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64)
- 2023(5594)
- 2022(4731)
- 2021(4421)
- 2020(3958)
- 2019(8911)
- 2018(8898)
- 2017(16674)
- 2016(9637)
- 2015(10566)
- 2014(10704)
- 2013(10260)
- 2012(9416)
- 2011(8480)
- 2010(8562)
- 2009(7831)
- 2008(7677)
- 2007(6918)
- 2006(5761)
- 2005(5090)
- 学科
- 济(36525)
- 经济(36491)
- 管理(25872)
- 业(23828)
- 方法(21039)
- 企(20018)
- 企业(20018)
- 数学(19136)
- 数学方法(18746)
- 学(9824)
- 中国(8790)
- 财(8755)
- 农(7921)
- 理论(6973)
- 融(6517)
- 金融(6517)
- 制(6468)
- 业经(6393)
- 银(6243)
- 银行(6218)
- 务(5953)
- 行(5948)
- 财务(5923)
- 财务管理(5910)
- 技术(5878)
- 企业财务(5624)
- 地方(5423)
- 农业(5090)
- 贸(4998)
- 贸易(4997)
- 机构
- 学院(132334)
- 大学(132091)
- 济(47498)
- 管理(47294)
- 经济(46368)
- 研究(45778)
- 理学(41146)
- 理学院(40623)
- 管理学(39394)
- 管理学院(39149)
- 中国(33690)
- 科学(31665)
- 京(27875)
- 农(27384)
- 所(24899)
- 业大(23455)
- 研究所(22986)
- 财(22604)
- 农业(21997)
- 中心(20615)
- 江(19634)
- 财经(18371)
- 北京(17275)
- 院(16906)
- 范(16717)
- 经(16678)
- 师范(16451)
- 技术(16209)
- 州(16093)
- 省(15315)
- 基金
- 项目(94290)
- 科学(73024)
- 基金(67831)
- 研究(63214)
- 家(61804)
- 国家(61333)
- 科学基金(51275)
- 社会(38603)
- 省(38242)
- 社会科(36636)
- 社会科学(36628)
- 自然(35607)
- 基金项目(35015)
- 自然科(34829)
- 自然科学(34816)
- 自然科学基金(34189)
- 划(32642)
- 教育(30426)
- 资助(29565)
- 编号(24098)
- 重点(21880)
- 部(20183)
- 计划(19715)
- 成果(19667)
- 创(19448)
- 发(19094)
- 科研(18768)
- 课题(18269)
- 创新(18176)
- 科技(17371)
共检索到189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志 吴凡 王茂理 龙太康 李发生
研究了两系核不育水稻363S的育性转换规律和育性的遗传。初步认为363S是一个低温诱导的雄性不育,而高温、短日诱导的可育的光温敏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绵阳6~7月的自然长日下,其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约26℃,经12h的短日处理,其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约24℃。用恢复系和保持系测定,F1代植株的育性有明显近似野败不育系的恢保关系。F1代前期不育的植株,后期亦表现近似于363S的育性转换
关键词:
水稻,光温敏性,育性转换,遗传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亚辉 唐亮 刘郁 阙补超 夏明 王莹 郑英杰 李振宇 陈广红 徐正进
用20℃的低温对GB028S分别处理1,3,5,7d,研究不同低温时长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使各处理抽穗期滞后2~8d。1d和3d的低温处理下,GB028S花粉不育度大于99.5%,育性没有转换;5d和7d的低温处理下,GB028S的花粉不育度为98.33%和94.33%,自交结实率为2.64%和5.04%,育性恢复。GB028S的临界温度接近20℃,其低温敏感时期的辨别标准为剑叶叶枕距-3~1cm。
关键词:
水稻 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低温 育性转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予卿 杨静 徐才国 张自国 曾汉来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处理,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机理,结果表明: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的光敏核不育主效基因等位。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可能均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且它们分别有独立的作用系统,环境温度对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影响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守海 杜士云 王德正 李成荃
针对粳型核质互作不育系高温自交结实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低温自交结实的现状,选择BT型核质互作不育系与含有BT型保持基因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杂交和回交,使雄性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聚合,育成了粳型光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08SA和2310SA。该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控制的,分期播种育性观察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下,雄性光敏核不育隐性纯合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避免了BT型不育基因因穗期受高温影响而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在长日适温下,水稻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共同控制而表现稳定;在低温(低于光敏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或短日适温(日最高气温<32℃)下,BT型核质互作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仇秀丽 王洪飞 王乃元 李毓 梁康迳
利用4个CMS-FA胞质不育系、相应保持系和3个恢复系,研究不育细胞对11个产量相关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和核质互作效应.结果表明:CMS-FA胞质杂交稻不育细胞质对千粒重和生育期性状表现出显著正效应,对穗颈长性状表现出显著负效应,其他性状的不育细胞质效应不显著;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穗长、穗颈长和生育期等性状的核质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育胞质与核基因的互作使杂种F1的平均基因型预测值、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在株高和穗颈长上得到明显增加;CMS-FA胞质杂交稻不育细胞质无不良细胞质效应,不育系可恢复性好,可作为杂交稻育种的优良不育胞质加以利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士云 王守海 黄忠祥 李成荃 王德正 罗彦长 吴爽
SA是由聚合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选育出的具有2套不育机制的新型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为了解其所配组合产量的杂种优势及与亲本不育系S和A所配组合的差别,将2个新型粳稻不育系2308SA和2310SA及对照亲本不育系2308S(2308SA亲本)、2310S(2310SA亲本)、2277A(2310SA和2308SA共同亲本)与6个粳稻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组合F1分别在海南省陵水县和安徽省合肥市种植,对F1单株谷重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主要产量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SA与不同的恢复系组配,F1单株谷重不同,不同生态地区,同一组合单株谷重有时差别较大。SA配制的组合F...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汉来 张自国 元生朝 李玉珍 李自成 魏存龙
IVA属低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中期至单核花粉期,光照长度对其育性无明显影响。温敏期的平均夜温是影响育性的主导因子,其临界值是20℃,此值在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有差异;温敏期日均温临界值在低海拔点为24℃,在高海拔点略有降低。IVA的生育期感温性甚弱,在不同海拔点有较稳定的生育期。
关键词:
低温敏不育系 育性转换 温敏期 临界夜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翎健 宋喜悦 胡银岗 何蓓如
通过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了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并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了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A31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其育性的主导因素,在相近日长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为14.5h。对光敏雄性不育系A31与恢复系1376杂交F2分离群体育性的研究表明,582株F2分离群体的平均结实率为42.16%,变异范围为0~86.67%,由于受异源胞质的影响,F2群体中可育株的平均自交结实率低于恢复系1376的平均结实率。卡方测验表明,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所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达文 张立平 赵昌平 郑用琏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套袋自交结实率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自交结实率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达到了63.66%~85.23%,不同组合和世代间具有一定差异;多基因遗传率0.49%~18.45%,说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受主基因控制,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14.29%~26.85%,因此在转育新不育系时可以对不育性进行早代选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明华 文锦芬 邹学校 何长征 刘志敏 周群初
湖南长沙410125;3.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要:通过对辣椒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的抗氰呼吸及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分析,发现它们在花器官中的变化趋势是:不育系的总呼吸代谢、抗氰呼吸和抗氰呼吸所占总呼吸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在保持系中则表现为上升,且均高于不育系.不育系花蕾中的POD的比活力表现为逐步上升,而保持系花蕾中的POD的比活力则呈逐步下降,且不育系大花蕾中的POD的比活力要显著高于保持系.在营养体叶片中,不育系叶片中POD的比活力明显高于保持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德明 李泽炳
在分析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与粳稻品种杂交组合F_3及以后世代部分株系的育性和基因型的基础上,对分离世代各种主基因型的育性及频率分布进行了估计,验证了根据F_1、F_2和BF_1代作出的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的遗传涉及核内2对独立的主基因的遗传结论。由F_6以上高世代株系中测选出对农垦58s恢复效应有明显差异的两种纯合单显性可育株系,获得了存在两个不同恢复基因的遗传证据。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 遗传 水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邹江石 胡凝 姚克敏
【目的】在两系法杂交稻制种中,对温敏型不育系育性转换的预测一般根据气象站发布的气温报告(150cm百叶箱温度)进行。本文以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为研究材料,提出以直接测量植株育性敏感部位的温度或其周围气温来监测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的方法,比大气温度预测法更直接和准确。【方法】用不同类型温度及持续时间模拟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育性量化模型。【结果】以20cm高度处连续3d平均植株茎温或气温表示育性转换温度指标效果最好。以20cm连续3d平均茎温作为指标时,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上限温度为22.8℃,最适可育温度为22.5℃,育性转换下限温度为21.7℃。以20cm连续3d平均气温为指标时,培矮64S...
关键词:
温敏不育水稻 育性转换 植株温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远柱 唐平徕 杨文才 陈运泉 凌文彬
为选育低温钝感的早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从抗罗早与 5 6 90杂交后代中获得一不育株 ,通过自然和人工低温的增压选择 ,育成了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陆 1 8S.该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低于 2 3.5℃ ,在湖南稳定不育期达 90 d左右 .开花习性好 ,异交结实率达 5 0 % ,可育期自交结实率在 30 %以上 .具有广亲和性 ,一般配合力强 .农艺性状好 ,米质优 ,耐寒性好 ,中抗稻瘟病 .用其选配的早晚稻组合经参加省 (市 )区试 ,应用前景看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建诚 谢三刚 韩满仓 宋昱 宋广德
在西宁小麦“天然锈病圃”,辅以人工接种天然锈菌的条件下,杂交组合冬独1号/运83—2正反交F_2对条锈抗性显著不同。正交抗性分离,反交全部感病4级。3个冬独1号作母本的组合,F_2抗条锈分离;3个冬独1号作父本的组合,F_2全部感病4级。表明冬独1号的抗条锈性具有显著的细胞质遗传特点。对冬独1号/津丰1号F_2抗条锈分离研究结果是,其抗感比经X~2测验符合孟德尔一对显性基因3:1的分离规律(P>0.8)。其互作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规律。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核质互作 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侍守佩 王志 黄廷友 褚旭东 彭涛 叶盛 刘定友 项祖芬 石军
研究了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绵9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转换规律。通过4月11日至7月10日共19期的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绵9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7月5日抽穗即表现不育,9月10日以后开始转可育;稳定不育期65d左右;在可育期内的9月20日左右抽穗结实最高,产量可达5.869t/hm2。
关键词:
绵9S 核不育系 自然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