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83)
2023(16747)
2022(14407)
2021(13176)
2020(11541)
2019(26025)
2018(25712)
2017(48820)
2016(26986)
2015(30430)
2014(29964)
2013(29183)
2012(26810)
2011(24064)
2010(23965)
2009(22255)
2008(22256)
2007(19946)
2006(17110)
2005(15112)
作者
(80003)
(67142)
(67120)
(63679)
(42455)
(32330)
(30501)
(26323)
(25449)
(23949)
(22835)
(22651)
(21475)
(21011)
(20883)
(20844)
(20748)
(19929)
(19441)
(19369)
(16845)
(16440)
(16379)
(15332)
(15173)
(15002)
(14922)
(14895)
(13709)
(13435)
学科
(103036)
经济(102884)
管理(81539)
(75568)
(63490)
企业(63490)
方法(50888)
数学(44697)
数学方法(44108)
(31665)
(27739)
中国(25787)
(23601)
业经(23384)
(23244)
(20258)
财务(20202)
财务管理(20147)
(19984)
贸易(19978)
(19447)
企业财务(19117)
农业(18103)
(17589)
银行(17516)
地方(17454)
理论(16787)
(16540)
(16475)
金融(16468)
机构
大学(387051)
学院(385127)
(151903)
经济(148784)
管理(147668)
理学(128602)
理学院(127138)
研究(126636)
管理学(124616)
管理学院(123917)
中国(94535)
科学(81636)
(80267)
(72911)
(72130)
(64883)
业大(63517)
中心(59653)
研究所(59450)
农业(58028)
(57952)
财经(57790)
(52480)
北京(49024)
(48522)
师范(47842)
经济学(46836)
(45506)
(45329)
财经大学(43064)
基金
项目(267400)
科学(209729)
基金(195458)
研究(186638)
(173743)
国家(172349)
科学基金(146880)
社会(118718)
社会科(112555)
社会科学(112519)
(105170)
基金项目(103929)
自然(98294)
自然科(96091)
自然科学(96051)
自然科学基金(94374)
(89439)
教育(87260)
资助(79612)
编号(74239)
重点(60874)
成果(60103)
(58887)
(55913)
(55401)
科研(52611)
创新(52416)
计划(51314)
课题(51096)
教育部(50059)
期刊
(157939)
经济(157939)
研究(102585)
中国(71342)
学报(70273)
(64407)
科学(60853)
(58427)
管理(52315)
大学(52119)
学学(49623)
农业(43047)
教育(36959)
(32506)
金融(32506)
技术(32442)
财经(28618)
业经(25830)
经济研究(25371)
(24497)
(23069)
问题(21188)
(21030)
统计(18688)
业大(18355)
科技(18353)
技术经济(18015)
理论(17922)
图书(17440)
(17333)
共检索到549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纯槿  郅庭瑾  
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调查数据,本文重点考察我国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四省市校园欺凌状况,并与经合组织国家进行比较,进而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探查校园欺凌防治的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佳哲   生沁霖   姚继军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呈现低龄化倾向,精准防治城市小学流动儿童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大规模省级监测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和泛精确匹配模型等讨论了城市小学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结果显示:相较于本地儿童,城市小学流动儿童更容易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生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较于本地儿童,师生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由此,建议城市小学教师尤其班主任要更加关注流动儿童,与其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流动儿童家长也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减少流动儿童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尤其言语和关系欺凌的风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  吴梦雪  
在当前校园欺凌的研究中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对象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此,将研究视角锁定到中等职业学校,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对校园欺凌的行为特点和群体差异进行解析。调研结果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检出率不高,校园欺凌在其行为本身、学生及学生家庭方面均存在欺凌易发的特征。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关注易发欺凌群体,针对群体特性有区别地实施早期干预;立足中职学校,探索基于职校的"反校园欺凌"综合防治策略;树立反欺凌共识,形成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的欺凌防治共同体。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韩蕊  石艳  
为提升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循证实践的研究思路引入其2019年所发布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报告之中,形成了一种基于循证实践的、三角循环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模型。该模型以大样本的调查证据、区域性的研究性证据以及典型的实践性证据这三类证据为基础,以提升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性为根本目标,涵盖证据获取、证据分析和证据应用三个环节。基于三角循环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模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出全球校园欺凌防治的"最佳证据"——校园欺凌防治的9个有效要素,为全球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有效证据。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罗丽君   蒙琪缘   赵玉芳  
校园欺凌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的显著预测因素,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关键阵地,而教师扮演着预防者与干预者的双重角色。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能否降低欺凌行为,又是如何影响校园欺凌的?研究者尝试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探究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以及学校归属感、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对1,077名中学生的调查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教师公正性越高,学生实施校园欺凌的可能性越低,感知教师公正性对校园欺凌的影响通过学校归属感(情感)与道德推脱(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得以实现。校园欺凌实际上是一种恃强凌弱的不公正、不道德的群体过程,学校归属感使得学生愿意遵守校规班纪等指令性规范,但是当感知具有群体原型领导者特征的教师不公正时,学生会将其作为描述性规范的标准,而将不公正辩护为群体内的普遍行为,激活将责任归咎于权威或强调群体决策的道德推脱机制进而实施校园欺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林芹  
学生欺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本文主要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学生欺凌问题,首先介绍学生欺凌的普遍性与发生特点,其次阐释学生欺凌的个体心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包括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因素、校园与班级环境、教师认知信念与态度、同伴过程等,最后提出学生欺凌防治的启示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克松  沈家乐  杨磊  
全面而深入地调查我国中职校园欺凌问题对于营造安全稳定的中职校园环境、保障广大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全国12个省48所中职学校8208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的实证调查,揭示了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实然状况,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和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使用广义阶层线性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学生及学校层面主要因素对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频率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职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属于正常水平,中职校园欺凌以"隐性欺凌"行为为主,中职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因素影响,班级氛围对中职校园欺凌有较强的干预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晓  吴梦雪  
本文运用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以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为逻辑起点,重新定义了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同时研究和分析了围观群体中的"助手""强化者""局外人"及"捍卫者"这四类围观者角色。发现虽然围观者在校园欺凌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由群体心理所控制的群体行为在产生和传导方面基本相似。同时,这些行为也会对校园欺凌产生消极影响。对此,研究围绕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行为机制提出了五项干预措施,以应对围观群体对校园欺凌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卜建华  潘云梦  张宗伟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且呈现出欺凌类型多样化、欺凌对象弱势性、欺凌行为残暴化、欺凌影响广泛化以及欺凌原因日益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是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个体因素,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家庭因素,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的社会因素。预防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建立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给予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积极开展学校安全教育,着力净化社会整体风气。通过学生自身、家庭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菲  
校园欺凌是青少年同辈群体关系失序的表现。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很多,其中欺凌者的道德缺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致因。欺凌者通常持有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情感冷漠。友爱是重要的人际交往伦理,它以善意为起点,以共同生活为路径,以平等为基本原则,内含了人的是非观、他者意识和包容品质。这对于防治校园欺凌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育世界中友爱伦理的培育,应该成为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德育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吴梦雪  刘晓  
如何减少青少年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是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研究以职业学校学生在欺凌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校园欺凌的性别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校园欺凌的成因""校园欺凌的形式""校园欺凌的应对方式""校园欺凌的时间、地点"以及"校园欺凌的手段"这六个欺凌维度上均存在性别间的差异。据此,学校应根据学生性别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治对策,并通过"双性化"教育和积极组织联谊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健康的交际理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会会  
教师是预防、干预校园欺凌的关键力量与能动主体,其参与之于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生态系统模型和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作为理论框架与编码依据,分析了教师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和实际参与欺凌治理的现状,发现教师的知行困惑为:认知"止于文本"而应对现实情境中各类欺凌的能力不足,身处学校场域与执行一线而感到角色"不堪重负",因正式制度舞台中既有规则对权能的框束而选择参与"浅尝辄止",受非正式制度舞台中家庭与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而认为合作"有心乏力"。为打通教师欺凌认知与防治行动的藩篱,可提供直接与间接支持增强教师知能对全面反欺凌的适应性;细化实体与程序规定为教师设置明确、恰切的反欺凌角色;加快建立教育惩戒制度,赋予教师参与校园欺凌治理所需的权力;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规则,优化"家-校-社"合作的合法性逻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邹红军  柳海民  
本文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为分析样本,采用话语分析法,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博弈论等理论思想对该欺凌事件作"还原"分析。结果发现:欺凌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强力表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机制内涵,是一个以舆论为载体的社会心理聚合、意见表达螺旋上升、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具有负面诱导与潜藏网络欺凌危机的多主体动态博弈过程。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中的舆情演化,防止其带来次生伤害的可行之法在于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媒体协同治理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梨  王曦影  
近年来,农村学校的欺凌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关注,然而鲜有研究探讨农村青少年同伴群体文化、校园欺凌行为以及底层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一所农村学校初中师生的深度访谈发现:农村青少年分化为"混团伙"与"守规矩"两类同伴群体,推崇反学校文化的"混团伙"以欺负群内的"小弟"为乐,更以欺凌学业成绩不佳的"守规矩"的青少年为荣;学业优秀的"守规矩"的青少年常常可以获得来自教师和学校的保护,进而免于遭受校园欺凌。农村中学的校园欺凌现象与同伴群体文化生产过程有关,同时受到农村学校资源不足和分层教学制度的影响。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现象体现了同伴群体文化生产与学校教育制度交织下的"权力不对等"被不断地强化,从而进一步阻碍了部分底层青少年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罗鸣  
治理校园欺凌专项政策的相继出台表明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日益重视。但目前的相关政策缺乏性别视角,使得校园性别欺凌的受害者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这部分是因为关注青少年学生性与性别身份和身心健康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屈指可数,从而缺乏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依据。因此,本文以性与性别少数学生这一典型易感群体为例,来讨论校园性别欺凌与校园安全、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基于2070份来自全国在校生的网络问卷数据,本文发现,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性与性别少数学生,较之未遭受欺凌的性与性别少数同伴,有着更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更高水平的风险行为。校园欺凌主要通过"身份疑虑"发生作用,校园环境与身份差异性会对校园欺凌实际产生的负面影响产生调节效应。这些发现提示我们,性与性别教育、完善学校预防和治理欺凌制度等是塑造友善安全校园不可或缺的元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