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5)
- 2023(1601)
- 2022(1373)
- 2021(1317)
- 2020(1154)
- 2019(2551)
- 2018(2558)
- 2017(4363)
- 2016(2880)
- 2015(3131)
- 2014(3133)
- 2013(3107)
- 2012(3187)
- 2011(2958)
- 2010(3167)
- 2009(2912)
- 2008(3090)
- 2007(2755)
- 2006(2518)
- 2005(2233)
- 学科
- 济(8883)
- 经济(8867)
- 学(5470)
- 管理(5100)
- 业(4906)
- 方法(3977)
- 企(3761)
- 企业(3761)
- 数学(3199)
- 数学方法(3102)
- 农(2691)
- 害(2259)
- 中国(2113)
- 虫(2089)
- 理论(1962)
- 及其(1920)
- 业经(1870)
- 虫害(1835)
- 农业(1834)
- 财(1731)
- 病虫(1675)
- 病虫害(1675)
- 制(1659)
- 和(1637)
- 贸(1559)
- 贸易(1559)
- 融(1557)
- 金融(1555)
- 环境(1516)
- 防(1510)
- 机构
- 大学(48156)
- 学院(46291)
- 研究(21680)
- 科学(17447)
- 农(16684)
- 所(13708)
- 农业(13608)
- 中国(13596)
- 济(13282)
- 研究所(13008)
- 经济(12898)
- 管理(12496)
- 业大(12062)
- 京(11222)
- 理学(10843)
- 理学院(10558)
- 管理学(10037)
- 管理学院(9972)
- 农业大学(8846)
- 室(8773)
- 中心(8464)
- 省(8310)
- 实验(8250)
- 江(8073)
- 实验室(8002)
- 重点(7654)
- 院(7575)
- 科学院(7506)
- 业(7310)
- 范(7126)
共检索到67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学顺 付艳平 秦乐业 李勋远 向青锋 曾国柱 姜道宏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teyaert)真菌;GJ-1菌株的ITS序列与P.gracilis的ITS同源性达100%,因此推定它属于P.gracilis。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汉珍 郭坚华
20 0 0~ 2 0 0 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桔梗病害 ,并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 2 6个菌株。菌株接种于桔梗叶片后 ,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 ,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 (G +C) %等鉴定 ,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能引起桔梗细菌性叶斑病 (又称斑点病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林玉 杨海艳 王馨 杨斌 董志渊 杨丽英 李绍平
对藿香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范围均较广;25~32℃菌丝生长良好,速度快,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6.0~7.0,弱酸性更利于孢子萌发;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但是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萌发。供试的杀菌剂中以代森锰锌和扑海因的抑菌效果最好。
关键词:
藿香 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威 叶云峰 蒋妮 胡凤云 刘丽辉 林伟
叶斑病是砂仁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给砂仁生产上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明确砂仁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及ITS rD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关键词:
砂仁 叶斑病 病原鉴定 茄腐镰孢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洪亮 彭陈 王俊伟 袁艺 郭士伟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kb和570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杰 尹秀娟 钟双玉 陈锦 朱俊子 李晓刚
2019年5月,在湖南长沙地区富贵草上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叶部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和科赫氏法则验证,并通过对核糖体转录间区r DNA(ITS)、肌动蛋白基因(ACT)、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CHS1)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菌为冬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
关键词:
富贵草 叶斑病 冬麦刺盘孢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杰 尹秀娟 钟双玉 陈锦 朱俊子 李晓刚
2019年5月,在湖南长沙地区富贵草上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叶部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和科赫氏法则验证,并通过对核糖体转录间区r DNA(ITS)、肌动蛋白基因(ACT)、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CHS1)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菌为冬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
关键词:
富贵草 叶斑病 冬麦刺盘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海艳 罗中泽 谢美华 徐成东 安红 闫俊梅
文章对小叶黄杨叶斑病病原进行形态鉴定及ITS和TUB2序列分析,并在不同温度、p H值、光照周期、碳源、氮源等条件下的生长及孢子萌发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效果,为该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不同光照条件处理下的菌落生长无明显差异,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NO-3态氮的利用最有利于菌落生长,而在不同碳源条件下,其菌落生长无明显差异。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 H值为8,抑菌效果最好的是百菌清。
关键词:
ITS TUB2 系统分析 拟盘多毛孢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婷婷 齐鹰博 刘闯 刘艳茹 代汉萍 严雪瑞
目前,随着我国树莓的种植不断增多,树莓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造成减产和经济损失。在2016~2017年对辽宁中部地区树莓园进行病害调查,发现一种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起的新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形成灰白色,近椭圆形的病斑。对病斑进行分离、病菌进行纯化,获得了15个菌落一致的分离菌,从中挑选代表菌SNHS12B,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SNHS12B具有致病性,是该病害的致病菌。该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其上密布许多针状分生孢子器,菌落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具有5个细胞,4个隔膜,顶孢和尾孢无色,中间3个细胞深色,顶孢上着生3~4根附属丝,尾孢中生柄明显。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40.1×10.5μm;分生孢子顶端附属丝长度平均为32.6μm。将SNHS12B菌株的ITS序列通过NCBI进行比对发现其归属于新拟盘多毛孢属,在此基础上使用ITS、β-tubulin和tef1三段基因联合建树对该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鉴定SNHS12B菌株为Neopestalotiopsis megna。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菌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半胱氨酸,最适温度为28℃,光照对菌落生长无明显影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为后续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病原菌相关信息。
关键词:
树莓 叶斑病 鉴定 生物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番华彩 杨佩文 郭志祥 曾莉
文章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等方法对引起云南香蕉(Musa spp.)灰纹病的香蕉暗双胞菌进行了鉴定研究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pH值为7;在全光照处理下菌落生长最快;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PDA和PSA培养基较适宜菌落生长;培养温度为25℃时产孢量最大;较适宜产孢的培养基是PDA和PSA培养基;菌丝的致死温度是70℃,10 min。
关键词:
香蕉 暗双胞菌 病原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万里 刘露 汤子萱 刘卓 钟继芝 尹福强 刘铭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μg·mL~(-1)。[结论 ]C. 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