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62)
- 2023(3580)
- 2022(3040)
- 2021(2805)
- 2020(2465)
- 2019(5317)
- 2018(5171)
- 2017(9869)
- 2016(5789)
- 2015(6264)
- 2014(6255)
- 2013(6141)
- 2012(5880)
- 2011(5296)
- 2010(5196)
- 2009(4582)
- 2008(4681)
- 2007(4231)
- 2006(3503)
- 2005(3299)
- 学科
- 济(17674)
- 经济(17652)
- 业(14481)
- 管理(13074)
- 企(11126)
- 企业(11126)
- 方法(8594)
- 数学(7520)
- 数学方法(7398)
- 学(6566)
- 财(5547)
- 中国(5425)
- 农(5403)
- 制(4373)
- 贸(4356)
- 贸易(4356)
- 易(4269)
- 银(3894)
- 银行(3878)
- 务(3823)
- 财务(3816)
- 财务管理(3807)
- 业经(3786)
- 企业财务(3724)
- 行(3724)
- 农业(3634)
- 融(3628)
- 金融(3627)
- 技术(3555)
- 理论(3276)
- 机构
- 大学(80356)
- 学院(79794)
- 研究(32084)
- 济(28206)
- 经济(27448)
- 管理(26107)
- 科学(22782)
- 理学(22554)
- 中国(22281)
- 理学院(22195)
- 农(21729)
- 管理学(21608)
- 管理学院(21455)
- 所(18636)
- 农业(17603)
- 京(17458)
- 研究所(17399)
- 业大(15982)
- 中心(14150)
- 财(13655)
- 江(12304)
- 省(11468)
- 院(11282)
- 财经(11016)
- 北京(10811)
- 农业大学(10786)
- 范(10684)
- 师范(10464)
- 室(10431)
- 业(10379)
- 基金
- 项目(57855)
- 科学(44067)
- 基金(41553)
- 家(39280)
- 国家(38945)
- 研究(37266)
- 科学基金(31315)
- 省(23230)
- 社会(22430)
- 自然(22242)
- 自然科(21780)
- 自然科学(21771)
- 基金项目(21644)
- 自然科学基金(21410)
- 社会科(21216)
- 社会科学(21211)
- 划(20379)
- 资助(17650)
- 教育(17350)
- 重点(13712)
- 编号(13541)
- 计划(13151)
- 部(12650)
- 发(12283)
- 创(12081)
- 科技(11868)
- 科研(11742)
- 成果(11524)
- 性(11453)
- 创新(11331)
共检索到117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琦 蒲婷婷 王艺儒 韩卫娟 索玉静 白玉娥 傅建敏
【目的】研究柿杂交F_1代果实重要表型性状和品质指标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利用杂交育种进行柿果实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36份‘富有’ב赤柿’杂交F_1代单株为材料,对其4个表型指标以及8个果实品质成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遗传变异多样性,并运用Pe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柿F_1代单株之间的离散性。【结果】1)柿杂交F_1代果实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80%~165.97%,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可溶性单宁变异系数最大,为165.97%;果实横径变异系数最小,为10.80%。2)12个性状产生的66对相关性中分别有9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5),不溶性单宁与总单宁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总单宁与总酚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12个性状主成分分析缩减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3.42%;聚类分析将F_1代的36份单株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聚类结果充分反映了各类群的特征。4)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筛选出ZJ346、ZJ49、ZJ40等用于不同途径的优良单株。【结论】柿杂交F_1代果实12个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相对于表型性状的小幅度变异,作为果实品质重要指标的内含物含量变异更为丰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艺儒 刁松锋 韩卫娟 王军 李华威 孙鹏 傅建敏 索玉静
为探索甜柿重要性状及果实表型的遗传变异规律,以170个‘富有’ב赤柿’杂交F_1代单株为材料,通过性状调查与测定,分析性别、果实甜涩类型及表型多样性,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表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各单株之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1)杂交F_1子代群体中,雌株、雄株与雌雄同株的分离比例接近4∶1∶2.5,完全涩柿(PCA)、不完全涩柿(PVA)与不完全甜柿(PVNA)的分离比例约为4∶1∶2.7;2)148个单株的果实样本中,5个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36%~34.64%,其中单果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表型多样性较高;3)果实形状的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数为1.746,遗传多样性最丰富;4)单果重、果实纵径和果实横径的中亲优势值<0,杂种优势在F_1代群体中呈现下降趋势。综上,甜柿杂交F_1代雌雄性别类型和甜涩类型较丰富,果实表型的多样性较高,本研究为甜柿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云燕 温超 王珂永 马男 赵梁军
利用‘神马’、‘优香’等5个切花菊品种组配成6个杂交组合,进行其杂交F1代花序直径、小花数目、株高等若干性状的统计分析,研究切花菊杂交F1代若干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切花菊杂种一代的花期分离广泛,多介于双亲之间;父母本各花色遗传潜能的大小为:白色>粉色>黄色>绿色,且白色表现出较强的偏母性遗传特点;杂种总平均花序直径、舌状花数目和筒状花数目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85.3%、83.5%和93.6%,但不同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不一样,且优势表现程度依组合而异;花瓣长度、花梗粗度、株高、茎粗度表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各性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根据育种目标所确定的对切花菊...
关键词:
切花菊 杂种 性状 遗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明媚 Kevin Parris ZHANG Dong-lin 金晓玲 李志辉 杨玉洁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天女花与广玉兰杂交后代9株幼苗的遗传多样性。9株F_1代幼苗根据生长健壮的情况依次标记为SA、SB、SC、SD、SE、SF,、SG、SH、SI。选用10个ISSR引物对亲本以及9株F_1代幼苗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株植物共扩增出96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5条,占总条带的88.5%。UPGMA聚类结果表明所有F_1代幼苗与六倍体父本更为相似,与二倍体的母本遗传距离较远。其中SC无论从叶片大小、边缘的形态在9株F_1代幼苗中与父本最相似,SG叶片为披针形,在9株F_1代幼苗中较为特殊。其余7株F_1代幼苗日渐成熟后再根据UPGMA聚类树状图进行形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金涛 赵金良 甘远迪 罗明坤 李思发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臀鳍棘数相同外,杂交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杂交F1体长/全长、框架参数D3-5/全长、D6-8/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8-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萨罗罗非鱼,体厚/全长、体高/全长、D1-6/全长、D3-4/全长、尾柄高/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尼罗罗非鱼;杂交F2的16个可量、框架性状与杂交F1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江锡兵 章平生 张东北 吴仁超 吴剑 吴聪连 赖俊声 龚榜初
[目的]解析控制栗属农艺性状的自然等位变异并获得与其相关联的SSR位点,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高效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涵盖9个杂交组合的235份栗杂交子代混合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对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D)分析,并将32个高多态性SSR标记与25个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统计概率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后猛 李强 张允刚 王欣 唐忠厚 唐维 李秀英 马代夫
以‘徐薯25’与‘徐22-5’及其正反交F1为材料,研究甘薯薯块品质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徐薯25’与‘徐22-5’F1薯块品质性状大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1鲜薯块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变小的趋势,正反交遗传传递力仅分别为39.72%和62.61%,变异系数却高达119.24%和87.18%;鲜薯淀粉含量呈趋中遗传,平均遗传传递力为96.66%;F1还原糖含量介于双亲间的比例较低,超高亲与低于低亲的比例较高,出现向两级分化遗传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趋中变小变异,平均遗传传递力和变异系数分别为82.25%和21.93%;粗蛋白含量呈超中趋高遗传变异,正反交后代超高亲率分别为15.53%和16...
关键词:
甘薯 F1 品质 遗传倾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庞长民 Paul van Empel Jaap M.van Tuyl
通过田间和大棚接种鉴定,研究了20个郁金香杂交F1代的644个植株对郁金香灰霉病的抗性及其遗传关系,并以病情指数评价了郁金香杂交F1代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杂交F1代中,Bellona×Flair Mutant分离出了10%的高抗植株,Bellow×(M.Miles×LW 76313—3k)分离出了41.7%的抗病植株,这为杂交选育抗病新品种提供了依据;杂交F1代群体的抗病性以Bellona×(LW×White Sail 75308—4k)较好,且其病情指数最低,为55;郁金香杂交F1代群体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初步推断这可能受微效抗病多基因控制。
关键词:
郁金香 杂交 灰霉病 抗性 遗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耀懋 陆岗 黎坤爱 梁云涛
用籼粳稻分别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杂交,观察杂交F1籼粳性状的表现情况。据此分析认为,普通野生稻存在某些形质的籼粳分化现象,但分化是局部的,就总体来说,普野仍属非籼非粳的“中性型”;从籼或粳与普野杂交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和相似的亲缘关系看,籼稻和粳稻的起源应是平行的,粳稻并非从籼稻而来,籼粳稻可能分别直接来源于不同地理生态型的普通野生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龙 汪娅梅 揭红东 马玉申 杨奕涵 丁俊 唐艳仪 吕雪莹 刘小春 揭雨成
苎麻(Boehmeria nivea)杂交F_1代的性状分离变异十分复杂,为掌握其杂交后代遗传规律,本研究将‘中苎1号’和‘湘饲纤兼用1号’杂交,构建1 012个子代F_1代无性扩繁的群体,并对其杂种优势和混合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_1代遗传多样性丰富,各性状的遗传性在正反交中基本一致,属于细胞核遗传。对F_1代杂交群体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发现株高、茎粗、皮厚、单兜有效株数、单兜原麻干重表现出较强的正向优势,更倾向于高值亲本‘中苎1号’遗传,鲜皮出麻率、单纤维细度表现出较强的负向优势,更倾向于低值亲本‘湘饲纤兼用1号’遗传,除单兜原麻干重的超亲优势较强外,其他性状的超亲优势均为负向,以单纤维细度的负向最为显著;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株高、单兜有效株数、单兜原麻干重、单纤维细度的遗传可能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主效基因控制,茎粗的遗传可能受两对相等的加性-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皮厚、鲜皮出麻率的遗传可能受1对加性-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各性状的遗传力均属于中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了解苎麻F_1代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对苎麻杂交育种和后代优良单兜选育提供工作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莉 陈发棣 滕年军 陈素梅 崔娜欣 顾俊杰
以晨光、友谊牡丹莲、瑰丽、红樱桃、厦门碗莲和素馨6个荷花品种为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共配制杂交组合26个,并对结实种子数超过10粒的13个杂交组合F1的部分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花色遗传上,白色的遗传潜能最低,黄色次之,红色遗传潜能最强;杂种一代的花瓣数目和叶柄高度表现出明显的遗传优势,F1代花瓣数目和叶柄高度的总平均值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122.4%和121.1%;花冠直径和花梗长度在F1代有衰弱的趋势,F1代花冠直径和花梗长度的总平均值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95.4%和84.7%。
关键词:
荷花 杂交 性状 遗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方周 江锡兵 龚榜初 赖俊声 吴剑 李煜
[目的 ]为明确锥栗杂交子代果实性状变异规律,并进行综合评价和优良单株选择。[方法 ]以锥栗杂交F_1代143个单株为材料,对其果实表型7个外形特征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分别进行遗传多样性与变异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所有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杂交F_1代坚果形状等6个外形特征性状多样性指数大于0.8,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2个数量性状中,变异幅度较大的为栗苞总质量、坚果总质量与单果质量,变异幅度最小为出仁率,单株间果实表型各性状差异极显著(P <0.01),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12个果实数量性状间共存在42组极显著相关(P <0.01)与6组显著相关(P <0.05)关系,可开展联合选择;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单株综合得分最高均为G-98,2种方法综合评选出G-98等10个优良单株。[结论 ]锥栗杂交F_1代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与相关性,综合选优结果重合度较高,研究结果为锥栗新种质创制和优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凯丽 刘娟 余小梅 杨盛
【目的】探究不同梨杂交组合F1代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为梨新品种的选育和杂交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露香梨×晋蜜梨、库尔勒香梨×晋蜜梨和库尔勒香梨×黄冠梨杂交群体为试材,测定成熟期果实单果质量、果柄粗度和长度、果实纵径和横径、果心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和果皮色泽等性状,计算其果形指数和果心大小,并分析3个杂交组合上述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对其F1代果实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倾向分析。【结果】玉露香梨×晋蜜梨、库尔勒香梨×晋蜜梨和库尔勒香梨×黄冠梨3个杂交组合F1代单果质量均值分别为293.69,136.02和153.85 g,变异程度均较低,遗传传递力分别为129.29%,73.43%和61.65%,超高亲率分别为71.33%,1.96%和0.64%,超低亲率分别为23.33%,66.67%和48.72%;果柄粗度均值分别为0.26,0.26和0.27cm,变异程度在玉露香梨×晋蜜梨杂交组合中较低,遗传传递力分别为104.00%,108.33%和84.36%,超高亲率分别为10.00%,41.18%和2.56%,超低亲率分别为0.67%,5.88%和57.05%;果柄长度均值分别为4.30,4.18和3.38 cm,变异程度均较低,遗传传递力分别为109.69%,106.63%和99.41%,超高亲率分别为64.67%,58.82%和37.18%,超低亲率分别为23.33%,29.41%和6.41%;果形指数均值分别为0.95,1.03和0.96,变异程度均较低,遗传传递力分别为105.56%,110.75%和104.35%,超高亲率分别为58.67%,64.71%和28.85%,超低亲率分别为8.67%,0.98%和5.13%;果心大小均值分别为0.34,0.36和0.39,变异程度均较低,遗传传递力分别为113.33%,94.74%和92.86%,超高亲率分别为50.67%,3.92%和4.49%,超低亲率分别为14.00%,12.75%和14.7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值分别为12.90%,13.58%和12.79%,变异程度均较低,遗传传递力分别为94.16%,100.44%和95.31%,超高亲率分别为7.33%,18.63%和4.49%,超低亲率分别为34.00%,11.76%和30.13%;果实硬度均值分别为6.1,6.5和5.2 kg/cm2,变异程度均较低,遗传传递力分别为106.00%,115.25%和107.44%,超高亲率分别为50.67%,62.75%和50.00%,超低亲率分别为20.67%,0%和16.03%;3个杂交组合的果皮颜色总体上表现为黄绿色,在玉露香梨×晋蜜梨杂交组合中呈现出更偏黄的色泽。相关性分析表明,3个杂交组合中单果质量与果柄粗度、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心大小呈显著负相关;果柄粗度与果实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横径与果实纵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形指数、果心大小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纵径与果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玉露香梨×晋蜜梨杂交组合中,单果质量、果柄长度、果形指数、果心大小、果实硬度为趋高亲遗传,果柄粗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为趋中遗传;在库尔勒香梨×晋蜜梨杂交组合中,果柄粗度、果柄长度、果形指数、果实硬度为高亲遗传,单果质量表现为趋低亲遗传,果心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为趋中遗传;在库尔勒香梨×黄冠梨杂交组合中,果实硬度为趋高亲遗传,单果质量、果柄粗度表现为趋低亲遗传,果柄长度、果形指数、果心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为趋中遗传。
关键词:
梨 杂交后代 果实性状 遗传倾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针杉 涂红霞 周荆婷 马艳 柴久凤 王旨意 杨鹏飞 杨小芹 Kumail Abbas 王浩 王燕 王小蓉
【目的】通过观测分析中国樱桃地方种质‘南早红’(早熟,橙红)和‘红妃’(紫红,综合性状优良)杂交F_1代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探究果实主要性状遗传规律,为优异性状基因挖掘奠定工作基础,也为新品种选育和杂交亲本选择与选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田间调查和测试分析‘南早红’(NZH)和‘红妃’(HF)正、反交F_1代群体(n=226)果实大小(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横径、侧径)、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颜色(果实花色苷含量)、形状(果形指数)、果实生育期、果柄长度等17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其遗传倾向并预测遗传模式。【结果】正交(‘南早红’ב红妃’)和反交(‘红妃’ב南早红’)F_1群体单果质量分离广泛,分别为2.59—7.46和2.45—6.48 g,但平均单果质量(4.30 g、4.05 g)均小于中亲值(4.58 g)。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杂种优势明显,前者正、反交群体均值分别为14.55%和14.51%,高于亲本HF(12.97%)和NZH(11.36%),超高亲率分别达78.52%和76.09%;可滴定酸在正、反交群体中的均值(0.67 g/100 mL、0.59 g/100 mL)略低于中亲值(0.63 g/100 mL),低低亲率为47.92%和41.94%。F_1果皮颜色也呈现连续变异,包括橙红、红色、紫红和黑紫等类型,以红色为主。果实花色苷含量变异较大,分布范围分别为3.12—112.51和1.80—79.94 mg·kg~(-1)。果实生育期在正反交F_1群体中存在差异,正交的比反交的短2 d。果柄长度表现为超亲遗传,超高亲率分别为49.25%和43.33%。遗传模型预测表明,正、反交11个果实性状最适遗传模型的主基因数目完全一致,果实纵径和果实生育期为1对主基因,其他性状均为2对主基因。【结论】中国樱桃杂交F_1代果实主要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连续分布的数量性状,其中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横径、侧径、可滴定酸、花色苷含量呈变小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果柄长度呈增大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