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65)
- 2023(4510)
- 2022(3875)
- 2021(3629)
- 2020(3308)
- 2019(6337)
- 2018(6108)
- 2017(11618)
- 2016(6715)
- 2015(7155)
- 2014(7166)
- 2013(7109)
- 2012(6888)
- 2011(6381)
- 2010(6438)
- 2009(5898)
- 2008(6044)
- 2007(5406)
- 2006(4676)
- 2005(4316)
- 学科
- 济(23468)
- 经济(23430)
- 业(17028)
- 管理(16378)
- 企(13684)
- 企业(13684)
- 方法(11485)
- 数学(9843)
- 学(9782)
- 数学方法(9666)
- 财(6814)
- 农(6258)
- 中国(6070)
- 融(5138)
- 金融(5135)
- 制(5121)
- 银(5048)
- 银行(5017)
- 行(4815)
- 业经(4640)
- 务(4557)
- 财务(4550)
- 财务管理(4541)
- 企业财务(4426)
- 理论(4404)
- 技术(4224)
- 农业(4139)
- 贸(4006)
- 贸易(4005)
- 易(3886)
- 机构
- 大学(104089)
- 学院(101648)
- 研究(41241)
- 济(36048)
- 经济(35225)
- 管理(32514)
- 科学(30214)
- 理学(28670)
- 中国(28566)
- 农(28302)
- 理学院(28140)
- 管理学(27301)
- 管理学院(27115)
- 所(23674)
- 农业(22916)
- 京(22284)
- 研究所(22204)
- 业大(20956)
- 财(17694)
- 中心(17462)
- 江(15602)
- 农业大学(14781)
- 院(14458)
- 财经(14443)
- 室(14095)
- 范(13823)
- 省(13757)
- 师范(13536)
- 科学院(13410)
- 北京(13343)
- 基金
- 项目(73858)
- 科学(57057)
- 基金(54920)
- 家(51669)
- 国家(51313)
- 研究(45573)
- 科学基金(41920)
- 自然(30302)
- 自然科(29676)
- 自然科学(29654)
- 自然科学基金(29145)
- 省(28899)
- 基金项目(28712)
- 社会(28185)
- 社会科(26685)
- 社会科学(26675)
- 划(25504)
- 资助(22945)
- 教育(21128)
- 重点(17779)
- 计划(16993)
- 部(15962)
- 编号(15573)
- 科技(15459)
- 创(15341)
- 发(15271)
- 科研(15027)
- 创新(14522)
- 业(13631)
- 成果(13575)
共检索到144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朴春根 李永 Lee Sanghyun Kim Kyunghee Lee Seungkyu 郭民伟
为获取栗疫病生物防治的基础信息,本研究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天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形成能力等培养特性,从韩国国立山林科学院树木病理研究室保藏的60个栗疫病菌菌株中筛选了2个弱致病力菌株,进行dsRNA检测、弱致病力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间的细胞融合试验。结果表明:2个弱致病力菌株(KCP-135和KCP-136)中均检测到了dsRNA,弱毒性菌株KCP-22和其他19个强毒性菌株之间的菌落形成明显的隔离带并沿着隔离带产生分生孢子,没有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而弱毒性菌株KCP-22和强毒性菌株KCP-9之间的菌落则呈现了显著的细胞融合现象,而且其细胞融合菌株的培养特性和转化dsRNA数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而勋 王克荣 陆家云
研究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弱毒力现象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弱毒力菌株防治栗疫病,为此必须更多地了解弱毒力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性状以及环境因素对弱毒力菌株扩散的影响等。研究表明,栗疫病菌的弱毒力菌株与毒力菌株在许多生物学性状上均存在差异,如菌落形态、菌落颜色、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等。目前,两类菌株在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作者试图通过研究毒力和弱毒力菌株对高温和紫外线的耐受力以及对化学试剂的敏感性,了解其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涛 华朝晖 林少波 兰春能 许利强 乔广行 邓清超 燕娜娜 王克荣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将含病毒菌株与具单个vic基因座位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10 d后调查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结果表明,相同vic基因型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为100%;在1个vic座位上的基因不同通常会降低病毒的传递率,在vic-Cc座位上基因差异菌株间的病毒平均传递率为85.93%,而在vic-Dd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病毒的平均传递率仅为10.30%,在vic-Aa、vic-Bb座位上基因不同的菌株间病毒平均传递率分别为4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静思 王伟伟 单慧 杨洋 李灿辉 唐唯
【目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重要病害病原,前期研究表明,有性生殖的发生是群体结构变异的重要手段。【方法】在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晚疫病菌,分离纯化19株,其中A2交配型15株,是优势群体,A1A2交配型2株,A1交配型1株,自育型(SF) 1株;对来自不同寄主品种、不同交配型的4株菌株进行有性生殖诱导,以及对有性后代进行毒性测定。【结果】确定了3对卵孢子产生较多的亲本组合;采用改良的卵孢子萌发诱导方法得到的卵孢子有性后代菌株30株,卵孢子萌发率达6%。在有性后代群体中Avr-blb1无毒基因序列发生了多态性分离,其中亲本组合1、组合2和组合3的有性生殖后代序列多态性系数分别为0. 013,0. 010和0. 002;通过对马铃薯栽培品种合作88的毒性验证,发现组合1和组合3后代均有毒性分离现象。【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了有性生殖发生导致的无毒基因序列多样性对病原菌的毒性变异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晚疫病菌 有性生殖 无毒基因 致病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广行 丁平 李涛 王克荣
为了验证营养体不亲和性导致细胞凋亡的假说,对栗疫病菌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的降解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变化,测定了融合细胞的活性氧产生、脂肪粒积累以及进行了融合细胞死活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群菌株的孢子混合涂板,孵育后经历萌发、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DNA梯状条带,这一特征为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新的证据;细胞学上可观察到不亲和性菌株融合细胞细胞核降解、活性氧产生减少、脂肪粒积累增多及融合细胞死亡,这些特征与细胞凋亡的特征相似。
关键词:
栗疫病菌 营养体不亲和 程序性细胞死亡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秦健 袁高庆 王雅 谢慧婷 范腕腕 黎起秦 林纬
分别以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巨大芽孢杆菌B196菌株发酵滤液对1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7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发现该滤液抑菌谱较广,对供试的所有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其中8种真菌的抑菌率在80%以上;对6种供试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达到27.67 mm。以水稻纹枯病菌为指示菌,测定了B196菌株发酵滤液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蛋白酶稳定性及紫外线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滤液在pH 2~8条件下抑菌活性没有明显变化;经121℃处理20 min,抑菌活性为原有活性78.43%;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均稳定,但对木瓜蛋白酶敏感;对紫外线稳定,在处理4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欢 丛斌 董辉 钱海涛
以亚洲玉米螟作为供试昆虫,利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筛选高毒力菌株并对其抗逆性进行了研究。筛选获得2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高胃毒活性的共生菌菌株-X.sp.5-5B和24-6R,对其抗逆性的研究结果表明,50℃处理10min及18W紫外灯照射60min对高毒力菌株的杀虫活性无明显影响。利用生物测定对28个线虫品系的152株共生菌进行了评价,其中共生菌品系5的杀虫活性最高,而且高毒力共生菌菌株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共生菌 紫外线,杀虫活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斌 陈传远 钟杰 高必达
应用纤维素吸附法对60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真菌病毒筛选,发现14个菌株含有ds RNA病毒。对带毒菌株GD45通过利巴韦林–高温结合方法得到衍生脱毒菌株GD45–4,与带毒菌株相比,其菌丝更为饱满、菌丝较直,在PDA平板上菌落形态显得更为蓬松,颜色偏白。推测菌株GD45 ds RNA病毒消除后会对其表现型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
稻瘟病菌 dsRNA 弱毒菌株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克荣 周而勋 陆家云
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交配型王克荣周而勋陆家云(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THEMATINGTYPESOFCRYPHONECTRIAPARASITICAINEASTCHINAWangKerong,Zhou...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解宇洁 薛婧 姜晓东 殷辉 赵晓军 冯铸 李新凤
为筛选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和评价8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藜麦霜霉病菌胁迫下的表达稳定性,并通过对CqSGAT基因进行表达分析,进一步验证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结果均显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稳定性较好的内参基因为CqEF-1a、CqMON1和CqRPS18;geNorm软件分析结果显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最适候选内参基因为CqEF-1a和CqRPS18;以CqSGAT为目标基因对候选内参基因进行验证,发现CqMON1不适合作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的内参基因。综上,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的最适内参基因为CqEF-1a和CqRPS18。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解宇洁 薛婧 姜晓东 殷辉 赵晓军 冯铸 李新凤
【目的】筛选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深入开展藜麦抗霜霉病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和评价8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藜麦霜霉病菌胁迫下的表达稳定性,并通过对CqSGAT基因表达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结果均显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稳定性较好的内参基因为CqEF-1a、CqMON1和CqRPS18;geNorm软件分析结果显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最适候选内参基因为CqEF-1a和CqRPS18;以CqSGAT为目标基因对候选内参基因进行验证,发现CqMON1不适合作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的内参基因。【结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的最适内参基因为CqEF-1a和CqRPS18。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国英 于大胜 李桂菊 费甫华
对冰箱斜面保存的0、Ⅱ、Ⅳ致病型模式株与其后代单菌落子株致病力的比较,并测定0、Ⅱ、Ⅳ型模式株两两混配液的致病力和观察22个菌株在中茬和晚茬的致病型鉴别品种上致病力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采取病叶段沙培,在切口取菌胶的方式分离所得菌株是含不同毒力细胞的混合体,其毒力差异是由各细胞间的组成比和互作关系决定的;用这样的菌株划分出的致病型,实际是病菌不同毒力细胞在一定生态条件下的组成比和互作关系的表型反应,即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结构的反应;鉴于致病型代表菌株是不同毒性细胞的混合体,不同的生态条件,必然会导致其组成比的变异,所以菌株毒力的变异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关键词:
稻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毒力变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雯龙 付岗 潘连富 晏卫红
以1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拮抗链霉菌S417发酵液的抑菌谱;以采后香蕉炭疽病菌为指示菌,管碟法测定发酵液经不同理化因子处理后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链霉菌S417发酵液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香蕉炭疽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等5种真菌的抑制率在82.53%~69.63%之间,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菌株。120℃处理20 min,发酵液仍有较强抑菌活性;紫外线照射25 min,对发酵液抑菌活性无显著影响;阳光照射4 h,抑菌活性丧失;发酵液对酸碱稳定,在pH值6.0时活性最强。
关键词:
微白黄链霉菌 发酵液 抗真菌活性 稳定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迪 朱峰 鲁旭鹏 王媛媛 朱晓峰 段玉玺 陈立杰
杀线虫真菌Simplicillium chinenSe菌株Snef5分离自柞蚕茧蛹体内,其发酵液对多种线虫均具有较高的致死作用。为筛选对南方根结线虫强毒与弱毒的菌株,采用紫外照射、硫酸二乙酯处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等3种诱变方法对菌株Snef5进行诱变育种,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8株强毒菌株,3株弱毒菌株。复筛后获得毒力稳定的菌株共4株,包括强毒菌株uV-17和uV-18,弱毒菌株uV-15和T-25,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诱变处理效果最佳。诱变菌株uV-17、uV-18、uV-15和T-25的获得,为将来对杀线虫活性基因簇进行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文科 郑成江 李金贡
研究结果显示,用5×109到10×109禽霍乱克隆89弱毒活菌苗肌注53日龄到12月龄蛋鸡、肉鸡是安全的。将菌苗回归本动物鸡体13代次,逐渐加大传代剂量,菌苗毒力不但不增强,反而越来越弱,从第7代开始临床无反应,从11代开始,肌注部位无炎症反应,说明克隆89菌苗毒力安全稳定,不会出现毒力增强的返祖现象,通过110万羽鸡中试,在本病流行季节前一次肌注免疫,即有效控制病情。对暴发本病的鸡、鸭群,早期紧急接种,2天稳定疫情,3至5天死亡停止。
关键词:
禽霍乱,毒力,安全性,稳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