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5)
- 2023(1811)
- 2022(1586)
- 2021(1535)
- 2020(1426)
- 2019(2836)
- 2018(2704)
- 2017(4429)
- 2016(2758)
- 2015(3061)
- 2014(3079)
- 2013(3118)
- 2012(2979)
- 2011(2865)
- 2010(2872)
- 2009(2885)
- 2008(2772)
- 2007(2534)
- 2006(2258)
- 2005(2172)
- 学科
- 学(9503)
- 济(7186)
- 经济(7182)
- 管理(4289)
- 业(3730)
- 企(3056)
- 企业(3056)
- 害(2514)
- 生物(2464)
- 防(2423)
- 虫(2371)
- 方法(2366)
- 经济学(2362)
- 理论(2217)
- 及其(2131)
- 制(2047)
- 虫害(2028)
- 防治(1935)
- 治(1928)
- 中国(1856)
- 农(1841)
- 病虫(1807)
- 病虫害(1807)
- 水产(1785)
- 财(1777)
- 教育(1758)
- 银(1758)
- 银行(1732)
- 数学(1707)
- 数学方法(1677)
- 机构
- 大学(44998)
- 学院(42992)
- 研究(20301)
- 农(18688)
- 科学(17409)
- 农业(15324)
- 中国(13493)
- 所(12937)
- 业大(12751)
- 研究所(12148)
- 济(11099)
- 经济(10697)
- 京(10032)
- 农业大学(9878)
- 管理(9572)
- 省(9402)
- 室(9384)
- 实验(8844)
- 中心(8607)
- 业(8550)
- 实验室(8533)
- 重点(8021)
- 江(7775)
- 理学(7746)
- 理学院(7509)
- 技术(7500)
- 管理学(7116)
- 管理学院(7039)
- 院(6993)
- 科学院(6983)
共检索到67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泉 周贤文 邓家锐 刘忠贤 徐嵩琳 敖义俊 何孙军 杨艳琼 付世军
【目的】明确不同来源的柑橘轮斑病菌(Pseudofabraea citricarpa)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为病害的精准高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陕西、湖北、重庆的3个柑橘轮斑病菌株WZSS1、CGDS2、YLSDP80的最适生长温度、pH值、培养基、碳源、氮源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24种杀菌剂对其的室内毒力。【结果】3个柑橘轮斑病菌株在 0~30 ℃均可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15~20 ℃,当温度达到35 ℃时3个菌株的菌丝均不生长;3个菌株的菌丝在pH值4~11范围内均能生长,其中,最适宜WZSS1、CGDS2、YLSDP80菌株生长的pH值分别为4、5、6,当pH值为12时3个菌株均无法生长;在供试培养基中,3个菌株在Czapek’s培养基上菌落直径均最大、菌落松散,在同一培养基上,CGDS2的菌落直径和生长速率最低,WZSS1最高;WZSS1、CGDS2、YLSDP80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可溶性淀粉、葡萄糖,YLSDP80可在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菌落直径为20.67 mm,而另外两个菌株则不能;除碳酸铵外,3个菌株均可在其余氮源上生长,尿素抑制WZSS1和CGDS2菌丝生长,硫酸铵抑制YLSDP80菌丝生长;不同药剂对3个菌株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差异,10%苯醚甲环唑、25%咪鲜胺、43%戊唑醇对3个菌株均有良好抑制作用,EC50值均在0.30 μg/mL以下,但50%多菌灵和2%春雷霉素对WZSS1、22.5%啶氧菌酯对CGDS2、3%中生菌素对YLSDP80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差,EC50值最高达到378.58 μg/mL。【结论】柑橘轮斑病菌株适宜在温度为15~20 ℃,pH值5.0,可溶性淀粉、蔗糖为碳源,谷氨酰胺、脯氨酸、氯化铵为氮源的培养环境下生长。10%苯醚甲环唑、25%咪鲜胺、43%戊唑醇对3个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是防治柑橘轮斑病的潜力药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傅本重 赵文丽 王立华 李国元 邹礼平 张志林
为吉祥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测定了吉祥草叶斑病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生物学特性及筛选适合的防治药剂。结果表明,PDA为最适培养基,病原菌生长适温为28℃,致死温度为45℃;在p H值为4~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 H值为5;碳源和氮源以葡萄糖和硝酸铵较适宜;光照条件以12/12 h(光/暗)为佳。在供试的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在推荐使用浓度1.00 mg/L下,相对抑菌率达到100%,而45%的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推荐使用浓度6.67 mg/L下,其抑菌率仅为49.7%。
关键词:
吉祥草 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媛媛 刘彬 周园园 朱晓峰 高增贵 陈立杰
为了满足生产中对玉米链格孢叶斑病进行防治以及抗病育种的需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玉米链格孢叶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 H值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有显著影响。病菌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乳糖和蛋白胨,30℃、p H值为6的条件下生长最好;最适产孢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产孢温度和p H值与最适生长条件基本一致。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连续光照却明显有利于产孢过程。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10min;孢子致死温度52℃,10min。药剂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异菌脲对病菌的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仅为0.365 mg·L-1;...
关键词:
玉米链格孢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冬静 孙厚俊 赵永强 徐振 张成玲 谢逸萍
本试验对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pH 9,菌落直径分别为4.28,3.96,5.10 cm。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为5.01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 min或58℃、5 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4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4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96.3%苯醚甲环唑抑制作用最佳,EC50值为2.52;其次为97%甲基托布津,EC50值为...
关键词:
甘薯黑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锦爱 黄鹏 余德亿 林丽萍 吕苏敏
研究了室内温度、pH值和光照对建兰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测定了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用田间药效试验法筛选建兰炭疽病的防治药剂.结果表明,该菌产孢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pH值为中性或偏微酸,光照条件为完全黑暗或12 h光暗交替,55℃水浴中5 min孢子致死.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供试药剂对建兰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上,以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速效性和持续性最好.
关键词:
建兰 胶孢炭疽菌 分生孢子 药效试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边银丙 龚尧夫 曾广林 王贵明 雷耀峰
定点观察表明,3月中旬旬平均气温达8.1℃时,杉木落针病病菌(LophodermiumuncinatumDarker)越冬子囊盘开始释放子囊孢子。4月份旬平均气温为16.6~20.1℃,病叶上子囊盘的数量急剧增加。病菌菌丝体在PDA、蛋白胨蔗糖和杉木叶煎汁蔗糖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长最适温度20℃,最适pH为5.0。药剂防治表明,发病前开始防治时宜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而发病盛期开始防治时宜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喷雾。林间施放多菌灵烟剂和百菌清烟剂的防效分别为63.8%和57.3%。
关键词:
杉木 落针病病菌 生物学特性 防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冬静 赵永强 张成玲 孙厚俊 徐振 谢逸萍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 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
关键词:
大蒜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李向东 曹继芬 裴卫华 赵志坚 李绍平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在10~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
关键词:
砂仁叶斑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长青 王红英 白生雄 景海程 钱晓澍
为掌握西宁市白蜡绵粉蚧的发生规律,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白蜡绵粉蚧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白蜡绵粉蚧在西宁市1年发生1代,2个龄期,以2龄若虫在树皮裂缝、翘皮下、芽鳞间、树杈、侧枝背阴面结茧越冬.用40%氧化乐果500~1000倍液和2.5%天王星500~2000倍液防治白蜡绵粉蚧,防效可达93%以上.
关键词:
白蜡绵粉蚧 生物学特性 防治 西宁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本重 杨敏 李国元 王立华 邹礼平 吴瑶
为明确滇楸叶斑病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的生物学特性和选用最适抑菌剂,对不同条件下的病原菌菌丝生长进行了观察和室内药剂平板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1~28℃,致死温度为45℃,在pH 4~7的范围内生长良好,碳源和氮源分别以蔗糖和硝酸钠为宜;在供试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00mg/mL时相对抑菌率为93.6%;45%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质量浓度6.70mg/mL时相对抑菌率仅为13.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艾涛 叶碧欢 陈友吾 宋其岩 李海波 沈建军 张昕
【目的】探明香榧藻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对香榧藻斑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香榧藻斑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香榧主产区采集藻斑病病叶,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从病叶中分离获得的香榧绿藻进行鉴定,明确病原藻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筛选防治香榧藻斑病的优良药剂。【结果】1)从香榧藻斑病病叶中分离获得3种病原绿藻类群,结合藻株形态学特点以及SSU-ITS区间序列分析,3种绿藻类群分别被鉴定为链带藻、软克里藻和Tritostichococcus corticulus,均为香榧病原新记录种。3种香榧绿藻的培养条件相似,均适宜在初始pH 11、温度25℃、光照/黑暗为12 h/12 h光周期下的BG-11培养基中生长。2)以混合藻为靶标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显示,12%松脂酸铜悬浮剂灭藻效果最好,EC_(50)可达8.33 mg·L~(-1),显著低于其他药剂(P<0.05),其后依次为33.5%喹啉铜悬浮剂、80%波尔多液、20%噻菌铜悬浮剂和45%石硫合剂。林间防治试验表明,施药30天后,12%松脂酸铜和33.5%喹啉铜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8.11%和71.62%。【结论】从浙江省香榧上新发现3种病原绿藻类群,藻群生物学特性类似。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12%松脂酸铜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香榧藻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冬静 孙厚俊 赵永强 徐振 谢逸萍
对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钾,pH为10,菌落直径分别为9.50,8.04,7.52 cm,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为7.54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97.6%甲基立枯磷和97%氟酰胺效果最佳,EC50值分别为0.28和0.45;87.6%拌种灵的抑制作用其次,EC50值为5.5...
关键词:
甘薯紫纹羽病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春虹 江国铿
对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分离到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进行了7个温度(12,16,20,24,28,32,36℃)、两种光照条件(全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下的菌丝生长速率测定、菌核产生量比较,温度对发病的影响,10种杀菌剂的抑菌试验和几种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4~32℃;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加快;32℃下菌核产生量显著多于其他温度;20~30℃下早熟禾发病严重。多菌灵、扑海因、坪安1号和多氧霉素等杀菌剂的抑菌效果好。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扑海因、井岗霉素、坪安1号和多菌灵对褐斑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褐斑病 早熟禾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万里 刘露 汤子萱 刘卓 钟继芝 尹福强 刘铭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μg·mL~(-1)。[结论 ]C. 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