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
2023(169)
2022(166)
2021(143)
2020(127)
2019(266)
2018(308)
2017(408)
2016(297)
2015(355)
2014(357)
2013(388)
2012(398)
2011(359)
2010(419)
2009(327)
2008(336)
2007(261)
2006(233)
2005(171)
作者
(1736)
(1501)
(1490)
(1333)
(975)
(763)
(631)
(622)
(530)
(518)
(510)
(495)
(482)
(478)
(470)
(470)
(461)
(458)
(445)
(415)
(402)
(393)
(381)
(379)
(371)
(361)
(358)
(346)
(341)
(340)
学科
(745)
经济(745)
地方(479)
(462)
地方经济(309)
(276)
水产(252)
小麦(244)
动物(219)
管理(211)
(207)
(197)
动物学(191)
资源(174)
环境(170)
(166)
(157)
(156)
中国(152)
其他(147)
(145)
玉米(144)
玉蜀黍(141)
(141)
蜀黍(141)
(141)
(139)
(139)
养殖(138)
农业(138)
机构
学院(4651)
大学(4447)
(3147)
研究(3101)
科学(2736)
农业(2615)
(2215)
研究所(2114)
业大(1904)
(1699)
(1624)
(1528)
实验(1473)
中国(1472)
农业大学(1462)
实验室(1437)
重点(1384)
科学院(1372)
中心(1099)
技术(1079)
(1067)
(1043)
农业科学(970)
(904)
研究院(860)
科学研究(854)
(853)
(831)
(795)
林业(776)
基金
项目(4097)
(2885)
国家(2859)
科学(2467)
基金(2342)
(2001)
(1773)
科学基金(1759)
科技(1737)
研究(1639)
自然(1619)
自然科(1575)
自然科学(1574)
自然科学基金(1533)
计划(1532)
(1399)
专项(1285)
基金项目(1233)
(1227)
农业(1172)
资助(1138)
技术(1090)
重点(1074)
(1044)
科研(929)
(832)
创新(805)
产业(699)
(675)
(670)
期刊
学报(3156)
(3004)
农业(2077)
科学(1864)
大学(1727)
学学(1718)
(1355)
中国(1146)
业大(1064)
(899)
经济(899)
农业大学(823)
林业(760)
研究(752)
中国农业(618)
西南(577)
(544)
自然(530)
农学(492)
华北(492)
自然科(466)
自然科学(466)
农业科学(434)
(422)
科技(391)
农林(376)
(376)
水产(356)
科技大(344)
科技大学(344)
共检索到7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国君  刘振林  代波  杨晴  赵晴晴  杨俊明  
‘滨海翠’是海滨地区中华柽柳天然变异单株选育得到。该品种速生、干性强,枝叶繁茂,叶色深绿,落叶期晚,不开花,观赏价值高;耐盐碱,耐干旱和水湿;易扦插繁殖,栽培造林技术简单,是滨海重盐碱地生态景观绿化的优良品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匡华夫  孙小武  罗伏青  安贺选  
为选育早熟优质耐低温苦瓜品种 ,以引进韩国的早熟品种经多代自交、分离选择选育而成的优良早熟自交系h611为母本 ,邵阳地方品种鲫鱼苦瓜经多代自交选育出的优良自交系J3 0 2 为父本进行杂交 .于 1998年育成优质、早熟苦瓜新组合 .经品比试验、多点中间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 :该组合果实长圆锥形 ,皮绿色 ,单果重 5 0 0g ,单产 4 5 .0 7t/hm2 ;早熟、丰产 ,耐低温 ,又耐热抗病 ,适合保护地栽培及早春覆盖栽培 .2 0 0 0年 11月通过湖南省邵阳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碧翠苦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小京  张秀梅  孙焕荣  郭凯  封晓辉  谢志霞  巨兆强  
‘海柽1号’是对滨海地区中华柽柳筛选的优良变异单株选育得到的良种。该品种枝叶浓密,生长期长,开花少,干性强,生长迅速,景观效果优良,同时该品种高耐盐,耐干旱和水淹,且易扦插繁殖,成林技术简单,是滨海重盐碱地景观绿化的优良材料。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199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二系优质杂交种。春前苗期生长缓慢,春后随气温回升生长加快,初花期较迟,花期集中整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明华  沈俊宝  白庆利  徐伟  
从1979年开始,用了约15年时间,采用杂交和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将黑龙江野鲤的耐低温、荷包红鲤耐高密度养殖和镜鲤生长快等优良性状综合到三杂交种中,建立了Ⅰ、Ⅱ两个选育系,再用它们与野鲤和镜鲤回交,从6个回交种中选出2个与Ⅰ、Ⅱ两个雌核发育系组合成合成系并系统选育到F7,育成了抗寒力达97.6%(H1IF6),生长速度比当地养殖鲤快近一倍的高寒鲤。研究中发现黑龙江野鲤的抗寒因子可以转移给杂种,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与野鲤回交可同时加强抗寒能力和提高生长速度,以及采用雌核发育技术与常规结合,可加速选育速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舜庆  
1960~1982年,经过育种材料的搜集、整理、亲本选择、遗传规律观察等工作,通过种内和种间的有性杂交,选出了高产型、观赏型、高产观赏兼用型、对锈病高抗型和免疫型的玫瑰。1989~1992年,选取5个不同类型,进行小区对比试验,两年对鲜花产量分析,均高于对照,最高较对照增产195.4%,出油率不低于对照,香气符合玫瑰香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守边  王燕频  刘小祥  张艳芳  陶胜祥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为了发展这一名花,中国梅花研究中心自1981年开始进行杂交育种,已从自然杂交实生苗中选育新品种共35个.其中‘小红长须’、‘磨山宫粉’、‘江砂宫粉’、‘菱红台阁’、‘荷花玉蝶’、‘单轮朱砂’、‘单红垂枝’、‘粉皮垂枝’、‘汉粉垂枝’、‘跳雪垂枝’、‘汉雪垂枝’、‘磨山垂枝’等12个品种,在1993年11月12日鉴定会上,被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邱延昌  张秀省  黄勇  杨重军  于守超  苗中芹  
‘聊红’槐是从国槐栽培苗中发现的新变异类型。树体大,树冠圆形;花淡堇紫色,花期较长,开花繁密,新奇美丽;生长快,寿命长,抗病能力强,是当前乔木树种中极少见的夏季红花系列品种之一,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意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绪  杜美荣  蒋增杰  方建光  赵学伟  张媛  
2012年5月和9月,2013年3月和6月,在自然水温条件下,采用呼吸瓶法比较了不同温度(5.6℃、10.5℃、14.4℃、21.2℃)下普通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虾夷扇贝选育新品种海大金贝(Haida golden scalloP)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水温范围内(5.6~21.2℃),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的耗氧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温度达到14.4℃之前,实验贝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14.4℃后,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两种贝最大耗氧率分别为1.67 mg/(g·H)和1.27 mg/(g·H),其中在5.6℃和1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万贤崇  张存义  冯锦霞  白坤栋  程国华  张兆欣  
‘普瑞’是从欧美107杨速生丰产林中自然选择得到的,除具有普通107杨的生长习性外,还具有抗二氧化硫有毒气体的特性,适宜种植在华北、长江以南酸雨地区,以及高二氧化硫污染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克荣  祝新荣  柳新菊  夏建国  黄健辉  姚陆松  王永强  
目的育成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平30,用该品种与皮斑限性杂交原种秋华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秋华×平30。方法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原种S-14为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的供体亲本,以中国优秀常规蚕品种白云为受体亲本,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导入方法,把S-14的有关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到白云体内。结果经省级鉴定该杂交种雄蚕率达99.8%,生命力强健,茧丝质优良,鲜茧出丝率较对照种提高26.11%,综合经济效益较常规蚕品种提高26.63%。结论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桑蚕新品种审定,是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实践表明雄蚕品种深受蚕和农丝厂欢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史军义  王道云  易同培  马丽莎  张学利  姚俊  
2014年6月5日,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成都市望江楼公园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一牡竹属(Dendrocalamus Nees)的花笋、花秆、花叶竹子,公园方技术人员称其为花龙丹竹。经进一步查证,得知该竹栽培居群是1960年3月8日从四川省邛崃市的野生居群引种而来。1988年,易同培教授将其定名为龙丹竹(Dendrocalamus rongchengensis Yi et C.Y.Sia),并在《竹子研究汇刊》上正式发表[1],模式标本存四川农业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