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86)
2023(6151)
2022(4980)
2021(4832)
2020(4238)
2019(9722)
2018(9735)
2017(19054)
2016(10555)
2015(11544)
2014(11560)
2013(11095)
2012(9967)
2011(9003)
2010(9199)
2009(8354)
2008(8220)
2007(7234)
2006(6089)
2005(5417)
作者
(33203)
(27760)
(27522)
(26382)
(17565)
(13515)
(12267)
(10911)
(10412)
(10046)
(9644)
(9368)
(9054)
(8998)
(8873)
(8513)
(8488)
(8260)
(8120)
(7883)
(7237)
(6932)
(6813)
(6312)
(6299)
(6227)
(6133)
(6063)
(5891)
(5653)
学科
(38636)
经济(38604)
(25593)
管理(25533)
方法(22556)
(21552)
企业(21552)
数学(20646)
数学方法(20115)
(11690)
(8942)
中国(8648)
(8550)
理论(7532)
业经(7288)
(6526)
技术(6400)
(6164)
贸易(6161)
(6008)
农业(5752)
(5747)
(5720)
财务(5711)
财务管理(5697)
银行(5691)
地方(5492)
(5489)
金融(5485)
企业财务(5437)
机构
学院(146963)
大学(146154)
管理(53188)
(51944)
研究(51385)
经济(50750)
理学(46644)
理学院(46090)
管理学(44688)
管理学院(44456)
科学(37653)
中国(36540)
(34089)
(31716)
业大(29698)
(28335)
农业(26879)
研究所(26560)
(22968)
中心(22710)
(21440)
北京(19919)
(19147)
财经(18894)
技术(18264)
(18094)
农业大学(17768)
(17632)
师范(17331)
(17291)
基金
项目(107447)
科学(82266)
基金(77172)
(72230)
国家(71765)
研究(68363)
科学基金(59141)
(43314)
自然(43052)
自然科(42141)
自然科学(42124)
自然科学基金(41343)
社会(40655)
基金项目(40220)
社会科(38620)
社会科学(38605)
(37359)
资助(33602)
教育(32470)
编号(25674)
重点(25345)
计划(23915)
(22225)
(22217)
科技(22079)
(22071)
科研(21753)
创新(20926)
成果(19676)
课题(19005)
期刊
(51467)
经济(51467)
研究(35701)
学报(35173)
(30041)
科学(28671)
中国(26407)
大学(25219)
学学(24457)
农业(20117)
管理(19367)
(17707)
教育(14601)
技术(13223)
(11687)
林业(11588)
(10604)
金融(10604)
业大(10522)
业经(9477)
财经(9183)
科技(9091)
(9073)
统计(8892)
经济研究(8869)
(8222)
农业大学(7919)
(7837)
决策(7268)
技术经济(6937)
共检索到202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川  周义贵  李贤伟  张健  廖洪流  李凤汀  冯茂松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低效柏木林改造8年后的6种模式(栎竹模式、撑绿杂交竹模式、柏竹桤模式、柏栎模式、柏竹模式和柏木纯林)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1)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细根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都有显著性的影响(P柏竹>柏栎>柏木>栎竹>撑绿杂交竹;细根含量则为撑绿杂交竹>柏竹桤>柏竹>柏木>柏栎>栎竹;水稳性团聚体柏竹桤>柏栎>柏竹>柏木>撑绿杂交竹>栎竹。2)对14个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的相对大小与水稳性团聚体一致,各指标中水稳性团聚体对抗蚀性贡献率最大(5...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秋芳  姜培坤  俞益武  孙建敏  
为了解不同林业用地的生态功能 ,对浙江省湖州市 3种天然林和 5种人工商品林地土壤抗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3种天然林土壤抗蚀性能均较理想 ,三者相比 ,以常绿阔叶林地最强 ,针阔混交林其次 ,马尾松林地相对较弱。5种人工商品林地中 ,早竹和毛竹林土壤抗蚀能力最强 ,接近或超过马尾松林地 ;杉木和青梅林地土壤抗蚀能力最弱 ,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应加强防治措施 ;茶园土壤抗侵蚀能力也不够理想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图 3表 2参 1 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旦旦  张鹏辉  王健  肖庆利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10~20 cm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婕妤   吴江源   张亚梅   于文吉  
【目的】采用定向重组技术制备人工林柏木重组木,分析其结构与性能,揭示柏木制备成重组木后性能变化的内因,为人工林柏木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与理论依据。【方法】制备80%、100%和120%不同压缩率柏木重组木,探究压缩率对重组木耐水性能、力学性能(抗弯性能和水平剪切性能)的影响规律;应用超景深显微镜(UDM)、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重组木微观结构变化以及重组木中胶液分布情况;使用剖面密度测量仪测量垂直于板面表面方向的密度梯度,分析重组木剖面密度。【结果】随着压缩率增大,重组木表面纹理颜色加深,剖面密度逐渐均匀,吸水率(WAR)、吸水厚度膨胀率(TSR)和吸水宽度膨胀率(WSR)逐渐减小,静曲强度(MOR)和水平剪切强度(HSS)逐渐增大。压缩率120%时重组木WAR最小,相比原木降低34.73%,同时重组木MOR和HSS达到最大,分别为125.77 MPa和17.05 MPa,相比原木分别提升53.47%和84.32%。剖面密度测量仪、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重组木耐水性能和力学性能提升主要是因为随着压缩率增大,木材细胞压缩密实、胶液分布范围更广,在更多的细胞腔和胞间层形成胶合位点,减少吸水时水分进入通道,抑制细胞腔回弹,增强胞间层薄弱结构。【结论】采用定向重组技术将人工林柏木制备成高性能重组木后,其力学性能显著提升;随着压缩率增大,重组木的耐水性能显著增强,压缩率120%时重组木性能达到最优。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晨  周再知  梁坤南  黄桂华  杨光  
为筛选适宜的林药模式,促进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改造和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研究了杉木与药用植物复合经营对退化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杉木生态公益林内构建8种复合经营模式。在模式内分层取土测定6个物理指标和9个化学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各模式的改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种药用植物均能显著(P杉木+胆木>杉木+梅叶冬青>杉木+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杉木+石笔木>杉木+裸花紫珠>杉木+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赖家明  李开志  黄从德  张健  杨万勤  
通过马尾松低效林改造试验,研究了不同改造措施(全砍重造(QKCZ)、封山育林(FSYL)和补植混交(BZHJ))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后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碳(EOC)含量分别比未改造的马尾松低效林(对照,CK)增加了1.063.30 g.kg-1、16.81 142.29 mg.kg-1(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方怡然  李洁  薛立  
为了探索不同林分改造模式对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一块松树林地插种黎蒴Castanopsis fiss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红桂木Artocarpus nitidus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简称G1样地),在另一块松树林地插种荷木Schima superba、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a、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和油茶(简称G2样地),并与保留的松树林(称CK样地)进行对比,采用常规方法调查改造后的加勒比松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物理性质,以期为广东省低效松树纯林的改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改造林分样地(G1和G2样地)的林下植物数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良。灌木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G2样地>G1样地>CK样地,CK样地的均匀度指数J_(sw)和Jsi均最大;草本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G1样地>G2样地=CK样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G1样地>G2样地>CK样地,均匀度指数J_(sw)为G1样地>CK样地>G2样地,均匀度指数Jsi则是CK样地>G2样地>G1样地;G1和G2样地的自然含水量显著大于CK样地,其余土壤物理性质也有所改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军  谢旭姣  韦小茶  李青  王济  张帅  
[目的]研究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级马尾松林下土壤抗蚀性,筛选表征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土壤的最适抗蚀指标,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选择不同龄级(幼龄林(SY)、中龄林(SZ)、成熟林(SC))的马尾松林,测定了不同龄级马尾松林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组含量、机械组成和土壤抗蚀性指标,最后选取有机质含量、抗蚀指数、团聚体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分散系数、湿筛平均重量直径、湿筛平均几何直径、体积质量、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毛管持水量1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各龄级马尾松林土壤的最优抗蚀指标和综合抗蚀指数。[结果](1)不同龄级马尾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成熟林(94.49 g/kg)>中龄林(63.78 g/kg)>幼龄林(55.29 g/kg)。(2)马尾松林土壤湿筛平均重量直径、团聚状况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3)主成分分析发现,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抗蚀指数、团聚度、团聚状况和湿筛平均重量直径为最适抗蚀指标。(4)不同龄级马尾松林综合抗蚀指数表现为成熟林(8.04)>中龄林(-0.29)>幼龄林(-7.75)。[结论]筛选出了表征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土壤抗蚀性的最适指标。随着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湿筛平均重量直径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增大,团聚状况得到改善,土壤抗蚀性增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涛  宫渊波  付万权  陈耀嘉  徐云岩  崔亚潇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低效人工林不同模式改造初期降雨及地表径流特征,以四川省高县来复镇5个相邻径流小区内的马尾松低效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林下补植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Ⅱ号小区)、马尾松皆伐后更新樟树(Ⅲ号小区和Ⅳ号小区)、马尾松皆伐后第2年更新樟树(Ⅴ号小区)3种不同林下更新改造方式以及马尾松纯林为对照(Ⅰ号小区),分析降雨量、不同改造模式产流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6-9月。在低效林改造初期2.5 a内,24 h累计最大降雨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俊华  牛牧  龚固堂  周大松  朱志芳  黎燕琼  郑绍伟  谢天资  慕长龙  
【目的】由于树种单一和密度过大,川中丘陵区的人工柏木林,导致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不能充分得到有效发挥。【方法】为寻求有效的林分改造措施,以四川省盐亭县的人工柏木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带状采伐+补植阔叶树种试验。设置4、6、8、10 m 4种强度以及对照,采伐带与保留带等宽,对采伐带内的所有柏木进行皆伐,补植桤木、台湾桤木、喜树、香樟4种阔叶树种,从第2年开始,进行保留木、新栽物种和更新幼苗、幼树的生长状况和林下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①间伐5年后,各保留带原有柏木树高、胸径的年均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P<0.05),分别比对照高出35.48%、30.65%、41.94%、54.84%和23.73%、42.37%、61.02%、71.19%;②采伐带内灌木、草本的丰富度和盖度明显高于保留带和对照(P6 m>10 m>4 m,草本物种数按带宽大小排列为8 m>10 m>6 m>4 m。采伐带内草本盖度在改造初期(前2年)呈明显上升,但随着时间推移,草本盖度逐渐减少(但均明显高于对照),而灌木则相反;③从1年的成活率来看,桤木的成活率最高(95.2%),其次是香樟(94.3%),成活率最低的是台湾桤木(88.9%)。5年后的保存率来看,同样表现为保存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桤木(91.7%)>香樟(89.7%)>喜树(88.4%)>台湾桤木(86.7%);④抚育、施肥后,新栽物种生长速度明显提高。新栽阔叶树种的高、径、冠年均生长量在不同带宽按由大到小排列为10 m>8 m>6 m>4 m;⑤采伐带内天然更新幼苗无论数量还是种数均显著高于保留带和对照(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馥羽  陈奇伯  黎建强  龚顺清  付钇珊  
【目的】计划烧除是森林预防火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计划烧除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地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的影响,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以及优化林区计划烧除作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中高原云南松林计划烧除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的影响。【结果】(1)周期性计划烧除后,土壤0~40 cm土层中粒径>2.00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粒径>2.00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减少,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减小,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增大,抗蚀指数减小,40~60 cm土层中土壤抗蚀性指标无明显变化。(2)计划烧除后地表凋落物蓄积量减小,凋落物持水性能与拦蓄能力减弱,植物根系被烧毁。周期性计划烧除后凋落物和根系减少是林地内土壤抗冲系数减小的主要原因。【结论】计划烧除使土壤表层抗水蚀能力下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计划烧除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逐渐减小,火烧后地表凋落物和植被根系减少,抗冲性能减弱。图1表6参37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学权  胡庭兴  
利用建立生态定位观测场,对华西雨屏区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的桦木+扁穗牛鞭草、苦竹+扁穗牛鞭草、纯扁穗牛鞭草和撑绿杂交竹+扁穗牛鞭草4种林(竹)草植被类型进行定位观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林(竹)草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恢复5年后,土壤0~40 cm土层的砂粒和粗粉粒百分含量均有一定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原坡耕地土壤继续"粗化"的趋势;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农耕地相比均有一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固持土壤养分的能力,以苦竹+扁穗牛鞭草改良效果最好;与农耕地相比,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有增有减,以苦竹+...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刘苑秋   陶凌剑   付小斌   毛梦蕾   李文琴   汪晨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2)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纯林最大,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30~40 cm土层相差33.26 g·kg~(-1),对照最小,仅相差4.90 g·kg~(-1)。(3)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植被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因子中凋落物氮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322,P<0.01),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932,P<0.01)。(4)土壤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木荷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0.12、42.73、38.20、33.03、26.93和20.85 Mg·hm~(-2),最大提升了2.46倍,最小提升了1.02倍。【结论】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在红壤侵蚀区效果显著,在研究区今后的建设中可继续推广,以促进植物群落恢复,提高和维持土壤碳库的稳定。图4表2参4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郭雄飞  陈璇  黎华寿  冼丽铧  董奇妤  陈红跃  
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4种宫胁法改造林地、传统法改造林地和不进行林分改造的对照样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样地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研究,以探讨不同林分改造类型的土壤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不同林分改造类型的林地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宫胁法2和传统法林地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改造类型,宫胁法2改造林地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居最高水平,宫胁法3和宫胁法4最低;不同的林分改造措施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的数量差异显著,但均表现为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各改造类型中,宫胁法2在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中均表现最高,宫胁法1在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总量均表现最低,说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东梅  陈晏  
【目的】研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状土冲刷试验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容重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正相关,总孔隙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负相关。在短历时高强度的冲刷条件下,紫色土的土壤容重越大,孔隙度越小,土壤越紧实,其抗冲性能越强;(2)土壤抗冲指数与细砂粒(0.25~0.05m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说明较粗颗粒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土壤抵抗径流冲刷的能力;(3)>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结构越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