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06)
- 2023(2343)
- 2022(2005)
- 2021(1822)
- 2020(1597)
- 2019(3679)
- 2018(3507)
- 2017(6358)
- 2016(3670)
- 2015(4173)
- 2014(3971)
- 2013(4045)
- 2012(3960)
- 2011(3776)
- 2010(3678)
- 2009(3399)
- 2008(3338)
- 2007(3095)
- 2006(2735)
- 2005(2511)
- 学科
- 济(12656)
- 经济(12637)
- 管理(7580)
- 业(6999)
- 学(6668)
- 方法(5697)
- 企(5581)
- 企业(5581)
- 数学(4915)
- 数学方法(4820)
- 中国(3688)
- 农(3229)
- 财(2892)
- 制(2569)
- 水产(2485)
- 业经(2433)
- 地方(2313)
- 贸(2276)
- 贸易(2274)
- 农业(2202)
- 易(2190)
- 动物(2122)
- 理论(2105)
- 和(2048)
- 及其(2010)
- 融(1974)
- 金融(1972)
- 银(1834)
- 体(1817)
- 银行(1802)
- 机构
- 大学(57085)
- 学院(54646)
- 研究(26580)
- 科学(20738)
- 农(19245)
- 中国(18639)
- 济(18048)
- 经济(17593)
- 所(16102)
- 农业(15751)
- 管理(15143)
- 研究所(15027)
- 京(13903)
- 业大(13569)
- 理学(12911)
- 理学院(12668)
- 管理学(12067)
- 管理学院(11999)
- 中心(10890)
- 室(10738)
- 院(10052)
- 省(10033)
- 农业大学(9893)
- 实验(9889)
- 实验室(9507)
- 江(9243)
- 重点(9092)
- 业(9087)
- 北京(8854)
- 科学院(8703)
- 基金
- 项目(40484)
- 科学(30271)
- 家(29663)
- 国家(29469)
- 基金(29288)
- 科学基金(22835)
- 研究(21876)
- 自然(18417)
- 自然科(17998)
- 自然科学(17988)
- 自然科学基金(17675)
- 省(15773)
- 划(14927)
- 基金项目(14799)
- 资助(13352)
- 社会(11955)
- 社会科(11200)
- 社会科学(11195)
- 计划(11100)
- 科技(10559)
- 重点(10327)
- 教育(10064)
- 发(8805)
- 科研(8735)
- 专项(8440)
- 部(8282)
- 创(7916)
- 农(7865)
- 业(7719)
- 创新(7557)
共检索到86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孙虎山 王宜艳 王平 吴韶菊 孙修勤 李光友
采用AB PAS染色法显微观察和分析人工养殖 3龄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壳长 4 0~ 5 0mm)外套膜和鳃粘液细胞类型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粘液细胞分为 4种类型 ,Ⅰ型呈红色 ,Ⅱ型呈蓝色 ,Ⅲ型呈紫红色 ,Ⅳ型呈蓝紫色。不同部位 ,粘液细胞类型、密度及形态不同 ,这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外套膜边缘膜及生壳突起内、外表皮粘液细胞均以Ⅱ型为主 ,密度较小 ,形态主要为梨形、杯形、圆形 ,并多为大型细胞 ;中央膜内表皮以Ⅰ型和Ⅲ型较多 ,形态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外表皮只有Ⅱ型细胞分布 ;鳃轴表皮粘液细胞以Ⅰ型和Ⅲ型为多 ,形态为圆形、杯形或不规则形 ;鳃丝表皮粘液细胞多为...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外套膜 鳃 粘液细胞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宜艳 孙虎山 孙修勤 李光友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AB-PAS染色,对人工养殖的1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壳长35~40 mm)进行显微观察,发现海湾扇贝唇瓣、口唇、胃、肠、直肠、晶杆囊和肝脏中均有粘液细胞分布,其中,内唇瓣的内表皮和外唇瓣的外表皮粘液细胞数量较多,其中Ⅱ型(AB-PAS染色呈蓝色)最多,Ⅳ型(蓝紫色)次之,Ⅲ型(紫红色)较少,Ⅰ型(红色)极少;内唇瓣的外表皮和外唇瓣的内表皮粘液细胞仅在每一横褶的皱褶处集中分布,多为Ⅱ型,另有少量Ⅳ型。口唇粘液细胞较多,排列比较紧密,Ⅱ型最多,ⅣJ型次之。胃粘液细胞数量很少,均为Ⅱ型。肠粘液细胞(Ⅱ型)较多,在肠上皮细胞较薄的区域分布密集。直肠粘...
关键词:
海湾扇贝 消化系统 粘液细胞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许秀芹 王宜艳 孙虎山
用从胶州湾大规模死亡栉孔扇贝体内分离出来的球状病毒注射感染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分别于病毒感染后8 h、24 h、48 h、72 h和128 h取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了病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类型及死亡率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病毒感染的栉孔扇贝血细胞的体外吞噬和包囊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的扇贝血细胞各类型的比例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在24 h、48 h和72 h,实验组透明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呈逐渐升高趋势,在8 h、24 h、48 h、72 h,实验组大颗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在24 h、48 h、72 h和128 h,实验组血细胞的死...
关键词:
栉孔扇贝 球状病毒 血细胞 流式细胞术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永波 张杰 李向民
应用AB-PAS染色法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豹纹鳃棘鲈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的粘液细胞密度和类型均有差异,豹纹鳃棘鲈消化道粘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其中,食道粘液细胞以Ⅲ型为主,胃以Ⅰ型为主,幽门盲囊和肠以Ⅲ型为主,直肠以Ⅲ型和Ⅳ型为主;胃部粘液细胞分布密度最大,达(111.37±21.74)cell·mm~(-2),极显著高于消化道其它部分,直肠、幽门盲囊、肠的粘液细胞分布密度分别为(35.09±8.74)、(30.23±5.37)、(28.00±4.67)...
关键词:
豹纹鳃棘鲈 消化道 粘液细胞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学军 彭新亮 乔志刚
利用阿利新蓝(AB,pH=2.6)-过碘酸雪夫氏试剂(PAS)染色,对鲇(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部粘液细胞进行了分类、分布和分泌研究。结果显示:结合染色结果、细胞形态和粘液细胞分布特点,鲇皮肤和鳃部粘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5种类型;皮肤中有Ⅰ型和Ⅳ型2种粘液细胞分布,鳃部有Ⅰ型、Ⅱ型、Ⅲ型和Ⅴ型4种粘液细胞分布;腹部皮肤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1083个,其次为颌部皮肤,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802个,鳃丝部位密度最小,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208个;粘液细胞分泌方式有4种,Ⅰ型为全浆分泌,Ⅱ型为局部分泌,Ⅲ型为巨浆分泌,Ⅳ型为顶浆分泌。
关键词:
鲇 粘液细胞 皮肤 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忠 刘俊荣 田元勇
为探索采捕后活品虾夷扇贝品质变化与其肌肉蛋白质生理特性变化间的关联,本研究以虾夷扇贝2个可食部肌肉为研究对象,以肌原纤维蛋白ATPase活性为指标(Ca2+-ATPase,M g2+-ATPase),对扇贝肌原纤维蛋白(M f)的稳定性进行了系统探索。首先,分别提取闭壳肌肌原纤维(A-Mf)和外套膜肌原纤维(M-Mf);然后,考察了不同因素(离子强度I、p H、温度)对Mf的ATPase活性的影响规律;对A-Mf及M-Mf的稳定性进行了探索;进一步比较了闭壳肌和外套膜肌原纤维蛋白ATPase的失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虾夷扇贝闭壳肌与外套膜的Mf的理化性质相似,A-Mf与M-Mf的p I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云峰 刘卫东 高祥刚 李文姬 刘莹 傅立元 李宏俊 王健 鲍相渤 赫崇波
利用SMART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首次构建了健康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外套膜和肾脏2种组织的cDNA文库。2个文库容量分别为2.30×106CFU/mL和1.20×106CFU/mL,重组率均超过98%,平均插入片段长度均大于1kb,文库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将随机选取的4009个克隆进行5′端测序,得到3884个有效序列(外套膜923个,肾脏2961个),测序成功率96.9%。经过质量控制和拼接,共得到2007条单基因簇(Unigenes),包含363个序列重叠群(Contigs)和1644条单一序列(Singletons)。通过BLASTx和BLASTn搜...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维 魏守祥 李禹含 潘鲁青
采用匀浆、差速离心、镜检和标志酶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结果显示,经Hoechst33258染色,在匀浆2min对照组中,观察到大量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完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膜完整,荧光强度较高;在匀浆3、4、5 min实验组中,完整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且出现许多形态较小、荧光强度弱、轮廓模糊的细胞碎片。通过血球计数板法得到的细胞破碎结果与上述染色结果一致,随着匀浆时间(2~5 min)的增加,细胞破碎率升高,当匀浆时间达到5 min时,细胞破碎率升至94.24%。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分离组分(S2、C2、C4、S5和C5),镜检发现,C2组分荧光强度最强,荧光颗粒数目多,而其他组分荧光强度弱,且基本观察不到荧光颗粒。由此推测,细胞核主要存在于C2组分中;同时,细胞膜(5’-核苷酸酶)、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质(乳酸脱氢酶)和微粒体(葡萄糖-6-磷酸酶)标志酶活力在其他亚细胞组分中有少量检出,但它们在S2、C4、S5和C5组分中的的标志酶活性比例较高(分别为63.90%、64.89%、77.82%和67.55%)。由此推测,S2、C2、C4、S5和C5分离组分分别为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微粒体。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方法,为贝类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消化盲囊 亚细胞组分 分离鉴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梅芳 余祥勇 刘永 包丽舂 冯杰华
通过对企鹅珍珠贝、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及粘液进行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离 ,分析这 2种珍珠贝的粘液蛋白和外套膜的SOD、MDH、EST、LDH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 ,2种珍珠贝同工酶的表达 ,既呈现出明显差异 ,又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对比粘液的蛋白谱带和其同工酶谱带 ,发现主要的蛋白带具有明显的SOD酶活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翟明丽 赵艳芳 翟毓秀 尚德荣 盛晓风 丁海燕
采用室内模拟混合暴露方式,研究了在镉(Cd)质量浓度一定(0.05 mg/L)的条件下,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 mg/L、0.1 mg/L、0.5 mg/L、1 mg/L)的锌(Zn)对海湾扇贝整体、组织及亚细胞水平Cd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Zn能显著抑制扇贝全贝对Cd的富集,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和Zn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扇贝不同组织中Zn对Cd的富集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鳃最为明显。在亚细胞水平,扇贝各组织累积的Cd主要分布在类金属硫蛋白(MTLP)和细胞碎片(CD)组分。在内脏各亚细胞
关键词:
镉 锌 混合暴露 亚细胞 海湾扇贝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宜艳 孙虎山 孙修勤 李光友
采用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和唇瓣内的过氧化物酶(EC1.11.1.7;POD)进行研究,以探讨扇贝的鳃和唇瓣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组织化学显示,鳃轴、鳃丝和唇瓣上皮细胞均呈POD强阳性,结缔组织呈弱阳性;病毒感染后酶活力逐步增强。电镜细胞化学定位表明,鳃和唇瓣上皮细胞内有数量和大小不等的POD强阳性颗粒,阳性颗粒多为圆形,直径为150-220 nm;次级溶酶体也呈POD强阳性;内质网和空泡膜等细胞内膜系统以及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和纤毛呈POD弱阳性。结缔组织中部分血细胞呈POD强阳性。鳃轴上皮细胞内POD高电子密度阳性颗粒较少,而低电子密度...
关键词:
栉孔扇贝 鳃 唇瓣 过氧化物酶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许秀芹 孙虎山 王宜艳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类群百分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贝类免疫防御影响的规律。体内注射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96 h和144 h测定其血细胞各类群的比例的变化。根据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强度的不同,栉孔扇贝血细胞可明显地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类群。注射酵母聚糖后,在6 h、12 h、24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占总血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在6 h、12 h和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甘氨酸锌后,在12 h、...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卫军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张立敬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母本、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对其受精和第1次卵裂过程中核相变化进行观察;运用压片法和热滴片法分别对4~8细胞期和担轮幼虫期胚胎进行染色体制片。结果表明,长牡蛎精子可以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并激活卵子减数分裂使其释放第1极体(PB1)和第2极体(PB2),能够形成雌、雄原核并融合为合子核,接着受精卵开始第1次卵裂;杂交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期很长、胚胎畸形严重,只能发育到担轮幼虫期;杂种胚胎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较大,在20~85之间,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是...
关键词:
栉孔扇贝 长牡蛎 远缘杂交 雌核发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英 李琪 于瑞海 王如才
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栉孔扇贝正常卵子与雌核发育卵子在受精和成熟分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没有影响受精卵的成熟分裂以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雌核卵的发育速度出现明显的滞缓。在第1次卵裂中期,雌核发育卵子中的雄性原核没有像雌性原核那样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一染色质小体(DCB),游离在细胞质中,不参与核分裂。胞质分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卵裂球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两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伟妮 林旋 林树根 王赛群
采用阿利新兰—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和不同pH(1.0、2.5、3.1)的AB染色法,对褐牙鲆进行显微观察,发现褐牙鲆食管、胃、幽门垂和肠道均有粘液细胞分布.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褐牙鲆粘液细胞分成Ⅰ-Ⅳ4种类型:Ⅰ型呈红色,AB呈阴性反应,PAS呈阳性反应,含中性粘多糖;Ⅱ型呈蓝色,AB呈阳性反应,PAS呈阴性反应,含酸性粘多糖;Ⅲ型呈紫红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Ⅳ型呈蓝紫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AB(pH...
关键词:
褐牙鲆 消化道 粘液细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