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98)
2023(3978)
2022(3510)
2021(3209)
2020(2707)
2019(6018)
2018(5895)
2017(10633)
2016(6065)
2015(6745)
2014(6711)
2013(6586)
2012(5851)
2011(5463)
2010(5517)
2009(4988)
2008(4836)
2007(4332)
2006(3979)
2005(3424)
作者
(20858)
(17477)
(17392)
(16460)
(10675)
(8375)
(7751)
(6765)
(6522)
(6176)
(6097)
(5916)
(5750)
(5485)
(5434)
(5413)
(5358)
(5194)
(4947)
(4894)
(4523)
(4393)
(4168)
(3940)
(3905)
(3799)
(3779)
(3766)
(3623)
(3506)
学科
(21510)
经济(21503)
管理(16130)
(11718)
方法(10102)
(9293)
环境(9277)
数学(8794)
数学方法(8684)
(8360)
企业(8360)
(7515)
生态(6755)
农业(5187)
业经(5008)
(4809)
中国(4784)
地方(4650)
资源(4609)
(4163)
(3799)
理论(3669)
(3518)
规划(3494)
环境规划(3413)
(3389)
贸易(3387)
(3338)
(3265)
(3251)
机构
大学(89365)
学院(89163)
研究(33367)
管理(30729)
(30071)
经济(29347)
理学(26514)
理学院(26133)
科学(25755)
管理学(25430)
管理学院(25294)
中国(23949)
(23585)
业大(21008)
(20520)
(18370)
农业(18202)
研究所(17255)
中心(15108)
(13836)
北京(13198)
(12896)
农业大学(12746)
(12153)
(12084)
师范(11873)
(11614)
(11468)
科学院(10856)
技术(10670)
基金
项目(67698)
科学(51463)
基金(48029)
(45361)
国家(45053)
研究(43111)
科学基金(36564)
(27534)
基金项目(26159)
自然(26074)
社会(25995)
自然科(25263)
自然科学(25252)
自然科学基金(24812)
社会科(24679)
社会科学(24672)
(23651)
资助(19469)
教育(19005)
重点(16103)
编号(15580)
计划(15264)
科技(14642)
(14633)
科研(13625)
(13250)
(13116)
创新(12354)
成果(11613)
课题(11561)
期刊
(33457)
经济(33457)
学报(24040)
(20216)
研究(19690)
科学(19401)
大学(17726)
学学(17110)
中国(16832)
农业(13842)
林业(10213)
管理(9426)
(7811)
业大(7617)
(7452)
技术(7300)
教育(7233)
资源(6845)
业经(6813)
科技(6484)
(6393)
农业大学(5366)
(5064)
金融(5064)
问题(4623)
自然(4452)
财经(4400)
生态(4296)
图书(4294)
经济研究(4183)
共检索到125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金林  吴春林  姜志林  许新建  
采用网袋法,对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凋落物分解残留率与时间的数学关系式,分析凋落物各组分的半衰期及失重率为95%的分解期。结果表明:细根、中根、落叶、枯枝和粗根的年失重速度分别为96 59%,69 62%,53 87%,48 53%和41 55%,细根、中根、枯枝、落叶和粗根磷的年释放率分别为92 52%,68 72%,50 50%,46 89%和39 06%。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温度、水分及微生物性状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图2表4参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谭芳林  
运用定位研究的方法 ,在福建惠安赤湖林场定期收集木麻黄林分的凋落物 ,开展凋落物分解试验 ,并研究了木麻黄防护林的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 :( 1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 2 0a和 7a林分的凋落物年产量分别为 1 3 973和 1 2 3 85t·hm- 2 a- 1 ;( 2 )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木麻黄凋落物的失重率随时间而变化 ,其相互关系可用方程式W =-0 0 3 2 6t3+0 5 465t2 +2 1 5 41t+0 865 7来表达 ;( 3 )在不同林龄林分中 ,2 0a林分凋落物及其各组分中养分元素的含量高于 7a林分 ;同一林分中 ,元素种类不同 ,它们在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雨鉴  宋娅丽  王克勤  郑兴蕊  潘禹  梁阳森  
[目的]研究氮(N)沉降下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氮磷释放和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情况,为揭示亚热带高海拔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未来大气N沉降的影响下养分循环的变化趋势提供参考。[方法]以滇中亚高山高山栎林(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利用尼龙网袋法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开展模拟N沉降下高山栎林凋落叶、凋落枝原位分解试验,设置4个N沉降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CK,N 0 g/(m~2·a))、低氮(LN,N 5 g/(m~2·a))、中氮(MN,N 15 g/(m~2·a))和高氮(HN,N 30 g/(m~2·a))。测定不同处理凋落叶、凋落枝C、N、P残留率的变化,并分析N沉降1年后凋落叶、凋落枝及土壤中C、N、P含量以及C/N、C/P、N/P的变化,最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凋落叶、凋落枝和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N沉降下,凋落叶、凋落枝的C、N、P释放模式分别为直接释放、富集-释放、缓慢释放,凋落叶C、N、P释放速率较凋落枝快。N沉降抑制了凋落物(叶、枝)中C、N、P的释放,与CK相比,N沉降1年后,凋落物C、N、P残留率分别增加了1.70%~10.15%,8.45%~23.96%,3.11%~15.78%。N沉降1年后,与CK相比,N沉降处理均增加了凋落物(叶、枝)和土壤中C、N、P含量,且对凋落物(叶、枝)C、N影响达显著水平;N沉降均降低了凋落物和土壤中C/N、C/P值,且对凋落物C/N影响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N沉降下,凋落叶和凋落枝C、N、P含量均与土壤中N、P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P对凋落物化学计量的影响较大,土壤N次之,土壤C则影响最小。[结论]在大气N沉降的背景下,滇中区域高山栎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N、P养分释放受到了抑制,土壤中的N、P含量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及养分释放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耿元波  史晶晶  
草原凋落物的分解是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其中植物营养元素的释放和累积对退化草场恢复的进程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凋落物自身的性质、外部环境因素(生物及非生物因子)、混合效应等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凋落物分解时植物营养元素的释放和累积两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对草原凋落物的分解及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现状。一般情况下,草原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自身的N、P、K等元素含量正相关,与C/N、C/P、木质素、纤维素等的比值或含量值负相关,而与周围环境中营养元素的组成及含量的关系不大。混合凋落物中不同种类凋落物的N、P含量及物种丰富度影响着非加性效应作用的效果。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总体趋势表现为分解初级阶段对N的积累,对P和K的释放,而对Na、Ca、Mg等营养元素来说,随物种和根茎叶等部位的不同规律也不一样。凋落物中各元素的含量、凋落物分解阶段、物种类型、非加性效应、土壤环境等都是影响其营养元素释放和累积的因素。据此,本文展望了草原凋落物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指出多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凋落物混合分解机制探究、某些大量及微量营养元素的释放和累积可能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重点。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施妍  陈芳清  
[目的]研究外来引进树种日本落叶松林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分解袋法分别对18年生和24年生日本落叶松林以及周围针阔混交林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日本落叶松纯林;24年生日本落叶松林>18年生日本落叶松林。其中不同林分的凋落物残留率与时间呈指数相关,凋落物年分解系数(K)也表现为针阔混交林(0.555 6)>24年生日本落叶松林(0.445 0)>18年生日本落叶松林(0.366 2)。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N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N比呈显著负相关,高的木质素含量对凋落物的分解有一定影响。C元素、K元素表现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頔  满秀玲  刘思琪  徐志鹏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凋落物在非生长季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寒温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及森林生产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寒温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白桦林、山杨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埋袋法进行分解试验,分析秋季、冬季和春季冻融期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变化。【结果】秋季是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养分释放最高的时期,4种林型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17.50%~30.60%之间,白桦林凋落物分解最快,兴安落叶松林分解最慢。冬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0.52%~5.12%之间,春季冻融期在3.12%~7.65%之间。非生长季白桦林分解最快,分解速率达1.37 g/(kg·d),兴安落叶松林最慢,为0.87 g/(kg·d)。4种林型秋季凋落物中C、P、K元素均处于释放状态,且释放率在17.45%~65.90%之间,其中白桦林C、P释放率最大,分别为28.14%、65.90%,山杨林K释放率最大为58.19%。冬季4种林型凋落物中C、P、K释放率大幅降低,N呈现累积状态,累积率在1.44%~51.54%之间。春季冻融期间,凋落物养分释放率有所回升,但不同林型受土壤温湿度影响,波动性较大。【结论】寒温带4种林型在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21.60%~42.37%之间,除山杨林N整体上呈现累积状态外,其他林型凋落物C、N、P、K元素均表现为释放,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元素C、P、K释放均以秋季为主,而N释放则以春季为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继德   杨雨春   申方圆   孟俊   杨立学  
【目的】研究落叶松属不同树种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特征,揭示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规律,对深入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意义重大,为落叶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同一生境下4种40年生的落叶松人工林(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网袋法进行分解实验。基于不同分解阶段,称量凋落物残留质量,测定凋落物中主要元素(C、N和P)和难降解成分(木质素、纤维素和缩合单宁)的含量,进而计算凋落物整体残留率、各分解阶段的质量损失率和养分释放率,建立Olson指数分解模型,分析树种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别明确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初始基质质量和养分释放率的关系。【结果】分解到90 d,日本落叶松林凋落物质量损失率显著高于华北落叶松林(P<0.05),质量损失贡献率最大,且其木质素和纤维素释放率显著高于长白落叶松林(P<0.05)。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初始C∶N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分解90~360 d,华北落叶松林凋落物质量损失率最高,质量损失贡献率最大,且其木质素释放率显著高于长白落叶松林(P<0.05)。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初始木质素含量和Lignin∶N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和木质素释放率呈较强正相关。分解360~450 d,长白落叶松林凋落物P和木质素释放率最高,缩合单宁释放率最低。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纤维素和缩合单宁释放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树种(P<0.05)。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C和纤维素释放率呈较强正相关,与P释放率呈较强负相关。4种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C、N元素、木质素和缩合单宁呈直接释放模式;P元素呈淋溶-富集-释放模式;纤维素呈淋溶-富集模式。【结论】凋落物初始N、木质素含量和C∶N比值及难降解成分释放率是影响其分解的重要因素。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最快,加快了养分循环,而华北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最慢,减缓了养分循环。这对落叶松属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巍伟  吕瑞恒  刘勇  陈晓  李国雷  
以不同间伐强度下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根据氮含量将凋落物分为不同类型,采用轮置分解法,探讨间伐强度和凋落物类型两因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凋落物氮释放年变化规律、氮净积累量和氮净释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一定间伐强度范围内,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氮含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在极轻度(I)、轻度(II)、中度(III)和强度(IV)间伐林下分别为(0.128±0.01)g、(0.210±0.02)g、(0.233±0.02)g和(0.125±0.01)g。2)凋落物类型影响凋落物氮释放年变化规律,其中低氮凋落物表现为"积累—释放—积累",而中氮和高氮凋落物大体上表现为"释放—积累—释放"。...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庄正  李艳娟  刘青青  于洋洋  刘博  刘爱琴  
为模拟杉木凋落物源低分子有机酸对杉木林下土壤中磷的活化和持续释放作用,采用化学浸提法,以外源有机酸(草酸、丙二酸、苹果酸、柠檬酸及其混合酸)和南方红壤为研究材料,设置不同浓度有机酸溶液处理,对南方红壤进行一次性浸提和多次连续浸提.结果表明:在一次性浸提条件下,各类有机酸对土壤磷释放量皆随浓度的上升而上升;2 mmol·L(-1)浓度处理下各类有机酸对土壤磷释放作用表现为混合酸>草酸≈柠檬酸>丙二酸>苹果酸;4、8 mmol·L(-1)浓度处理下各类有机酸对土壤磷释放作用表现为草酸≈混合酸>丙二酸≈柠檬酸>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目的】探讨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释放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凋落物分解与植物生长间的生态联系。【方法】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马尾松和柳杉及次生林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分解袋排除土壤动物的方法,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按照凋落物自然分解过程在不同物候期(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展叶期、叶片成熟期、盛叶期和叶衰期)研究去除和不去除土壤动物条件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浓度、释放率以及释放速率特征。【结果】在第1年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浓度在4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均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土壤动物提高了叶片成熟期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N浓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讯  赵久骞  张运林  
【目的】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物质库和维持土壤肥力的基础。虽然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凋落物分解的研究,但是针对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混合凋落物分解还未有研究,而森林凋落物能够为喀斯特丛峰洼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养分和营养元素,其主要是通过分解释放养分参与物质循环实现的,因此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情况对于该地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7个典型群落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收集7个群落下凋落物进行分解实验,并进行养分测定,包括有机碳、氮、磷含量测定,计算凋落物分解速率,建立分解速率模型。并分析不同分解时间下相同群落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以及相同分解时间下不同群落间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结果】1)7种群落的分解系数变化范围在0.043~0.073,分解t0.5为0.8~1.2 a,分解t0.95为3.4~5.7 a。2)有机碳在7个群落中均表现为释放。有机氮除了F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有机磷含量除了C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3)碳氮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碳磷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氮磷比在A、C、D群落为富集,在B、E、F、G群落为释放。【结论】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变化情况与林分类型、立地条件等差异显著,建立得到分解率与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对于该地区森林维持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讯  赵久骞  张运林  
【目的】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物质库和维持土壤肥力的基础。虽然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凋落物分解的研究,但是针对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混合凋落物分解还未有研究,而森林凋落物能够为喀斯特丛峰洼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养分和营养元素,其主要是通过分解释放养分参与物质循环实现的,因此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情况对于该地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7个典型群落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收集7个群落下凋落物进行分解实验,并进行养分测定,包括有机碳、氮、磷含量测定,计算凋落物分解速率,建立分解速率模型。并分析不同分解时间下相同群落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以及相同分解时间下不同群落间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结果】1)7种群落的分解系数变化范围在0.043~0.073,分解t_(0.5)为0.8~1.2 a,分解t0.95为3.4~5.7 a。2)有机碳在7个群落中均表现为释放。有机氮除了F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有机磷含量除了C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3)碳氮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碳磷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氮磷比在A、C、D群落为富集,在B、E、F、G群落为释放。【结论】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变化情况与林分类型、立地条件等差异显著,建立得到分解率与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对于该地区森林维持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英华  杨德付  张夫道  王建修  白秀兰  王兵  
2002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凋落袋法(5、1、1/300 mm)对北京九龙山栎树(Quercus liaotungensis)纯林和混交林(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 is)=2∶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两种林型98只分解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3 564只,隶属3门10纲19目,其中膜翅目(Hym enoptera)、啮虫目(Psocoptera)、双翅目(D iptera)、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form es)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混交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均大于栎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邹志广   张马啸   黄小艳   张新阳   李树斌   周丽丽  
[目的 ]研究升温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C)、氮(N)、磷(P)释放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杉木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特征。[方法 ]收集中龄林(18年生)、成熟林(30年生)和过熟林(42年生)3个发育阶段的杉木凋落叶,设置25、30和35℃3个温度梯度进行室内模拟分解试验。[结果 ](1)在264 d的分解周期内,各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C、N、P残留率总体表现为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元素残留率变化模式不同,C残留率表现为释放—富集—释放模式,N残留率表现为富集—释放模式,P残留率表现为释放—富集模式。(2)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成熟林与过熟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周转期在35℃处理下比25℃处理分别缩短了34.4%和16.9%,P周转期分别缩短了38.4%和43.8%。(3)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 N:P比总体呈波动变化,C:P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杉木凋落叶C:N、C:P、 N:P比变幅分别为9.32~39.0、949~2 194、32.7~153,升温处理在凋落叶分解过程总体上增大了C:P、 N:P,降低了C:N比。[结论 ]温度升高能够缩短成熟林、过熟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P的周转期,提高各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C:P、 N:P,说明杉木凋落叶分解明显受P限制,建议根据不同发育阶段杉木的生长需求,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易  曹雨虹  张艺帆  谢伟东  
[目的]分析我国南亚热带滨海沙地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养分动态及养分归还量,揭示南亚热带滨海沙地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方法]在广西防城港滨海沙地的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天然林、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天然林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3种林分类型中设置凋落物收集网和分解袋,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每月月底收取样品,对样品按叶、枝、花果和杂物进行分组,80℃烘干后测其质量及各组分C、N、P、K、Ca、Mg等养分元素的含量,对所测数据按需求经过整理计算后,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年凋落物量、各养分含量及其月动态变化、各养分的年归还量特征和月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组分各养分年归还量特征,最后对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的C、N、P、K、Ca、Mg含量,C/N、C/P、N/P以及C、N、P归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种林分类型年凋落物量表现为高山榕/假苹婆天然次生林>红磷蒲桃天然林>马占相思人工林,凋落物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大小均表现为C>Ca>N>K>Mg>P;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间除C、Mg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4种元素含量均差异显著(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