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26)
- 2023(9011)
- 2022(8105)
- 2021(7719)
- 2020(6456)
- 2019(15090)
- 2018(15140)
- 2017(29262)
- 2016(16067)
- 2015(18129)
- 2014(18094)
- 2013(17976)
- 2012(16356)
- 2011(14626)
- 2010(14281)
- 2009(12898)
- 2008(12276)
- 2007(10387)
- 2006(8934)
- 2005(7505)
- 学科
- 济(60194)
- 经济(60129)
- 管理(44282)
- 业(41995)
- 企(35244)
- 企业(35244)
- 方法(30438)
- 数学(26250)
- 数学方法(25940)
- 学(16146)
- 农(15937)
- 中国(14334)
- 财(14076)
- 业经(13186)
- 地方(12356)
- 农业(10737)
- 理论(10723)
- 和(10502)
- 贸(10248)
- 贸易(10244)
- 环境(10067)
- 易(9928)
- 技术(9884)
- 务(9371)
- 财务(9313)
- 财务管理(9299)
- 制(9194)
- 企业财务(8816)
- 教育(8699)
- 划(8540)
- 机构
- 大学(224906)
- 学院(223005)
- 管理(92249)
- 济(81365)
- 理学(80935)
- 理学院(80049)
- 经济(79446)
- 管理学(78592)
- 管理学院(78216)
- 研究(73525)
- 中国(51999)
- 科学(49729)
- 京(48279)
- 农(39181)
- 业大(37940)
- 所(37160)
- 财(35240)
- 研究所(34544)
- 中心(32822)
- 农业(31043)
- 江(30625)
- 北京(30245)
- 范(29597)
- 财经(29287)
- 师范(29283)
- 院(27135)
- 经(26670)
- 州(25488)
- 技术(24142)
- 师范大学(23818)
- 基金
- 项目(163031)
- 科学(126780)
- 基金(117482)
- 研究(116669)
- 家(103521)
- 国家(102693)
- 科学基金(87510)
- 社会(70548)
- 社会科(66709)
- 社会科学(66691)
- 省(64036)
- 基金项目(63899)
- 自然(59585)
- 自然科(58124)
- 自然科学(58110)
- 自然科学基金(57044)
- 划(54390)
- 教育(52841)
- 资助(48229)
- 编号(47936)
- 成果(37922)
- 重点(36249)
- 部(35150)
- 发(34161)
- 创(33865)
- 课题(32430)
- 科研(31645)
- 创新(31550)
- 计划(30669)
- 大学(30061)
共检索到306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仲锋 冯仲科
为了评定样地林木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利用方差--协方差传播律,导出平均断面积法、每木树高胸径法和径阶平均断面积法计算样地林木生物量的精度评定公式;应用实例,分析模型误差、树高误差和胸径误差对样地生物量的影响,并对3种计算样地林木生物量公式的精度进行比较.根据一尾叶桉林样地中90棵树木的分析结果,平均断面积法的精度为2.18%,每木法的精度为1.99%,径阶均值法的精度为1.89%.具体结论为:①样地林木生物量的精度可用公式进行评定;②每木法和径阶均值法计算的样地生物量精度较高,平均断面积法计算的样地生物量精度较低;③样地林木生物量的估算误差,主要受模型参数误差的影响,受树高和胸径误差的影响处次要...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方差-协方差传播律 精度评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仲科 刘永霞
为提高森林资源的监测质量、数量化森林生物量的测定精度,该文论述了采用经典方法进行森林生物量测定的误差来源:①样地抽样误差;②样地每木检尺误差;③标准木生物量的测定误差;④模型误差;⑤下木层和草本地被物生物量测量误差.然后广泛运用误差传播定律,分别对样地设置、生物量调查及生物量模型进行了相应的精度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理论验证,最终得出了采用经典方法调查森林生物量的误差为7.63%~14.56%的结论.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精度分析 监测 误差传播定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利虎 李凤日 贾炜玮
基于红松人工林生物量实测数据,研究立木总生物量与各分项生物量(树干、树根、树枝和树叶)分配特征,以及林木竞争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并建立红松人工林立木总量与各分项的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叶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树冠中、下层且在中、下层的分布无显著差异,枝生物量从上层到下层逐渐增加;林木竞争强度与胸径、树高、树冠比、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生物量呈显著幂函数关系,随着竞争强度的增大,胸径、树高、树冠比、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生物量均逐渐减小(P<0.05),而根茎比并不受林木竞争强度的影响;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有减小的趋势,树枝、树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有增大的趋势,树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
关键词:
红松 竞争强度 生物量分配 生物量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曾伟生 唐守正
以建立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为例,对模型的优度评价和精度分析进行专题研究。首先,在综合分析各种常用模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6项基本评价指标,并通过对2个树种的生物量模型进行评价,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然后,基于线性回归估计的基本假设及其置信区间计算公式,提出适合立木生物量模型预估的条件均值和单一预估值置信区间的估计方法,并确定2个树种生物量模型的置信区间;最后,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进行随机再抽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检验样本进行适用性检验的做法不可取,应该利用全部样本(不分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来建立模型,它能充分利用样本信息,使模型的预估误差最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少辉 刘广路 张群 冯慧想 宗亦尘 任海青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典型样方调查法对华北沙地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树冠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1 000株.hm-2、500株.hm-2、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27年生)的生物量分别为85.31 t.hm-2、102.60 t.hm-2、86.74 t.hm-2;生产力分别为3.16 t.hm-2.a-1、3.80 t.hm-2.a-1、3.21 t.hm-2.a-1,密度500株.hm-2为华北沙地小黑杨的合理密度。不同密度小黑杨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差异不明显,地上部分生物量在83%~86%之间,其中干57%~62%,枝1...
关键词:
小黑杨 生物量和生产力 密度 树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顺利 金铭 张学龙 李小燕 朱红 王旭春
以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多年封育区(封育20 a)、一年封育区、封育对比区(自然放牧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进行调查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封育样地的盖度与高度显著高于自然放牧区(P一年封育区(299.07 g/m2)>多年封育对比区(254.39 g/m2)>一年封育对比区(187.37 g/m2);地下生物量大小依次为多年封育区(2 906.90 g/m2)>一年封育区(2 587.26 g/m2)>多年封育对比区(2 378.93 g/m2)>一年封育对比区(2 029.17 g/m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汪金松 范秀华 范娟 张春雨 夏富才
用不同高度树干直径建立并比较臭冷杉各器官生物量方程,分析林木竞争对臭冷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臭冷杉不同高度树干直径中,胸径是预测各器官生物量的最可靠变量;利用不同高度树干直径建立各器官生物量方程均会高估小个体样木(直径≤10cm)的生物量,并且随着直径增大,预测误差也随之增大;臭冷杉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比值(T/R)与树木年龄、单株生物量、整株生物量年均生长率及树高年均生长率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竞争增强,臭冷杉树干生物量占单株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减小,枝叶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大,而粗根生物量比例则基本保持不变;胸径年均生长率、树高年均生长率及单株生物量年均生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季碧勇 陶吉兴 张国江 杜群 姚鸿文 徐军
为准确评估浙江省森林植被生物量,以2009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手野外调查数据为数据源,以样地为评估基本单元,采用单株生物量模型法(乔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杂竹,下木和灌木),单位面积生物量模型法(草本)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法(矮化乔木林、灌木经济林),测算了样地水平的森林植被生物量。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抽样统计方法,将样地水平微观数据转换到全省宏观尺度,评估了全省总体的森林植被生物量,提供了主要评估结果的估计精度和估计区间。结果显示:2009年,浙江省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37 010.732×104t。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乔木林群落为29 096.269×104t...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福平 王虎威 朱艺文 张枝枝 李肖娟
论文利用2013—2014年的MOD13Q1数据、草地地上生物量鲜重实测数据、多年降水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建立了祁连县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牧草鲜重的遥感监测模型以及不同季节放牧草场的理论载畜量模型,分析了天然草地草产量年内动态变化与载畜量平衡状况并对草畜调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指数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祁连县草地地上生物量鲜重,精度达到71%;年内牧草生长呈单峰曲线,7月草地可食产量达到峰值2 322.61 kg/hm2,12月最低,为702.06 kg/hm2;祁连县冷暖季平均可
关键词:
天然草地 生物量 草畜平衡 祁连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添 徐斌 杨秀春 金云翔 马海龙 李金亚 于海达
准确认识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碳库及其变化规律对研究区域碳循环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将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碳库的研究方法与结果概括如下:①当前草地生物量碳库的估算方法主要有4种:文献记录法、实地调查法、遥感—植被指数法和过程模型法等,而估算方法、采样标准与地下生物量估算是导致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②文献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的平均碳密度为223 g/m2,碳库为277TgC(1Tg=1012g);③采用遥感的估算结果表明,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碳库呈增加的趋势,总体处于碳汇状态;④影响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温度对生物量的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人为干扰也是影响草地生物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碳库的研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应从基础观测数据、遥感模型算法与碳—氮—水耦合过程模拟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查向浩 努热曼古丽·图尔荪 林宁 张胜楠 李有文
【目的】本文分析了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生物量动态规律。【方法】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地类型图,结合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区域19个采样点的生物量野外调查数据,对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生物量动态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单位面积生物量空间分布具有高度异质性,总生物量在83. 63~4782. 79 g·m-2之间波动,均值为1123. 14 g·m~(-2);地上生物量以灌木为主,草本生物量随海拔增高而显著增多(P 0. 05);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根冠比较大,灌木NPP占比为62. 92%,草地生物量和NPP均与降水具有显著相关性(P 0. 05)。降水是影响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因素。【结论】经纬度的变化、不同的海拔梯度、降水量大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生物量动态分布。
关键词:
喀什地区 温性荒漠类草地 生物量 动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福平 王虎威 朱艺文 张枝枝 李肖娟
论文利用2013—2014年的MOD13Q1数据、草地地上生物量鲜重实测数据、多年降水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建立了祁连县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牧草鲜重的遥感监测模型以及不同季节放牧草场的理论载畜量模型,分析了天然草地草产量年内动态变化与载畜量平衡状况并对草畜调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指数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祁连县草地地上生物量鲜重,精度达到71%;年内牧草生长呈单峰曲线,7月草地可食产量达到峰值2 322.61 kg/hm~2,12月最低,为702.06 kg/hm~2;祁连县冷暖季平均可食鲜草产量分别为1 728.14和1 604.70 kg/hm~2,年可食鲜草总量分别达到7.74×10~8和7.82×10~8kg;暖季、冷季和全年的理论载畜量分别为1.517 8、0.637 0和0.931 4羊单位/hm~2,暖季、冷季和全年的超载率分别为101.70%、261.19%和149.22%;保持现有的家畜数量,需在暖季草场和冷季草场分别补饲牧草0.36×10~8和7.17×10~8kg;保持现有草场,则暖季草场和冷季草场分别需要减6.68×10~4和53.64×10~4羊单位;暖季不进行补饲,冷季草场家畜在减少40%的情况下,依旧需要补饲1.17×10~8kg。
关键词:
天然草地 生物量 草畜平衡 祁连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辛晓平 张保辉 李刚 张宏斌 陈宝瑞 杨桂霞
论文结合草地生物量调查资料、对应时段NDVI数据,分析了1982—2003年不同时期我国草地生物量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末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增加或基本持平;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大面积范围内草地生物量降低,热性草丛、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下降幅度分别为10.86%、4.96%、4.86%、3.49%;90年代末期后,北方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上升到80年代的水平,南方草地生物量略有上升;1982—2003年草原区平均气温上升0.6~1.5℃,降雨量减少23.3%,草地生物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有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9),与...
关键词:
草地生物量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东 杨秀春 金云翔 徐斌
草地生物量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基础。为了系统梳理草地生物量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以Web of Science中1995–2020年的557篇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表论文的国家、机构和学科分布,以及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等角度分别进行可视化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遥感监测发文量随时间推移总体呈增长趋势;发文量排名前3的国家为美国、中国和德国;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多,且远超过其他机构;发表论文的学科以生态学、环境科学和遥感科学为主;从期刊被引用看,《Ecology》、《Oecologia》和《Global Change Biology》为被引频次前3的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植被、草原、气候变化、生态、地上生物量等为主要节点关键词;通过对热点关键词以及被引文献聚类结果分析,揭示新的遥感数据源和监测技术方法将会促进草地生物量遥感监测领域的迅速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泽清 刘琪璟 徐雯佳 李轩然 刘迎春
利用江西千烟洲地区2005年Landsat 5 TM遥感图像数据和同期野外调查获得的28个样方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各器官生物量数据,分析了植被指数、影像变换(主成分分析,缨帽变换)结果与森林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建立了光谱-植被指数与生物量多元回归模型。湿地松林各器官与遥感光谱、植被指数拟合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叶生物量>枝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树干生物量。通过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出湿地松林叶生物量平均为573 g.m-2,地上生物量平均为6 628 g.m-2,低于样地调查平均值。单一植被指数与生物量相关性较低,ND-VI并不适用于盖度较大的湿地松林;遥感影像经主成分分析...
关键词:
遥感 植被指数 森林 生物量 千烟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