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
- 2023(1649)
- 2022(1365)
- 2021(1158)
- 2020(1009)
- 2019(2186)
- 2018(2108)
- 2017(3671)
- 2016(2114)
- 2015(2361)
- 2014(2235)
- 2013(2144)
- 2012(1987)
- 2011(1783)
- 2010(1790)
- 2009(1467)
- 2008(1590)
- 2007(1304)
- 2006(1155)
- 2005(993)
- 学科
- 济(5820)
- 经济(5815)
- 学(4397)
- 业(3660)
- 管理(3538)
- 企(2939)
- 企业(2939)
- 税(2475)
- 税收(2294)
- 收(2263)
- 方法(2162)
- 农(2117)
- 数学(1796)
- 数学方法(1756)
- 中国(1705)
- 财(1563)
- 水产(1323)
- 地方(1317)
- 业经(1257)
- 和(1218)
- 农业(1165)
- 环境(1159)
- 土地(1125)
- 制(1093)
- 动物(1071)
- 生态(1012)
- 理论(995)
- 务(994)
- 财务(993)
- 财务管理(993)
- 机构
- 大学(29214)
- 学院(28478)
- 研究(13459)
- 科学(10795)
- 中国(9912)
- 管理(8399)
- 济(8093)
- 农(7906)
- 所(7848)
- 经济(7815)
- 研究所(7519)
- 理学(7159)
- 理学院(7021)
- 管理学(6743)
- 管理学院(6702)
- 农业(6379)
- 京(6307)
- 中心(6057)
- 业大(5930)
- 室(5606)
- 院(5567)
- 实验(5448)
- 实验室(5212)
- 省(5010)
- 重点(4965)
- 江(4961)
- 研究院(4792)
- 范(4775)
- 师范(4658)
- 资源(4245)
共检索到42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亮然 章守宇 陈彦 赵旭 周曦杰 陈瀛洲
为了研究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命史征及形态特征,首次对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周年生长与繁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株高、叶片、气囊和生殖托等16个相关的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铜藻生命史内生物学结构的发生情况,可将铜藻在全年中的生长情况分为以下4个阶段:(1)幼苗期,在7—8月的幼苗期藻体仅由枝干、侧枝及叶片构成,期间植株以1.52 mm/d的速率生长;(2)成藻期,8月至翌年4月的成藻期植株分别在9、11及翌年4月出现气囊、次侧枝以及生殖托,铜藻的生物学结构得到完善,期间植株以2.01 mm/d的速率生长;(3)繁殖期,4月生殖托的出现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而...
关键词:
马尾藻场 铜藻 形态学 季节变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祖立 陈亮然 王凯 章守宇 毕远新
为更好地分析东海海域漂流铜藻是源于舟山海域底栖铜藻的可能性,并为此提供实地生态学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枸杞岛海域底栖铜藻为对象,研究底栖铜藻植株和气囊的形态特征变化及其对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探讨底栖铜藻气囊发育成熟的窗口期。结果显示,9月铜藻植株顶部的主侧枝开始出现气囊,翌年3—5月铜藻藻体生长速率最大,3—4月主侧枝的气囊数量快速增长,4月每根主侧枝平均气囊数量达最大,气囊发育成熟。各月气囊的数量、平均长度和平均湿重的分布为顶部主侧枝>中部主侧枝>底部主侧枝,平均直径较均匀,底部主侧枝气囊平均体积显著小于顶部和中部的。铜藻完成生活史所需的净效积温为4 434.75°C·d,9月气囊开始出现时所需的净效积温为1 853.47°C·d,4月气囊生长发育达到峰值所需的净效积温为3 611.25°C·d。研究海域的海温变化主要受季风活动引起的海流变化影响,海水低温期后的升温条件可能是诱发铜藻快速生长的因素,较高的海温可限制铜藻的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守宇 王蕾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为了解枸杞岛岩礁不同底栖海藻分布的海藻场区域鱼类优势群体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09年2月—2010年2月对枸杞岛海藻场和沙地生境的鱼类进行了逐月采样,对其中的鱼类优势种群组成、生物学特征和摄食规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大型底栖海藻铜藻为优势种和以孔石莼等小型底栖海藻为优势种的海藻场鱼类全年优势种皆为褐菖鲉、斑头鱼和黄姑鱼。褐菖鲉群体具有近岸活动频繁、群体低龄和小型化、丰度年间变化大的特点,通过性成熟提前、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摄食对象多样化的方式应对生存压力,维持对整个群体的补充。斑头鱼和黄姑鱼群体都具有低龄化现象,群体补充主要受洄游群体影响。3种鱼类因生活习性和摄食对象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守宇 毕远新 吴祖立
为了查清铜藻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水下采样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铜藻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大小两个尺度(站点间和站点内)分析了铜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站点尺度上,铜藻多集中分布于隐蔽的内湾处,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暴波站点(P<0.05),暴波站点的波浪和水流运动大小以及浊度显著高于隐蔽站点(P<0.05),说明暴波强度是影响铜藻水平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站点内,铜藻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潮间带低潮区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潮下带(P<0.05),且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的藻苗平均株高最高;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与附着基粗糙度、坡度、坡向表现出一定的相关...
关键词:
铜藻 尺度 水深 暴波强度 光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惠杰 杨起帆 朱伟栋 苗航 毕远新
为解析潮间带和筏架定生铜藻(Sargassum horneri)生长差异及成因,于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在枸杞岛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生命周期内,每月采集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结合生命周期内每月温度和光强变化情况,分析潮间带和筏架铜藻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生物学参数的变化,以及生长所需的有效积温差异,并探讨温度和光强对铜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筏架铜藻的平均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最大值分别为(168.1±21.0) cm、(147.6±24.1) g和(131.8±26.4) cm,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的(67.9±22.5) cm、(62.4±16.7) g和(46.4±10.6) cm。进入繁殖期前,同一月份筏架铜藻湿重、株高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增长速率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筏架铜藻生长迅速,潮间带铜藻生长则较为缓慢。9℃左右的低温条件不是抑制铜藻生长的限制参数,而35μmol/(m2·s)左右稳定的光强可能是造成筏架铜藻生长所需有效积温远小于潮间带铜藻,筏架铜藻繁殖时间比潮间带铜藻早1~2个月,以及筏架铜藻生长速率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的关键因素。枸杞岛附近海域的极大部分漂浮铜藻可能来源于枸杞岛的筏架定生铜藻。上述研究结果阐明了筏架铜藻的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的生长速率远快于潮间带铜藻,探究出光强是影响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生长与繁殖的关键环境因子,可为研究枸杞岛附近海域的漂浮铜藻来源、铜藻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章守宇 汪振华 林军 王伟定
基于2005年夏、秋两季对枸杞岛海藻场渔业资源的调查数据,对海藻场内外渔业资源的组成、优势种变化、主要资源种类生物学特征以及多样性和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内的渔业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比藻场外明显,但岩礁性鱼类除外;藻场内优势种夏季多于秋季,而藻场外两季相同,褐菖鲉在夏、秋季的藻场内皆为优势种;各种类生物学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的性比差别大,秋季接近平衡,平均年龄秋季大于夏季,平均摄食强度夏季高于秋季;多样性值在夏、秋两季海藻场外皆大于海藻场内。藻场内外,夏季的多样性指数都大于秋季;同一季节藻场内外的相似性很低,不同季节,藻场内的相似性同样很低。通过现场调查及生物学实验...
关键词:
海藻场 渔业资源 枸杞岛 多样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许敏 赵静 王蕾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
关键词:
褐菖鲉 食性 海藻场 枸杞岛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田淑娴 陈万东 林利 蔡厚才 宋伟华
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Sargassum hemiphyllum(Turn.)var.chinense J.Agardh是构成南麂海域生态系统重要的大型海藻之一,目前关于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的形态学观察尚无报道。以南麂海域繁殖期的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为对象,实地跟踪观察和制作组织切片相结合,对该藻的假根、茎、叶、生殖托、气囊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和分析。其中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托的观察,发现了生殖窝的发生特点以及性母细胞分裂为配子的方式。根据半叶马尾藻的营养结构观察,推测半叶马尾藻的髓质部分细胞大部分为死细胞,仅留胞壁结构起支撑作用,藻体表皮以下的一层紧密排列的柱状细胞才进行光合作用及其它生命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毕燕会 杨旭 周志刚
为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瓦氏马尾藻ITS的序列变异,实验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方法,获得了3个不同地理种群15株瓦氏马尾藻的ITS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5个个体共出现4种不同的ITS序列,它们相应的ITS1、5.8S、ITS2长度相同,均为762、158和507 bp,共有3个位点发生碱基变异。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马尾藻科3个属24种马尾藻的ITS序列,以羊栖菜属的羊栖菜,喇叭藻属的拟小叶喇叭藻和下延喇叭藻作为3个外群,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瓦氏马尾藻的ITS序列优先聚在一起然后以较高的置信度与南海马尾藻和球囊马尾藻聚为一支,在系统发生上显示出更近的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尹冰玉 章守宇
提取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样品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构建了沉积物细菌16S rDNA文库和系统发育树,进行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细菌分属5个类群,分别为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48.2%)、厚壁菌门(Firmicutes,22.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8%)、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3.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3.7%),还有一些尚未确定其分类(7.4%)。在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变形细菌门类群中,γ-变形菌占主导地位,约为4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蒋日进 章守宇 毕远新 汪振华 周曦杰 赵旭 陈亮然
枸杞岛近岸海藻场生态系统内浮游动物、端足类、多毛类和棘皮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是海藻场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将初级生产者的能量产出向高级消费者传递转移的功能。为了探明桡足类、太平洋磷虾、中国毛虾、短毛海鳞虫、厚壳贻贝、角蝾螺、紫海胆、钩虾、麦秆虫、海绵和钩虾幼体等海藻场内主要小型无脊椎动物的能量来源,本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海藻场食物网内这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及其潜在食源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底栖微藻等初级生产者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并用Iso Source多源线性混合模型来估算不同初级生产者对小型无脊椎动物的食源贡献率。结果表明,初级生产者的δ13C值为-21.7‰~-13.8‰,δ15...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颖博 马家海 孙彬 文茜 王丁晶
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东海浙江枸杞岛蜈蚣藻属的种类进行初步研究,确定该属在东海枸杞岛分布有7种,分别是Grateloupia filicina(蜈蚣藻)、Grateloupia catenata(链状蜈蚣藻)、Grateloupia ramossissima(繁枝蜈蚣藻)、Grateloupia imbricate(复瓦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带形蜈蚣藻)和Grateloupia asiatica(亚洲蜈蚣藻)。通过对采集到的海藻样品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和分枝等形态学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雨蒙 章守宇 周曦杰 赵旭 徐胜南 向晨
大型海藻凋落物分解为海藻有机、无机碎屑参与海藻场C、N等养分循环,对维持海藻场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采用"原位埋袋法",尝试对枸杞岛大型海藻优势种孔石莼(U.pertUsa)、细枝软骨藻(C.teNUissima)、舌状蜈蚣藻(G.livida)、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羊栖菜(h.fUsifarme)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进行模拟,实验测定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有机C含量、有机N含量、C/N和C、N稳定同位素值。结果发现,海藻凋落物δ~(13)C、δ~(15)N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变化较复杂,根据凋落物碎屑化过程中不同的分解主导因素,将枸杞岛夏季大型海藻凋落物大致分为淋溶分解期...
关键词:
大型海藻 稳定同位素 原位埋袋 枸杞岛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建伟 刘媛媛 吴海龙 霍元子 于克锋 何培民
研究不同温度(10、15、20、25、30℃,光照强度80μmol·m–2·s–1,盐度30)、光照强度(20、60、100、200、300μmol·m–2·s–1,培养温度20℃,培养液盐度30)和盐度(盐度10、20、30、40和50,培养温度20℃,光照强度80μmol·m–2·s–1)对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放氧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环境因子对瓦氏马尾藻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放氧活性影响显著(P<0.05)。其中,瓦氏马尾藻适宜生长条件为:温度15~20℃,最适温度为20℃;光照强度20~60μmol·m–2·s–1;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仲嘉 谭立佐 翟世宽
藻体肥嫩的羊栖菜马尾藻,富营养,风味好,是种著名的食用海藻。在中药上,是种有良好疗效的传统药藻。近年来,在日本更流行作为调顺肠胃免便秘,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治大肠癌等的纤维食品,更供不应求。在藻体内因含有丰富的褐藻胶、甘露醇、碘等物质,又是种良好的工业原料。所以羊栖菜马尾藻是种有很高应用和经济价值的褐藻。
关键词:
羊栖菜马尾藻 组织培养 芽生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