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64)
- 2023(3859)
- 2022(3431)
- 2021(3133)
- 2020(2745)
- 2019(6134)
- 2018(6171)
- 2017(11666)
- 2016(6557)
- 2015(7390)
- 2014(7310)
- 2013(7174)
- 2012(6842)
- 2011(6287)
- 2010(6454)
- 2009(5915)
- 2008(6060)
- 2007(5327)
- 2006(4839)
- 2005(4226)
- 学科
- 济(26799)
- 经济(26768)
- 管理(20342)
- 业(16893)
- 企(14608)
- 企业(14608)
- 方法(12946)
- 数学(10968)
- 数学方法(10819)
- 学(10305)
- 环境(9998)
- 财(6596)
- 划(6556)
- 农(6229)
- 中国(5793)
- 地方(5448)
- 和(5021)
- 业经(4975)
- 理论(4490)
- 贸(4479)
- 贸易(4478)
- 规划(4380)
- 易(4275)
- 环境规划(4235)
- 资源(4229)
- 务(4212)
- 财务(4209)
- 财务管理(4201)
- 制(4186)
- 企业财务(4054)
- 机构
- 大学(102560)
- 学院(100087)
- 研究(38077)
- 济(36073)
- 管理(35529)
- 经济(35260)
- 理学(31228)
- 理学院(30739)
- 管理学(29925)
- 管理学院(29781)
- 科学(27382)
- 中国(27348)
- 京(21863)
- 所(21150)
- 农(20794)
- 研究所(19885)
- 业大(17235)
- 财(16994)
- 农业(16639)
- 中心(16412)
- 江(15551)
- 范(15175)
- 师范(14968)
- 院(14020)
- 财经(13969)
- 北京(13464)
- 经(12678)
- 师范大学(12433)
- 州(11960)
- 室(11701)
- 基金
- 项目(71493)
- 科学(56444)
- 基金(53440)
- 家(49171)
- 国家(48813)
- 研究(46592)
- 科学基金(40581)
- 社会(29646)
- 基金项目(28816)
- 自然(28786)
- 自然科(28065)
- 自然科学(28053)
- 社会科(27975)
- 社会科学(27963)
- 自然科学基金(27545)
- 省(27205)
- 划(24302)
- 资助(21653)
- 教育(21203)
- 重点(17146)
- 编号(16984)
- 部(15763)
- 发(15113)
- 计划(15048)
- 科研(14679)
- 创(14285)
- 成果(14077)
- 创新(13443)
- 科技(13081)
- 教育部(12745)
共检索到142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祖立 陈亮然 王凯 章守宇 毕远新
为更好地分析东海海域漂流铜藻是源于舟山海域底栖铜藻的可能性,并为此提供实地生态学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枸杞岛海域底栖铜藻为对象,研究底栖铜藻植株和气囊的形态特征变化及其对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探讨底栖铜藻气囊发育成熟的窗口期。结果显示,9月铜藻植株顶部的主侧枝开始出现气囊,翌年3—5月铜藻藻体生长速率最大,3—4月主侧枝的气囊数量快速增长,4月每根主侧枝平均气囊数量达最大,气囊发育成熟。各月气囊的数量、平均长度和平均湿重的分布为顶部主侧枝>中部主侧枝>底部主侧枝,平均直径较均匀,底部主侧枝气囊平均体积显著小于顶部和中部的。铜藻完成生活史所需的净效积温为4 434.75°C·d,9月气囊开始出现时所需的净效积温为1 853.47°C·d,4月气囊生长发育达到峰值所需的净效积温为3 611.25°C·d。研究海域的海温变化主要受季风活动引起的海流变化影响,海水低温期后的升温条件可能是诱发铜藻快速生长的因素,较高的海温可限制铜藻的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亮然 章守宇 陈彦 赵旭 周曦杰 陈瀛洲
为了研究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命史征及形态特征,首次对枸杞岛马尾藻场铜藻的周年生长与繁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株高、叶片、气囊和生殖托等16个相关的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铜藻生命史内生物学结构的发生情况,可将铜藻在全年中的生长情况分为以下4个阶段:(1)幼苗期,在7—8月的幼苗期藻体仅由枝干、侧枝及叶片构成,期间植株以1.52 mm/d的速率生长;(2)成藻期,8月至翌年4月的成藻期植株分别在9、11及翌年4月出现气囊、次侧枝以及生殖托,铜藻的生物学结构得到完善,期间植株以2.01 mm/d的速率生长;(3)繁殖期,4月生殖托的出现标志着铜藻进入繁殖期,而...
关键词:
马尾藻场 铜藻 形态学 季节变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清满 章守宇 林军 赵静 叶灵娜
针对嵊泗马鞍列岛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内枸杞岛海域开放式浮筏式养殖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s)生长存在差异[组织干重(0.200±0.017)g]的现象,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中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紫贻贝生长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含量[(15.73±5.724)mg/L]、颗粒有机物(POM)浓度[(5.43±1.092)mg/L]和颗粒有机物与悬浮颗粒物(SPM)比值(0.200±0.057)对紫贻贝生长影响显著(P<0.05)。其中,POM与SPM的比值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最大。从水动力角度探究影响POM和SPM分布的原因,使...
关键词:
紫贻贝 颗粒有机物 水交换 叶绿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守宇 王蕾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为了解枸杞岛岩礁不同底栖海藻分布的海藻场区域鱼类优势群体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09年2月—2010年2月对枸杞岛海藻场和沙地生境的鱼类进行了逐月采样,对其中的鱼类优势种群组成、生物学特征和摄食规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大型底栖海藻铜藻为优势种和以孔石莼等小型底栖海藻为优势种的海藻场鱼类全年优势种皆为褐菖鲉、斑头鱼和黄姑鱼。褐菖鲉群体具有近岸活动频繁、群体低龄和小型化、丰度年间变化大的特点,通过性成熟提前、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摄食对象多样化的方式应对生存压力,维持对整个群体的补充。斑头鱼和黄姑鱼群体都具有低龄化现象,群体补充主要受洄游群体影响。3种鱼类因生活习性和摄食对象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守宇 毕远新 吴祖立
为了查清铜藻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水下采样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铜藻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大小两个尺度(站点间和站点内)分析了铜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站点尺度上,铜藻多集中分布于隐蔽的内湾处,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暴波站点(P<0.05),暴波站点的波浪和水流运动大小以及浊度显著高于隐蔽站点(P<0.05),说明暴波强度是影响铜藻水平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站点内,铜藻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潮间带低潮区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潮下带(P<0.05),且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的藻苗平均株高最高;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与附着基粗糙度、坡度、坡向表现出一定的相关...
关键词:
铜藻 尺度 水深 暴波强度 光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惠杰 杨起帆 朱伟栋 苗航 毕远新
为解析潮间带和筏架定生铜藻(Sargassum horneri)生长差异及成因,于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在枸杞岛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生命周期内,每月采集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结合生命周期内每月温度和光强变化情况,分析潮间带和筏架铜藻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生物学参数的变化,以及生长所需的有效积温差异,并探讨温度和光强对铜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筏架铜藻的平均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最大值分别为(168.1±21.0) cm、(147.6±24.1) g和(131.8±26.4) cm,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的(67.9±22.5) cm、(62.4±16.7) g和(46.4±10.6) cm。进入繁殖期前,同一月份筏架铜藻湿重、株高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增长速率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筏架铜藻生长迅速,潮间带铜藻生长则较为缓慢。9℃左右的低温条件不是抑制铜藻生长的限制参数,而35μmol/(m2·s)左右稳定的光强可能是造成筏架铜藻生长所需有效积温远小于潮间带铜藻,筏架铜藻繁殖时间比潮间带铜藻早1~2个月,以及筏架铜藻生长速率远大于潮间带铜藻的关键因素。枸杞岛附近海域的极大部分漂浮铜藻可能来源于枸杞岛的筏架定生铜藻。上述研究结果阐明了筏架铜藻的株高、湿重和最长初生分枝长度的生长速率远快于潮间带铜藻,探究出光强是影响潮间带和筏架铜藻生长与繁殖的关键环境因子,可为研究枸杞岛附近海域的漂浮铜藻来源、铜藻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颖博 马家海 孙彬 文茜 王丁晶
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东海浙江枸杞岛蜈蚣藻属的种类进行初步研究,确定该属在东海枸杞岛分布有7种,分别是Grateloupia filicina(蜈蚣藻)、Grateloupia catenata(链状蜈蚣藻)、Grateloupia ramossissima(繁枝蜈蚣藻)、Grateloupia imbricate(复瓦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带形蜈蚣藻)和Grateloupia asiatica(亚洲蜈蚣藻)。通过对采集到的海藻样品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和分枝等形态学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卫云 章守宇 王凯 陈清满
为了查明海藻场和贻贝养殖场中均以γ变形菌为优势种的异养浮游细菌发挥不同生态作用的环境条件是否相同,以2009年5月底栖海藻和养殖贻贝快速生长期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枸杞岛海域表层水体异养浮游细菌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春季异养浮游细菌在海藻场海域、贻贝养殖区海域和过渡海域丰度均值分别为1.60×108个/L、1.21×108个/L和1.56×108个/L,水平分布为海藻场高于过渡区域高于贻贝养殖场,且藻场中细菌数量约为贻贝场中的1.33倍。海藻场中异养浮游细菌与叶绿素显著正相关,与铵盐也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这主要归因于大型海藻主要利用硝酸盐而浮游植物与细菌共同竞争铵盐,导致铵盐浓度降...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孙修涛 王飞久 张立敬 王希明 李峰 刘桂珍 刘勇
鼠尾藻的生殖托气囊的构造和精、卵子的形态与放散是研究鼠尾藻有性繁殖过程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以青岛太平角沿岸潮间带的性成熟野生鼠尾藻为对象,采用活体切片、组织切片以及显微照相等方法对鼠尾藻生殖托的形态、内部结构以及挂卵现象进行了观察,并对精子、卵子和气囊的形态做了观察描述,特别是观察到了鼠尾藻精子的鞭毛、雌性生殖窝的结构、气囊的花纹与构造等重要现象。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章守宇 汪振华 林军 王伟定
基于2005年夏、秋两季对枸杞岛海藻场渔业资源的调查数据,对海藻场内外渔业资源的组成、优势种变化、主要资源种类生物学特征以及多样性和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内的渔业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比藻场外明显,但岩礁性鱼类除外;藻场内优势种夏季多于秋季,而藻场外两季相同,褐菖鲉在夏、秋季的藻场内皆为优势种;各种类生物学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的性比差别大,秋季接近平衡,平均年龄秋季大于夏季,平均摄食强度夏季高于秋季;多样性值在夏、秋两季海藻场外皆大于海藻场内。藻场内外,夏季的多样性指数都大于秋季;同一季节藻场内外的相似性很低,不同季节,藻场内的相似性同样很低。通过现场调查及生物学实验...
关键词:
海藻场 渔业资源 枸杞岛 多样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许敏 赵静 王蕾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
关键词:
褐菖鲉 食性 海藻场 枸杞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宏洲 杨宸 彭俊 刘海侠
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不可避免地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而经过各种途径进入水环境的抗生素残留成为持久性污染物,破坏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试验以5个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处理铜绿微囊藻,测定其生长及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氟苯尼考浓度低于0.1 mg/L时促进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合成,而对藻胆蛋白含量和多糖分泌无直接影响;浓度高于1.0 mg/L时则抑制其叶绿素a合成,而藻胆蛋白和多糖含量均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不同浓度的氟苯尼考处理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相关基因rbcL和光系统Ⅱ反应中心蛋白编码基因psaB和psbD1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bcL和psaB基因的表达量在试验前3天均有下调,后期随浓度明显上调;psbD1基因在1.0 mg/L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为水中氟苯尼考含量在1.0 mg/L以上有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趋势。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氟苯尼考 胞外多糖 藻胆蛋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曦杰 章守宇 王旭 蒋日进 赵静
于2013年夏季对枸杞岛海藻场螺类优势种角蝾螺进行了稳定同位素、摄食选择性、消化代谢物粒径等系列实验。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角蝾螺是牧食性生物,在藻场中的营养级为2.12,属初级消费者,底栖海藻是角蝾螺的主要食源,贡献率为94.5%;摄食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具有较宽的摄食选择,能够摄食海带、铜藻、粗枝软骨藻等11种大型藻类,其中铜藻及蜈蚣藻是枸杞岛潮下带的重要优势种;消化代谢物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的啃食作用能为藻场碎屑提供增量,角蝾螺对海藻场碎屑的增量为(0.016~0.094)g/d,经过啃食及消化作用产生的碎屑主要粒级为1Φ(>250μm)。稳定同位素分析—摄食选择偏好实验—螺类消化代...
关键词:
角蝾螺 碎屑 摄食选择性 同位素 海藻场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诸逦莹 刘洪生 张婧雯
以枸杞岛天然海藻场近岸50 m范围内的底栖海藻为研究对象,利用BioSonics回声探测仪采集的回声样本,对未采样区域进行反距离加权插值预测,使用该方法探测评估底栖海藻资源量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枸杞岛地区的底栖海藻呈斑块状分布,插值预测可有效弥补回声采样难以覆盖全部研究区域的不足,并能由点及面地表现完整研究区域内底栖藻的资源状况;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在空间上越靠近就越相似"的预测特点与底栖海藻呈斑块状生长特点的契合性,适用于预测底栖海藻的空间分布情况;赋予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合适的幂指数可准确高效地预测评估底栖海藻的生长分布情况,本研究中p=5为最佳幂指数。目前回声探测方法和插值预测方法在海藻资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磊 张秀梅 吴忠鑫 张沛东
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每隔2个月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投放3年后的2种人工鱼礁及自然礁石上附着的大型藻类进行潜水采样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附着藻类共3门13种,其中红藻门(Rhodophyta)藻类的种类数最多(6种),褐藻门(Phaeophyta)藻类的平均生物量最大(92.724 g/m2)。人工鱼礁上附着的藻类群落渐趋成熟;夏秋季藻类种类数和生物量均高于春冬季。聚类分析和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石块礁和自然礁石上藻类群落结构相似度(83.1%)较高,其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混凝土礁体。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