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0)
2023(7519)
2022(6339)
2021(5641)
2020(4542)
2019(10298)
2018(10132)
2017(18649)
2016(10499)
2015(11859)
2014(11696)
2013(11772)
2012(11697)
2011(11004)
2010(11172)
2009(10210)
2008(9979)
2007(9211)
2006(8457)
2005(8121)
作者
(36047)
(30130)
(29882)
(28111)
(19492)
(14742)
(13462)
(11781)
(11703)
(11078)
(10410)
(10167)
(10156)
(9897)
(9863)
(9257)
(9256)
(9015)
(8933)
(8869)
(7879)
(7843)
(7617)
(7061)
(7015)
(6857)
(6802)
(6683)
(6478)
(6225)
学科
(46978)
经济(46930)
(23941)
管理(23419)
地方(17731)
中国(17325)
(16080)
企业(16080)
(15860)
(12225)
业经(11904)
方法(11568)
农业(11120)
地方经济(9873)
(9841)
金融(9838)
(9597)
数学(9402)
数学方法(9283)
(9057)
银行(9017)
(8902)
(8843)
(7990)
贸易(7979)
环境(7778)
(7733)
(7615)
发展(7176)
(7152)
机构
学院(154438)
大学(153063)
研究(67189)
(58798)
经济(57327)
中国(49868)
管理(48163)
科学(45097)
(41330)
理学(39406)
理学院(38732)
(38080)
管理学(37851)
管理学院(37592)
(35805)
研究所(34450)
农业(32587)
中心(29615)
业大(28637)
(27189)
(26370)
(25706)
(24224)
北京(23285)
(22434)
师范(22023)
(21766)
科学院(21583)
技术(20155)
农业大学(19711)
基金
项目(100084)
科学(75547)
研究(68955)
基金(68186)
(62850)
国家(62226)
科学基金(49726)
(42093)
社会(40810)
社会科(38389)
社会科学(38382)
(35868)
基金项目(35078)
自然(33077)
自然科(32224)
自然科学(32203)
自然科学基金(31620)
教育(30715)
(28827)
资助(28688)
编号(27353)
重点(23937)
成果(23697)
发展(22202)
课题(21853)
(21784)
计划(21368)
(20720)
(20483)
科技(20333)
期刊
(78231)
经济(78231)
研究(49665)
中国(42694)
(40412)
学报(35388)
科学(29088)
农业(27441)
大学(25042)
学学(23737)
教育(21131)
管理(20002)
(18833)
金融(18833)
(18426)
业经(14280)
(13989)
技术(12842)
经济研究(12050)
业大(10465)
问题(9924)
财经(9785)
(9154)
农业大学(9048)
(8494)
科技(8433)
世界(8300)
图书(8021)
(7645)
国际(7430)
共检索到261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莉  杨双昱  麻文建  周建华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四川中江核桃果园自然发病的核桃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回接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结合孢子形态学、ITS序列和gdp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分离得到6种真菌,回接只有菌株ZJ5能使核桃发病;孢子形态和多序列比较分析将菌株ZJ5鉴定为链格孢菌;调查明确了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核桃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并揭示了该病原菌的发病规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朝宇  王园秀  蒋军喜  欧阳慧  秦双林  黄婷  
【目的】鉴定江西省鄱阳县美国红枫褐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地调查该病害的发生时期和为害程度,对病害症状进行观察记载。随机采集30份不同发病阶段的病叶样品,采用PDA培养基按照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和菌种纯化。选择代表性菌株PM-1和PM-2作为供试菌株,用浓度为1×106个·m L-1的孢子悬浮液对美国红枫健康叶片进行刺伤接种,并对接种发病后病斑进行病菌再分离,以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将各分离菌株接种于PDA平板中央,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逐日观察测量菌落大小、颜色、形状、质地及产孢情况等性状。对自然发病寄主上着生的病菌和人工培养的病菌分别制作切片,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金梅  高贵田  谷留杰  孙翔宇  薛敏  耿鹏飞  雷玉山  
【目的】确定引起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选用常用的18种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为防治该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3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比对分析,3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应用BLASTn比对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致病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在10μg·mL-1含药PDA平板上,7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记祥  马良进  张立钦  毛胜凤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又名马褂木,属于木兰科鹅掌楸属,具有树干通直、生长迅速、木材用途广等特点,为世界珍贵的行道树和庭园观赏树种之一,现存资源稀少,被列入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国内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和云南等11个省(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璇  马良进  吕全  孟娴静  张星耀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特征,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3组。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3组菌株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其中B.dothidea为优势菌株,分离频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锐玲  谢甲涛  付艳萍  姜道宏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大小为(5.7~7.3)mm×(2.0~3.0)mm;根据病菌形态,确定该病原菌为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 Everh.)B.Sutton。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促进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旭  夏先全  姚革  顾勇  杜卫民  
烟草青枯病是四川烟草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川东南海拔1000 m以下的烤烟区,7~8月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病害严重,干旱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对四川各地烟草青枯病的19个分离菌进行了形态、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鉴定出两种生化型,即生化型III、IV。生化型III占73.7%。各生化型的分布不受地理条件限制。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各地的分离菌均为生理小种1号。烤烟品种云97、云98、RG11和RG17较抗病,红大、云85、云87较感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晴  叶思思  谢世莹  陈姿伊  叶百慧  杨国  郭天荣  莫亿伟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晴  叶思思  谢世莹  陈姿伊  叶百慧  杨国  郭天荣  莫亿伟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杰  牟宗娟  杨慧超  茅云翔  阎永伟  莫照兰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宋晓斌  张学武  马松涛  
本文分离和培养了猕猴桃根癌病的病原菌 ;研究和观察了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和病原菌的形态 ;调查了猕猴桃根癌病的发生与树龄、土壤、品种和管理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猕猴桃根癌病的病原菌为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病害在碱性和粘重的土壤中发生严重 ,在酸性土壤中不发病。管理水平高的栽培园病害发生轻 ,管理水平低、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栽培园发生较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雍道敬  李保华  张延安  王彩霞  董向丽  郭长飞  
【目的】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褐斑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和2012年,将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分生孢子悬浮液分4—6次喷雾接种于富士苹果各龄期的叶片,接种后观测记录每个接种叶片第1个病斑出现的时间,每3 d观测一次,依此计算褐斑病在富士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接种期间用全自动气象站,每30 min记录接种苹果树附近的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结果】苹果褐斑病在富士苹果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23.8 d;最短潜育期为8—20 d,平均为13.6 d;显症历期为12—54 d,平均为31.3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文洁  王艳青  孙道旺  尹桂芳  王莉花  
【目的】研究明确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荞麦褐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孢子形态及分析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对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菌株S62R5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53 bp(登录号:KR002908.1),与稻黑孢菌菌株(登录号:EU529994.1)的同源性达100%。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PSA,最适菌丝生长温度25、28℃,致死温度为53℃,10 min;菌丝适宜生长的pH为5~9,最适pH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氯化铵。【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学宇  谭琳  张玉丹  杨艺帅  邓玉莲  任佐华  胡秋龙  
从湖南省武陵山区4个茶叶种植基地采集茶轮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theae)。以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病叶中筛选得到效果最佳的拮抗菌kc–6,抑菌率为79.8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析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继代培养稳定性以及对10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kc–6可使茶轮斑病病原菌菌丝萎缩变细,部分膨大;其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分别为72.73%、52.55%、3.03%;连续转接培养25次后的抑菌率仍保持70.33%;kc–6菌株对10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黄瓜枯萎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茭白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3.00%、80.00%、76.0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