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24)
2023(3301)
2022(2908)
2021(2776)
2020(2066)
2019(4733)
2018(4694)
2017(8095)
2016(4700)
2015(5286)
2014(5555)
2013(5094)
2012(4702)
2011(4233)
2010(4335)
2009(3691)
2008(3774)
2007(3489)
2006(3051)
2005(2723)
作者
(13735)
(11265)
(11092)
(10866)
(7204)
(5549)
(5202)
(4389)
(4276)
(4233)
(3962)
(3859)
(3842)
(3634)
(3600)
(3518)
(3440)
(3381)
(3279)
(3235)
(2875)
(2804)
(2710)
(2662)
(2625)
(2614)
(2552)
(2463)
(2258)
(2239)
学科
(14819)
经济(14805)
管理(10864)
(8728)
(6922)
企业(6922)
地方(5171)
中国(5150)
(4851)
(4540)
方法(4288)
(4030)
理论(3912)
业经(3688)
教学(3458)
数学(3277)
教育(3256)
数学方法(3190)
(3164)
农业(3075)
环境(2917)
(2702)
(2578)
贸易(2574)
(2527)
银行(2523)
地方经济(2496)
(2495)
财务(2484)
财务管理(2467)
机构
学院(62769)
大学(60221)
研究(21825)
(18980)
管理(18632)
经济(18201)
中国(16880)
科学(15544)
理学(15263)
理学院(14920)
管理学(14371)
管理学院(14262)
(13693)
(11654)
(11628)
(11144)
师范(11029)
研究所(10356)
中心(10273)
(10238)
(9927)
(9493)
技术(8902)
师范大学(8773)
(8750)
北京(8651)
业大(8625)
(8343)
农业(7675)
财经(7618)
基金
项目(39192)
科学(30062)
研究(28766)
基金(26325)
(23596)
国家(23386)
科学基金(19622)
(16633)
社会(16054)
社会科(15136)
社会科学(15132)
基金项目(14433)
教育(13945)
(13824)
自然(13542)
自然科(13194)
自然科学(13193)
自然科学基金(12912)
编号(12882)
成果(10378)
资助(10365)
课题(9798)
重点(9394)
(8659)
(8239)
(7843)
科研(7568)
(7474)
大学(7356)
创新(7320)
期刊
(26825)
经济(26825)
研究(19755)
中国(15630)
教育(11716)
学报(9941)
科学(9026)
(8996)
(8577)
大学(7025)
管理(7018)
技术(6382)
学学(6336)
农业(5759)
(4937)
金融(4937)
业经(4879)
图书(4839)
资源(4183)
职业(4004)
(3897)
书馆(3708)
图书馆(3708)
经济研究(3623)
财会(3475)
地理(3358)
问题(3309)
现代(3306)
(3281)
(3270)
共检索到100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守宇  毕远新  吴祖立  
为了查清铜藻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水下采样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铜藻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大小两个尺度(站点间和站点内)分析了铜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站点尺度上,铜藻多集中分布于隐蔽的内湾处,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暴波站点(P<0.05),暴波站点的波浪和水流运动大小以及浊度显著高于隐蔽站点(P<0.05),说明暴波强度是影响铜藻水平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站点内,铜藻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潮间带低潮区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潮下带(P<0.05),且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的藻苗平均株高最高;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与附着基粗糙度、坡度、坡向表现出一定的相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旭  赵旭  章守宇  周曦杰  
于2013年贻贝成熟期和幼苗期对枸杞岛贻贝筏式养殖水域营养分布和碳分布格局开展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从生态健康角度,夏季成熟期的贻贝养殖造成养殖海域氮、磷营养盐浓度升高,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养殖区处于受磷限制性的重富营养化,对其水体健康产生一定压力;秋季幼苗期贻贝养殖使养殖海域氮、磷浓度均降低,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与夏季分布格局相反,对水体有净化作用。从生态效应看,贻贝养殖使表层水体中溶解无机碳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产生碳汇效应;同时,贻贝养殖使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由于丰富的氮营养盐,溶...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诸逦莹  刘洪生  张婧雯  
以枸杞岛天然海藻场近岸50 m范围内的底栖海藻为研究对象,利用BioSonics回声探测仪采集的回声样本,对未采样区域进行反距离加权插值预测,使用该方法探测评估底栖海藻资源量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枸杞岛地区的底栖海藻呈斑块状分布,插值预测可有效弥补回声采样难以覆盖全部研究区域的不足,并能由点及面地表现完整研究区域内底栖藻的资源状况;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在空间上越靠近就越相似"的预测特点与底栖海藻呈斑块状生长特点的契合性,适用于预测底栖海藻的空间分布情况;赋予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合适的幂指数可准确高效地预测评估底栖海藻的生长分布情况,本研究中p=5为最佳幂指数。目前回声探测方法和插值预测方法在海藻资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亮然  章守宇  陈彦  赵旭  周曦杰  陈瀛洲  
为了研究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命史征及形态特征,首次对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周年生长与繁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株高、叶片、气囊和生殖托等16个相关的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铜藻生命史内生物学结构的发生情况,可将铜藻在全年中的生长情况分为以下4个阶段:(1)幼苗期,在7—8月的幼苗期藻体仅由枝干、侧枝及叶片构成,期间植株以1.52 mm/d的速率生长;(2)成藻期,8月至翌年4月的成藻期植株分别在9、11及翌年4月出现气囊、次侧枝以及生殖托,铜藻的生物学结构得到完善,期间植株以2.01 mm/d的速率生长;(3)繁殖期,4月生殖托的出现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祖立  陈亮然  王凯  章守宇  毕远新  
为更好地分析东海海域漂流铜藻是源于舟山海域底栖铜藻的可能性,并为此提供实地生态学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枸杞岛海域底栖铜藻为对象,研究底栖铜藻植株和气囊的形态特征变化及其对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探讨底栖铜藻气囊发育成熟的窗口期。结果显示,9月铜藻植株顶部的主侧枝开始出现气囊,翌年3—5月铜藻藻体生长速率最大,3—4月主侧枝的气囊数量快速增长,4月每根主侧枝平均气囊数量达最大,气囊发育成熟。各月气囊的数量、平均长度和平均湿重的分布为顶部主侧枝>中部主侧枝>底部主侧枝,平均直径较均匀,底部主侧枝气囊平均体积显著小于顶部和中部的。铜藻完成生活史所需的净效积温为4 434.75°C·d,9月气囊开始出现时所需的净效积温为1 853.47°C·d,4月气囊生长发育达到峰值所需的净效积温为3 611.25°C·d。研究海域的海温变化主要受季风活动引起的海流变化影响,海水低温期后的升温条件可能是诱发铜藻快速生长的因素,较高的海温可限制铜藻的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惠杰   杨起帆   朱伟栋   苗航   毕远新  
为解析潮间带和筏架定生铜藻(Sargassum horneri)生长差异及成因,于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在枸杞岛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生命周期内,每月采集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结合生命周期内每月温度和光强变化情况,分析潮间带和筏架铜藻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生物学参数的变化,以及生长所需的有效积温差异,并探讨温度和光强对铜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筏架铜藻的平均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最大值分别为(168.1±21.0) cm、(147.6±24.1) g和(131.8±26.4) cm,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的(67.9±22.5) cm、(62.4±16.7) g和(46.4±10.6) cm。进入繁殖期前,同一月份筏架铜藻湿重、株高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增长速率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筏架铜藻生长迅速,潮间带铜藻生长则较为缓慢。9℃左右的低温条件不是抑制铜藻生长的限制参数,而35μmol/(m2·s)左右稳定的光强可能是造成筏架铜藻生长所需有效积温远小于潮间带铜藻,筏架铜藻繁殖时间比潮间带铜藻早1~2个月,以及筏架铜藻生长速率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的关键因素。枸杞岛附近海域的极大部分漂浮铜藻可能来源于枸杞岛的筏架定生铜藻。上述研究结果阐明了筏架铜藻的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的生长速率远快于潮间带铜藻,探究出光强是影响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生长与繁殖的关键环境因子,可为研究枸杞岛附近海域的漂浮铜藻来源、铜藻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静  章守宇  许敏  
海藻场是近岸典型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特殊,生物资源丰富,能流结构复杂且特征明显。本研究应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构建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并做简单分析,通过对营养级、各级流量、生产量、系统总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合海藻场自身生态系统特点,初步评估了海藻场生态系统状况,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得出枸杞海藻场内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425,最高营养级为3.628,系统营养级较低。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为每年11 604.00 t/km2,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总能量转换效率为12.7%,可以看出枸杞海藻场内初级生产力很高,转换效率也非常高,为藻场内生物资源提供了保障。枸杞海藻场生态...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章守宇  汪振华  林军  王伟定  
基于2005年夏、秋两季对枸杞岛海藻场渔业资源的调查数据,对海藻场内外渔业资源的组成、优势种变化、主要资源种类生物学特征以及多样性和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内的渔业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比藻场外明显,但岩礁性鱼类除外;藻场内优势种夏季多于秋季,而藻场外两季相同,褐菖鲉在夏、秋季的藻场内皆为优势种;各种类生物学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的性比差别大,秋季接近平衡,平均年龄秋季大于夏季,平均摄食强度夏季高于秋季;多样性值在夏、秋两季海藻场外皆大于海藻场内。藻场内外,夏季的多样性指数都大于秋季;同一季节藻场内外的相似性很低,不同季节,藻场内的相似性同样很低。通过现场调查及生物学实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许敏  赵静  王蕾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颖博  马家海  孙彬  文茜  王丁晶  
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东海浙江枸杞岛蜈蚣藻属的种类进行初步研究,确定该属在东海枸杞岛分布有7种,分别是Grateloupia filicina(蜈蚣藻)、Grateloupia catenata(链状蜈蚣藻)、Grateloupia ramossissima(繁枝蜈蚣藻)、Grateloupia imbricate(复瓦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带形蜈蚣藻)和Grateloupia asiatica(亚洲蜈蚣藻)。通过对采集到的海藻样品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和分枝等形态学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尹冰玉  章守宇  
提取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样品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构建了沉积物细菌16S rDNA文库和系统发育树,进行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细菌分属5个类群,分别为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48.2%)、厚壁菌门(Firmicutes,22.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8%)、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3.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3.7%),还有一些尚未确定其分类(7.4%)。在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变形细菌门类群中,γ-变形菌占主导地位,约为4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守宇  王蕾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为了解枸杞岛岩礁不同底栖海藻分布的海藻场区域鱼类优势群体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09年2月—2010年2月对枸杞岛海藻场和沙地生境的鱼类进行了逐月采样,对其中的鱼类优势种群组成、生物学特征和摄食规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大型底栖海藻铜藻为优势种和以孔石莼等小型底栖海藻为优势种的海藻场鱼类全年优势种皆为褐菖鲉、斑头鱼和黄姑鱼。褐菖鲉群体具有近岸活动频繁、群体低龄和小型化、丰度年间变化大的特点,通过性成熟提前、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摄食对象多样化的方式应对生存压力,维持对整个群体的补充。斑头鱼和黄姑鱼群体都具有低龄化现象,群体补充主要受洄游群体影响。3种鱼类因生活习性和摄食对象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蒋日进  章守宇  毕远新  汪振华  周曦杰  赵旭  陈亮然  
枸杞岛近岸海藻场生态系统内浮游动物、端足类、多毛类和棘皮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是海藻场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将初级生产者的能量产出向高级消费者传递转移的功能。为了探明桡足类、太平洋磷虾、中国毛虾、短毛海鳞虫、厚壳贻贝、角蝾螺、紫海胆、钩虾、麦秆虫、海绵和钩虾幼体等海藻场内主要小型无脊椎动物的能量来源,本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海藻场食物网内这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及其潜在食源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底栖微藻等初级生产者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并用Iso Source多源线性混合模型来估算不同初级生产者对小型无脊椎动物的食源贡献率。结果表明,初级生产者的δ13C值为-21.7‰~-13.8‰,δ15...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雨蒙  章守宇  周曦杰  赵旭  徐胜南  向晨  
大型海藻凋落物分解为海藻有机、无机碎屑参与海藻场C、N等养分循环,对维持海藻场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采用"原位埋袋法",尝试对枸杞岛大型海藻优势种孔石莼(U.pertUsa)、细枝软骨藻(C.teNUissima)、舌状蜈蚣藻(G.livida)、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羊栖菜(h.fUsifarme)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进行模拟,实验测定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有机C含量、有机N含量、C/N和C、N稳定同位素值。结果发现,海藻凋落物δ~(13)C、δ~(15)N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变化较复杂,根据凋落物碎屑化过程中不同的分解主导因素,将枸杞岛夏季大型海藻凋落物大致分为淋溶分解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蕾  章守宇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2005年—2006年及2010年5—6月对枸杞岛近岸岩礁生境分布的底栖海藻进行观测和潜水采样,发现岩礁生境潮下带底栖海藻组成模式分以大型底栖海藻铜藻为优势种和以孔石莼等小型藻类为优势种两类。2009年2月—2010年1月利用组合刺网对枸杞岛海域岩礁、沙地和贻贝筏式养殖区3种生境的鱼类进行了逐月采样,通过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等统计分析手段发现:(1)岩礁生境鱼类以底栖趋礁杂食性为主,沙地生境鱼类以中下层洄游肉食性为主,贻贝筏式养殖区生境鱼类大型个体占优;(2)岩礁生境鱼类多样性较高,大型底栖海藻生长的岩礁生境中鱼类群落组成较小型底栖海藻生长的岩礁生境稳定。前者为枸杞岛近岸优势种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