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23)
- 2023(4625)
- 2022(3803)
- 2021(3359)
- 2020(2806)
- 2019(6316)
- 2018(5884)
- 2017(10739)
- 2016(5936)
- 2015(6382)
- 2014(6149)
- 2013(5921)
- 2012(5496)
- 2011(4974)
- 2010(5035)
- 2009(4524)
- 2008(4640)
- 2007(4163)
- 2006(3702)
- 2005(3255)
- 学科
- 济(24396)
- 经济(24370)
- 业(14864)
- 管理(14396)
- 企(11959)
- 企业(11959)
- 方法(11451)
- 数学(10124)
- 数学方法(9922)
- 学(7203)
- 农(6545)
- 中国(5912)
- 业经(5773)
- 财(5331)
- 地方(4502)
- 贸(4432)
- 农业(4430)
- 贸易(4430)
- 理论(4345)
- 易(4285)
- 制(4208)
- 环境(4179)
- 融(3955)
- 金融(3954)
- 银(3757)
- 银行(3728)
- 行(3608)
- 技术(3539)
- 划(3228)
- 产业(3165)
- 机构
- 大学(90711)
- 学院(89930)
- 济(34344)
- 经济(33676)
- 研究(33395)
- 管理(30827)
- 理学(27444)
- 理学院(27032)
- 管理学(26252)
- 管理学院(26101)
- 科学(23761)
- 中国(23009)
- 农(21728)
- 京(18788)
- 所(18266)
- 农业(17642)
- 研究所(17166)
- 业大(17005)
- 财(15575)
- 中心(14540)
- 江(13192)
- 财经(12986)
- 范(12344)
- 师范(12124)
- 经(11937)
- 院(11794)
- 农业大学(11507)
- 经济学(11412)
- 北京(11360)
- 科学院(10852)
- 基金
- 项目(66669)
- 科学(52173)
- 基金(49492)
- 家(46145)
- 国家(45829)
- 研究(43422)
- 科学基金(37961)
- 社会(27996)
- 社会科(26639)
- 社会科学(26628)
- 省(26327)
- 自然(26007)
- 基金项目(25949)
- 自然科(25481)
- 自然科学(25469)
- 自然科学基金(25009)
- 划(23120)
- 资助(20061)
- 教育(20054)
- 重点(15974)
- 编号(15670)
- 发(14569)
- 计划(14463)
- 部(14290)
- 创(14118)
- 创新(13347)
- 科研(13301)
- 科技(12753)
- 国家社会(12624)
- 成果(12443)
共检索到124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成启明 格根图 项锴峰 刘丽英 范文强 蔡曙光 贾玉山
为改善我国饲草料供应不足现状,扩大饲料来源,本研究针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玉米(Zea mays)秸秆的混合比例(70∶30、50∶50、30∶70)和酶制剂添加量(0.05%、0.10%、0.15%)两个因素设计试验,对营养物质变化、干物质采食量(dry matter intake,DMI)、各营养指标有效降解率(potential effective digestibility,PED)和饲草组合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混合饲草微贮可以显著增加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含量,明显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re,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re,ADF)含量(P<0.05);2)混合饲草进行微贮后其DMI显著高于未加工处理的单一饲草(P<0.05);3)混合饲草微贮后,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营养指标的PED,其中处理Ⅲ(70%柠条+0.15%酶制剂)OM的PED,处理Ⅶ(30%柠条+0.05%酶制剂)干物质(DM)、OM的PED和处理Ⅸ(30%柠条+0.15%酶制剂)的DM、OM、ADF的PED显著高于CK1(未进行微贮的柠条)和CK2(未进行微贮的玉米秸秆)(P<0.05);4)通过组合效应分析,处理Ⅶ(30%柠条+0.05%酶制剂)的DM、NDF在瘤胃内的降解率表现出正组合效应,处理Ⅲ和处理Ⅵ(50%柠条+0.15%酶制剂)的DM在瘤胃内的降解率表现出正组合效应。综合考虑,柠条和玉米秸秆混合微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饲草的营养价值和干物质采食率,有效改善饲草的适口性,提高营养物质的降解率,其混合微贮最佳条件为30%柠条+70%玉米秸秆+0.05%酶制剂。
关键词:
柠条 玉米秸秆 微贮 酶制剂 组合效应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阴法庭 张凤华
以盛花期刈割收获的饲料油菜(Brassica napus)与玉米(Zea mays)秸秆为原料,按不同比例混贮;通过营养品质分析,探讨二者混贮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1)饲料油菜不能单独调制青贮饲料;2)混贮处理后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含量均介于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单贮之间,营养品质均得到显著改善,达到提高青贮品质的目的;3)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7∶3混贮处理的CP、EE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单贮与3∶7的混贮处理,而ADF与NDF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秸秆单贮与3∶7的混贮处理(P<0.05);4)混贮处理的pH较玉米秸秆单贮与饲料油菜单贮处理显著降低(P<0.05),其中7∶3混贮处理的pH最低;5)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7∶3混贮处理的V-Score青贮发酵品质得分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单贮与3∶7的混贮处理。综合比较分析发现,以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7∶3的混贮处理较好,可作为较佳的混贮配比模式。
关键词:
饲料油菜 玉米秸秆 混贮 营养品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继康 董国云 喻春明 陈平 高钢 陈坤梅 王晓飞 朱爱国
以青刈苎麻(Boehmeria nivea)与玉米(Zea mays)、水稻(Oryza sativa)秸秆为原料,调制鲜苎麻∶玉米秸∶水稻秸重量比分别为1∶1∶0 (ZY)、1∶0∶1 (ZD)、2∶1∶1 (ZH)、1∶1∶1 (ZL)及苎麻∶蔗糖重量比为99∶1 (ZT)的混合青贮饲料,并以全苎麻青贮为对照(ZQ),通过感官评定和营养品质分析,探讨苎麻混合青贮的可行性及其饲用价值。结果表明:1)苎麻可单独调制青贮饲料,并可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显著提高干物质摄入量(dry matter intake, DMI)和相对饲料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但造成23.6%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损失,且因pH高、饲料质地差,导致发酵品质较低;2)单独添加外源糖分(蔗糖)可减少CP损失但整体饲用价值下降;3)添加玉米、水稻秸秆可显著减少CP损失、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均衡养分结构,但提高NDF、ADF含量,整体降低饲用价值;4)苎麻与水稻秸秆混贮饲用价值优于与玉米秸秆混贮,但苎麻与玉米秸秆混贮对保存CP效果更为明显;5)苎麻、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三类原料混合青贮劣于苎麻与其中一类秸秆混合效果。本研究认为与鲜苎麻混合青贮是挖掘南方青粗草料饲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但需针对NDF、ADF含量调控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霞 焦婷 马淑敏 陈鑫 王正文 牧仁 赵生国
为探讨不同比例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秆与玉米(Zea mays)秸秆混贮的青贮品质和发酵特性,本研究设计6个处理,即玉米秸秆与甜叶菊秆的混合比例为100:0 (CK)、90:10 (A)、80:20 (B)、70:30 (C)、60:40 (D)及50:50(E),各处理原料充分混合后,装桶密封发酵60 d,开桶取样,进行青贮品质及其发酵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混合比例青贮饲料感官品质均优良;相较于青贮前,青贮后各处理的干物质(DM)、钙(Ca)和粗蛋白(CP)含量增加(除CK组和D组Ca含量外),各组青贮饲料单糖(ESC)、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降低,但随甜叶菊秆添加量的增加,各组NDF和ADF含量增加。青贮后,C组DM、Ca和CP含量较CK组分别提高1.92%、18.46%和42.15%;D组C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 <0.05)。发酵液pH介于6.52~6.84;D组NH_3-N浓度低于其他组;CK组的异丁酸和戊酸含量均高于处理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和甜叶菊秆以90:10的比例混合可以更好地改善青贮品质,可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敏 刘庆玉 来世鹏 陈志丽 张文基
为使秸秆更好的降解和利用,提高其生物降解效果,采用菌株S和菌株SN混合发酵处理玉米秸秆,结果表明:菌株S和菌株SN混合在同一个PDA平板上相互融合生长,菌落间无明显对峙状态,说明二者无拮抗现象。通过采用混合菌种对玉米秸秆在最优降解条件下的降解试验表明:混合菌种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在25d时,达到53.2%,比出发菌株S木质素的降解率(50.73%)提高了4.87%,比出发菌株SN木质素降解率(47.6%)提高了11.76%,研究结果证明混合菌种的发酵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菌种的发酵。
关键词:
混合菌 玉米秸秆 木质素酶 木质素降解率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丁婉 邢宝龙 冯钰
为探讨在农牧交错带施氮量对间作模式下农艺性状、作物产量以及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为研究主体,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设玉米大豆间作(M2S3),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种植模式,副因素设N1: 0 kg·hm-2,N2: 150 kg·hm-2,N3: 300 kg·hm-2 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1)施氮能改变大豆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平均比不施氮鲜草产量增加9%,大豆间作对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有显著影响。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和产量,间作模式对玉米茎粗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对株高和穗位高没有影响,减量施氮可以达到常量施氮同样的结果。2)施氮极大改善了混合青贮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平均比不施氮增加6%,对粗灰分和淀粉含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ADF和NDF含量在施氮处理下出现下降的趋势,各营养成分在N2处理下达到更好的效果。从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综合分析,推荐间作模式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最适宜大豆和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大豆和玉米混合青贮按4:6和2:8的比例能够更好得为农牧交错带高产高效栽培和优质饲料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间作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蕾 邱凌 王玉莹 张容婷 潘君廷
【目的】研究甜瓜茎叶厌氧发酵的产气特性和潜力。【方法】在温度(35±1)℃、总固体含量为80g/kg、菌种比例30%条件下,分别以甜瓜茎、甜瓜叶和甜瓜整株茎叶及其与玉米秸秆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批量厌氧消化试验,测定厌氧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甲烷体积分数以及TS产气率和VS产气率。【结果】甜瓜茎的TS产气率和累积产气量均最高,分别为297.6mL/g和10 618.5mL,甜瓜叶的TS产气率和累积产气量均最低,分别为235.8mL/g和8 427.5mL,甜瓜整株茎叶的TS产气率和累积产气量居中,分别为256.9mL/g和9 173mL。添加玉米秸秆使甜瓜叶和甜瓜整株茎叶的累积产气量分...
关键词:
甜瓜茎叶 玉米秸秆 厌氧发酵 沼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轶冰 张翠丽 杨改河 卜东升 楚莉莉 任广鑫 冯永忠
【目的】探索牲畜粪便和玉米秸秆混合发酵的产气量与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之间的关系,确定农村户用沼气原料和最佳发酵温度,为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猪粪、牛粪和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以常温厌氧发酵池的底物为接种物,在总固体TS质量分数为8%条件下进行批量试验,在25~40℃,每5℃设一个温度梯度,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对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按不同比例(质量比为1∶1,2∶1,3∶1)配比混合发酵的产气速率、产气量及发酵时间的影响,并用SAS软件对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各影响因子的最优值。【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25~40...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厌氧发酵 数学模型 粪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强 格根图 高静 荣磊 贾玉山
【目的】依据组合效应原理,研究不同比例的苜蓿(Medicago sative L.)干草与玉米(Zea mays L.)秸秆混合饲草对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筛选适宜的饲草搭配比例,以降低饲草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缓解饲草供需矛盾。【方法】设置苜蓿干草与玉米秸秆的质量比分别为1∶0,7∶3,3∶2,1∶1,2∶3和3∶7的6组混合饲草,以饲喂玉米秸秆为对照,选择体质量20~25kg的3~3.5月龄健康小尾寒羊21只,按试验要求随机平均分为7组进行单笼饲养,每组每天饲喂一种比例的混合饲草2kg,并补饲0.2kg玉米籽实,正式饲喂期为60d,每天测定1次采食量,每10d测定1次体质量增加情况,饲喂期结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胡远彬 梁小玉 易军 关皓 张靓 张俊梅 孟元华 季杨
本研究旨在探讨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和全株玉米(Zea mays)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优质的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以象草和全株玉米为原料,二者按质量比10:0、8:2、6:4、4:6、2:8和0:10进行混合青贮,每个混合比例设对照组(无复合微生物制剂)和0.01 g·kg~(-1)复合微生物制剂组,40 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除无添加剂象草单独青贮外,其他处理的青贮品质均为优良;随着全株玉米混合比例的增加,青贮料中干物质、粗蛋白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呈增加趋势,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 <0.05)。因此,混合一定比例全株玉米并施以复合微生物制剂能够改善象草的青贮品质,当象草和全株玉米混合比例为2:8辅施复合微生物制剂时青贮效果最好,与全株玉米单贮接近。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密度(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与大豆密度(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密度为10.5万株/hm2产量最高,较9、12万株/hm2密度分别提高23.44%和10.56%,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14.15t/hm2。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21万株/hm2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64.98 t/hm2,较最低处理(玉米密度9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增产11.97 t/hm2,较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取得极大值为63.57 t/hm2。玉米、大豆密度分别为10.5、15万株/hm2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值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个百分点,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ADF含量、N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密度组合为: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密度8.25万株/hm2+大豆密度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冉生斌 刘建华
为探讨玉米(Zea mays)秸秆黄贮与甜菜(Beta vulgaris)块根的体外发酵组合效应,本研究将玉米秸秆黄贮与甜菜块根以100?0 (T_1)、80?20 (T_2)、60?40 (T_3)、50?50 (T_4)、40?60 (T_5)、20?80 (T_6)、0?100 (T_7)的比例进行组合,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分析其养分降解率、发酵参数及总产气量,以评价组合效应的功效。结果表明:1)随着甜菜块根比例的增加,干物质消化率(dry matter degradability,DMD)、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eutral detergent fiber degradability,NDFD)、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acid detergent fiberdegradability,ADFD)先升高后降低,且组合后的养分降解率均高于单一原料养分降解率。2)随甜菜块根比例的增加,发酵液pH逐渐降低,T_1组pH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1)。3)发酵时间对总产气量有显著影响(PT_5>T_4>T_2>T_6。因此,玉米秸秆黄贮与甜菜块根的最优组合为60?4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康乐 曹欣 谢展 肖润林 张志飞
将新鲜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稻(Oryza sativa)秸粉和玉米(Zea mays)粉按质量比70%?15%?15%混合作为青贮原料,分别添加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复合纤维素酶3组添加剂,以未添加为对照,研究不同酶制剂对绿狐尾藻混合青贮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对照相比,添加酶制剂可显著降低绿狐尾藻混合青贮的pH和氨态氮/总氮(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思伟 李魁英 张海娜 李元迎 石少轻 王昆
为探讨不同混合比例和添加剂对花生秧(Arachis hypogaea)、全株玉米(Zea mays)混合青贮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设对照组、添加乳酸菌(Lactobacillus)组及添加复合添加剂组,分别制作花生秧、全株玉米比例为0︰1、1︰3、1︰1、3︰1、1︰0的混合青贮,每组3个重复,60 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在感官评价方面,混合青贮的气味和评价总分随着花生秧添加比例的增加显著下降(P <0.05)。当花生秧、全株玉米混合青贮的混合比例为1︰3时,混合青贮的青贮品质和营养成分最优,与青贮玉米相似;使用复合青贮添加剂可提高混合青贮的青贮品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董志晓 何润濠 况鉴洋 聂聪 杨建 苟文龙 马啸
为探究成都平原地区玉米(Zea mays)与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间作的最佳比例及其对混合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德美亚一号’玉米分别与不同密度的‘润高’拉巴豆进行间作,对适宜收获时期玉米的农艺性状以及混合饲草的鲜、干草产量和饲草营养成分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混合饲草的鲜草产量增加部分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拉巴豆播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茎叶比等指标较玉米单播处理有所降低,混合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体外消化率和干鲜比等指标高于玉米单播处理。其中,52 500株·hm~(-2)玉米间作112 500株·hm~(-2)拉巴豆处理的混合饲草鲜草产量最高,为63 711.86 kg·hm~(-2),与单播玉米处理相比净增收20 081.69CNY·hm~(-2),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将鲜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112 500株·hm~(-2)拉巴豆与玉米间作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83,此处理下混合饲草综合评价最佳。综合分析表明,在成都平原地区,52 500株·hm~(-2)的玉米与112 500株·hm~(-2)的拉巴豆间作处理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优种植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