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6)
- 2023(11833)
- 2022(9568)
- 2021(8653)
- 2020(7240)
- 2019(15953)
- 2018(15520)
- 2017(29715)
- 2016(15839)
- 2015(16844)
- 2014(16614)
- 2013(16584)
- 2012(14999)
- 2011(13170)
- 2010(13260)
- 2009(12460)
- 2008(12704)
- 2007(11678)
- 2006(10130)
- 2005(9563)
- 学科
- 业(80952)
- 企(76868)
- 企业(76868)
- 济(72467)
- 经济(72391)
- 管理(65327)
- 方法(28550)
- 业经(28026)
- 财(24749)
- 农(22041)
- 技术(20406)
- 数学(20254)
- 数学方法(20113)
- 务(19758)
- 财务(19751)
- 财务管理(19736)
- 企业财务(18761)
- 中国(17059)
- 农业(16674)
- 地方(15307)
- 制(15126)
- 划(14331)
- 策(14228)
- 理论(14138)
- 和(14021)
- 技术管理(13738)
- 企业经济(12412)
- 经营(12070)
- 体(12058)
- 贸(11083)
- 机构
- 学院(226688)
- 大学(220882)
- 济(96804)
- 经济(95059)
- 管理(93812)
- 理学(80541)
- 理学院(79723)
- 管理学(78840)
- 管理学院(78382)
- 研究(71073)
- 中国(56728)
- 财(46060)
- 京(45562)
- 科学(42040)
- 财经(36505)
- 农(36078)
- 江(35767)
- 所(34898)
- 经(33192)
- 中心(32639)
- 研究所(31286)
- 业大(30476)
- 经济学(28907)
- 农业(28247)
- 州(28045)
- 北京(27908)
- 商学(27839)
- 商学院(27568)
- 财经大学(26889)
- 范(26271)
- 基金
- 项目(149003)
- 科学(121369)
- 研究(111290)
- 基金(110157)
- 家(95160)
- 国家(94284)
- 科学基金(83700)
- 社会(73882)
- 社会科(70323)
- 社会科学(70313)
- 省(60153)
- 基金项目(58430)
- 自然(53148)
- 自然科(51997)
- 自然科学(51984)
- 自然科学基金(51182)
- 教育(49648)
- 划(48898)
- 编号(43460)
- 资助(42545)
- 创(38004)
- 业(35923)
- 创新(34415)
- 成果(33692)
- 重点(33463)
- 发(33285)
- 部(32699)
- 国家社会(31178)
- 制(29999)
- 课题(29791)
- 期刊
- 济(111637)
- 经济(111637)
- 研究(66509)
- 中国(45268)
- 管理(41943)
- 财(39948)
- 农(33796)
- 科学(30846)
- 学报(29603)
- 农业(23382)
- 大学(23340)
- 学学(22102)
- 教育(21821)
- 技术(21776)
- 融(21542)
- 金融(21542)
- 业经(20602)
- 财经(18743)
- 经济研究(17502)
- 经(16327)
- 业(15773)
- 技术经济(14201)
- 问题(13925)
- 科技(12418)
- 财会(12324)
- 现代(12042)
- 商业(11918)
- 贸(11290)
- 世界(10620)
- 会计(10400)
共检索到342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晓华 高旭东 李纪珍
跨越“死亡之谷”是学术创业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从需求视角探索技术开发与应用场景的匹配至关重要,但鲜有研究对该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证明。本文以四家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学术创业企业说明如何通过连续性创新模式跨越“死亡之谷”。研究发现,柔性框架是产生连续性创新的关键前因,并总结出柔性框架的三个维度:技术抽象化、行业具象化和确定性试错。柔性框架不仅增进了企业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与反馈,还提高了技术开发与客户需求的互动频率,最终缩小了技术开发与应用场景之间的断层。本文丰富和完善了技术框架理论,提供了需求视角下技术商业化的实现路径。同时,对学术创业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并对建立市场导向型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提供政策启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沈梓鑫 贾根良
颠覆式创新是美国战后保持其世界领先科技强国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在颠覆式创新过程中,联邦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与产业界资助的应用性研发之间存在着一条由融资真空带所导致的"死亡之谷",使得大量基础研究成果无法实现商业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美国政府的作用并没有局限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是对基础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进行直接干预,通过创建多种混合公私资源的杂交型创新机构,吸引和激励大量私人资本共同推进基础研究的商业化,在信息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今,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在战略上提出要发展颠覆性技术,增强本国原始创新力,但长期以来,基础研究与生产相脱节、商业化率低一直就是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老大难"问题,美国颠覆式创新的投融资机制不仅为中国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而且对中国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化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程兆谦 马剑云
"不知"、"不愿"或"不能"是企业不能成功适应环境变化的三个基本原因。不过这很难归罪于单个或少数几个人,而是有着深厚的组织背景,确切来说与由组织演化形成的三种组织机能障碍造成的。与动植物、人类等有机体一样企业也会经历生老病死;不一样的是,企业有潜力活得更长,诸如培养接班人、新产品研发、战略转型等方式均可帮助企业汰旧迎新,保持活力。但是,在人类寿命越来越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广岭
美国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定位于弥补大学研发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白,是跨越"死亡之谷"的新尝试。此类中心起始于私人捐资建立的李比希中心、德什潘德中心,并探索出获得资助者不离开大学实验室并得到中心顾问的帮助,进行概念验证、市场定位和商业谋划,进而与天使或风险投资衔接,迈出跨越"死亡之谷"的第一步。2010年以来美国商务部、NSF和NIH分别牵头实施i6计划、I-Corps计划和转化中心建设,形成政府、非营利机构和大学共同推动此类中心的新局面。通过比较分析,美国的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中国建立此类中心有必要性、可行性,政府部门和大学应支持此类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概念验证中心 死亡之谷 科技成果转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丁栋虹 曹乐乐
本文首先在动态能力理论框架下将战略柔性二维度(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模型。然后,利用386份长三角地区创业型中小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分层回归、Bootstrapping及AMOS结构方程方法逐一检验,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和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战略柔性二维度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战略柔性二维度中介效应存在差异化,能力柔性发挥的中介作用远大于资源柔性。最后,基于实证结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方放 王道平 张志东
以信息不对称为视角,构建了考虑公共部门信息支持因素的投资者位置模型,分析了公共部门信息支持因素对私有部门投资者从事低碳技术早中期R&D投资的影响,指出了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投资者协同创新时,公共部门充分的信息供给有利于私有部门投资者将投资焦点从技术创新过程的后期阶段转向早中期阶段。然后,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有效的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投资者协同创新模式与政府充足的信息供给与支持,可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私有部门投资者的消极作用,有助于跨越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推进低碳技术创新进程,提升低碳产业与国家的竞争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庆金 石仁波 杜甜甜 韩昌霖
跨界搜寻作为企业突破思维定式、激励创新的关键力量,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认知柔性作为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跨界搜寻促进管理创新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从跨界搜寻视角出发,对认知柔性与管理创新影响机理进行探讨,并收集287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科技驱动型与市场驱动型跨界搜寻对探索式和利用式管理创新均具有正向影响;认知柔性在跨界搜寻与管理创新间具有中介效应;吸收能力正向调节跨界搜寻与认知柔性的关系。
关键词:
跨界搜寻 吸收能力 认知柔性 管理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倩 张玉喜
根据创新型企业特点构建创新型企业柔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突变级数法对2009-2015年我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型企业柔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的空间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我国创新型企业柔性整体水平较高,但区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状况;另一方面,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且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最后,根据不同地区表现出来的空间效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 创新型企业 企业柔性 空间效应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郭达 尹晨曦
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在实践活动层面主要表现为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跨界合作。由于企业和高职院校分属于经济场域和教育场域两类具有不同性质的组织,从企业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是一个企业跨越自身组织边界,并调动自身边界内的关键要素与高职院校边界内的关键要素产生联系、发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基于企业边界跨越的视角,在明晰企业边界内涵的基础上,勾勒了校企跨界合作的框架及其要素,同时结合校企跨界合作的现实状况,剖析了两者跨界合作过程中存在的政策障碍、能力障碍、制度障碍、资源障碍、利益障碍,并针对上述障碍提出了有效化解的措施,以期推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跨界开展深度合作。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跨界性 企业 高职院校 边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思翀 王贤明
谁来“保市场主体”?如何畅通内循环资本流动以及促进跨区域市场主体建设?文化差异等非经济因素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2008-2019年跨区域设立市场主体的新建投资为研究样本,引入同时包含自然与社会属性的姓氏距离作为文化差异的代理变量,研究资本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的文化差异对内循环资本流动中跨区域市场主体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企业所在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企业家的文化背景差异对跨区域市场主体建设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是阻碍内循环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双边信任不足是文化差异阻碍跨区域市场主体建设的重要机制,而良好的营商环境则能够抵消其不利影响。因此,只有拉近其与企业家之间的距离,增强双边信任,同时更加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才更有可能跨越地区文化差异的壁垒,加强跨区域市场主体的建设,打造内循环资本流动的国内大市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葛焱 顾建平
调查长三角地区207家高新技术企业得出创业企业家灵性领导、战略柔性、创业绩效及环境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调查研究表明:灵性领导对创业绩效有正向作用,且战略柔性部分中介于二者;环境动态性仅调节灵性领导和战略柔性之间的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光明
企业柔性计划系统之探讨□张光明一、市场经济呼唤柔性计划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用户需求的日趋多变,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愈来愈动荡复杂,因而应变力强、适应性好的柔性制造日益成为现代制造的主流和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瑞 梁正
颠覆性创新是战后美国走上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源泉,但在金融资本介入下,美国形成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与产业界资助的应用研究之间的"死亡之谷"。40年间,美国在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努力,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凸显美国由于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的"死亡之谷"困境,先进制造计划成为美国克服危机、重塑"美国优先"的战略决策。美国先进制造战略部署是美国发展型网络国家的典型案例,基于发展型网络国家理论视角,深入剖析美国先进制造计划的顶层设计、组织部署和运行机制,发现美国力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战略愿景压力和自下而上的技术选择推力,共同促进新的创新生态形成,最终形成变革性力量,跨越"死亡之谷"。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企业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以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企业管理创新创业领域竞争力框架及机制的构建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体系,同时保障评级体系的完善性。创新创业的组织可以发展企业、壮大企业,从而令企业获得客观的评价。市场变化快,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越来越多,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创业领域竞争力框架以及机制的构建,可以从研究维度、模型工具分析、建模与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文章对此作了介绍。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创业领域 竞争力框架 机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秀林
本文对企业薪酬柔性激励机制基本特性、重构适应性及构建框架作出了分析,认为:企业必须立足于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论精心设计和重构薪酬柔性激励机制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本化薪酬管理,发挥个人潜能,使劳务合作关系更加和谐与忠诚,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