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0)
- 2023(11074)
- 2022(9839)
- 2021(9331)
- 2020(7856)
- 2019(18174)
- 2018(18222)
- 2017(35452)
- 2016(19327)
- 2015(21404)
- 2014(21506)
- 2013(21316)
- 2012(19486)
- 2011(17400)
- 2010(17215)
- 2009(15545)
- 2008(15040)
- 2007(12958)
- 2006(11062)
- 2005(9545)
- 学科
- 济(72440)
- 经济(72354)
- 管理(56442)
- 业(52988)
- 企(46111)
- 企业(46111)
- 方法(36548)
- 数学(30371)
- 数学方法(30034)
- 财(19456)
- 农(17825)
- 中国(17789)
- 业经(17351)
- 学(17139)
- 制(15266)
- 理论(14190)
- 地方(13615)
- 银(13264)
- 银行(13226)
- 和(13210)
- 务(13193)
- 财务(13134)
- 财务管理(13104)
- 贸(12703)
- 贸易(12696)
- 融(12677)
- 金融(12676)
- 行(12610)
- 企业财务(12479)
- 易(12339)
- 机构
- 大学(268949)
- 学院(266127)
- 管理(108446)
- 济(99626)
- 经济(97322)
- 理学(94693)
- 理学院(93637)
- 管理学(91999)
- 管理学院(91519)
- 研究(85719)
- 中国(64005)
- 京(56807)
- 科学(55214)
- 财(46746)
- 所(42894)
- 农(42156)
- 业大(40953)
- 中心(39341)
- 研究所(39326)
- 财经(38330)
- 江(37165)
- 北京(35641)
- 经(35007)
- 范(34839)
- 师范(34503)
- 农业(33280)
- 院(31523)
- 州(30872)
- 财经大学(28925)
- 经济学(28875)
- 基金
- 项目(189013)
- 科学(148067)
- 基金(137534)
- 研究(136514)
- 家(120171)
- 国家(119171)
- 科学基金(102389)
- 社会(84719)
- 社会科(80107)
- 社会科学(80087)
- 基金项目(74065)
- 省(73275)
- 自然(68552)
- 自然科(66948)
- 自然科学(66933)
- 自然科学基金(65723)
- 教育(62333)
- 划(62177)
- 资助(56656)
- 编号(55540)
- 成果(44742)
- 重点(41624)
- 部(41583)
- 创(39058)
- 发(38733)
- 课题(37577)
- 科研(36704)
- 创新(36343)
- 教育部(35547)
- 大学(35273)
- 期刊
- 济(104635)
- 经济(104635)
- 研究(75953)
- 中国(47522)
- 学报(44791)
- 科学(40381)
- 管理(38574)
- 农(37535)
- 财(34933)
- 大学(33540)
- 学学(31639)
- 教育(29205)
- 农业(26534)
- 融(23714)
- 金融(23714)
- 技术(21361)
- 财经(18325)
- 业经(17454)
- 经济研究(16557)
- 经(15388)
- 图书(14508)
- 理论(14079)
- 业(13542)
- 科技(13406)
- 问题(13389)
- 实践(13203)
- 践(13203)
- 版(12469)
- 技术经济(11982)
- 现代(11802)
共检索到374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任海涛
政府、社会、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而治理校园欺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法治化"治理,法治化治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法律责任的设定。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校园欺凌"法律责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域外经验的介绍和对宏观治理策略的讨论层面,深入研究校园欺凌"应然法律责任"体系的成果鲜见。从我国立法和社会实践来看,现行立法对校园欺凌的责任追究呈现出"要么太重、要么太轻"的"两极化"趋势,这不利于对校园欺凌的有效治理。因此应当立足我国实际,探索构建校园欺凌"中间性罚则"的立法原则以及欺凌者及监护人的"中间性处罚"内容体系。这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也可以为未来立法提供有益参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焕灵
美国联邦层面的《民权法案》《1973年康复法案》《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残疾人教育法案》等法律和"正当程序条款""平等保护条款"等宪法条款已成为残疾学生提起校园欺凌学区法律责任诉讼的主要依据。美国法院在一系列相关案件的审理和裁决中,确立和完善了故意漠视、严重不当行为和适性教育等残疾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学区法律责任标准。然而,美国残疾学生法律救济的学区追责依然存在举证不能导致原告败诉、法律责任厘定困难、权利救济豁免权障碍以及权利审查标准高等一系列司法困境。
关键词:
残疾歧视 校园欺凌 学区 法律责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孟凡壮 俞伟
目前我国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初步建构了校园欺凌的松散型法律规制体系,但这一法律规制体系未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层级过低,校园欺凌预防机制不健全,报告机制和处理机制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展望未来,我国可在参考域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反校园欺凌法》,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进一步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理机制,强化校园欺凌的协同治理机制,在社会、政府、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以"学校"为轴心的防治校园欺凌的综合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曹冉 王琼 耿骞 凌翥
在社会信息化和大数据发展背景下,数据监护人才需求日益提高,数据监护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作者利用网络调研、文献调研和内容分析法,从社会背景、行业需求和技能要求三方面对数据监护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国外数据监护教育教学变革实践进行剖析和对比。结果认为:国内外数据监护人才需求已经明确,国外数据监护教育教学体系已趋于稳定,并从依托情报学专业课程形成数据监护课程内容、以硕士学位教育和认证教育为主要培养层次、充分利用合作培养方式、针对不同培养对象采用不同教学形式、组建优秀教师队伍并加强培训工作等方面,为我国今后开展数
关键词:
数据监护 人才需求 教育培养 教学变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诗雅 黄甫全
运用"多前因变量—多结果变量"框架,探讨积极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调节效应与抑制效应,以及消极情绪(压力、焦虑、倦怠、抑郁)在积极心理资本与欺凌问题之间的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来减少消极情绪,进而降低其欺凌行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通过拓展和建构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够发展其积极心理资本,进而抑制校园欺凌,同时增强教育满意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孟凡壮 俞伟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
关键词:
校园欺凌 立法规制 协同治理机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尚兆燕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独立董事队伍的扩大,其特殊身份引发的特别法律责任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证监会2001~2007年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处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针对法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如立法粗糙、执法不均衡、处罚方式单一、政策导向性强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独立董事 法律责任 公司治理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林杰
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校园欺凌的诉讼日益增多。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公立学校是否负有责任,在什么条件下负有责任,应该付什么样的责任成为美国各级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和巡回法院的三个判例进行分析:在格布泽案中,联邦最高法院采纳了实际知情和故意漠视的标准以确定学校是否负有责任;戴维斯案延用了实际知情和故意漠视两个要件,推动了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反校园欺凌的政策与程序;科瓦尔斯基案中,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新形式的代表,该案也提出学校的责任和权力边界的新问题,法院肯定
关键词:
美国 校园欺凌 诉讼 判例 学校责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邹红军 柳海民
本文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为分析样本,采用话语分析法,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博弈论等理论思想对该欺凌事件作"还原"分析。结果发现:欺凌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强力表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机制内涵,是一个以舆论为载体的社会心理聚合、意见表达螺旋上升、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具有负面诱导与潜藏网络欺凌危机的多主体动态博弈过程。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中的舆情演化,防止其带来次生伤害的可行之法在于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媒体协同治理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亮
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显示,美国对学生网络欺凌的规制以"实施手段以言语欺凌为主""实施时间和地点无限制"和"旁观者助长欺凌效应"等特征作为前提,规制的逻辑基础是学校对学生的言论规制权。在规制范围方面有限且适度,既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又要兼顾保障学生的言论自由;在规制模式方面,推行以社会共治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协同监管模式。
关键词:
学生 网络欺凌 言论自由 法律规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明 郭瑞迎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两个子库(SCI-E,SSCI)收录的2007-2016年有关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 Ⅲ、HistCite和Excel软件,采用引文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境外校园欺凌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地区分布、载文期刊名称与核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研究以美国为主,欧美国家占据研究的主导地位;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分布在美国和荷兰的大学,分别形成了以伊利诺伊大学等3所大学为中心的凝聚子群;研究热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晓 吴梦雪
本文运用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以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为逻辑起点,重新定义了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同时研究和分析了围观群体中的"助手""强化者""局外人"及"捍卫者"这四类围观者角色。发现虽然围观者在校园欺凌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由群体心理所控制的群体行为在产生和传导方面基本相似。同时,这些行为也会对校园欺凌产生消极影响。对此,研究围绕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行为机制提出了五项干预措施,以应对围观群体对校园欺凌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卜建华 潘云梦 张宗伟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且呈现出欺凌类型多样化、欺凌对象弱势性、欺凌行为残暴化、欺凌影响广泛化以及欺凌原因日益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是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个体因素,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家庭因素,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的社会因素。预防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建立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给予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积极开展学校安全教育,着力净化社会整体风气。通过学生自身、家庭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学生行为 心理分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鹏
校园欺凌作为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较大伤害,进而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基于福柯的"现在的历史"研究法,以小凯为个案,将其成人时期的三种行为特质与儿童时期发生的三个典型欺凌事件建立起某种联系,结果显示,力量的弱势是伴随受欺者的关键要素,成人的生活状态与儿童时期的受欺历史存在关联,受欺后的影响难以在成人后消除。建议加强校园欺凌与成人生活状态的相关性研究,同时应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加强对校园隐蔽时空的监管力度,关照成人后的行为干预。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儿童 成人 现在的历史 福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元发
出于意志薄弱的校园欺凌者,明知欺凌是错的,却由于强烈的情感和欲望阻断了理性的运用,从而无法使自己的实际行为与其理智判断相一致。欺凌者意志薄弱实质上是由于不明确的实践之知与不完善的品格导致的。具体表现为既知又无知,知善而不为善,在内在选择与外化行动之间出现链条断裂。化解意志薄弱所导致的欺凌行为应从理由化、品格化、德性与德行化入手。即培育实践之知,涵养品格之优,辅以情感和欲望的引导,使实践之知与品格和情感完全融合以使德性驻扎灵魂,通过习惯养成使道德原则被学生"持有并运用",从而在习惯化的教导中走向德行。
关键词:
意志薄弱 校园欺凌 德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