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3)
- 2023(747)
- 2022(715)
- 2021(694)
- 2020(545)
- 2019(1061)
- 2018(1042)
- 2017(1411)
- 2016(1105)
- 2015(1244)
- 2014(1187)
- 2013(1232)
- 2012(1185)
- 2011(1156)
- 2010(1114)
- 2009(1017)
- 2008(994)
- 2007(954)
- 2006(791)
- 2005(703)
- 学科
- 学(2664)
- 害(2506)
- 虫(2333)
- 虫害(2084)
- 病虫(1948)
- 病虫害(1948)
- 防(1648)
- 防治(1519)
- 治(1516)
- 生物(1473)
- 及其(1293)
- 管理(1276)
- 业(1267)
- 药(1211)
- 济(1023)
- 经济(1021)
- 微(1018)
- 微生(1005)
- 微生物(1005)
- 病害(1005)
- 企(995)
- 企业(995)
- 水产(942)
- 生物学(916)
- 物(819)
- 微生物学(783)
- 各种(779)
- 鱼(729)
- 制(618)
- 类(607)
- 机构
- 大学(18200)
- 学院(18188)
- 农(12807)
- 农业(10487)
- 研究(9927)
- 科学(9776)
- 业大(7955)
- 所(7191)
- 农业大学(6836)
- 研究所(6804)
- 室(6249)
- 实验(6038)
- 业(5902)
- 实验室(5878)
- 省(5868)
- 重点(5492)
- 中国(5244)
- 科学院(4283)
- 京(4243)
- 技术(4232)
- 生物(4206)
- 中心(4023)
- 江(3388)
- 部(3279)
- 林(3221)
- 院(3121)
- 科技(3020)
- 植(2994)
- 农业科学(2892)
- 工程(2834)
共检索到25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雄 王琳莹 肖千文 蒲光兰 何汶椿
为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核桃炭疽病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发病叶片、果实和枝干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25种杀菌剂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病原菌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9个菌株,根据各菌株在PDA平板正反面的不同形态分为2类,分别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P51和P57作后续鉴定。2个菌株接种果实和叶片后发病率均为100%,病原重分离均得到接种的病原,其形态特征均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真菌相似;将2个菌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良庆 朱立武 衡伟 叶振风 刘刚 史苏湘
【目的】明确近年来严重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方法】对6个取自不同梨品种上的病果、病叶样本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单孢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采用常用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进行处理,观测其化学抑制效果。【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6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形态特征相似;用上述纯培养菌株接种于健康果实和叶片上,又引起与田间原标本相同的病害症状;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子骞 李敏 高兆银 王义 洪小雨 李春霞 胡美姣
【目的】为了明确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病原菌种类及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从海南采集番木瓜炭疽病病果,采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分离的炭疽菌中,得到2种强致病菌(代表菌株分别为C1和G1),其中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形态特征相似,G1菌株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形态特征相似。通过采用引物ITS1/ITS4对2个病原菌序列扩增并测序,将2个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capsici)同源性达到了99%,G1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的同源性同样达到99%。【结论】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对2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平均EC_(50)值仅为0.03μg/mL,其次为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4和0.11μg/mL,确定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由辣椒炭疽菌(C.capsici)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引起,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对番木瓜炭疽菌抑菌效果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慧云 段志豪 毛子翎 孙思 王军 单体江
[目的]为分离和鉴定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EC_(50)值的大小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结果]分离并鉴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不同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供试浓度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此外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19.74±1.79)、(55.92±5.34)μg/mL。[结论]首次确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并筛选出抑制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
关键词:
红楠 炭疽病 病原 药剂筛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敏 李庆萌 周陈平 邝瑞彬 杨护 黄炳雄 魏岳荣
【目的】明确广东省番木瓜果实疑似炭疽病病害的致病菌,并筛选防控该病害的适宜化学药剂,为番木瓜炭疽病的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番木瓜果园采集番木瓜果实水渍状炭疽病疑似病果,对番木瓜病果进行组织分离及致病性测定,利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果样品中分离出5个形态特征相似的菌株(C1~C5),随机选取C1作为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鉴定。致病性分析发现,番木瓜果实接种C1病原菌2 d即可表现出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从表现症状的部位可以重新分离到该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发现,C1初生菌丝为白色辐射状,随后变灰白色,菌丝体上覆盖着一些橘红色分生孢子盘;孢子梗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透明,单细胞,细胞壁光滑,两端圆,形状规则呈圆柱形,壁薄,内含物呈颗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13.2μm×5.1μm。这些形态学特征与短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C1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2)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序列与短孢炭疽菌(C. brevisporum)模式菌株BCC 38876对应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93%,98%和100%。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C1与短孢炭疽菌单独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发病特征明确了导致广东省番木瓜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短孢炭疽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8种杀菌剂中,45%咪鲜胺水乳剂对C1菌株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82 0 mg/L,其次为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EC_(50)分别为0.263 5和9.714 3 mg/L。【结论】在中国大陆首次鉴定了番木瓜果实炭疽病的致病菌短孢炭疽菌。45%咪鲜胺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番木瓜短孢炭疽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金梅 高贵田 谷留杰 孙翔宇 薛敏 耿鹏飞 雷玉山
【目的】确定引起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选用常用的18种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为防治该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3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比对分析,3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应用BLASTn比对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致病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在10μg·mL-1含药PDA平板上,7种...
关键词:
中华猕猴桃 褐斑病 链格孢 抑菌药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玲玲 朱原野 张盛培 李河
【目的】探讨油茶炭疽病复合病菌种类,筛选油茶炭疽病复合病菌的高效杀菌剂,为科学防治油茶炭疽病提供依据。【方法】从湖南、广西、广东、江苏,海南等地油茶成林采集炭疽病叶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通过复合侵染试验研究致病菌之间的关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啶氧菌酯,氟吡菌酰胺和啶酰菌胺对油茶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1)从106个油茶炭疽病病斑中分离获得186株致病菌,其中主要病原菌是炭疽属真菌130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18株,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28株,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4株,链格孢属真菌6株;分离出单一炭疽病菌的病斑55个,而能同时分离出炭疽病菌和其他致病菌的病斑有51个,其中同一个病斑能同时分离出同属不同种或不同属致病菌的病斑有51个,分离的不同病菌有7种组合方式:同属不同种炭疽菌、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链格孢属真菌两两组合以及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和链格孢属真菌3种菌的组合。2)将炭疽菌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属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同属不同种这3种分离率最多的组合方式致病菌回接到油茶上,发现炭疽病菌和其他致病菌复合接种的病斑显著大于只接同种病菌的病斑,表明油茶炭疽病斑中存在炭疽病菌与其他病原菌复合侵染协同增效的现象。3)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对炭疽菌属,拟盘多毛孢和新拟盘多毛孢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平均EC50在0.011~0.555μg·mL-1之间;其次是嘧菌酯和啶氧菌酯,这2种药剂对拟盘多毛孢和新拟盘多毛孢的室内毒力最强,平均EC50在0.007~0.020μg·mL-1之间,但对炭疽菌的抑制作用较差;而啶酰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油茶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致病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结论】油茶炭疽病斑中存在炭疽菌和其他病菌复合侵染现象,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防治油茶炭疽病复合侵染的主选药剂。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致病菌 复合侵染 药剂筛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晴 叶思思 谢世莹 陈姿伊 叶百慧 杨国 郭天荣 莫亿伟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晴 叶思思 谢世莹 陈姿伊 叶百慧 杨国 郭天荣 莫亿伟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江紫薇 陈选鹏 马恩耀 周劲松 冯冲 陈玉娥 周淑瑶 黄海波
【目的】明确黑老虎炭疽病原菌种类,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为黑老虎炭疽病的识别和大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广东省云浮市黑老虎炭疽病原菌进行分离,基于科赫法则确定其致病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进行生物学测定及不同药剂的室内毒力检测。【结果】通过对病叶分离纯化共获得6种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菌株A1进行形态鉴定以及ITS序列分析,确定黑老虎炭疽病原菌属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通过对菌株A1进行生物学测定,明确其以PDA培养基为最适生长培养基,以28 ℃为最适生长温度,以53 ℃水浴处理10 min为菌株致死条件,以pH 6.0为菌丝最适宜生长pH,以连续黑暗(暗24 h)为最适光照条件,以麦芽糖和酵母粉分别为最佳碳、氮源。同时,在福美双、溴菌腈、多菌灵和嘧菌酯4种供试药剂中,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佳,EC_(50)值为0.14 μg/mL;其次是福美双和溴菌腈,EC_(50)值分别为55.26和55.32 μg/mL,抑菌效果较好;嘧菌酯的EC_(50)值为791.95 μg/mL,EC_(50)值在100~1000 μg/mL,抑菌效果不明显。【结论】广东省云浮市黑老虎炭疽病原菌为炭疽菌属。多菌灵、福美双及溴菌腈对黑老虎炭疽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黑老虎炭疽病的候选田间防治药剂。
关键词:
黑老虎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室内毒力检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欢 韩帅 范中菡 陈庆华 胡容平 李洪浩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_(50)值相对最低,为19.18μg/mL,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结论】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80%乙蒜素乳油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本研究为丹参叶斑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冯晓晓 施斌 陈恩磊 王国荣 吴慧明 郑永利
该研究对2020年浙江设施栽培的番茄进行病害调查,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法、脂肪酸含量测定及16Sr RNA-gyr B-rpoB-rpo D四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并进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该研究表明番茄髓部坏死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设施大棚中易传播扩散;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等方法确认该病原菌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中生菌素对番茄髓部坏死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仅0.106 mg/L,是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