  曹瑞超  王盼婷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耕作、供水、气候、生产环境、气象灾害和盐碱化敏感性6个方面18个评价因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包括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四个阶段,西安和榆林两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最高,渭南市最低;陕西省农业生产适宜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关中平原最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黄土高原最低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高低和面积大小,去充分协调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的关系,可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璐红  曹瑞超  王盼婷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耕作、供水、气候、生产环境、气象灾害和盐碱化敏感性6个方面18个评价因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包括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四个阶段,西安和榆林两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最高,渭南市最低;陕西省农业生产适宜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关中平原最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黄土高原最低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高低和面积大小,去充分协调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的关系,可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小于  杨庆媛  毕国华  
针对重庆市江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本底和土地利用特点,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津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6年期间,江津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土地资源承载力仍然偏低,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均未达到良好状态,仍需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距近年有所减小,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各子系统对承载力的贡献大小不一,承载强度贡献最大,承载潜力次之,承载效益贡献最小,承载效益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3)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林地占比、人均生态用地、环保投资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域占比、水土流失率、未利用地占比、单位农用地产出,各乡镇障碍因素差别较大;(4)障碍因素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城区和工业园区所在地应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大力实施耕地休耕和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民生计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受生态保护限制的地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红艳  刘钦普  周丽  余子萍  
基于碳足迹理论,提出旅游碳承载力的概念和测算方法,利用旅游碳足迹和旅游碳承载力模型,计算对比江苏省15年来的旅游碳足迹、旅游碳承载力,深入认识江苏旅游业碳排放与碳固定的平衡状况及动态变化。研究表明:从2000—2015年,江苏总旅游碳足迹和人均旅游碳足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旅游业碳足迹总量由487.3万吨增加到9 033.4万吨,人均旅游碳足迹由66.3 kg增加到145.1 kg。同时,江苏总旅游碳承载力缓慢增长,人均旅游碳承载力则持续下降。总旅游碳承载力由564.2万吨增长到1 981.0万吨。人均旅游碳承载力由76.7kg下降到31.8kg。因此,江苏总旅游碳足迹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总旅游承载力,生态压力日趋严峻。提高江苏旅游业的碳排效率,增加植物碳汇任重道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