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10)
- 2023(14666)
- 2022(12649)
- 2021(11658)
- 2020(9774)
- 2019(22169)
- 2018(22177)
- 2017(41782)
- 2016(22847)
- 2015(25754)
- 2014(25847)
- 2013(25820)
- 2012(24241)
- 2011(21925)
- 2010(22059)
- 2009(20000)
- 2008(19334)
- 2007(17217)
- 2006(15317)
- 2005(13869)
- 学科
- 济(95258)
- 经济(95164)
- 管理(64544)
- 业(63079)
- 企(51041)
- 企业(51041)
- 方法(38550)
- 数学(32729)
- 数学方法(32356)
- 中国(28364)
- 农(26359)
- 地方(24628)
- 学(22168)
- 业经(22119)
- 财(20643)
- 技术(19849)
- 农业(18148)
- 制(17733)
- 贸(16824)
- 贸易(16809)
- 易(16230)
- 理论(15714)
- 银(15554)
- 银行(15489)
- 环境(15446)
- 和(15275)
- 融(15054)
- 金融(15053)
- 行(14878)
- 发(13767)
- 机构
- 大学(328595)
- 学院(326999)
- 济(127038)
- 管理(126333)
- 经济(123939)
- 研究(118696)
- 理学(108118)
- 理学院(106828)
- 管理学(104881)
- 管理学院(104310)
- 中国(87206)
- 科学(76075)
- 京(73073)
- 所(61852)
- 农(60250)
- 研究所(56314)
- 财(56269)
- 中心(52862)
- 业大(52400)
- 江(50277)
- 农业(47186)
- 北京(46977)
- 范(45113)
- 师范(44577)
- 财经(44143)
- 院(43451)
- 州(40940)
- 经(40118)
- 技术(38194)
- 省(37735)
- 基金
- 项目(222865)
- 科学(173297)
- 研究(161194)
- 基金(158392)
- 家(139932)
- 国家(138716)
- 科学基金(117217)
- 社会(98467)
- 社会科(93160)
- 社会科学(93135)
- 省(88988)
- 基金项目(84049)
- 自然(77389)
- 自然科(75521)
- 自然科学(75499)
- 划(75038)
- 自然科学基金(74142)
- 教育(73655)
- 编号(65852)
- 资助(65491)
- 成果(53616)
- 发(51566)
- 重点(50624)
- 部(47967)
- 课题(46875)
- 创(46646)
- 创新(43519)
- 科研(42493)
- 计划(41417)
- 发展(40404)
- 期刊
- 济(148225)
- 经济(148225)
- 研究(99607)
- 中国(72338)
- 学报(56949)
- 农(55078)
- 科学(51793)
- 管理(48283)
- 教育(42436)
- 大学(42235)
- 财(40542)
- 学学(39541)
- 农业(38783)
- 技术(31160)
- 融(29523)
- 金融(29523)
- 业经(24553)
- 经济研究(22736)
- 财经(20946)
- 业(20315)
- 图书(19082)
- 问题(18525)
- 科技(18016)
- 经(17861)
- 技术经济(17085)
- 理论(15963)
- 版(15358)
- 业大(15228)
- 现代(14829)
- 实践(14691)
共检索到500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春明 周德荣 吴小毅
对柏牡蛎蚧形态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该蚧主要寄生在杨梅的叶片和一、二年生枝条上。在江苏太湖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受精雌成蚧越冬,越冬代雌成蚧的平均产卵量为93.21粒,第一代雌成蚧的均卵量少于越冬代雌成蚧,为60.22粒。其发育适温为20~26℃,当平均气温高于27℃,相对湿度低于80%时,不利于其卵与若虫的生长发育。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在第一代一龄若虫期使用机油乳剂或扑虱灵防效较好。优势天敌有轮盾蚧长角跳小峰和江原钝绥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汤社平 林大盛 李百万 沈炳顺 徐企尧
柏牡蛎蚧(Lepidosaphes cupressi borchsenius)是危害杨梅[Myrica rubra(Lour.) Sieb. et Zucc]的重要害虫,在浙江省余姚市1年发生2代,以受精的雌成虫在杨梅小枝条、叶片上越冬。化学防治以若虫盛孵初期喷雾和杨梅采摘后在树干基部打孔注入氧化乐果和甲胺磷农药,效果较好。
关键词:
柏牡蛎蚧 生活史 果树害虫 化学防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金水
在1989—1993年,对沿海防护林木麻黄新害虫皮暗斑螟(EuzopherabatangensisCaradja)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51个不同的木麻黄地理种源的虫害率及生长情况,应用IBM-PC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发现C38、C39、C44种源属绝抗类群。自然界有拟小腹茧蜂、蚂蚁等10余种天敌。次暗斑螟幼虫多寄居在树干的2m以下部位,郁闭度0.3、林龄2年以下林木虫害发生轻。通过8个昆虫病原斯氏线虫品系的侵染力测定,筛选出SteinernemafeltiaeAgriotos为最佳品系,林间喷洒200条/ml线虫水液,死亡率为72.0%在室内,新发现的白僵菌对害虫感染率为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建良 贺正兴 罗鸣高 张巧荣 阳明 左玉香
研究表明,火炬松干枯型枯梢病始于6月,在7~9月的高温干旱期,病害较严重,但整个病变过程比较缓慢。1993~1996年防治试验说明,5~6月,土壤或叶面施硼砂、微肥复合晶、钼酸铵、柑桔微肥,防治效果好。尤其是硼砂,防效高,肥效稳定。土壤施硼砂23~25g/株,1a一次;叶面喷0.2%的硼砂水溶液,连喷3次,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景涛 孙立祎 于利国 刘铁铮 李瑞平 鄢新民 陈江玉
对套袋梨园中国梨木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详尽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入袋的始、盛、末期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套袋的与不套袋的相比,入袋上果时间提前10~19 d;虫量平均增加13倍;由为害叶片变成为害套袋果实的主要害虫之一;增加了间接为害途径,且为害症状有显著变化。提出了防治适期和物理、农业、化学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中国梨木虱 发生特点 防治适期 防治技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智渊 杨红福 吉沐祥
近年来,江苏省大面积、多品种水稻普遍发生“小穗头”症状。经室内检测,发现“小穗头”谷粒中含有大量的线虫,而健康稻穗的谷粒中不含线虫。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小穗头”中含有的线虫为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besseyi),“小穗头”症状是水稻干尖线虫病的一种非典型症状。田间试验表明,应用巴丹、恶线清(16%咪鲜.杀螟)等杀干尖线虫药剂在水稻播种前浸种48~60 h,可有效防治水稻“小穗头”症状发生,其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关键词:
“小穗头”症状 水稻干尖线虫 巴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健 王坚
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于1987~1991年在上海大观园大量发生,最严重时株为害率达90%.每年由于球坚蚧为害引起的梅树死亡数占梅树死亡总数的80%~85%.经多方请教并不断引进新型农药进行防治试验,并推广应用,1991年株为害率小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屈振刚 路子云 赵聚莹 张小风 李建成 李辉利 赵朋伟
为了明确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观察的方法,防治技术研究用喷雾和撒颗粒剂两种方法对不同药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始期在6月底7月初,发生高峰期为7月6-26日,末期为8月10日。成虫有短暂的假死性,白天阳光照射比较强时,喜欢躲藏在玉米心叶内为害,早晚在叶片上为害的习性。用48%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氯.辛乳油、2.5%功夫菊脂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成虫期喷雾防治效果均在87.08%以上;撒5%毒死蜱颗粒剂防效达96.56%,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玉米 褐足角胸叶甲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姬兰柱 杨金宽 邵玉华
柳牡蛎蚧的研究姬兰柱,杨金宽,邵玉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5)关键词柳牡蛎蚧,杨树,生物生态学,综合防治柳牡蛎蚧(LepidosaphessalicinaBorchs.同翅目:盾蚧科)广泛分布于“三北”杨树防护林区。该蚧通过刺吸...
关键词:
柳牡蛎蚧,杨树,生物生态学,综合防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锦年 陈胜 黄辉
微红梢斑螟是危害松类的嫩梢、球果、芽和干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浙江省一年发生2至3代,以初龄幼虫在冬芽、枯梢或以中老龄幼虫在害梢中越冬。4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分别是越冬代,第1、2代成虫出现期。在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园中的观察,了解了幼虫钻蛀芽、梢、果和干的不同习性,以及该虫发生与绒茧蜂、长体茧蜂等天敌的关系。通过研究,提出了灯诱杀虫、早春喷梢、打孔注射和保护天敌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微红梢斑螟 生物生态学 防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朝红 王跃进 李琰
对渭北地区酥梨缺铁黄化症年周期发生规律和自流式树干注射防治缺铁黄化症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新梢速生期为黄化症迅速发生期 ,新梢完全停长期为缺铁黄化症的发病高峰期 ;在年周期内 ,防治时间愈早 ,防治效果越好 ;在试验注射量下 ,Fe SO4 以 5 g/ L的浓度为好 ,既能复绿又可避免药害 ;在不同含铁化合物中 ,有机铁、Fe2 +和 Fe3+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以 Fe2 +最为理想 ;不同 p H注射液 ,其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梨 缺铁黄化 年周期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贾克锋 陈雁 王利忠
近年来在浙江衢县林场日本甜柿苗木和大树上发生了严重的炭疽病。该病使苗木和柿树枝条大量枯死,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了苗木和柿果的产量和质量。该病于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发生,一直到果实采收期。病害的发生与气温、湿度、降水量和雨日有关。降水量大,雨日长,发病严重,高温干旱天气不利于病害发生。在病害发生期使用等量式波尔多液100倍液、75%百菌清1000倍液及50%代森锰锌600倍液,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分别达89.3%,83.4%和85.7%。
关键词:
柿 炭疽病 发病率 病情指数 药剂防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治建 龚乃培 陈京元 陈卫文 林亲雄
1990~ 1994年在赤壁市官塘林场对贺氏线盾蚧 (KuwanaspishowardiCooley)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虫在我省 1a发生 2代为主 ,少数 1a 1代和 1a 3代。大部分以第 2代受精雌成虫越冬 ,小部分以第 1代雌成虫、第3代 1龄若虫和雌性 2龄若虫越冬。其天敌主要有草蛉、寄生蜂、寄生真菌等。该虫主要发生于北坡、山脚、密林及 6a生以上老竹 ,立竹 3m以下虫口达 93 3%。 5月下旬第 1代若虫孵化高峰期 ,采用 2 0 %敌杀死喷杆、4 0 %乐果注干、3%呋喃丹根施 ,防治效果分别达 79 2 %、85 7%和 93 1% ,但由于若虫孵化期较长 ,竹林整体...
关键词:
贺氏线盾蚧 发生规律 综合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